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2501发布日期:2022-04-30 19: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聚碳酸酯(pc)薄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普通薄膜为无色透明,透光率在90%以上,很适宜作为光学材料。pc不仅电性能优异,而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刚性,耐冲击性也是热塑性塑料中较高的。pc薄膜的吸水率及制品成型收缩率低,抗蠕变性优良,因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制品的尺寸稳定,适合制作精密元件。特别是其耐寒性和耐热性十分优异,可在-100~130℃较宽的范围内长期工作。
3.在聚碳酸酯薄膜的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常规加工方法是挤出压延法进行加工,但是现有的加工设备在压延时,挤压辊之间的间距不方便调节,不方便生产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膜。
4.因此,发明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模具主体、安装块、定挤压辊和动挤压辊,所述成型模具主体的底部两侧分别安装设置有安装块和定挤压辊,所述安装块靠近定挤压辊的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滑块,且滑块的一端延伸至滑槽外侧,所述滑块的一端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的内部通过销轴活动设置有动挤压辊,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另一端开设有空腔,所述滑槽的槽底通过轴承活动贯穿设置有螺纹杆,且螺纹杆的一端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螺纹插入滑块的另一端,所述螺纹杆的位于空腔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空腔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与第一锥形齿轮相适配的传动齿轮,且传动齿轮的顶端中部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顶端通过轴承活动插入空腔的顶端内壁,所述空腔的一侧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贯穿设置有转杆,且转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与传动齿轮相适配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拧块。
7.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形齿轮采用大型号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采用小型号齿轮。
8.优选的,所述拧块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阻尼凸起,所述滑槽和转槽的开口处均环绕设置有活动密封层。
9.优选的,所述安装块远离定挤压辊的一端设置有保护罩,且保护罩的底端与安装块合页连接,所述保护罩的顶端通过锁扣与安装块卡扣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空腔的一侧内壁固定设置有u型加固板,所述u型加固板的中部贯穿
开设有圆槽,且转杆活动贯穿圆槽,所述圆槽的内壁环绕设置有阻尼层,且阻尼层与转杆贴合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滑槽的正面和背面内壁中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滑块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块。
12.优选的,所述滑槽的正面内壁底端贯穿开设有直槽,所述直槽的内部活动贯穿设置有延伸杆,且延伸杆的后端与滑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杆的前端固定设置有指针,所述直槽的正面开口顶端边缘设置有刻度。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拧块,带动转杆和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能够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带动第一锥形齿轮和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滑块在滑槽内部滑动,从而能够带动动挤压辊移动,改变定挤压辊和动挤压辊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对成型模具主体挤出的薄膜进行挤压延伸出不同的厚度,有利于方便生产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膜,方便实用,并且通过第一锥形齿轮采用大型号齿轮,传动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采用小型号齿轮,能够在转动时,第二锥形齿轮和转轴转动好几圈,而第一锥形齿轮只转动一点点,能够提高调节的精度,从而使聚碳酸酯膜厚度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聚碳酸酯膜的质量;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u型加固板和保护罩的设置,u型加固板上的阻尼层能够对转杆产生摩擦力,能够防止转杆发生自转,造成滑块的位置发生移动,而保护罩能够防止拧块被误碰导致转杆转动,影响聚碳酸酯膜的厚度精确度;通过延伸杆、指针以及刻度的设置,刻度设计为动挤压辊与定挤压辊之间的间距,能够方便更加精准的调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块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块部分俯剖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u型加固板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成型模具主体;2、安装块;3、定挤压辊;4、动挤压辊;5、滑槽;6、滑块;7、转槽;8、空腔;9、螺纹杆;10、第一锥形齿轮;11、传动齿轮;12、转轴;13、第二锥形齿轮;14、转杆;15、拧块;16、活动密封层;17、u型加固板;18、圆槽;19、阻尼层;20、阻尼凸起;21、保护罩;22、直槽;23、延伸杆;24、指针;25、限位槽;2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聚碳酸酯膜生产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模具主体1、安装块2、定挤压辊3和动挤压辊4,所述成型模具主体1的底部两侧分别安装设置有安装块2和定挤压辊3,所述安装块2靠近定挤压辊3的一端开设有滑槽5,所述滑槽5的内部
活动设置有滑块6,且滑块6的一端延伸至滑槽5外侧,所述滑块6的一端开设有转槽7,所述转槽7的内部通过销轴活动设置有动挤压辊4,所述安装块2的内部另一端开设有空腔8,所述滑槽5的槽底通过轴承活动贯穿设置有螺纹杆9,且螺纹杆9的一端延伸至空腔8内部,所述螺纹杆9的另一端螺纹插入滑块6的另一端,所述螺纹杆9的位于空腔8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10,所述空腔8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与第一锥形齿轮10相适配的传动齿轮11,且传动齿轮11的顶端中部固定设置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顶端通过轴承活动插入空腔8的顶端内壁,所述空腔8的一侧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贯穿设置有转杆14,且转杆14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与传动齿轮11相适配的第二锥形齿轮13,所述转杆1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拧块15,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0采用大型号齿轮,所述传动齿轮11和第二锥形齿轮13采用小型号齿轮,通过转动拧块15,带动转杆14和第二锥形齿轮13转动,第二锥形齿轮13能够带动传动齿轮11转动,传动齿轮11带动第一锥形齿轮10和螺纹杆9转动,螺纹杆9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滑块6在滑槽5内部滑动,从而能够带动动挤压辊4移动,改变定挤压辊3和动挤压辊4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对成型模具主体1挤出的薄膜进行挤压延伸出不同的厚度,有利于方便生产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膜,方便实用,并且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0采用大型号齿轮,传动齿轮11和第二锥形齿轮13采用小型号齿轮,能够在转动时,第二锥形齿轮13和转轴12转动好几圈,而第一锥形齿轮10只转动一点点,能够提高调节的精度,从而使聚碳酸酯膜厚度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聚碳酸酯膜的质量。
2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块2远离定挤压辊3的一端设置有保护罩21,且保护罩21的底端与安装块2合页连接,所述保护罩21的顶端通过锁扣与安装块2卡扣连接,所述空腔8的一侧内壁固定设置有u型加固板17,所述u型加固板17的中部贯穿开设有圆槽18,且转杆14活动贯穿圆槽18,所述圆槽18的内壁环绕设置有阻尼层19,且阻尼层19与转杆14贴合连接,通过u型加固板17和保护罩21的设置,u型加固板17上的阻尼层19能够对转杆14产生摩擦力,能够防止转杆14发生自转,造成滑块6的位置发生移动,而保护罩21能够防止拧块15被误碰导致转杆14转动,影响聚碳酸酯膜的厚度精确度。
24.所述滑槽5的正面内壁底端贯穿开设有直槽22,所述直槽22的内部活动贯穿设置有延伸杆23,且延伸杆23的后端与滑块6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杆23的前端固定设置有指针24,所述直槽22的正面开口顶端边缘设置有刻度,通过延伸杆23、指针24以及刻度的设置,刻度设计为动挤压辊4与定挤压辊3之间的间距,能够方便更加精准的调节。
25.其次,所述拧块15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阻尼凸起20,所述滑槽5和转槽7的开口处均环绕设置有活动密封层16,通过活动密封层16的设置,能够提高密封性,防止外界灰尘等进入到转槽7或者滑槽5内部,所述滑槽5的正面和背面内壁中部均开设有限位槽25,所述滑块6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25相适配的限位块26。
26.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27.使用时,成型模具主体1挤出薄膜,经过定挤压辊3和动挤压辊4时,定挤压辊3和动挤压辊4对薄膜进行挤压延伸,使薄膜达到需要的厚度,当需要调整厚度时,通过转动拧块15,带动转杆14和第二锥形齿轮13转动,第二锥形齿轮13能够带动传动齿轮11转动,传动齿轮11带动第一锥形齿轮10和螺纹杆9转动,螺纹杆9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滑块6在滑槽5内部滑动,从而能够带动动挤压辊4移动,改变定挤压辊3和动挤压辊4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对成型模具主体1挤出的薄膜进行挤压延伸出不同的厚度,有利于方便生产不同厚度的聚碳
酸酯膜,方便实用,并且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0采用大型号齿轮,传动齿轮11和第二锥形齿轮13采用小型号齿轮,能够在转动时,第二锥形齿轮13和转轴12转动好几圈,而第一锥形齿轮10只转动一点点,能够提高调节的精度,从而使聚碳酸酯膜厚度更加精准,有利于提高聚碳酸酯膜的质量。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