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82809发布日期:2022-06-29 13:2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支撑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在3d打印技术领域中,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工艺是一种分层制造技术,在模型的每一层依靠加热喷头融化喷头内部材料,按照一定的道路移动同时喷挤出热熔丝,通过逐层的材料堆积最终实现模型的制造。
3.由于模型的多样性,模型的某些位置会悬空即下部无支撑,在打印时,无支撑的位置可能会出现下沉或脱落的问题,轻则降低打印质量,重则导致打印失败,因此需要对悬空的位置添加支撑。
4.目前添加支撑的方法是,从模型上需要添加支撑的位置点向工作空间底部生成支撑,但是生成这种支撑的方式增加了去除支撑的难度,且耗费的材料较多,造成浪费的同时还影响打印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支撑生成方法存在不便分离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支撑生成方法。
6.一种支撑生成方法,包括:
7.获取打印模型的待支撑面;
8.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支撑体;
9.其中,各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连接的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待支撑面的位置具有间距,且自所述待支撑面指向打印平台的方向,两个所述支撑部至少在部分区域的间距逐渐减小。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打印模型的待支撑面,包括:
11.获取打印模型的悬空面,并确定所述悬空面中悬空走线的长度;
12.将所述悬空走线的长度与预设长度对比,若所述悬空走线的长度大于所述预设长度,将所述悬空走线作为目标悬空走线;
13.将连通的所述目标悬空走线所形成的面作为打印模型的一个待支撑面。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所述悬空面的方式包括:
15.按水平切片的方式对所述打印模型进行分层切片;
16.计算第n层切片和第n+1层切片在打印平台的投影面积,所述第n+1层切片位于所述第n层切片的上方;
17.若所述第n+1层切片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n层切片的投影面积,根据所述第n+1层切片与所述第n层切片的投影面积的差值,获取打印模型的悬空面。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部通过以下方式生成:
19.获取两个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待支撑面的位置的第一预设间距和所述待支撑面在打印平台的投影尺寸;
20.根据所述投影尺寸,确定各支撑体中两个所述支撑部的长度;
21.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和所述投影尺寸,确定所述支撑体的个数;
22.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所述长度和所述个数,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所述支撑部。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体还包括单臂支撑;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所述长度和所述个数,以所述待支撑面向下生成各所述支撑部之后,包括:
24.获取两个所述支撑部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的预设高度;其中,两个所述支撑部为相对水平面倾斜的支撑板,且两个所述支撑部的底端重合;
25.根据所述预设高度,确定以所述支撑部的底端为顶面向下生成的单臂支撑的第一高度;
26.根据所述第一高度和所述长度,以所述支撑部的底端向下生成所述单臂支撑。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还包括加强支撑组,所述加强支撑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所述长度和所述个数,以所述待支撑面向下生成各所述支撑部的步骤之前,包括:
28.根据所述待支撑面的高度,确定所述加强支撑组所在的第二高度;
29.根据所述投影尺寸,确定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形状;
30.根据所述投影尺寸、各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打印走线方向的预设角度、以及各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第二预设间距,确定各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形状;
31.根据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形状、各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形状,确定加强支撑组的形状;
32.根据所述第二高度和所述加强支撑组的形状,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所述加强支撑组。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支撑件,所述加强支撑件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且所述加强支撑件的底端与所述支撑部的底端重合;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所述长度和所述个数,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所述支撑部之后,包括:
34.获取所述加强支撑件的顶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的顶端的第二预设间距;
35.根据所述第二预设间距以及所述长度,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所述加强支撑件。
36.一种支撑生成装置,包括:
37.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打印模型中的待支撑面;
38.生成单元,用于以所述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支撑体;
39.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连接的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待支撑面的位置具有间距,且自所述待支撑面指向打印平台的方向,两个所述支撑部至少在部分区域的间距逐渐减小。
4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41.处理器;
42.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指令;
43.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以执行如上所述的支撑生成方法。
44.一种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支撑生成方法
45.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支撑生成方法,通过获取打印模型的待支撑面,并在待支撑面下方打印支撑以保证打印模型的打印质量。通过生成支撑体,支撑体的两个支撑部连接于悬空面的位置具有间隙,使得支撑体无需与整个悬空面接触,支撑体跟打印模型的接触面积较少,使得支撑体更易从打印模型上剥离,降低支撑体残留在模型表面的风险,保证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模型的美观度,进而保证打印质量。进一步地,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空心区域,在此区域内无需打印也就无需消耗打印材料,不仅降低了打印材料的浪费,而且还能减少打印支撑所消耗的时间,保证打印速度。
附图说明
46.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47.图2为打印模型生成第一实施例的支撑体的示意图;
48.图3为图2所示的加强支撑组的俯视图;
49.图4为打印模型生成第二实施例的支撑体的示意图;
50.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悬空面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110-支撑部;120-单臂支撑;130-加强支撑组;131-第一支撑件;132-第二支撑件;140-加强支撑件;200-打印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8.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生成方法,包括:
59.步骤110,获取打印模型的待支撑面。
60.具体而言,打印模型在计算机设备上完成三维建模后,会导入与3d打印机相关联的切片软件内,切片软件接收到导入的打印模型后,将打印模型放置于工作空间上。其中,工作空间是指3d打印机的打印平台在该切片软件中所形成的三维空间,包括x轴、y轴、z轴以及原点,所以位于工作空间内的打印模型上的点的坐标均可以通过切片软件直接获取并输出。其中,打印模型的待支撑面即为底部需要生成支撑的面。
61.在一实施例中,获取待支撑面的步骤具体包括:
62.步骤111,获取打印模型的悬空面,并确定悬空面中悬空走线的长度。
63.当获取到打印模型的悬空面之后,根据悬空面上点的坐标,可以知道悬空面的面积和悬空走线的长度等信息。打印模型中的悬空面是指该平面的下方不存在打印模型且该面不与工作空间的底部接触的面,由于该面下方没有打印模型支撑,也不和工作空间的底部接触,因此在实际打印的过程中,没有支撑点,会存在下沉的风险。悬空走线的长度即为:堆积该悬空面时,打印头沿打印方向所走过的最大路径。如图5所示,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悬空面的示意图,该悬空面包括a区域、b区域和c区域。在打印该悬空面时,打印头沿水平方向来回移动,当打印头在a区域移动时,悬空走线的长度为l1;当打印头在b区域移动时,悬空走线的长度为l2;当打印头在c区域移动时,悬空走线的长度为l3。对应地,下方存在打印模型或者是与工作空间底部接触的面为非悬空面,即除了悬空面之外的均为非悬空面。其中,工作空间底部是指x轴和y轴形成的平面,其对应于3d打印机内的打印平台。
64.在一实施例中,获取悬空面的方式具体包括:
65.步骤1111,按水平切片的方式对打印模型进行分层切片。
66.具体而言,计算机设备中的切片软件接收到导入的打印模型后,将打印模型的最高点所在的位置即打印模型距离工作空间的底部最远的位置作为第一位置,将工作空间的底部作为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开始对打印模型进行水平分层切片,对打印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后则得到各层切片。可以理解地,水平分层切片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零。
67.步骤1112,计算第n层切片和第n+1层切片在打印平台的投影面积,第n+1层切片位于第n层切片的上方。可以理解地,n为正整数。
68.具体地,由于位于工作空间内的打印模型上的点的坐标均可以确定出来,则可以
得到各个切片上的点的坐标,通过获取切片上的各个点的坐标,进而能够通过计算机计算出各切片在打印平台的投影面积,即切片在工作空间的底部xy平面的投影面积。
69.步骤1113,若第n+1层切片的投影面积大于第n层切片的投影面积,根据二者的投影面积的差值,计算出悬空面。
70.具体地,对第n层切片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和第n+1层切片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进行减法运算,并获取两层切片中互不重复的区域,若运算结果为第n+1层切片的投影大于第n层切片的投影,则投影的差值对应的第n层中的区域为悬空面。若运算结果为第n+1层切片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第n层切片面积的投影,则第n+1层不存在悬空面。
71.由于打印模型由第一位置即工作空间的底部开始进行水平分层,因此第一层切片必然与工作空间的底部存在接触,不需要进行支撑,所以从第2层开始确认是否存在悬空面。通过计算机对第1层切片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和第2层切片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进行减法运算,若运算结果为第2层切片的投影大于第1层切片的投影,则投影的差值对应的第2层中的区域为悬空面,若运算结果为第2层切片的投影小于或等于第1层切片的投影,则第2层不存在悬空面,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确认,直至n+1的取值为最高层切片的层数。通过比较相邻两层切片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面积,从而获取了多个悬空面,并获取了对应的悬空面所在的位置即层数,以及悬空面上点的坐标,从而得出悬空面尺寸,包括悬空面沿x轴的投影长度、沿y轴的投影长度,沿x轴的投影长度以及沿y轴的投影长度中的最大值即为悬空走线的长度;沿x轴的投影长度和沿y轴的投影长度的乘积即为悬空面的悬空面积等。
72.在另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切片软件知道打印模型在工作空间中的各悬空面,并直接在打印模型上选定各悬空面之后,计算机设备接收用户的选定,获取打印模型中的各悬空面。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机不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即可得到各悬空面,减轻了计算机的运行负担。
73.当计算出悬空参走线的长度后,则执行步骤112,将悬空走线的长度与预设长度对比,若悬空走线的长度大于预设长度,则将悬空走线作为目标悬空走线。
74.预设长度的设定标准取决于打印模型的悬空面的最大支撑极限,当悬空走线的长度小于该预设长度时,说明此处的悬空面不打印支撑体也能降低打印模型下沉的风险,从而保证打印质量,降低打印不必要的支撑的风险,提高打印效率的同时能够减少打印材料的浪费。当悬空走线的长度大于预设长度时,说明该处的悬空面需要打印支撑体,否则随着上层模型的逐层堆积,该层的悬空区域会出现下沉的风险。
75.步骤113,将连通的目标悬空走线所形成的面作为待支撑面。
76.如图5所示,若悬空走线长度l1大于预设长度,则悬空走线长度为l1的走线为目标悬空走线,若悬空走线长度l2小于预设长度,则悬空走线长度为l2的走线不为目标悬空走线,若悬空走线长度l3大于预设长度,则悬空走线长度为l3的走线为目标悬空走线,此时目标悬空走线长度为l2的走线所形成的面为区域a,目标悬空走线长度为l3的走线所形成的面为区域c,则区域a为一个待支撑面,区域c为一个待支撑面。
77.步骤120,以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支撑体。
78.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支撑体的意思是支撑体的顶端连接于待支撑面,而并非是以待支撑面的形状为支撑体的截面形状。
79.具体地,如图2所示,支撑体包括两个连接的支撑部110,两个支撑部110连接于悬
空面的位置具有间距,相较于现有的支撑结构直接以悬空面为截面生成支撑结构,具有间距的两个支撑部110形成的支撑体与打印模型的接触面积减少,使得支撑体更易从打印模型上剥离,降低支撑体残留在打印模型200表面的风险,保证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模型的美观度,进而保证打印质量。
80.具体地,自悬空面指向打印平台的方向,两个支撑部至少在部分区域的间距逐渐减小。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部呈现为v形结构,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空心区域,在此区域内无需打印也就无需消耗打印材料,不仅降低了打印材料的浪费,而且还能减少打印支撑所消耗的时间,保证打印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支撑部可以为v形结构和柱状结构的叠加,即两个支撑的上半部分具有空心区域,下半部分为实心区域,也能起到减少支撑体与打印模型的接触面积的效果。
8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支撑体的步骤包括:
82.步骤121,获取两个支撑部连接于待支撑面的位置的第一预设间距,并获取待支撑面在打印平台的投影尺寸。
83.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清楚的看出支撑体和打印模型的结构,所以图2中的支撑体与打印模型具有一定的间隙,实际上,支撑体打印完成后,支撑体的顶端与打印模型连接能够保证支撑效果。在保证支撑效果的前提下,预先设定好两个支撑部连接于待支撑面的位置即两个支撑部的顶端沿x方向的距离,该间距记录为第一预设间距。在生成支撑体时,直接获取两个支撑部之间的第一预设间距。
84.通过水平切片的方式确定了各层切片所需打印支撑的悬空面后,对应能够获取悬空面在打印平台即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尺寸,其包括沿x方向的投影长度、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和投影面积等,因此,若该悬空面为待支撑面,则就能够获取对应的待支撑面在打印平台的投影尺寸。
85.步骤122,根据投影尺寸,确定各支撑体中两个支撑部的长度;
86.如图2所示,具体地,当第一预设间距为两个支撑部的顶端沿x方向的距离时,对应地,支撑部的长度显然指的是支撑部沿y方向的延伸值,即长度方向与y方向平行。支撑部的长度可以与悬空面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一致,从而保证对悬空面的支撑效果,减少塌陷的风险。
8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部的长度可以略小于悬空面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且二者的差值应小于前述所言的预设长度。如此,不仅能降低未生成支撑部的悬空位置的塌陷风险,且能节省打印材料,能提高打印速度。
88.步骤123,根据第一预设间距和待支撑面的投影尺寸确定支撑体的个数。
89.具体地,根据待支撑面的投影尺寸,可以知道待支撑面沿x轴方向的投影长度和沿y轴方向的投影长度。当打印方向为沿x轴方向时,则利用待支撑面在打印平台沿x方向的投影长度除以两个支撑部沿x方向的第一间距,则能够得出需要设置的支撑体的个数,且支撑体中的支撑部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与待支撑面中对应的线在打印平台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一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打印方向为沿y轴方向时,则利用待支撑面在打印平台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除以两个支撑部沿y方向的预设间距,则能够得出需要设置的支撑体的个数,且支撑体中的支撑部沿x方向的延伸长度与待支撑面中对应的线在打印平台沿x方向的投影长度一致。
90.步骤124,根据第一预设间距、长度和个数,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支撑部。
91.具体地,获取了两个支撑部的顶端沿x方向之间的距离、支撑部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以及支撑体的个数后,就可以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支撑部。
92.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据第一预设间距、长度和个数,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支撑部的步骤之后,即在步骤124之后还包括:
93.步骤125,以两个支撑部的底端为顶面向下生成单臂支撑120。
94.如图2所示,具体地,先获取两个支撑部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的预设高度,即顶端与低端沿z方向的间距。如此,即可根据待支撑面与工作空间的底部的间距即待支撑面沿z方向的高度与预设高度的差值,从而能够得到单臂支撑的第一高度即沿z方向的延伸高度,从而能够以支撑部的底端向下生成该单臂支撑。
95.其中,两个支撑部110均为相对水平面即xy平面倾斜的支撑板,通过将支撑部110设置为板状结构,使得支撑部110与悬空面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支撑强度。单臂支撑120为竖直的一字形,且连接于支撑部110的底端,并延伸至工作空间的底部,通过设置单臂支撑,能够减小支撑体沿x方向的延伸长度,进而减小了支撑体的占用体积,从而降低打印支撑体所需的耗材,且打印难度降低。
96.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以据第一预设间距、长度和个数,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各支撑部的步骤之前,即在步骤124之前还包括:
97.步骤126,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加强支撑组130。
98.其中,加强支撑组130连接于支撑部110的顶端,且加强支撑组所在的第二高度即z方向的坐标值与待支撑面所在的高度即z方向的坐标值相同。具体地,加强支撑组130包括第一支撑件131和多个第二支撑件132,多个第二支撑件132相互间隔并交叉连接,第一支撑件131围设于多个第二支撑件132的边缘。由于两个支撑部110连接于悬空面的位置具有间隙,因此通过设置加强支撑组130,使得支撑体沿xy平面分布的较为均匀,进而保证对悬空面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且多个第二支撑件相互间隔并交叉连接,使其与悬空面的接触面积减小,降低了支撑体与打印模型的分离难度,且能减小打印支撑体所需的耗材。
99.待支撑面沿x方向的投影长度即为第一支撑件沿x方向的延伸长度,待支撑面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即为第一支撑件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因此能够根据投影尺寸确定第一支撑件的形状和尺寸。第二支撑件与打印走线方向呈夹角,夹角值可以人为设定,例如,二者的夹角可以为45度。其中,打印走线方向包括x方向和y方向。根据夹角值、相邻的第二支撑件之间的间距以及待支撑面的面积从而得出了各个第二支撑件所在的位置,即第二支撑件的形状。第一支撑件和各个第二支撑件则围成了加强支撑组,从而得到了加强支撑组的形状,从而能够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加强支撑组。
100.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包括至少一个加强支撑件140,加强支撑件140设置在两个支撑部之间,且加强支撑件140的底端与支撑部的底端重合。也就是说,在xz平面内,支撑体呈现为分瓣状,且从悬空面指向工作空间底部的方向,相邻的两个支撑部110的间距逐渐减小。通过设置支撑部110和至少一个加强支撑件140连接于悬空面,能够增加支撑体与打印模型20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支撑体的支撑强度。同时,相邻的两个支撑部110之间形成空心区域,在此区域内无需打印也就无需消耗打印材料,不仅降低了打印材料的浪费,而且还能减少打印支撑所消耗的时间,保证打印速度。
101.如图4所示,加强支撑件的数量为三个,任意一个加强支撑件与左端的支撑部或右端的支撑部成夹角,该夹角值可以由用户自己设定,例如,自左往右的方向,各个加强支撑件与左端的支撑部的夹角依次为35度、90度、145度。由于加强支撑件的底端与支撑部的底端重合,加强支撑件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与支撑部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一致,因此只需确定二者之间的夹角,即可确定各个加强支撑件的位置。加强支撑件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与支撑部的延伸长度一致,因此能够根据加强支撑件的位置及其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向下生成对应的加强支撑件即可。
102.上述支撑生成方法,通过获取打印模型的悬空面的信息,并将悬空面的悬空参数与预设参数对比,当悬空参数小于预设参数时,则说明此悬空面处不打印支撑也能保证打印质量,降低打印不必要的支撑的风险,进而减少打印材料的浪费。当悬空参数大于预设参数时,则说明此悬空面为待支撑面,需要打印支撑。通过在待支撑面生成支撑体,支撑体的两个支撑部连接于悬空面的位置具有间隙,使得支撑体无需与整个悬空面接触,支撑体跟打印模型的接触面积较少,使得支撑体更易从打印模型上剥离,降低支撑体残留在模型表面的风险,保证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模型的美观度,进而保证打印质量。进一步地,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空心区域,在此区域内无需打印也就无需消耗打印材料,不仅降低了打印材料的浪费,而且还能减少打印支撑所消耗的时间,保证打印速度。
103.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支撑生成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生成单元,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打印模型中的待支撑面;生成单元用以待支撑面为顶面并向下生成支撑体。其中,支撑体包括两个连接的支撑部,两个支撑部连接于待支撑面的位置具有间距,且自待支撑面指向打印平台的方向,两个支撑部至少在部分区域的间距逐渐减小。
104.该3d打印系统生成的支撑体的两个支撑部连接于悬空面的位置具有间隙,使得支撑体跟打印模型的接触面积减少,使得支撑体更易从打印模型上剥离,降低支撑体残留在模型表面的风险,保证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模型的美观度,进而保证打印质量。进一步地,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空心区域,在此区域内无需打印也就无需消耗打印材料,不仅降低了打印材料的浪费,而且还能减少打印支撑所消耗的时间,保证打印速度。
105.具体地,获取单元能够获取工作空间内的打印模型上的点的坐标,通过打印模型上的点的坐标能够计算出打印模型在工作空间中的悬空面,进而能够获取悬空面上的点的坐标,通过悬空面上的点的坐标能够计算出悬空面在工作空间内的位置并计算出悬空面的尺寸,例如可以计算出悬空面沿x方向的延伸长度、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以及悬空面在工作空间底部的投影等。生成单元根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打印模型的位置、悬空面的位置、以及悬空面的尺寸生成支撑体,例如支撑部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与悬空面在打印平台沿y方向的投影长度一致时,则利用悬空面在打印平台沿x方向的投影长度除以两个支撑部沿x方向的第一间距,则能够得出需要设置的支撑体的个数并生成对应的支撑体,进一步地,在支撑体上生成打印模型,降低打印模型的悬空面下沉的风险。
106.进一步地,为了更方便更彻底地分离支撑体,采用可溶性材料打印支撑体,可溶性材料如:聚乙烯醇(pva)或抗冲击性聚苯乙烯(hips)等。若用与3d模型相同的材料打印支撑体,分离后总会有微量的材料会残留在3d模型上,而采用可溶性材料在打印完成后通过浸泡即可将支撑体溶解,降低支撑体与打印模型的分离难度,使得打印模型的悬空面更加光
滑。
10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支撑生成方法的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控制程序指令的执行,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支撑生成方法的步骤。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存储器和处理器之外,该电子设备可根据其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
108.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支撑生成方法的步骤。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10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