树脂成形片材及其制造方法、造型物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11542发布日期:2020-02-22 04:1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树脂成形片材及其制造方法、造型物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包含根据吸收的热量而膨胀的热膨胀性材料的热膨胀层的树脂成形片材及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和使用了该树脂成形片材的造型物及造型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设备的数字等的输入部,使用膜开关等开关。在膜开关中,例如使用实施了压花加工的树脂制的片材。另外,在压花加工中,使用凹状的模和凸状的模进行成为所希望的形状的成形(例如,日本特开平6-8254号公报)。

在这样的方法中,在树脂制的片材的成形之前,需要准备与加工的形状相应的模具。因此,存在需要制造模具的成本及时间的问题。

特别是在试制品的制造阶段,由于加工模具增加了开发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寻求不需要模具就容易地成形树脂制片材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易地成形的树脂成形片材及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树脂成形片材的造型物及造型物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成形片材,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材,由树脂构成;第一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且设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以及第二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且设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热膨胀层在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上至少设置于通过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热膨胀层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上至少设置于通过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二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热膨胀层形成工序,在由树脂构成的基材的第一面上形成包含热膨胀性材料的第一热膨胀层;以及第二热膨胀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上形成包含热膨胀性材料的第二热膨胀层,在所述第一热膨胀层形成工序中,在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上,至少在通过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一区域上形成所述第一热膨胀层,在所述第二热膨胀层形成工序中,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上,至少在通过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二区域上形成所述第二热膨胀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造型物,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材,由树脂构成;第一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且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第二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且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二面;第一热转换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上使用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一区域,包含将电磁波转换为热的电磁波热转换材料;以及第二热转换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上使用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二区域,包含将电磁波转换为热的电磁波热转换材料,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热膨胀层因膨胀而隆起,所述基材追随所述第一热膨胀层而变形,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热膨胀层因膨胀而隆起,所述基材追随所述第二热膨胀层而变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造型物的制造方法,使用树脂成形片材,所述树脂成形片材具备:基材,由树脂构成;第一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以及第二热膨胀层,包含热膨胀性材料,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二面,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热转换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上,在使用所述第一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将电磁波转换为热的第一热转换层;第二热转换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上,在使用所述第二热膨胀层使所述基材变形的第二区域上,形成将电磁波转换为热的第二热转换层;第一成形工序,对所述第一热转换层照射电磁波,使所述第一热膨胀层膨胀,在所述第一区域中使所述基材变形;以及第二成形工序,对所述第二热转换层照射电磁波,使所述第二热膨胀层膨胀,在所述第二区域中使所述基材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a~图2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造型物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造型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膨胀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造型物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a~图6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造型物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树脂成形片材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8a~图8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使实施方式2的树脂成形片材的热膨胀层膨胀的状态的图,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造型物的概要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造型物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a~图11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造型物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树脂成形片材的概要的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造型物的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的图,图13b是表示使图13a所示的树脂成形片材的热膨胀层膨胀的状态的图,图13c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造型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造型物以及造型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造型物”是指在规定的面上造型(形成)凸部(凸)、凹部(凹)等简单的形状、几何形状、文字、花纹、装饰等形状的树脂成形片材。这里,“装饰”是指通过视觉和/或触觉来唤起美感的名词。“造型(或造型)”意味着制作具有形状的物体,也包含添加装饰的加饰、形成装饰的造饰这样的概念。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造型物是在规定的面上具有凹凸、几何形状、装饰等的立体物,但为了与通过所谓的3d打印机制造的立体物进行区别,也将本实施方式的造型物称为2.5维(2.5d)对象或伪三维(pseudo-3d)对象。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造型物的技术也被称为2.5d印刷技术或者pseudo-3d印刷技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在树脂成形片材中,将设有热膨胀层的面称为表侧(表面)或上表面,将基材侧称为背侧(背面)或下表面。在此,“表”、“背”、“上”或“下”的用语不限定树脂成形片材的使用方法,根据成形后的树脂成形片材的利用方法,有时也将树脂成形片材的背面作为表面使用。对于造型物也同样。

<实施方式1>

(树脂成形片材10)

如图1所示,树脂成形片材10具备基材11、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图1所示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设置于基材11的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的面,图1所示的下表面)上的第二热膨胀层13。如详细后述那样,在树脂成形片材10中,利用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力使基材11变形,基材11维持变形后的形状。由此,将树脂成形片材10的基材11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制造造型物41。

基材11支撑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基材11是片状的构件,是树脂制。作为树脂可举出热塑性树脂,并不限定于这些,可举出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酯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聚氯乙烯(pvc)系树脂、聚苯乙烯(ps)、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另外,作为基材11,为了容易变形,优选使用无延展pet膜等。基材11的厚度例如为100~500μm。另外,如后所述,在同时进行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工序的情况下,优选基材11为透明的。

另外,由于要求基材11容易受热变形,因此作为基材11使用的材料、基材11的厚度等以容易受热变形的方式决定。另外,由于基材11需要维持变形后的形状,因此作为基材11使用的材料、基材11的厚度等以能够维持变形后的形状的方式决定。此外,基材11根据加工后的造型物41的用途设计成适当的材料、厚度等。例如,根据造型物41的用途,不仅要求维持变形后的形状,而且要求具有在因按压而变形后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弹力。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变形后的基材11具有所要求的弹力的方式决定基材11的材料。

第一热膨胀层12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图1中为上表面)上。第一热膨胀层12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例如,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热膨胀性微囊、微粉末)。另外,第一热膨胀层12并不限于具有一个层的情况,也可以具有多个层。作为第一热膨胀层12的粘结剂,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等任意的热塑性树脂。另外,热膨胀性微囊是在热塑性树脂的壳内包含丙烷、丁烷、其他低沸点气化性物质的微囊。壳例如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丁二烯、或者它们的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形成。例如,热膨胀性微囊的平均粒径为约5~50μm。当将该微囊加热至热膨胀开始温度以上时,由树脂构成的壳软化,内含的低沸点气化性物质气化,壳因该压力而膨胀成球囊状。虽然也取决于所使用的微囊的特性,但是微囊的粒径膨胀为膨胀前的粒径的5倍左右。另外,微囊的粒径存在偏差,并不是所有的微囊都具有相同的粒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详细后述那样,第一热膨胀层12用于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形成第一凸部11a。因此,第一热膨胀层12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至少设置于形成第一凸部11a的区域(图1所示的第一区域10a)。另外,第一热膨胀层12可以还形成在不形成第一凸部11a的区域(图1所示的第三区域10c)。

另外,第一热膨胀层12只要具备至少能够使基材11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的程度的厚度即可。因此,第一热膨胀层12能够形成为与基材11的厚度相同或较薄的层。其结果,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的材料,能够实现成本削减。不过,例如,在基材11为难以变形的材料、需要根据造型物的形状使第一热膨胀层12较高地发泡等需要较厚地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的情况下,第一热膨胀层12也可以形成为比基材11厚。

第二热膨胀层13设置于基材11的第二面(图1中为下表面)上。第二热膨胀层13也与第一热膨胀层12同样地,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第二热膨胀层13也不限于具有一个层的情况,也可以具有多个层。第二热膨胀层13的粘结剂和热膨胀性微囊与在第一热膨胀层12中说明的粘结剂和热膨胀性微囊相同。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可以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则能够削减成本,是优选的。

另外,第二热膨胀层13也与第一热膨胀层12同样地,用于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形成第二凸部11c。因此,第二热膨胀层13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至少设置于形成第二凸部11c的区域(图1所示的第二区域10b)。另外,第二热膨胀层13也可以还形成在不形成第二凸部11c的区域(与第一热膨胀层12中的第三区域10c相同的区域)。另外,第二热膨胀层13也只要具备至少能够使基材11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的程度的厚度即可。因此,第二热膨胀层13能够形成为与基材11的厚度相同或较薄。不过,与第一热膨胀层12同样地,第二热膨胀层13也可以形成得比基材11厚。

为了使基材11良好地变形,优选在使用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中的一方使基材11变形的区域中,基材11的变形不被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中的另一方阻碍。因此,在基材11中因第一热膨胀层12而变形的区域(图1所示的第一区域10a)中,优选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不设置第二热膨胀层13。同样地,在基材11中因第二热膨胀层13而变形的区域(图1所示的第二区域10b)中,优选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不设置第一热膨胀层12。因此,优选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设置为不重叠。换言之,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以不隔着基材11相对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基材11中不因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中的任一方而变形的区域(例如,图1所示的第三区域10c)中,也可以设置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中的至少任一方。

(树脂成形片材10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10如下所示地制造。

首先,如图2a所示,作为基材11,准备由片状的材料例如无延展pet构成的片材。基材11可以是辊状,也可以预先裁断。

接着,使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粘结剂与热膨胀性材料(热膨胀性微囊)混合,调制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的墨水。使用该墨水,通过任意的印刷装置、例如丝网印刷装置,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以与第一热膨胀层12对应的图案载置墨水。接着,使溶媒挥发,如图2b所示,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另外,为了形成所希望的厚度的第一热膨胀层12,也可以进行多次印刷。

接着,使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粘结剂与热膨胀性材料混合,调制用于形成第二热膨胀层13的墨水。使用该墨水,通过任意的印刷装置、例如丝网印刷装置,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以与第二热膨胀层13对应的图案载置墨水。接着,使溶媒挥发,如图2c所示,形成第二热膨胀层13。为了形成所希望的厚度的第二热膨胀层13,也可以进行多次印刷。另外,也可以使用与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的墨水相同的墨水来形成第二热膨胀层13。另外,在使用辊状的基材11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则进行裁断。

由此,制造树脂成形片材10。

(造型物41)

接着,使用附图对造型物41进行说明。造型物41是使树脂成形片材10的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而被制造的。

在造型物41中,如图3a所示,第一热膨胀层12在上表面具备凸部12a,第二热膨胀层13具备图3a所示的向下方突出的凸部13a。此外,图3b是表示造型物4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基材11在第一面上具有以追随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的方式变形的凸部11a。同样地,基材11在第二面上具有以追随第二热膨胀层13的膨胀的方式变形的凸部11c。另外,基材11具有具有与第一凸部11a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b、以及具有与第二凸部11c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d。

第一凸部11a以及第一热膨胀层12的凸部12a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从周围的区域突出。同样地,第二凸部11c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的凸部13a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从周围的区域突出。此外,在凸部12a上设置有用于使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的第一电磁波热转换层(以下,称为热转换层)81。在凸部13a上也设置有用于使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第二电磁波热转换层(以下,称为热转换层)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通过向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照射电磁波,使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发热。作为电磁波热转换材料可举出氧化钨铯、六硼化镧那样的红外线吸收剂以及炭黑等。第一热转换层81以及第二热转换层82通过电磁波的照射而带有热,因此也称为带热层。由设置于树脂成形片材10的第一热转换层81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基材11,使基材11软化。此外,在第一热转换层81中产生的热向第一热膨胀层12传递,由此第一热膨胀层12中的热膨胀性材料发泡,结果,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与未设置第一热转换层81的其他区域相比,第一热转换层81迅速地将电磁波转换成热。因此,能够仅对第一热转换层81的附近的区域选择性地加热,能够仅使第一热膨胀层12的特定的区域选择性地膨胀。另外,基材11在使第一热膨胀层12发泡、膨胀时以追随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方向的方式变形,并且变形后维持该形状。对于第二热转换层82也同样地,通过在第二热转换层82中产生的热,能够使第二热膨胀层13的特定的区域选择性地膨胀。由此,基材11以追随第二热膨胀层13的膨胀方向的方式变形。

通过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在第一热膨胀层12形成图3a所示的凸部12a。在形成该凸部12a时,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的力向与基材11相反的方向(图3a所示的上侧)作用。基材11被该膨胀的力牵引而向图3a所示的上方向变形。而且,以从周围的区域突出的方式在基材11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凸部11a。另外,在基材11的背面,形成有与形成于表面的第一凸部11a的形状对应的第一凹部11b。第一凹部11b的形状是与第一凸部11a大致相同的形状,是使第一凸部11a缩小了基材11的厚度的量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将这样的第一热膨胀层12的凸部12a、基材11的第一凸部11a以及第一凹部11b的形状表现为压花形状。

同样地,通过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在第二热膨胀层13上形成图3a所示的凸部13a。在形成该凸部13a时,由于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力向与基材11相反的方向(图3a所示的下侧)作用,因此基材11向图3a所示的下方向变形。而且,以从周围的区域突出的方式在基材11的下表面形成第二凸部11c。另外,在基材11的表面形成有与形成于下表面的第二凸部11c的形状对应的第二凹部11d。第二凹部11d的形状是与第二凸部11c大致相同的形状。第二热膨胀层13的凸部13a、基材11的第二凸部11c以及第二凹部11d的形状也表现为压花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10中,特别是利用第一热膨胀层12使基材11变形,因此如图3b所示,也可以使基材11的变形量δh1比第一热膨胀层12的发泡高度δh2大。另外,变形量δh1是与基材11的不变形的区域的表面相比的第一凸部11a的高度。另外,第一热膨胀层12的发泡高度(差值)δh2是从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后的高度减去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前的高度而得到的。另外,差值δh2也可以说是由于热膨胀性材料的膨胀而产生的第一热膨胀层12的高度的增加量。使用第二热膨胀层13形成的基材11的变形量也同样。

例如,造型物41用作灯罩等。在这种情况下,造型物41也可以在造型物41的表侧的面和背侧的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具备彩色墨水层(未图示)。彩色墨水层是由胶版印刷、柔版印刷等任意的印刷装置中使用的墨水形成的层。彩色墨水层可以由水性墨水、油性墨水、紫外线固化型墨水等中的任一种形成。另外,彩色墨水层是表现文字、数字、照片、花纹等任意图像的层。特别是,例如在用水性喷墨打印机形成彩色墨水层的情况下,优选在树脂成形片材上设置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层(未图示),形成彩色墨水层。造型物41不限于灯罩,可以使用任意的物体。

(造型物41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4、图5以及图6a~图6c,说明使用树脂成形片材10制造造型物41的方法的流程。在以下的造型物41的制造方法中,以单片式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卷成辊状的树脂成形片材10。

首先,图4表示使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膨胀装置50。膨胀装置50具备照射部51、反射板52、温度传感器53、冷却部54以及框体55,照射部51、反射板52、温度传感器53以及冷却部54收纳在框体55内。树脂成形片材10在膨胀装置50的下方被搬送。

照射部51具备灯加热器例如卤素灯,对树脂成形片材10照射近红外区域(波长750~1400nm)、可见光区域(波长380~750nm)或中红外区域(波长1400~4000nm)的电磁波(光)。当对印刷有由包含热转换材料的发泡墨水形成的热转换层的树脂成形片材10照射电磁波时,与未印刷热转换层的部分相比,在印刷有热转换层的部分电磁波更高效率地转换为热。因此,树脂成形片材10中的印刷有热转换层的部分被主要加热,当达到开始膨胀的温度时,热膨胀性材料膨胀。另外,照射部51不限于卤素灯,只要能够照射电磁波,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另外,电磁波的波长也不限定于上述范围。

反射板52是接受从照射部51照射的电磁波的被照射体,是将从灯加热器照射的电磁波向树脂成形片材10反射的机构。

温度传感器53是热电偶、热敏电阻等,作为测定反射板52的温度的测定单元发挥功能。通过测定反射板52的温度,能够作为照射部51照射的电磁波的强度即电磁波的能量的大小的指标。

冷却部54设置在反射板52的上侧。冷却部54具备至少一个供气风扇,作为对膨胀装置50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发挥功能。

在膨胀装置50中,树脂成形片材10在由未图示的搬送辊等搬送的同时,接受由照射部51照射的电磁波。其结果,设置于树脂成形片材10的第一热转换层81和/或第二热转换层82带有热。通过该热,第一热膨胀层12和/或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基材11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造型物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浓淡图像(第一发泡数据、第二发泡数据)的浓淡控制、电磁波的控制等,控制热膨胀性材料的膨胀量,控制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的隆起的高度,能够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形成所希望的凸或凹凸形状。另外,电磁波的控制是指,在膨胀装置50中对树脂成形片材10照射电磁波而使其膨胀时,为了使树脂成形片材10膨胀至所希望的高度,控制树脂成形片材10每单位面积所接受的能量的量。

(造型物41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5所示的流程图以及图6a~图6c所示的树脂成形片材10的剖视图,说明成形树脂成形片材10并制造造型物41的处理(造型物制造处理)的流程。

第一,准备树脂成形片材10。事先决定表示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发泡及膨胀的部分的第一发泡数据(用于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的数据)、和表示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背面发泡及膨胀的部分的第二发泡数据(用于形成第二热转换层82的数据)。将树脂成形片材10向印刷装置(未图示)搬送,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印刷第一热转换层81(步骤s1)。第一热转换层81是由包含电磁波热转换材料的墨水例如包含碳黑的发泡墨水形成的层。印刷装置按照指定的第一发泡数据,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印刷包含热转换材料的发泡墨水。其结果,如图6a所示,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

第二,将树脂成形片材10向印刷装置(未图示)搬送,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背面印刷第二热转换层82(步骤s2)。第二热转换层82是由包含电磁波热转换材料的墨水例如包含碳黑的发泡墨水形成的层。印刷装置按照指定的第二发泡数据,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背面印刷包含热转换材料的发泡墨水。其结果,如图6b所示,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背面形成第二热转换层82。另外,步骤s1和步骤s2也可以以相反的顺序实施。

第三,将印刷有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的树脂成形片材10向膨胀装置50搬送。在膨胀装置50中,通过照射部51向搬送的树脂成形片材10照射电磁波(步骤s3)。如果具体地说明,则是在膨胀装置50中,通过照射部51向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第一面)照射电磁波。印刷在树脂成形片材10的表面的第一热转换层81所含的热转换材料通过吸收被照射的电磁波而发热。其结果,第一热转换层81发热,基材11软化。进而,在第一热转换层81中产生的热传递至第一热膨胀层12,热膨胀性材料发泡、膨胀。其结果,如图6c所示,树脂成形片材10的第一热膨胀层12中的印刷有第一热转换层81的区域膨胀而鼓起。由于来自第一热转换层81的热而被软化的基材11受到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力牵引而变形。

同样地,通过照射部51照射的电磁波也经由基材11被第二热转换层82中包含的热转换材料吸收。由此,第二热转换层82发热,基材11软化。进而,通过在第二热转换层82中产生的热,第二热膨胀层13的印刷有第二热转换层82的区域膨胀、鼓起。作为结果如图6c所示,由于来自第二热转换层82的热而被软化的基材11受到第二热膨胀层13的膨胀力牵引而变形。这样,通过由照射部51从树脂成形片材10的一个面照射电磁波,能够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同时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电磁波也良好地向基材11的第二面传递,优选基材11是透明的。此外,电磁波的照射也可以对树脂成形片材10的背面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电磁波被第二热转换层82中所含的热转换材料吸收,并且隔着基材11被第一热转换层81中所含的热转换材料吸收。

通过以上的步骤,树脂成形片材10的基材11变形,制造造型物4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印刷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并且通过用电磁波照射这些热转换层,树脂成形片材10能够容易地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特别是,由于能够通过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而使基材11变形,因此不需要用于成形的模具等,能够减少树脂成形片材10的成形所需的时间及费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第一热转换层81(第一发泡数据)和第二热转换层82(第二发泡数据)的浓淡控制、电磁波的控制等,能够任意地控制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隆起的位置、高度等,容易地成形树脂成形片材10,形成造型物。

此外,通过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同时发泡、膨胀,能够同时成形基材1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能够更简易地成形。特别是,如果选择透明的树脂片材作为基材11,则通过来自树脂成形片材10的任一个面的电磁波的照射,也能够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2的树脂成形片材、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造型物以及造型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20与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10的不同点在于,在基材11与第一热膨胀层12之间具备第一中间层21,在基材11与第二热膨胀层13之间具备第二中间层22。对于与实施方式1通用的特征,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树脂成形片材20)

如图7所示,树脂成形片材20具备基材11、第一中间层21、第一热膨胀层12、第二中间层22和第二热膨胀层13。基材11、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与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10的基材11、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相同。

第一中间层21设置在基材11的第一面(图7所示的上表面)上。第一中间层21能够剥离地粘接于基材11。另外,在第一中间层21上设置第一热膨胀层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中间层21设置于基材11与第一热膨胀层12之间,并且使第一中间层21与基材11之间的剥离强度比第一中间层21与第一热膨胀层12之间的剥离强度弱,从而将第一中间层21从基材11剥离,由此能够将第一热膨胀层12从基材11除去。

第一中间层21设置于第一热膨胀层1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下方。第一中间层21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为覆盖基材11的第一面整体,也可以设置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中将第一热膨胀层12在膨胀后剥离的部分等,以便仅除去第一热膨胀层12的一部分。

作为第一中间层21的剥离强度,要求在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前,至少在通常的使用范围内第一热膨胀层12不会从树脂成形片材20剥离。通常的使用范围包括例如搬运树脂成形片材20这样的由用户进行的一般的动作、对树脂成形片材20实施印刷、使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这样的在树脂成形片材20中通常设想的使用形态。

此外,第一中间层21优选具有在剥离第一热膨胀层12时在内部不断裂的程度的断裂强度。作为这样的第一中间层21,可以举出在一个面上设置有粘接层的树脂膜。作为粘接层,可以使用热固化类的粘接剂。作为热固化类的粘接剂,例如优选使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的溶媒,可以是水类、溶剂类中的任一种。另外,作为粘接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等微粘合力的粘合剂。树脂膜例如由从聚酯、聚乙烯、聚乙烯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它们的共聚物中选择的树脂构成。另外,使树脂膜的设置有粘接层的面与基材11相对,通过粘接层将第一中间层21能够剥离地粘接于基材11。作为第一中间层21,可以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膜。例如,第一中间层21的膜为12~15μm的厚度,粘接层为2μm的厚度。另外,作为粘接层的剥离强度,在用180°剥离强度试验测定的情况下,如果为0.06n/20mm以上,则能够实质上防止由于用户的一般动作而导致第一中间层21从基材11剥离。另外,为了将第一中间层21从基材11良好地剥离,粘接层的剥离强度在用180°剥离强度试验测定的情况下,优选为0.5n/20mm以下,更优选为0.4n/20mm以下。

另外,第一中间层21不限于具有粘接层和膜的结构。中间层只要第一中间层21与基材11之间的剥离强度比第一中间层21与第一热膨胀层12之间的剥离强度弱即可,例如可以使用从聚乙烯醇(pva)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中选择的树脂来形成。作为这样的树脂,例如可举出高松油脂公司制ns625。

第一热膨胀层12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上,第一热膨胀层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中间层21上。第一热膨胀层12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第一热膨胀层12同样地,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热膨胀性材料及粘结剂的材料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二中间层22设置在基材11的第二面(图7所示的下表面)上。第二中间层22能够剥离地粘接于基材11。另外,在第二中间层22上设置有第二热膨胀层13。第二中间层22也与第一中间层21同样地,通过使第二中间层22与基材11之间的剥离强度比第二中间层22与第二热膨胀层13之间的剥离强度弱,能够将第二热膨胀层13从基材11剥离除去。第二中间层22可以设置为覆盖基材11的第二面的整体,也可以设置为部分地覆盖第二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除去第二热膨胀层13,至少在设置有第二热膨胀层13的区域设置第二中间层22即可。

与第一中间层21同样地,第二中间层22的剥离强度也要求至少在通常的使用范围内不会剥离。此外,第二中间层22优选具有在剥离第二热膨胀层13时在内部不断裂的程度的断裂强度。作为第二中间层22,可以使用与第一中间层21同样的、在一个面上设置有粘接层的树脂膜。另外,第二中间层22也与第一中间层21同样地,可以使用从聚乙烯醇(pva)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中选择的树脂形成。

第二热膨胀层13设置于第二中间层22上。第二热膨胀层13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第二热膨胀层13同样地,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例如,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热膨胀性材料以及粘结剂的材料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以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基材11中,在不因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的任一方而变形的区域(例如,图7所示的第三区域10c)中,也可以设置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中的至少任一方。

(树脂成形片材20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20如以下所示地制造。

首先,如图8a所示,作为基材11,准备由片材状的材料、例如无延展pet构成的片材。基材11可以是辊状,也可以预先裁断。

接着,通过具备输入辊、加热辊、辊及输出辊的层压装置,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粘贴第一中间层21。作为第一中间层21,使用在与基材11相对的面上设置有粘接层的树脂膜。作为粘接层,使用热固化类的粘接剂,例如使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是适合的。另外,作为粘接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等微粘合力的粘合剂。例如,基材11在被卷绕的状态下,被置于层压装置的卷出位置。基材11进一步通过一对输入辊之间,朝向加热辊以及辊搬送。用作第一中间层21的膜被供给到加热辊。膜由加热辊加热,并且在通过加热辊和辊之间时,被加压并能够剥离地粘接于基材11。在粘接膜之后,基材11通过一对输出辊之间,被搬出并被卷绕。

接着,采用与第一中间层21同样的方法,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设置第二中间层22。另外,也可以分别向基材1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供给膜,将第一中间层21和第二中间层22同时设置于基材11。由此,如图8b所示,第一中间层21和第二中间层22被粘贴在基材11上。

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调制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的墨水,使用丝网印刷装置等任意的印刷装置,如图8c所示形成第一热膨胀层12。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调制用于形成第二热膨胀层13的墨水,如图8d所示形成第二热膨胀层13。另外,在使用辊状的基材11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则进行裁断。由此,制造树脂成形片材20。

(造型物42)

接着,使用附图说明造型物42。造型物42是使树脂成形片材20的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使基材11变形后,除去第一中间层21和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中间层2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而成的。

首先,图9a表示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的状态的树脂成形片材20,图9b表示造型物43。在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后的树脂成形片材20中,如图9a所示,第一热膨胀层12具备凸部12a。另外,第二热膨胀层13也具备凸部13a。基材11追随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而变形,具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凸部11a、11c。此外,第一热转换层81设置在凸起12a上,第二热转换层82设置在凸部13a上。

除去了第一热膨胀层12、第二热膨胀层13等的造型物42如图9b所示,在第一面上具备凸部11a,在第二面上具备具有与凸部11a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b。此外,造型物42在第二面上具备凸部11c,在第一面上具备具有与凸部11c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d。在造型物4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凸部11a、11c和凹部11b、11d的形状可任意变更,使用方法也是任意的。此外,在造型物42中,也可以在造型物42的表侧的面和背侧的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具备彩色墨水层(未图示)。

(造型物42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以及图11a~图11d所示的树脂成形片材20的剖视图,说明使用树脂成形片材20得到造型物42的处理(造型物制造处理)的流程。

第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如图11a所示,在设置于树脂成形片材20的第一面上的第一热膨胀层12上印刷第一热转换层81(步骤s21)。第二,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如图11b所示,在设置于树脂成形片材20的第二面上的第二热膨胀层13上形成第二热转换层82(步骤s22)。

第三,将树脂成形片材20以第一面朝向上侧的方式向膨胀装置50搬送,通过照射部51向树脂成形片材20照射电磁波(步骤s23)。其结果,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发热,基材11软化。进而,在第一热转换层81中产生的热向第一热膨胀层12传递,热膨胀性材料发泡、膨胀。由于来自第一热转换层81的热而软化的基材11如图11c所示,受到第一热膨胀层12的膨胀的力牵引而变形。同样地,通过在第二热转换层82中产生的热,第二热膨胀层13发泡、膨胀,基材11变形。

第四,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从基材11剥离、除去(步骤s24)。具体而言,在树脂成形片材20的端部,使第一中间层21的一部分从基材11剥离,一边牵拉第一中间层21和设置于其上的第一热膨胀层12一边从基材11剥离。剥离可以通过手工作业进行,也可以使用器具、机械等。其结果,如图11d所示,第一中间层21和第一热膨胀层12被剥离。同样地,将第二中间层2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从基材11的第二面剥离而除去。

通过以上的程序,树脂成形片材20的基材11被成形,制造出造型物42。

这样,如果是本实施方式,通过印刷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并且通过用电磁波照射这些热转换层,树脂成形片材20能够容易地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

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与透明或半透明的基材11相比,可见光透过性低,特别是在膨胀的部分,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的可见光透过性低。因此,如果在透明或半透明的基材11上存在热膨胀层,则可见光透过性因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而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将第一热膨胀层12以及第二热膨胀层13除去,因此基材11的透光性不会被热膨胀层损害。因此,特别适合于透明或半透明的基材的成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举出了在基材1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双方设置中间层的结构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任一个面设置中间层,将设置于一个面的热膨胀层剥离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置于另一个面的热膨胀层未被除去,因此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基材11的成形后残存。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举例通过在热膨胀层与基材之间设置中间层而除去热膨胀层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热膨胀层(第一热膨胀层12、第二热膨胀层13)中含有的粘结剂设为热塑性弹性体,对热膨胀层自身进行牵拉而使其能够从基材11剥离。作为这样的热塑性弹性体,不限于此,可以举出聚氯乙烯、乙烯丙烯橡胶(epr)、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或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使用苯乙烯系弹性体是适合的。

另外,在使热膨胀层在基材11变形后被剥离的情况下,要求在剥离时热膨胀层不断裂。此外,如果在使热膨胀层膨胀时热膨胀层从基材11剥离,则有时无法使基材11良好地变形。因此,热膨胀层与基材之间的粘接力需要具有基材11能够追随热膨胀层而变形的程度以上。此外,热膨胀层的断裂强度比热膨胀层与基材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优选为2倍以上。

<实施方式3>

接着,使用图12a以及图12b说明实施方式3的树脂成形片材3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热膨胀层中混合有热转换材料的特征。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树脂成形片材30)

如图12a所示,树脂成形片材30具备基材11、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基材11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一热膨胀层3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热膨胀性材料以及粘结剂的材料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的特征在于除了粘结剂、热膨胀性材料以外还包含热转换材料。

热转换材料只要是能够将电磁波转换成热的材料,可以是任意材料。作为热转换材料,可以举出碳、无机红外线吸收剂等。在本实施方式的膨胀装置50中,由于使用卤素灯,因此特别优选在近红外区域吸收率高(透过率低)的材料。另外,由于优选在混入到热膨胀层中时颜色(日文:色味)不表现得较强的材料,因此优选可见光区域的透过率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热转换材料,优选六硼化镧(lab6)或氧化钨铯。另外,热转换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任一种,或者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

第一热膨胀层31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膨胀层12同样地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上。第一热膨胀层31用于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形成第一凸部11a。因此,第一热膨胀层31在基材11中被设置于形成第一凸部11a的区域(第一区域10a)。

第二热膨胀层32与第一热膨胀层31同样地,是膨胀为与加热的程度相应的大小的层,在粘结剂中分散配置有热膨胀性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热膨胀层32还包含上述的热转换材料。

第二热膨胀层32设置于基材11的第二面上。第二热膨胀层32用于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形成第二凸部11c。因此,第二热膨胀层32在基材11中,设置于形成第二凸部11c的区域(第二区域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配置为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不重叠,换言之,优选配置为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不隔着基材11相对。

(树脂成形片材30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成形片材30如以下所示地制造。

首先,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准备由片材状的材料、例如无延展pet构成的片材作为基材11。基材11可以是辊状,也可以预先裁断。

接着,使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粘结剂与热膨胀性材料混合,调制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31的墨水。此时,在墨水中还混合热转换材料。使用该墨水,通过任意的印刷装置、例如丝网印刷装置,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以与第一热膨胀层31对应的图案载置墨水。接着,使溶媒挥发,形成第一热膨胀层31。另外,为了形成所希望的厚度的第一热膨胀层31,也可以进行多次印刷。

接着,使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粘结剂、热膨胀性材料以及热转换材料混合,调制用于形成第二热膨胀层32的墨水。使用该墨水,通过任意的印刷装置、例如丝网印刷装置,形成第二热膨胀层32。另外,也可以使用与用于形成第一热膨胀层31的墨水相同的墨水来形成第二热膨胀层32。另外,如果需要,则进行裁断。

由此,制造树脂成形片材30。

(造型物43)

接着,使用附图说明造型物43。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通过使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膨胀来制造造型物43。在造型物43中,如图12b所示,第一热膨胀层31在上表面具备凸部31a,第二热膨胀层32具备向图12b所示的下方突出的凸部32a。基材11在第一面上具有以追随第一热膨胀层31的膨胀的方式变形的凸部11a。同样地,基材11在第二面上具有以追随第二热膨胀层32的膨胀的方式变形的凸部11c。另外,基材11具有具有与第一凸部11a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b和具有与第二凸部11c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1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转换材料包含于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内,因此造型物43不具备热转换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造型物43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基材11的变形量比第一热膨胀层31的发泡高度大。对于第二热膨胀层32也相同。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造型物43的用途也是任意的,造型物43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彩色墨水层。

(造型物43的制造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还兼具热转换层的功能,因此能够省略实施方式1的流程图(图5)中的步骤s1以及步骤s2,仅通过实施步骤s3就能够制造造型物43。

具体而言,将树脂成形片材30以表面朝向上侧的方式向膨胀装置50搬送。在膨胀装置50中,通过照射部51向被搬送的树脂成形片材30照射电磁波。其结果,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发热,基材11软化。进而,通过在第一热膨胀层31内产生的热,热膨胀性材料发泡、膨胀。其结果,树脂成形片材30的设置有第一热膨胀层31的区域膨胀而鼓起。如图12b所示,由于来自第一热膨胀层31的热而软化的基材11受到第一热膨胀层31的膨胀的力牵引而变形。对于第二热膨胀层32也同样地,通过在第二热膨胀层32内产生的热,基材11软化,并且热膨胀性材料发泡、膨胀。由此,能够使基材以受到第二热膨胀层32的膨胀的力牵引的方式变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树脂成形片材30能够容易地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内含有热转换材料,能够省略形成热转换层的工序,能够更容易地将树脂成形片材30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组合实施方式2的特征,使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中的至少任一方能够从基材11剥离。例如,如图13a所示,树脂成形片材34在基材11与第一热膨胀层31之间具备第一中间层21,在基材11与第二热膨胀层32之间具备第二中间层22。接着,在该树脂成形片材34中,使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膨胀,成形基材11。成形后,通过将第一中间层21和第二中间层22从基材11剥离,从而将第一热膨胀层31和第二热膨胀层32从基材11除去,能够得到造型物44。

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举出了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同时膨胀的结构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的一方先膨胀,使另一方后膨胀。例如,也可以使用图4所示的膨胀装置50使第一热膨胀层12膨胀,在基材11的第一面上形成凸部11a,接着使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在基材11的第二面上形成凸部11c。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方式2中,剥离中间层的工序(步骤s24)可以在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膨胀之后进行,也可以在使一方的热膨胀层膨胀之后进行步骤s24,在使另一方的热膨胀层膨胀之后再次进行步骤s2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膨胀装置50中,举出了从树脂成形片材10的一个面照射电磁波的结构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膨胀装置50还具备其他照射部51,从树脂成形片材10的另一个面(从图4所示的下侧)照射电磁波。在该结构中,从各个照射部对树脂成形片材1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照射电磁波,能够同时照射电磁波。由此,能够使第一热膨胀层12和第二热膨胀层13一并膨胀。对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也相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举出了在造型物的制造方法中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第二热转换层82的结构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形成第一热转换层81和第二热转换层82的工序也可以在树脂成形片材的制造方法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实施方式1的树脂成形片材10还具备第一热转换层81以及第二热转换层8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用印刷装置印刷热转换层,并通过膨胀装置50使热膨胀层膨胀的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在框架中收纳有印刷装置、膨胀装置等的造型物制造装置。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均用于说明各实施方式。因此,并不意图限定解释为树脂成形片材的各层的厚度以图示的比例形成。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中,为了说明,也强调图示了设置于树脂成形片材的表面和/或背面的热转换层等。因此,热转换层等的厚度也不是限定解释为以图示的比例形成。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