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62396发布日期:2021-09-25 09:3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锅炉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


背景技术:

2.直流锅炉是指靠给水泵压力,使给水顺序通过省煤器、蒸发受热面(水冷壁)、过热器并全部变为过热水蒸气的锅炉。由于给水在进入锅炉后,水的加热、蒸发和水蒸气的过热,都是在受热面中连续进行的,不需要在加热中途进行汽水分离。因此,它没有自然循环锅炉的汽包。
3.公告号为cn10158680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包括由下部螺旋水冷壁管组成的下部螺旋水冷壁和由上部垂直水冷壁管组成的上部垂直水冷壁,下部螺旋水冷壁和上部垂直水冷壁之间直接由一次中间过渡混合集箱进行过渡,下部螺旋水冷壁入口集箱的全部工质进入下部螺旋水冷壁管均匀吸热后,进入中间过渡混合集箱,之后,进入上部垂直水冷壁管。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连接至中间过渡混合集箱的水管数量较多且各自都是固定连接,当需要对某个水管进行更换时,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对水管的拆装更为方便,本技术提供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包括中间过渡混合集箱,中间过渡混合集箱上开设有若干安装通孔,安装通孔内穿过有安装管,安装管的一端位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内,另一端穿出至中间过渡混合集箱外,安装管位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外的管身外套设有连接套筒,连接套筒的一端通过紧固组件连接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的外侧壁,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对接套环,连接套筒内穿设有过渡管,过渡管位于连接套筒内的端部与安装管的端部对接,过渡管远离连接套筒的另一端连通至对应的水冷壁管,过渡管的管身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对接套环贴合的第二对接套环,第一对接套环远离第二对接套环的侧面铰接有若干连接螺杆,相互贴合的第一对接套环和第二对接套环上开设有若干供连接螺杆通过的安装槽,连接螺杆远离铰接端的端部转动至第二对接套环远离第一对接套环的一侧并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母,安装螺母抵紧第二对接套环远离第一对接套环的侧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拆卸过渡管时,工作人员拧开安装螺母并将连接螺杆转开,即可方便地将过渡管从连接套筒内取出,从而对其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当需要安装过渡管时,工作人员将过渡管的端部插入对接套筒内,使得过渡管和安装管对接,同时,第二对接套环抵紧第一对接套环,此时转动连接螺杆至第二对接套环远离第一对接套环的一侧,并拧紧安装螺母使其抵紧第二对接套环,即可完成过渡管的安装。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过渡管、连接套筒以及连接螺杆,实现了使对水管的拆装更为方便的效果。
9.可选的,紧固组件包括若干紧固螺栓,连接套筒靠近中间过渡混合集箱的外侧壁
固定连接有固定环,紧固螺栓穿过固定环并螺纹连接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的外侧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拧紧紧固螺栓即可使连接套筒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稳定连接,同时,也方便了对连接套筒的拆换。
11.可选的,安装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安装管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内螺纹套筒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安装管和安装通孔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了对安装管的更换和维护。
13.可选的,连接套筒的内侧壁铺设有弹性缓冲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将连接套筒套设到安装管上后,弹性缓冲层贴紧安装管,当安装管受热膨胀后,弹性缓冲层被挤压收缩,从而减小了安装管受热膨胀带来的影响。
15.可选的,安装管朝向过渡管的端部铺设有弹性密封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安装管和过渡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小了漏水的可能性。
17.可选的,过渡管的外侧壁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导向条,连接套筒的内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导向条的导向槽,导向条和导向槽滑移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和导向条相互滑移配合,减小了安装时以及使用过程中过渡管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19.可选的,安装管上连接有启闭阀门,连接套筒上开设有供启闭阀门通过的开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过渡管进行更换时,工作人员转动启闭阀门,使得安装管封闭,减少了更换时发生漏水的可能性。
21.可选的,安装管的内侧壁铺设有防锈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锈层能够将水和安装管的管壁隔离开,减少安装管被锈蚀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过渡管、连接套筒以及连接螺杆,实现了使对水管的拆装更为方便的效果;
25.2.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导向条和导向槽,减小了安装时以及使用过程中过渡管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连接套管内结构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中间过渡混合集箱;2、安装通孔;21、内螺纹套筒;3、安装管;31、启闭阀门;311、阀杆;312、阀板;313、手轮;32、弹性密封层;33、防锈层;4、连接套筒;41、固定环;42、紧固组件;421、紧固螺栓;43、导向槽;44、弹性缓冲层;5、第一对接套环;51、铰接板;52、连接螺杆;53、安装槽;54、安装螺母;6、过渡管;61、第二对接套环;62、导向条。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参照图1和图2,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包括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呈圆环形。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上开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三组安装通孔2,同组的若干安装通孔2沿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的轴线方向均匀分布。安装通孔2沿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的径向开设,每个安装通孔2内分别穿过有安装管3。
32.参照图2和图3,安装通孔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21,安装管3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内螺纹套筒21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安装管3螺纹连接于安装通孔2。安装管3的一端位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内,另一端穿出至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外。每个安装管3位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外的管身外均套设有连接套筒4,连接套筒4靠近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41,固定环41上连接有用于将连接套筒4连接到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上的紧固组件42。每个紧固组件42包括三个紧固螺栓421,紧固螺栓421穿过固定环41并螺纹连接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的外侧壁。
33.参照图2和图3,每个连接套筒4远离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对接套环5。连接套筒4内穿设有过渡管6,过渡管6位于连接套筒4内的端部与安装管3的端部对接,过渡管6远离连接套筒4的另一端连通至对应的水冷壁管,过渡管6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与第一对接套环5贴合的第二对接套环61。
34.参照图2和图3,第一对接套环5远离第二对接套环6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对垂直于第一对接套环5的铰接板51,同对的两个铰接板51相互平行、且沿安装管3的周向依次分布,每对铰接板51之间均铰接有连接螺杆52,相互贴合的第一对接套环5和第二对接套环61上开设有供连接螺杆52通过的安装槽53,连接螺杆52远离铰接板51的端部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母54,当连接螺杆52转动至垂直于第二对接套环61的位置、且其远离铰接板51的端部位于第二对接套环61远离第一对接套环5的一侧时,工作人员拧紧安装螺母54使其抵紧第二对接套环61,即可实现过渡管6和连接套筒4的稳固连接。
35.参照图2和图3,过渡管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导向条62,导向条62位于第二对接套环61靠近第一对接套环5的一侧,连接套筒4的内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导向条62的导向槽43,导向条62和导向槽43滑移配合。当工作人员装入过渡管6时,导向条62和导向槽43相互配合,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高了装入过程中过渡管6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导向条62和导向槽43相互卡紧,减小了过渡管6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36.参照图2和图3,安装管3上连接有启闭阀门31,启闭阀门31的阀杆311穿过安装管3的侧壁,阀杆311转动连接于安装管3的侧壁。阀杆311的一端位于安装管3内并固定连接有阀板312,另一端位于安装管3外并固定连接有手轮313。连接套筒4上开设有供阀杆311和手轮313通过的过口,工作人员转动手轮313可使得阀板312遮蔽安装管3的管路通道或使其露出。
37.参照图2和图3,安装管3朝向过渡管6的端面胶接有弹性密封层32,弹性密封层32的材质为橡胶,当过渡管6安装于连接套筒4内时,其端部抵紧弹性密封层32,从而提高了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小了漏水的可能性。连接套筒4朝向安装管3的内侧壁胶接有材质为橡胶
的弹性缓冲层44,弹性缓冲层44贴紧安装管3,在使用过程中,当安装管3受热膨胀后,弹性缓冲层44被挤压收缩,从而减小了安装管3受热膨胀带来的影响。
38.参照图2和图3,安装管3的内侧壁铺设有防锈层33,防锈层33为防锈漆,防锈层33能够将水和安装管3的管壁隔离开,减小了安装管3被锈蚀的可能性。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直流锅炉水冷壁的管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拆卸过渡管6时,工作人员拧开安装螺母54,并转动连接螺杆52使其离开安装槽53,即可使得过渡管6和连接套筒4分离。若需要更换或检修安装管3,工作人员在拆下过渡管6后,拧松紧固螺栓421并拆下连接套筒4,使得安装管3露出,此时,转动安装管3即可将其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1上旋出,操作方便。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