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971阅读:8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能源的目趋紧张以及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增氧助燃作为一种高新的燃烧技术,在我国引起了新的技术改革,是企业节能降耗解决环保的有效途径。对现有加热炉利用增氧助燃技术进行改造,以达到较高的节能环保指标势在必行。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520091504.5公开了一种增氧节能锅炉,在炉体内设有炉排、进水箱、集水箱和集热管,在炉体内位于炉排上方设有上拱板,在炉体侧壁上设有烟道,其在上拱板内设风腔,在上拱板上设有与风腔相通的进风口,在上拱板下表面设有若干个与风腔相通的出风口,在烟道上设有安装口,在烟道内铺设有金属加热管道,所说的金属加热管道入口与烟道上的安装口相连接、出口与上拱板上的进风口相连接,优点是可将新鲜空气加热后引入燃烧室以使可燃气体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从而降低一氧化碳排放量,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回收废烟气,实现节能、降低能耗及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但是该种锅炉的氧气浓度还是处于较低处水平,且氧浓度情况不易监测,造成燃烧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包括高压风机、膜分离器和氧气储存罐,所述高压风机与膜分离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膜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有输气管道,所述氧气储存罐通过软管与输气管道连接,所述输气管道内安装有加热装置,输气管道的出气端的内壁上设有氧浓度传感器,膜分离器上安装有与氧浓度传感器连接的显示装置。

优选的,所述输气管道的内壁为螺旋状,所述加热装置为螺旋状的加热丝。

优选的,所述输气管道的末端还通过橡胶管连接有回收罐,橡胶管上设有进气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回收罐还连接有一出气管,出气管的另一端与膜分离器的进气口连接出气管上设有排气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上设有无线信号发射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膜分离器对即将送入锅炉内的空气进行过滤,获得氧浓度较高的空气,再经加热装置加热,所述氧浓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出输气管道末端输出的空气中氧气浓度,确保送入锅炉内的氧气浓度达到预定要求,若氧气浓度较低,可打开氧气储存罐的放气阀,向输气管道内混入一定量高浓度的氧气,以调节氧气浓度,保证燃烧过程更加充分和彻底,节约燃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高压风机,2-膜分离器,3-氧气储存罐,4-输气管道,5-软管,6-加热装置,7-氧浓度传感器,8-显示装置,9-回收罐,10-橡胶管,11-进气单向阀,12—出气管,13—排气单向阀,14—无线信号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燃煤锅炉增氧助燃装置,包括高压风机1、膜分离器2和氧气储存罐3,所述高压风机1与膜分离器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膜分离器2的出气口连接有输气管道4,所述氧气储存罐3通过软管5与输气管道4连接,所述输气管道4内安装有加热装置6,输气管道4的出气端的内壁上设有氧浓度传感器7,膜分离器2上安装有与氧浓度传感器7连接的显示装置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道4的内壁为螺旋状,采用该种结构的输气管道4,可使输气管道4内的气体形成漩涡,起到一定的混合作用,所述加热装置6为螺旋状的加热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道4的末端还通过橡胶管10连接有回收罐9,橡胶管10上设有进气单向阀11,所述回收罐9还连接有一出气管12,出气管2的另一端与膜分离器2的进气口连接出气管12上设有排气单向阀13,当关闭锅炉时,回收罐9可将输气管道4内残留的一些高压气体回收并储存起来,待下次需要使用时,打开排气单向阀13,进行二次过滤使用,节约能源。

此外,所述显示装置8上设有无线信号发射器14,可将氧气浓度信号无线发送给远端的服务器上或电子设备上。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采用膜分离器2对即将送入锅炉内的空气进行过滤,获得氧浓度较高的空气,再经加热装置6加热,所述氧浓度传感器7可以检测出输气管道4末端输出的空气中氧气浓度,确保送入锅炉内的氧气浓度达到预定要求,若氧气浓度较低,可打开氧气储存罐3的放气阀,向输气管道4内混入一定量高浓度的氧气,以调节氧气浓度,保证燃烧过程更加充分和彻底,节约燃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转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