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595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薄型热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薄型热管,主要包含有:一管体,两端分别定义一加热段以及一冷凝段,且对该加热段与该冷凝段之间的该管体定义为一絶热段;一第一毛细组织,由至少一主毛细组织及一周边毛细组织组成,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沿该管体的轴向设置于该管体的内壁面,而占据该管体横断面的一部份空间,而使该管体内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通道,该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与该絶热段的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加热段,该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该冷凝段;以及一作动液。藉此,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负责作动液主要回流,该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使作动液回流效果提升,且该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该冷凝段,使该冷凝段具有较大蒸气冷凝空间,以达到快速导热的效果。
【专利说明】薄型热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与热管有关,特别是指有较佳回流效果的一种薄型热管。

【背景技术】
[0002]美国US2010212870A1号专利,揭露了一种扁平热管(Flat heat pipe),其中,扁平热管包括一壳体(casing)(图号12)及一毛细结构(wick structure)(图号15),该毛细结构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部(first lateral port1n)(图号13)及第二侧部(second lateral port1n)(图号14),该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皆呈C形结构,该第二侧部的开口面向该第一侧部的开口,该毛细结构设置于该第二侧部的内表面,该毛细结构无设置于该第一侧部的内表面,该第一侧部的内表面界定一第一蒸汽通道(first vaporchannel)(图号16),该第二侧部的内表面界定一第二蒸气通道(second vapor channel)(图号17),该第一蒸汽通道与该第二蒸气通道相连通,该第一蒸汽通道的高度大于该第二蒸气通道,该扁平热管由于毛细结构的断面只占据整个壳体内壁一半空间,可增加蒸汽于内部流动空间。
[0003]前述扁平热管虽可增加蒸汽于内部流动空间,由于毛细结构的断面只占据壳体内壁一半,用以吸收凝结后的作动液,因此导致作动液回流速度较慢,因此,该扁平热管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热管,至少一主毛细组织负责作动液主要回流,周边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使作动液回流效果提升,且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冷凝段,使冷凝段具有较大蒸气冷凝空间,以达到快速导热的效果。
[0005]于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薄型热管,包含有:一管体,呈扁形,两端分别定义一加热段以及一冷凝段,且对该加热段与该冷凝段之间的该管体定义为一絶热段,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的距离短于二侧边内壁面的距离;一第一毛细组织,由至少一主毛细组织及一周边毛细组织组成;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的轴向设置于该管体的上或下二内壁面至少二者其中之一,而占据该管体横断面的一部份空间,而使该管体内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通道;该周边毛细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的轴向设置于该内壁面,且于该管体的横断面的该周边毛细组织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而使得毛细结构相接;该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与该絶热段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加热段,该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该冷凝段与该絶热段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冷凝段;以及一作动液,填入该管体内。
[0006]藉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负责该作动液主要回流,该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与该絶热段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加热段,使该作动液回流效果提升,且该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该冷凝段,使该冷凝段具有较大蒸气冷凝空间,以达到快速导热的效果。
[0007]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0008]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而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0009]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内壁面的其中一端内壁面设置该主毛细组织,该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0010]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内壁面的其中一端内壁面设置该主毛细组织,该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有一间隙,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0011]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及该周边毛细组织为铜粉一体烧结成形。
[0012]较佳地,更包含一第二毛细组织,直接形成于该管体内壁面,该第一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藉此该第一毛细组织即间接设置于该管体的内壁面。
[0013]较佳地,该第二毛细组织为多个沟槽。
[0014]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0015]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而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0016]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该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0017]较佳地,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该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有一间隙,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0018]较佳地,该周边毛细组织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全部。
[0019]较佳地,该周边毛细组织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的部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1]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的状态。
[0022]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的状态。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纵断面示意图,显示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的状态。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纵断面示意图,显示周边毛细组织延伸位于该絶热段全部的状态。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纵断面示意图,显示周边毛细组织延伸位于该絶热段部份的状态。
[0026]图6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的状态。
[0027]图6B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的状态。
[0028]图7A图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的状态。
[0029]图7B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的状态。
[0030]图8A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状态。
[0031]图SB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该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状态。
[0032]图9A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的状态。
[0033]图9B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的状态。
[0034]图1OA是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的状态。
[0035]图1OB是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的状态。
[0036]图1lA是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的状态。
[0037]图1lB是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的状态。
[0038]图12A是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加热段,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状态。
[0039]图12B是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横断面示意图,显示第一毛细组织及第二毛细组织位于冷凝段,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
[004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薄型热管100,主要由一管体10、一第一毛细组织20及一作动液(图未示)所组成,其中:
[0042]该管体10,呈扁形,两端分别定义一加热段H以及一冷凝段C,且对该加热段H与该冷凝段C之间的该管体10定义为一絶热段A,如图1、3所示,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距离短于二侧边的距离,如图2A及图2B所示。
[0043]该第一毛细组织20,由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及一周边毛细组织22组成,如图2A、2B至图3所示;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10的轴向设置于该管体10的上或下二内壁面11至少二者其中之一,而占据该管体10横断面的一部份空间,而使该管体10内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通道30 ;该周边毛细组织22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10的轴向设置于该内壁面11,且于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该周边毛细组织22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相接触而使得毛细结构相接;该周边毛细组织22位于该加热段H与该絶热段A 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加热段H,该周边毛细组织22未位于该冷凝段C与该絶热段A 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冷凝段C。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及该周边毛细组织22为铜粉一体烧结成形。此外,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二,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11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21,该二主毛细组织21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21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另夕卜,该周边毛细组织22位于该加热段H,如图2A及图3所示,该周边毛细组织22未位于该冷凝段C,如图2B及图3所示。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毛细组织20是以直接方式设置于该管体10的二内壁面11。
[0044]该作动液(图未示),填入该管体10内。
[0045]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
[0046]请参阅图1至图3,该管体10的加热段H接触热源,将热传导至该加热段H,使作动液(图未示)蒸发形成蒸气,再经由该二第一通道30扩散到该管体10的冷凝段C内,由于该周边毛细组织22未位于该管体10的冷凝段C,因此,该管体10的冷凝段C具有较大的冷凝空间,使得较多蒸气扩散至该冷凝段C内,蒸气冷凝成小水珠(图未示),前述小水珠(图未示)会累积成该作动液(图未示),而由该二主毛细组织21吸收该作动液(图未示)后,该作动液(图未示)即藉由毛细现象回流至该管体10的加热段H,该加热段H的该周边毛细组织22能加速该作动液(图未示)回流效果,而完成热交换,藉由该二主毛细组织21负责该作动液(图未示)主要回流,该周边毛细组织22位于该加热段H内与未位于该冷凝段C,使该作动液(图未示)的液相至汽相间的变化速度加快,且提供了辅助该作动液回流的效果,因此达到了提升回流及快速导热的效果。
[0047]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可达成的功效在于:解决了先前技术中关于毛细结构的断面只占据壳体内壁一半,可用以吸收凝结后的作动液(图未示),因而导致该作动液(图未示)回流速度较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毛细组织20的该二主毛细组织21负责该作动液(图未示)主要回流,且该周边毛细组织22位于该加热段H,使该作动液(图未示)回流效果提升,又,该周边毛细组织22未位于该冷凝段C,因此该冷凝段C具有较大蒸气冷凝空间,使该作动液(图未示)的液相至汽相间的变化速度加快,以达到快速导热的效果O
[0048]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1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49]该周边毛细组织22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A全部。
[0050]本第二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51]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1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52]该周边毛细组织22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A的部份。
[0053]本第三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54]请参阅图6A及图6B,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2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55]该二主毛细组织21之间具有一间隙12,而使该二第一通道30相连通。
[0056]本第四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57]请参阅图7A及图7B,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3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58]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一,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内壁面11的其中一端内壁面11设置该主毛细组织21,该主毛细组织21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
[0059]本第五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60]请参阅图8A及图8B,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4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五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61]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11的其中一内壁面11与该主毛细组织21,该主毛细组织21不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一间隙12,使该二第一通道30相连通。
[0062]本第六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五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63]请参阅图9A及图9B,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5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64]更包含一第二毛细组织40,直接形成于该管体10内壁面11,该第一毛细组织20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40上,藉此该第一毛细组织20即间接设置于该管体10的内壁面
11。此外,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二,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40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21,该二主毛细组织21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21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另外,该第二毛细组织40为多个沟槽。
[0065]本第七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66]请参阅图1OA及图10B,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6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七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67]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二,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40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21,该二主毛细组织21之间具有一间隙12,而使该二第一通道30相连通。
[0068]本第八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七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69]请参阅图1lA及图11B,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7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七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70]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21系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40上,该主毛细组织21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
[0071]本第九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七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0072]请参阅图12A及图12B,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薄型热管800,主要概同于前揭第九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0073]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21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21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40上,该主毛细组织21不封闭该管体10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一间隙12,而使该二第一通道30相连通。
[0074]本第十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前揭第九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管体,呈扁形,两端分别定义一加热段以及一冷凝段,且对该加热段与该冷凝段之间的该管体定义为一絶热段,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的距离短于二侧边内壁面的距离; 一第一毛细组织,由至少一主毛细组织及一周边毛细组织组成;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的轴向设置于该管体的上或下二内壁面至少二者其中之一,而占据该管体横断面的一部份空间,而使该管体内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一通道;该周边毛细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沿该管体的轴向设置于该内壁面,且于该管体的横断面的该周边毛细组织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而使得毛细结构相接;该周边毛细组织位于该加热段与该絶热段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加热段,该周边毛细组织未位于该冷凝段与该絶热段二者之中的至少该冷凝段;以及一作动液,填入该管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内壁面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而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内壁面的其中一端内壁面设置该主毛细组织,该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内壁面的其中一端内壁面设置该主毛细组织,该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有一间隙,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及该周边毛细组织为铜粉一体烧结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毛细组织,直接形成于该管体内壁面,该第一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藉此该第一毛细组织即间接设置于该管体的内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为多个沟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相接触,该二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这二,该管体的横断面的上、下二端的第二毛细组织分别置设一该主毛细组织,该二主毛细组织之间具有一间隙,而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该主毛细组织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毛细组织的数量为一,该主毛细组织设置于该第二毛细组织上,该主毛细组织不封闭该管体的横断面的部份,形成有一间隙,使该二第一通道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周边毛细组织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全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周边毛细组织更延伸位于该絶热段的部份。
【文档编号】F28D15/04GK203964741SQ201420369801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4日
【发明者】赖耀惠, 曾惓祺 申请人:苏州泰硕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