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白烟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736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白烟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白烟冷却塔,特别涉及可以防止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后排到外 部的空气中的白烟现象的防白烟冷却塔。
背景技术
一般像制冷机之类的热交换器或空气净化设备中需要设置冷却塔,将从结束热交 换的高温电容器传过来的高温冷却水,转变成低温的冷却水持续地再循环和供应。这些冷却塔为了将变成高温的冷却水退热,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和方法,最常利 用的方式就是利用空气进行冷却的方法。如上所述,利用空气进行冷却的方法,一般利用以下方法将高温的冷却水喷洒在 填充材上或使其成为水滴落在上述填充材上,同时利用自然通风方法或送风机强制性的将 空气送风到填充材上,从而将冷却水进行冷却。这种冷却塔根据热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横流式(cross flow type)、逆流式 (counter flow type)禾口混合型(hybrid type)。其中,横流式,是使高温的冷却水和从外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向互相交叉而冷却冷 却水;逆流式,是使高温的冷却水和从外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向相反而冷却冷却水;混合型, 是将横流式和逆流式结合的形式。但是以往的冷却塔具有如下缺点。第一,在填充材中冷却冷却水的空气中含有多量的水蒸汽,以这种水蒸汽的状态 排到外部时,发生白烟(plume)现象,所以也会产生被误认为排出有害物质等的麻烦。第二,在填充材中冷却冷却水的空气中含有多量的水蒸汽,所以在冬季运行时,在 空气移动时常接触送风扇或送风扇的驱动部等部分容易发生冻结现象,导致装置的性能的 下降。因此,有需要开发一种可以有效去除在进行热交换后排外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 汽、并去除水蒸汽的设备的价格也适当的冷却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白烟冷却塔,可以防止与冷却水进 行热交换后排到外部的空气中的白烟现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白烟冷却塔,其中,该防白烟冷却塔包括 主机,形成机体;冷却水分配装置,该冷却水分配装置安装在上述主机的内部上侧,排出高 温冷却水;干燥空气产生单元,该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板、分离板和第二版,安装在 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下侧,其中,第一板是打叠形成的,分离板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一板结 合,第二板是打叠形成的,与上述分离板的另一侧面结合;和填充材,通过与从设置在上述 主机的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热交换,使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冷却。其中,从上述干燥空气发生单元的侧面流入的第二外部空气,不直接接触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的冷却水,独立移动加热和排出,且加热的上述第二外部空气 与已加湿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混合,使上述主机内侧空气的湿度变低。另外,其中,上述填充材以所定的高度水平设置在上述主机的内侧,引导流入的上 述高温冷却水向下移动,并引导从开放设置在整个上述主机下端的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流 入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向上移动,使该空气直接与上述高温冷却水接触。而且,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流路部,该第一流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一板 和上述分离板的一侧面,引导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的冷却水第一次流入之后 向下移动,并引导从上述填充材排出的空气向上移动;和第二流路部,该第二流路部设置在 上述第二板和上述分离板的另一侧面,与上述第二外部空气流入的第二空气流入部连结, 引导上述第二外部空气向上述主机内侧排出。另外,在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气闸,用于调节从上述第一空 气流入部流入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的流入量;在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 气闸,用于调节从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流入的上述第二外部空气的流入量。而且,上述填充材设置在上述主机内部的两侧,引导流入的上述高温冷却水向下 移动,并引导从开放设置在上述主机两侧的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外部空气水平移 动,使该空气直接与上述高温冷却水接触。另外,在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和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之间还可以设有上述填充 材。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的详细 说明如下。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分解斜视 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的第一板 和第二板形象平面图;图4是表示通过根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的填充材的空气和通 过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的空气流动例视图;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防白烟冷却塔的优选实施例。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 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分解斜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的 防白烟冷却塔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形象平面图。本实施例可以适用在逆 流式冷却塔上。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防白烟冷却塔包含主机10,冷却水分配装置15,填充材16以及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为佳。其中,上述主机10形成上述防白烟冷却塔的主躯体,上述 冷却水分配装置15设置在上述主机10的内部上侧向下部排出高温冷却水。并且,上述冷 却水分配装置15的下侧设有填充材16,流入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向下流动后排出。此时,通过第一空气流入部17流入的第一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填充材16,与高温冷 却水进行热交换,高温冷却水冷却后向下排出,第一外部空气加湿后向上排出。并且,在上述填充材16上部两侧设有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为佳。此时,上述干燥 空气产生单元20可以设置在去除上述填充材16 —部分的领域。
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是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和往第 二空气流入部19流入的第二外部空气不接触并独立移动形成流路为佳,通过这些,在上述 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中,可以排出被冷却水加热的干燥空气。因此,在上述主机10内部上侧中,从上述填充材16排出的湿空气与从上述干燥空 气产生单元20排出的干燥高温空气混合,降低全体湿度可以防止白烟现象。在形成上述躯体的主机10上部开放形成气缸11。并且,在上述气缸11内侧设有 送风扇12,根据上述送风扇12的旋转,上述主机10内侧的空气通过上述气缸11往外排出。上述送风扇12是被马达1 产生的旋转力旋转,被上述马达1 产生的旋转力通 过动力传达装置12b,例如V-带和滑轮,往上述送风扇传达。并且,在上述主机10内部上侧,在上述送风扇12的下侧设有冷却水分配装置15, 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排出高温冷却水。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包含分配冷却水的管口 15b。在上述主机10的侧面形成凸缘15a,从外部给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供应高温冷却 水。并且,在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的下侧设有填充材16。其中,上述填充材16在上 下方向上带所定高度形成,在上述主机10内侧,以水平方向可以全般形成。并且,在上述填充材16上以上下方向形成流路,因此,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 排出的冷却水流入到上述填充材16的上部,散开并向下移动后,往上述填充材16下部排出ο并且,在上述主机10的下端部形成流入第一外部空气的第一空气流入部17。其 中,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形成在上述填充材16的下侧,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在上述 主机10下端部可以全部开放形成。此时,在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中更可以设有第一气闸14,可以防止从上述填充 材16排出的冷却水往上述主机10外侧排出,并引导空气流动使外部空气往上述主机10内 侧圆滑流入。上述第一气闸14在冬天冬季中可以设置成关闭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因此,第 一外部空气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流入到上述主机10内侧,之后流入到上述填充材 16的下部向下移动。并且,在上述填充材16中向上移动的第一外部空气接触在上述填充材16中向下 移动的冷却水,互相进行热交换。因此,高温冷却水被冷却,第一外部空气被加热,与冷却水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 后,加热的的第一外部空气含水分形成加湿状态。在上述主机10的下部设有形成倾斜角的下部水槽IOa和聚集上述下部水槽的水的集水槽10b。总的来说,从上述填充材16中落下的冷却水,初次通过上述下部水槽10a,从 上述下部水槽IOa落下的冷却水聚集在位于上述下部水槽IOa中央的上述集水槽IOb中。并且,在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的上侧更可以设有消除器18,引导空气流动,飞 散上述主机10内侧的冷却水,防止通过上述气缸11向外排出。并且,在上述填充材16的上部两侧可以各个设有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并且,上 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可以包括第一板21、第二板23,以及分离板对。其中,上述第一板21和上述第二板23可以以皱纹形式的板状形成,上述分离板M 可以以平板形成。并且,上述第一板21和第二板23的皱纹模样并不局限于特定形象,如图 3所示,可以以直角四角形模样a,梯形模样b或者波纹模样c等多种模样形成。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的热交换效率,可以适当多样制造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 的大小及形象。并且,上述第一板21结合在上述分离板M的一侧面,上述分离板M的另一侧可 以结合上述第二板23,上述第一板21、上述分离板M以及上述第二板23可以反复结合。此时,上述第一板21和上述第二板23的各个皱纹可以相互90°方向构成结合。 并且,上述各板21,23和上述分离板M可以被粘贴或者焊接方式结合。并且,上述各板21,23和上述分离板M可以以钢铁材料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钢 铁材料,可以选择使用铝或者铜材料等多种材料。
并且,上述第一板21和上述分离板M的一侧面可以形成多个第一流路部25,上述 第二板23和上述分离板M的另一侧可以形成多个第二流路部27。例如,通过形成第一流路部25的复数个第一个别流路(Al,A2,A3,... An),高温冷 却水往下部方向流动,通过形成第二流路部27的复数个第二个别流路(B1,B2,B3,. . . Bn), 外部空气往水平方向流动.总的来说,在上述第一个别流路(Al,A2,A3, ... An)之间配置第二个别流路(Bi, B2,B3,. . . ,上述高温冷却水与上述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加热上述外部空气。并且,如上结构形成的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可以设置上述第二流路部27以 水平方向形成。而且,在上述主机10的两侧可以形成第二空气流入部19,上述第二流路部 27的一端可以与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19连接。而且,上述第二流路部27另一端可以连接 上述填充材16。通过这些,通过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19流入的第二外部空气,通过上述第二流路 部27往水平方向移动,可以流入到上述填充材16的内侧。此时,在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19的外侧面,为了调整从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19流 入的上述第二外部空气的流量,可以设置第二气闸13。并且,上述第一流路部25以上下方向形成为佳,上述第一流路部25的下端与上述 填充材16的上端部连接为佳。因此,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15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往上述 第一流路部25 —次流入向下移动后,二次流入到上述填充材16中。并且,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流入后,通过上述填充材16的空气一部分,流 入到上述第一流路部25向上移动后被排出。因此,通过上述第一流路部25的高温冷却水 和通过上述第二流路部27的第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后,高温冷却水被冷却,第二外 部空气被加热。
此时,通过上述第一流路部25的冷却水和通过上述第二外部空气之间,在不接触 的状态下构成热交换,因此,上述空气在不被加湿的状态下被加热。并且,通过上述第一流路部25 —次冷却的冷却水,通过上述填充材16,与通过上 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7流入的第一外部空气再次接触,进行热交换并第二次冷却,因此可以 更有效的进行冷却。并且,通过上述第二流路部27加热的第二外部空气,通过上述第二流路部27的另 一端,往上述填充材16内侧排出。此时,上述第二流路部27以水平方向形成流路,因此从 上述第二流路部27排出的干燥的第二外部空气可以往水平方向移动。尤其,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设置在上述填充材16的两侧,因此,从上述干燥 空气产生单元20排出的干燥的第二外部空气,可以往上述填充材16上部全体充分移动。因此,从上述各个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往水平方向排出的干燥的第二外部空气, 流入移动到上述填充材16的上部,有效的混合与通过上述填充材16的大部分加湿的第一 外部空气。并且,可以降低从上述填充材16排出的空气的湿度,全般降低湿度的空气可以往 上述气缸11排出,可以有效的防止白烟现象。图4是表示通过根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的填充材的空气和通 过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的空气流动例视图。如图4所示,上述各个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的另一端可以与上述填充材16相距 所定间隔被设置。因此,在上述填充材16和上述各个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之间形成交流 部30,混合从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0排出的干燥空气和通过上述填充材16的加湿的空气。并且,与在上述交流部30加热的干燥空气和加湿的空气,在开放的空间内直接接 触进行交叉,因此,在上述主机10内侧的空气的全般湿度平衡可以迅速有效的构成。此时,从上述第二流路部27排出的干燥空气一部分,在通过上述交流部30流入上 述填充材16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涡流,因此与加湿的空气更可以有效的混合,全般湿度平 衡可以迅速有效的构成。并且,全般降低湿度的空气,可以往上述气缸11排出,可以有效防止白烟效果。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本实施例适用 在交叉交流型冷却塔的观点上,与上述实施例有点差距,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干燥空气产 生单元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略掉说明。如图5所示,形成冷却塔框架的主机110的内部两侧可以各个设有填充材116。 并且,在上述主机110的两侧可以各个形成第一空气流入部117,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 117流入的外部空气往水平方向通过上述填充材116。并且,在上述各填充材116的上部可以设有干燥空气产生单元120,在上述干燥空 气产生单元120的上侧设有上部水槽140排出高温冷却水。并且,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120的第二流路部127,移动并加热通过形成在上述 第一空气流入部117上侧的第二空气流入部119流入的外部空气,而且,加热的空气通过上 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120的另一端,往上述主机110的内侧以水平方向排出。此时,在第二空气流入部119和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17上更可以设置113天窗(louver)。因此,从上述各个干燥空气产生单元120排出的加热空气,往上述主机110中央部 水平移动形成空气幕部150。并且,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117流入,并通过上述各填充材116,与冷却水直 接接触进行热交换后加湿的空气,从上述填充材116排出,并通过上述空气幕部150。因此,在上述空气幕部150中,干燥空气和加湿空气直接接触进行混合,降低全般 湿度,可以防止从上述主机110排出空气的白烟现象。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结构例视图。根据本实施例 的防白烟冷却塔中,在前述之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的上侧,更可以设置填充材,其他构成与前 述之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如图6所示,在主机210内部两侧设有的填充材216上侧设置的干燥空气产生单 元220的上侧更可以设有填充材216。其中,在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20的上侧更设有填充材216意思是在填充材216 之间设有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20意思相同。
由此,通过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220的第二流路部227排出的干燥空气,可以从 比上述主机210内侧更低的部分排出。因此,从比上述主机210内侧更低的部分排出的干燥空气,向上移动更可以形成 广泛的空气幕部250。并且,通过这些,更有效的混合与从上述填充材216排出的加湿空气,可以有效的 降低空气的湿度。根据本发明之防白烟冷却塔具有如下效果。第一,设有冷却水和空气移动流路互相独立构成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因此,不直 接接触冷却水加热空气,可以供应到主机内侧,可以有效的降低主机内侧湿度,防止白烟现象。第二,在皱纹形象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分离板,因此,可以简单制造空气和 冷却水不接触并可以移动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第三,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皱纹形象,可以适用能得到 最佳的热交换效率的形象,可以制造适当大小的干燥空气产生单元。虽然在上面参照优选实施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在此优选 实施例的范围内,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 下,对本发明进行必要的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 范围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该防白烟冷却塔包括主机,形成机体;冷却水分配装置,该冷却水分配装置安装在上述主机的内部上侧,排出高温冷却水;干燥空气产生单元,该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板、分离板和第二版,安装在上述冷 却水分配装置下侧,其中,所述第一板是打叠形成的,所述分离板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一板结 合,所述第二板是打叠形成的,与上述分离板的另一侧面结合;和填充材,通过与从设置在上述主机的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热交换,使从上述冷却水 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冷却,且从上述干燥空气发生单元的侧面流入的第二外部空气,不直接接触从上述冷却水分 配装置排出的高温的冷却水,独立移动加热和排出,且加热的上述第二外部空气与已加湿 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混合,使上述主机内侧空气的湿度变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上述填充材以所定的高度水平 设置在上述主机的内侧,引导流入的上述高温冷却水向下移动,并引导从开放设置在整个 上述主机下端的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向上移动,使该空气直接与 上述高温冷却水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流路部,该第一流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一板和上述分离板的一侧面,引导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的冷却水第一次流入之后向下移动,并引导从上述填充材排出的 空气向上移动;和第二流路部,该第二流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板和上述分离板的另一侧面,与上述第二 外部空气流入的第二空气流入部连结,引导上述第二外部空气向上述主机内侧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的外侧 面设置有第一气间,用于调节从上述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上述第一外部空气的流入量; 在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气间,用于调节从上述第二空气流入部流入的 上述第二外部空气的流入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上述填充材设置在上述主机内 部的两侧,引导流入的上述高温冷却水向下移动,并引导从开放设置在上述主机两侧的上 述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外部空气水平移动,使该空气直接与上述高温冷却水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白烟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和上述 干燥空气产生单元之间还设有上述填充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白烟冷却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白烟冷却塔包括主机,形成机体;冷却水分配装置,安装在上述主机的内部上侧,排出高温冷却水;干燥空气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板、分离板和第二版,安装在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下侧,其中,第一板是打叠形成的,分离板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一板结合,第二板是打叠形成的,与上述分离板的另一侧面结合;和填充材,通过与从设置在上述主机的第一空气流入部流入的热交换,使从上述冷却水分配装置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冷却。
文档编号F28C1/16GK102052858SQ20101053028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具荠炳 申请人:京仁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