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5282阅读:1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柴油机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柴油机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总成是柴油机散热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件,是一种水-水热量传递的散热器。传统的管式热交换器在结构布置上比较固定,如果需加大散热面积,则基本需重新设计,往往受空间结构及其余联接件的限制,不能随柴油机不同功率需求灵活变动结构。一旦设计系列化产品,专用件较多,零部件通用性较差,制造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柴油机热交换器,以解决产品系列化过程中,专用件较多,零部件通用性差,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柴油机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密闭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器本体;所述散热器本体设有热水循环腔,所述热水循环腔具有一个热水进口和一个热水出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冷却液循环腔,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具有一个冷却液进口和一个冷却液出口,所述散热器本体是若干个散热芯片层叠而成的散热芯片组。
在柴油机上连接好相应的热水和冷却液管路后,循环淡水经由柴油机气缸盖、机体后水温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循环淡水,在流经散热器芯片组内的热水循环腔过程中,与流经冷却液腔的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使循环淡水在流经散热芯片组后温度降低到某一设计值范围,从而降低柴油机的热负荷。该热交换器可据设计要求计算出所需冷却芯片的总面积,从而确定出所需散热芯片的数量,相应的壳体内腔深度随之变化,但芯片组的支承方式、壳体的加工工艺、芯片的焊接工艺等具有一致性,制造设备可通用,且壳体外部与其余零部件的联接部位可以不变。在保证大部分零部件通用的基础上,就可设计出更多不同冷却面积的热交换器,适应了不同功率柴油机的要求,有利于产品的系列化,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柴油机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密闭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器本体;所述散热器本体设有热水循环腔,所述热水循环腔具有一个热水进口13和一个热水出口14;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冷却液循环腔,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具有一个冷却液进口11和一个冷却液出口12,所述散热器本体是若干个散热芯片层叠而成的散热芯片组2。所述这些散热芯片之间安装有定位柱销21,该定位柱销21在各散热芯片层叠组装时定位方便。当柴油机用于轮船时,冷却液是优先选用循环海水。
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1,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通过螺栓可拆分地连接在一起。可拆分连接便于各部件的安装。所述散热芯片组2固定于下部壳体1,所述热水进口13和热水出口14分别是一个固定于所述下部壳体1且与热水循环腔相通的连接法兰,所述冷却液进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分别是一个固定于所述下部壳体1且与冷却液循环腔相通的连接法兰。所述上部壳体3安装有放气塞4。该放气塞4用于释放冷却液腔内气体,保证冷却液循环畅通。
权利要求1.柴油机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密闭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器本体;所述散热器本体设有热水循环腔,所述热水循环腔具有一个热水进口(13)和一个热水出口(14);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冷却液循环腔,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具有一个冷却液进口(11)和一个冷却液出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是若干个散热芯片层叠而成的散热芯片组(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散热芯片之间安装有定位柱销(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分连接的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1),所述散热芯片组(2)固定于下部壳体(1),所述热水进口(13)和热水出口(14)分别是一个固定于所述下部壳体(1)且与热水循环腔相通的连接法兰,所述冷却液进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分别是一个固定于所述下部壳体(1)且与冷却液循环腔相通的连接法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柴油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1)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柴油机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上部壳体(3)的放气塞(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柴油机热交换器,包括一个密闭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器本体;所述散热器本体设有热水循环腔,所述热水循环腔具有一个热水进口和一个热水出口;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冷却液循环腔,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具有一个冷却液进口和一个冷却液出口,所述散热器本体是若干个散热芯片层叠而成的散热芯片组。该热交换器可据设计要求计算出所需冷却芯片的总面积,从而确定出所需散热芯片的数量,在保证大部分零部件通用的基础上,就可设计出更多不同冷却面积的热交换器,适应了不同功率柴油机的要求,有利于产品的系列化,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F28D1/00GK2844456SQ20052012445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9日
发明者李海玲, 蒋璐路, 唐金池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