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5425阅读:1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电弧打火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人们普遍使用的打火机有电子打火、压电陶瓷打火、打火石摩擦点火等,虽然上述打火机已经应用多年,技术成熟,但由于使用时,必须添加燃料如汽油、液化气等,因此,对使用者来说,仍存在使用不便、不安全和不清洁等问题;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人们研发了电弧打火机,但现有的电弧打火机电弧点火的护卫往往点火效果不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其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包括壳体与盖体,所述的壳体与盖体间铰接配合,所述的壳体内设有线路板、高压发生装置、电源组件和电弧输出端,高压发生装置与电源组件和电弧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电弧输出端包括电弧输出线和陶瓷杯,所述的陶瓷杯内设有内腔,所述的内腔内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中间设有通槽,所述的电弧输出线穿过通槽安装在内腔内。

所述的陶瓷杯的内腔内的支撑柱数量为4个,所述的4个支撑柱两两对称设置,所述的电弧输出线的输出端延伸至支撑柱外侧,所述的4个延伸至支撑柱外侧电弧输出线的输出端均向内腔中心处弯折,所述的弯折的电弧输出线的输出端水平设置。

所述的壳体上设有面板,所述的面板上设有点火口,所述的电弧输出端位于点火口内。

所述的盖体的底部向内延伸设有铰接轴,所述的面板与铰接轴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的盖体的底部的铰接轴穿过面板的通孔固定安装在壳体上。

所述的盖体的铰接轴一侧上还设有拨动件,所述的面板上设有与拨动件适配的滑槽,所述的拨动件与滑槽间滑动配合。

所述的线路板上设有点火开关,所述的拨动件包括与点火开关分离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点火开关接触配合的第二位置。

所述的线路板上还设有启闭电路的微动开关。

所述的拨动件上还设有拨动块,所述的拨动块与点火开关接触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包括壳体与盖体,壳体与盖体间铰接配合,壳体内设有线路板、高压发生装置、电源组件和电弧输出端,电弧输出端包括电弧输出线和陶瓷杯,所述的陶瓷杯内设有内腔,内腔内设有若干支撑柱,支撑柱中间设有通孔,所述的电弧输出线穿过通孔安装在内腔内,通过电弧输出线与陶瓷杯及内部的支撑柱的配合,使电弧几种点火的效果更佳,增强了电弧打火机的点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盖体和面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盖体滑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盖体,3-电弧输出端,11-线路板,12-高压发生装置,13-面板,14-点火口,15-滑槽,16-点火开关,17-微动开关,21-铰接轴,22-拨动件,31-电弧输出线,32-陶瓷杯,33-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一种侧滑电弧打火机,包括壳体1与盖体2,所述的壳体1与盖体2间铰接配合,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线路板11、高压发生装置12、电源组件和电弧输出端3,高压发生装置12与电源组件和电弧输出端3相连接,所述的壳体1上设有面板13,所述的面板13上设有点火口14,所述的电弧输出端3位于点火口14内。所述的电弧输出端3包括电弧输出线31和陶瓷杯32,所述的陶瓷杯32内设有内腔,所述的内腔内设有若干支撑柱33,所述的支撑柱33中间设有通槽,所述的电弧输出线31穿过通槽安装在内腔内。通过电弧输出线与陶瓷杯及内部的支撑柱的配合,使电弧几种点火的效果更佳,增强了电弧打火机的点火效果。

所述的陶瓷杯32的内腔内的支撑柱33数量为4个,所述的4个支撑柱33两两对称设置,所述的电弧输出线31的输出端延伸至支撑柱33外侧,所述的4个延伸至支撑柱33外侧电弧输出线31的输出端均向内腔中心处弯折,所述的弯折的电弧输出线31的输出端水平设置。

所述的盖体2的底部向内延伸设有铰接轴21,所述的面板13与铰接轴2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的盖体2的底部的铰接轴21穿过面板13的通孔固定安装在壳体1上。所述的盖体2的铰接轴21一侧上还设有拨动件22,所述的拨动件22上还设有拨动块,所述的拨动块与点火开关16接触配合。所述的面板13上设有与拨动件22适配的滑槽15,所述的拨动件22与滑槽15间滑动配合。所述的线路板11上设有点火开关16,所述的拨动件22包括与点火开关16分离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点火开关16接触配合的第二位置。

所述的线路板11上还设有启闭电路的微动开关1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