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行位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9803发布日期:2020-07-29 03:31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行位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行位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大批量工业生产中的常用的产品成型工具,它广泛应用于注塑、吹塑、挤出、压铸、锻压、冶炼、冲压等产品生产领域。在塑胶产品的生产中,由于塑胶产品的结构特殊,所使用的注塑模具经常会采用二次行位结构,此类模具开模时,首先需要将第一行位结构脱离产品扣位,然后才能将第二行位结构脱离产品扣位。一般的二次行位模具通常采用斜导柱和斜导柱孔相互配合来带动二次行位运动来实现开合模。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一般的二次行位模具的合模原理示意图;图2是一般的二次行位模具的开模原理示意图。该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合模时形成型腔和避让空间,避让空间内设置有行位组件11;所述行位组件11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远离型腔的一端设置有导向孔,靠近型腔的一端为空腔;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沿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并排设置,并分别具有与成型产品相扣的倒扣;在上模上设置有铲基12和斜导柱13。该模具合模时,上模带动铲基12和斜导柱13向下移动,斜导柱13沿着第一滑块上的导向孔向下移动以带动第一滑块向型腔方向合模到位,此时,铲基12不断向下移动,将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向两侧推开使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合模到位。开模时,上模带动铲基12和斜导柱13向上移动,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由于失去铲基12的紧固力向第一滑块的空腔的中心靠拢以脱离产品扣位,斜导柱13不断向上移动,迫使第一滑块向行出方向移动脱出扣位。

但是,该模具在合模时,由于铲基12和斜导柱13不断向下运动,无法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以及第三滑块分阶段的行出,不断向下移动车铲基12有可能与第二滑块以及第三滑块相撞;开模时,铲基12向上移动带动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行出时,由于斜导柱13也不断向上移动,无法将开模分为两个阶段,就有可能出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尚未脱离扣位就被第一滑块带出的情况,此时则可能将成型产品拉坏。可见,上述模具的二次行位在开合模过程中都存在风险,无法保证开模合模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行位模具,用于解决原注塑模具开模时可能拉坏产品,合模时会出现撞模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行位模具,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形成型腔和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内设置有行位构件;所述行位构件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所述第一滑块靠近型腔的一端为空腔;所述空腔内沿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并排设置有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设置有与成型产品相扣的倒扣;所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铲基;所述铲基朝向下模组件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之间的空隙上方;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柱组件和轨道板组件;所述导向柱组件固设于所述行位构件的外侧;所述轨道板组件固设于所述上模组件上,并朝向所述下模组件设置,所述轨道板组件上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竖直滑槽和倾斜滑槽;开模或合模时,所述上模组件带动所述铲基和轨道板组件移动时,所述导向柱组件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组件的竖直滑槽和倾斜滑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能够保证开模时不会拉坏产品,合模时不会撞模,顺利实现模具的开模和合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滑槽从所述竖直滑槽的末端向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滑槽的向下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为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距离与其高度的比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柱组件包括两个耳柱;两个所述耳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的外侧;所述轨道板组件包括两轨道板;两轨道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块的外侧;并与所述两个耳柱相对应。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模组件上设置有行位压条;所述行位压条上沿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设置有第一限位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的空腔内还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呈固定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杆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垂直于所述第一滑块的行出方向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二滑块以及第三滑块与所述导向杆的连接处之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远离型腔的外壁上设置有耐磨块;所述上模组件设置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位置与耐磨块的位置相对应。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铲基靠近所述下模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楔形块,以便于更好地将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向两侧推进合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般的二次行位模具的合模原理示意图;

图2是一般的二次行位模具的开模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杆的使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铲基开模时的使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合模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开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爆炸图。

本实施例所述的二次行位模具,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组件(图未示)和下模组件(图未示);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形成型腔和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内设置有行位构件100;所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铲基200;所述铲基200朝向下模组件设置,并位于所述行位构件100的上方;还包括导向机构300。所述行位构件100在所述导向机构300的作用下,移动于所述避让空间内,合模时,所述行位构件100向所述型腔靠近,并封堵型腔以等待注塑;开模时,所述行位构件100远离所述型腔,并脱离产品扣位。

所述行位构件100包括第一滑块101、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所述第一滑块101靠近型腔的一端为空腔;所述空腔内沿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并排设置有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所述第一滑块101和第二滑块102均设置有与成型产品相扣的倒扣。开模时,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相互靠近以脱离产品扣位,此为第一次行出;当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开模到位时,第二滑块101向远离所述型腔的一侧移动以脱离产品扣位,此为第二次行出。合模时,首先第一滑块101靠近型腔移动合模到位,接着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分别向两侧移动到位。

为防止开模时第一滑块101无限滑出,还在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具体地,所述下模组件上设置有两条行位压条;两条所述行位压条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块101行出方向的两侧,当第一滑块101行出到位时,第一限位块限制第一滑块101的滑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101的行出距离为25毫米。

请参阅图5,其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杆的使用示意图。

所述第一滑块101的空腔内还设置有导向杆104;所述导向杆104与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呈固定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与导向杆104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导向杆104同时穿过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上的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空腔内。合模或开模时,所述导向杆104引导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的滑动方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104的设置方向垂直于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104的设置方向可以不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垂直,只要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即可。

所述导向杆104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05;所述第二限位块105位于所述第二滑块102以及第三滑块103与所述导向杆104的连接处之间,用于开模时限制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的移动位置,以免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相撞。另外,第二限位块105的设置保证了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铲基向下运动,从而将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向两侧推挤以合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块101远离型腔的外壁上设置有耐磨块106;所述上模组件设置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位置与耐磨块106的位置相对应。合模到位时,所述压块与耐磨块106紧贴,以压紧所述第一滑块101,以防止注塑时第一滑块在塑胶压力的作用下滑出。

请参阅图6,其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铲基开模时的使用示意图。

所述铲基200朝向下模组件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之间的空隙上方。所述铲基200靠近所述下模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的靠近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所述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均为尖部向下的楔形块。合模时,楔形块能够更好地将所述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推向两侧,以使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移动到指定位置,当产品注塑完成时,成型产品与第二滑块102和第三滑块103相扣合。

请参阅图7,其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导向机构300包括导向柱组件301和轨道板组件302;所述导向柱组件301固设于所述行位构件100的外侧;所述轨道板组件302固设于所述上模组件上,并朝向所述下模组件设置,所述轨道板组件302上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竖直滑槽3021和倾斜滑槽3022。所述倾斜滑槽3022从所述竖直滑槽3021的末端向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倾斜设置,并且所述倾斜滑槽3022的向下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为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距离与第一滑块101的高度的比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101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耳柱,所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一个与所述耳柱相对应的轨道板。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柱组件301包括两个耳柱,两个所述耳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顶部的两个外侧,且两个耳柱之间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行出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轨道板组件302包括两个轨道板,两个所述轨道板位于所述第一滑块101的外侧,并与两个所述耳柱相对应。

开模或合模时,所述上模组件带动所述铲基200和轨道板组件302移动时,所述导线机构300起导向作用,即所述导向柱组件301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组件302的竖直滑槽和倾斜滑槽内。由于开模合模时,耳柱和轨道板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为减少耳柱和轨道板的磨损,轨道板的材质为h13热处理hrc44-46,耳柱材质为h13热处理hrc48-50,两者之间有4度或以上的硬度差。

具体地,以下从该模具开模合模的原理进行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8和图9,其中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合模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合模时,上模组件带动铲基和轨道板向下运动,第一合模阶段时,第一滑块外侧的耳柱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的倾斜滑槽内,倾斜滑槽给耳柱施加一个向左的推力,从而推动第一滑块向型腔一侧移动,以封堵型腔;当第一滑块合模到位时,铲基的下端尚未下降至第一滑块,因此,铲基不会与各个滑块相撞;第二合模阶段时,耳柱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的竖直滑槽内,此时,第一滑块不再移动,铲基下降将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推向两侧,当推进到位时铲基顶紧于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之间,完成合模等待注塑。

请参阅图10,其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的开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开模时,由于第二滑块和第二滑块均与产品相扣,在第一开模阶段时,上模组件带动铲基和轨道板向上运动,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失去顶紧的力而相互靠近,当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碰到第二限位块时停止移动,此时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的位移为4.5毫米,第一阶段开模到位使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脱离产品扣位,此阶段耳柱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的竖直滑槽内;在第二开模阶段时,上模组件继续带动铲基和轨道板向上运动,此时,耳柱滑动于所述轨道板的倾斜滑槽内,倾斜滑槽给耳柱施加一个向右的推力,推动第一滑块向远离型腔的一侧移动,当碰到第一限位块时停止移动,此时,第一滑块的位移为25毫米,开模动作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二次行位模具,开模时,轨道板上的竖直滑槽和倾斜滑槽起导向作用,能够实现并保证行位构件的二次行出,即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行出到位后才将第一滑块推出,能够保证开模时不会拉坏产品;合模时,也能够实现并保证分阶段合模,使得铲基不会与滑块撞模,顺利实现模具的开模和合模。另外,由于模具的结构简单,其加工过程也相对简易,装配速度也得到了提高,同于便于保养维护。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