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和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4925发布日期:2019-04-20 04:4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和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和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电子行业工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毒有害废气,废气成份主要是含DMF(二甲基甲酰胺)、丙酮、环己酮废气等等,这些废气成分复杂,刺激性大、恶臭,有的还有剧毒,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外,还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必须经过彻底治理才能排放。目前,处理废气多采用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采用的设备为蓄热式焚烧器,废气首先通过蓄热体加热到接近热氧化温度,而后进入燃烧室进行燃烧氧化,燃烧氧化后的气体温度升高,有机废气基本上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净化废气,在这个过程中,废气中的杂质会积累在蓄热体上,造成蓄热体堵塞。

公告号为CN204285479U、发明名称为“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及氧化处理装置”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及氧化处理装置,包括蓄热燃烧室、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反吹口以及水平旋转盘,蓄热燃烧室分隔成多个蓄热室,蓄热室内设有蓄热材料,水平旋转盘设有流入通道、流出通道和反吹通道,流入通道、流出通道和反吹通道的位置分别与废气入口、废气出口、反吹口的位置一一对应,废气由废气入口和流入通道进入燃烧室前先通过蓄热材料进行预热,废气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和氧化,处理后的干净气体经流出通道和废气出口排出时蓄热材料吸收废气中的热量,实现旋转式蓄热燃烧及氧化处理装置的废气流入→反吹作业→废气排放→第二次废气流入顺序进行整个循环运行。但是,蓄热体长期使用后会积累大量的废气中的杂质,造成堵塞,若要使该旋转式蓄热燃烧及氧化处理装置正常运行,需要更换、清洁整个蓄热体,而整个蓄热体体积较大,通常是固定式设置,基本无法拆卸,清理难度较大。

公告号为CN201706514U、发明名称为“蓄热式废气焚烧炉”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热式废气焚烧炉,包括第一蓄热室、第二蓄热室和第三蓄热室,三个蓄热室的顶部设有与其连通的燃烧室,第一蓄热室的底部有第一进气自动控制阀、第一排气自动控制阀和第一反吹自动控制阀,第二蓄热室的底部有第二进气自动控制阀、第二排气自动控制阀和第二反吹自动控制阀,第三蓄热室的底部有第三进气自动控制阀、第三排气自动控制阀和第三反吹自动控制阀,上述三个蓄热室通过上述九个自动控制阀交替换向,废气通过第一进气自动控制阀进入第一蓄热室,吸收第一蓄热室内的蓄热体蓄存的热量,废气被加热后进入燃烧室,燃烧净化后的高温废气再进入第二蓄热室,将热量蓄存在第二蓄热室内的蓄热体中,通过第二排气自动控制阀排出,此时切换换气方向,有机废气通过第二进气自动控制阀进入第二蓄热室,吸收第二蓄热室内的蓄热体蓄存的热量,废气被加热后进入燃烧室,燃烧净化后的高温废气再进入第三蓄热室,将热量蓄存在第三蓄热室内的蓄热体中,通过第三排气自动控制阀排出,同时开启第一反吹自动控制阀,将正在吸热但未送入燃烧室的废气送入燃烧室,类此依次循环。但是,三个蓄热室中的蓄热体长期使用后会积累大量的废气中的杂质,造成堵塞,若要使该蓄热式废气焚烧炉正常运行,需要更换、清洁三个蓄热室中的整个蓄热体,而整个蓄热体体积较大,通常是固定式设置,基本无法拆卸,清理难度较大。

公告号为CN206369492U、发明名称为“用于解决RTO/RCO废气处理装置蓄热体堵塞的结构”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用于解决RTO/RCO废气处理装置蓄热体堵塞的结构,该结构包括安装于待处理气体处理通道中的蓄热体,蓄热体的废气输入端设置有前置蓄热体安装腔体,该前置蓄热体安装腔体可拆卸地安装有至少一前置蓄热体。通过在原有蓄热体下方增加一部分空间来加装一层前置蓄热体,RTO/RCO处理之后产生的二氧化硅等堵塞物大部分会停留在增加的这一层前置蓄热体上,这样每次只需更换此部分前置蓄热体,而不需要将整个蓄热体更换掉。但是,设置前置蓄热体安装腔体、更换前置蓄热体所需的挂接结构和插销式连接结构等可拆卸结构增加了该装置结构的复杂性,同时更换前置蓄热体依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蓄热体结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蓄热体堵塞,容易清理第二蓄热体,无需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蓄热体结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蓄热体堵塞,容易清理第二蓄热体,无需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所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室、蓄热室、进气口、排气口、反吹口、旋转盘、主风机和反吹风机,所述燃烧室设置有燃烧器,所述蓄热室位于所述燃烧室下方并分割为多个隔离的蓄热区,所述蓄热区内设有蓄热体,所述旋转盘位于所述蓄热室下方,所述旋转盘上设置有隔离的进气通道、反吹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主风机经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以将有机废气经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进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所述燃烧室,所述反吹风机经所述反吹口连通所述反吹通道以将空气经所述反吹通道和所述反吹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所述燃烧室,所述排气通道连通所述排气口以使所述燃烧室燃烧后的废气经所述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和所述排气通道排向所述排气口,所述蓄热体包括间隙设置的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所述第二蓄热体位于第一蓄热体的下方并靠近所述旋转盘,所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一清洁人孔,所述第一清洁人孔设于所述蓄热室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式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清洁人孔,所述第二清洁人孔设于所述燃烧室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蓄热体上方。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两个热电偶和与所述两个热电偶连接的PLC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热电偶具有两个测温点。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补风风机和热旁阀,所述补风风机与所述燃烧器连接,所述热旁阀设于所述燃烧室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所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室、三个蓄热室、主风机和反吹风机,所述燃烧室位于所述蓄热室的上方并连通三个所述蓄热室,所述燃烧室设置有燃烧器,每个所述蓄热室内设有蓄热体,每个所述蓄热室的下方连接有进气阀、反吹阀和排气阀,三个所述蓄热室通过所述进气阀、反吹阀和排气阀交替进行进气、反吹和排气,所述主风机连通所述进气阀以将有机废气经所述进气阀和所述进气阀对应的蓄热室排向所述燃烧室,所述反吹风机连通所述反吹阀以将空气经所述反吹阀和所述反吹阀对应的蓄热室排向所述燃烧室,所述排气阀使所述燃烧室燃烧后的废气经所述排气阀对应的蓄热室和所述排气阀排出,每个所述蓄热室内的蓄热体包括间隙设置的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所述第二蓄热体位于第一蓄热体的下方,所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一清洁人孔,所述第一清洁人孔设于所述蓄热室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清洁人孔,所述第二清洁人孔设于所述燃烧室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蓄热体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燃烧室上还包括两个热电偶和与所述两个热电偶连接的PLC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热电偶具有两个测温点。

进一步的,所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补风风机和热旁阀,所述补风风机与所述燃烧器连接,所述热旁阀设于所述燃烧室的上方。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蓄热体设置结构中,采用第二蓄热体和第一清洁人孔的设计,防止第一蓄热体堵塞,通过第一清洁人孔容易清洁第二蓄热体,无需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

11、燃烧室;111、燃烧器;112、热电偶;113、补风风机;114、热旁阀;12、蓄热室;121、第一蓄热体;122、第二蓄热体;13、旋转盘;14、主风机; 15、反吹风机;16、第一清洁人孔;17、第二清洁人孔;21、燃烧室;211、燃烧器;212、热电偶;213、补风风机;214、热旁阀;22、蓄热室;221、第一蓄热体;222、第二蓄热体;23、主风机;24、反吹风机;25、进气阀;26、反吹阀;27、排气阀;28、第一清洁人孔;29、第二清洁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参照图1,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室11、蓄热室12、进气口、排气口、反吹口、旋转盘13、主风机14和反吹风机15。

燃烧室11设置有燃烧器111,在首次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以及两次有机废气处理过程之间的保温期间,燃烧器111可以用于燃烧室11、蓄热室12进行加热和保温。蓄热室12位于燃烧室11下方并分割为多个隔离的蓄热区,蓄热区内设有蓄热体,旋转盘13位于蓄热室12下方,旋转盘13上设置有隔离的进气通道、反吹通道和排气通道。

主风机14经进气口连通进气通道以将有机废气经进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燃烧室11,有机废气经过进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时,进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的蓄热体与有机废气进行热交换,有机废气被预热并达到一定温度后排向燃烧室11。反吹风机15经反吹口连通反吹通道以将空气经反吹通道和反吹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燃烧室11,空气将反吹通道对应的蓄热区的蓄热体残留的、未被处理的有机废气吹向燃烧室11。排气通道连通排气口以使燃烧室11 燃烧后的废气经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和排气通道排向排气口,燃烧后的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流经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时,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的蓄热体与燃烧后的废气进行热交换,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的蓄热体被加热,燃烧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向排气通道。在旋转盘13的作用下,旋转盘13的进气通道、反吹通道和排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室12的蓄热区不断发生变换,从而完成有机废气的预热、反吹、废气排出的循环运行。

上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包括,在一次有机废气处理结束后,主风机14停机,开启燃烧器111,反吹风机15将空气经反吹通道和反吹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燃烧室11以对蓄热室12的蓄热体进行保温。需要再次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时,利用燃烧器111将蓄热室12的蓄热体由保温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不仅时间短,而且消耗的能量少,保温期间消耗的能量与由保温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消耗的能量之和通常也小于将蓄热室12的蓄热体由冷却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消耗的能量,因此对于生产的连续进行和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主风机14与反吹风机15独立控制,逻辑简单,运行方便。反吹风机15的功率小于主风机14的功率,使用小功率的反吹风机15,在能实现反吹和保温工作的前提下,比较节能。

蓄热室12中的蓄热体包括间隙设置的第一蓄热体121和第二蓄热体122,第二蓄热体122的高度可以为第一蓄热体121高度的十分之一,第二蓄热体122 位于第一蓄热体121的下方并靠近旋转盘13,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第一清洁人孔16,第一清洁人孔16设于蓄热室12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121和第二蓄热体122之间。有机废气经进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对应的蓄热区排向燃烧室11,有机废气进入蓄热室12时首先通过第二蓄热体122,接着再通过第一蓄热体121 进入燃烧室11,一些杂质会首先被第二蓄热体122拦截,第二蓄热体122长期使用过程中被堵塞后,清洁人员通过第一清洁人孔16可对第二蓄热体122进行清理,而现有技术中,因为没有设置第二蓄热体122,所以堵塞物会积累在第一蓄热体121上,蓄热室12中的蓄热体体积较大,通常是固定式设置,基本无法拆卸,蓄热室12中的蓄热体一旦被堵塞,很难对其进行清理。优选地,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清洁人孔17,第二清洁人孔17设于燃烧室11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121上方,用于检查和清洁第一蓄热体121,也方便检查燃烧室 11的故障。

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两个热电偶112和与两个热电偶112连接的 PLC控制单元。正常运行下采用一个热电偶112的数据,当PLC控制单元检测到一个热电偶112的数据传输中断、超线,立即切换到另一个热电偶112的数据,假设一个热电偶112的中断概率为1%,则两个热电偶112的中断概率为1%×1%=0.001%,因此,有效降低了由热电偶112传输错误导致系统故障的概率,对于提高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这种大型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每个热电偶112具有两个测温点,PLC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热电偶112的两个测温点的数据来判断燃烧情况。

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补风风机113和热旁阀114,补风风机113与燃烧器111连接,热旁阀114设于燃烧室11的上方,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内温度过高时,补风风机113能及时补充新鲜空气,稀释气体浓度,同时,能降温。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内温度过高时,开启热旁阀114能泄温。

参照图2,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室21、三个蓄热室22、主风机23 和反吹风机24。

燃烧室21位于蓄热室22的上方并连通三个蓄热室22,燃烧室21设置有燃烧器211,在首次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以及两次有机废气处理过程之间的保温期间,燃烧器211可以用于燃烧室21、蓄热室22进行加热和保温。每个蓄热室 22内设有蓄热体,每个蓄热室22的下方连接有进气阀25、反吹阀26和排气阀 27,三个蓄热室22通过进气阀25、反吹阀26和排气阀27交替进行进气、反吹和排气。

主风机23连通进气阀25以将有机废气经进气阀25和进气阀25对应的蓄热室22排向燃烧室21,有机废气经过进气阀25对应的蓄热室22时,进气阀 25对应的蓄热室22的蓄热体与有机废气进行热交换,有机废气被预热并达到一定温度后排向燃烧室21。反吹风机24连通反吹阀26以将空气经反吹阀26和反吹阀26对应的蓄热室22排向燃烧室21,空气将反吹阀26对应的蓄热室22的蓄热体残留的、未被处理的有机废气吹向燃烧室21。排气阀27使燃烧室21燃烧后的废气经排气阀27对应的蓄热室22和排气阀27排出,燃烧后的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流经排气阀27对应的蓄热室22时,排气阀27对应的蓄热室22 的蓄热体与燃烧后的废气进行热交换,排气阀27对应的蓄热室22的蓄热体被加热,燃烧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向排气阀27。在进气阀25、反吹阀26和排气阀27的交替开启、关闭下,三个蓄热室22交替进行进气、反吹和排气,从而完成有机废气的预热、反吹、废气排出的循环运行。

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一个示例过程如下。三个蓄热室22中,第一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和反吹阀26关闭,进气阀25打开;第二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反吹阀26关闭,排气阀27打开;第三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排气阀27关闭,反吹阀26打开。有机废气由第一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 经蓄热体预热后进入燃烧室21,燃烧氧化后的废气经第二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 排出,空气由第三个蓄热室的反吹阀26排向燃烧室21。接着,第一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排气阀27关闭,反吹阀26打开;第二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和反吹阀26关闭,进气阀25打开;第三个蓄热室的反吹阀26和进气阀25关闭,排气阀27打开。有机废气由第二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经蓄热体预热进入燃烧室21,燃烧氧化后的废气经第三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排出,同时空气经第一个蓄热室的反吹阀26将未送入燃烧室21的有机废气送入燃烧室21。再接着,第一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反吹阀26关闭,排气阀27打开;第二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排气阀27关闭,反吹阀26打开;第三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和反吹阀26关闭,进气阀25打开。有机废气经第三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经蓄热体预热进入燃烧室21,燃烧氧化后的废气经第一个蓄热室的排气阀27排出,同时空气经第二个蓄热室的反吹阀26将未送入燃烧室21有机废气送入燃烧室21,一个循环结束。

上述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包括,在一次有机废气处理结束后,主风机23停机,开启燃烧器211,交替开启三个蓄热室22对应的反吹阀26和排气阀27,反吹风机24将空气经反吹阀26和反吹阀26对应的蓄热室 22排向燃烧室21以对开启的排气阀27对应的蓄热室22的蓄热体进行保温。例如,停机保温期间,三个蓄热室22中,第一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排气阀27 和反吹阀26关闭;第二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反吹阀26关闭,排气阀27打开;第三个蓄热室的进气阀25和排气阀27关闭,反吹阀26打开。空气由第三个蓄热室的反吹阀26排向燃烧室21,并且对第二个蓄热室的蓄热体进行保温。与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类似,需要再次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时,利用燃烧器211将蓄热室22的蓄热体由保温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不仅时间短,而且消耗的能量少,保温期间消耗的能量与由保温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消耗的能量之和通常也小于将蓄热室22的蓄热体由冷却状态升温至预热状态消耗的能量。

每个蓄热室22内的蓄热体包括间隙设置的第一蓄热体221和第二蓄热体 222,第二蓄热体222的高度可以为第一蓄热体221高度的十分之一,第二蓄热体222位于第一蓄热体221的下方,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一清洁人孔 28,第一清洁人孔28设于蓄热室22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221和第二蓄热体222 之间。有机废气经进气阀25和进气阀25对应的蓄热室22排向燃烧室21,有机废气进入蓄热室22时首先通过第二蓄热体222,接着再通过第一蓄热体221进入燃烧室21,一些杂质会首先被第二蓄热体222拦截,第二蓄热体222长期使用过程中被堵塞后,清洁人员通过第一清洁人孔28可对第二蓄热体222进行清理,现有技术中,因为没有设置第二蓄热体222,所以堵塞物会积累在第一蓄热体221上,蓄热室22中的蓄热体体积较大,通常是固定式设置,基本无法拆卸,蓄热室22中的蓄热体一旦被堵塞,很难对其进行清理。

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清洁人孔29,第二清洁人孔29设于燃烧室 21上并位于第一蓄热体221上方,用于检查和清洁第一蓄热体221,也方便检查燃烧室21的故障。

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的燃烧室21上还包括两个热电偶212和与两个热电偶 212连接的PLC控制单元。正常运行下采用一个热电偶212的数据,当PLC控制单元检测到一个热电偶212的数据传输中断、超线,立即切换到另一个热电偶212的数据,假设一个热电偶212的中断概率为1%,则两个热电偶212的中断概率为1%×1%=0.001%,因此,有效降低了由热电偶212传输错误导致系统故障的概率,对于提高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这种大型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每个热电偶212具有两个测温点,PLC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热电偶212的两个测温点的数据来判断燃烧情况。

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还包括补风风机213和热旁阀214,补风风机213与燃烧器211连接,热旁阀214设于燃烧室21的上方,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内温度过高时,补风风机213能及时补充新鲜空气,稀释气体浓度,同时,能降温。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内温度过高时,开启热旁阀214能泄温。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和三厢式蓄热燃烧装置,蓄热体设置结构中,采用第二蓄热体和第一清洁人孔的设计,防止第一蓄热体堵塞,通过第一清洁人孔容易清洁第二蓄热体,无需拆卸。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