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1257发布日期:2020-05-08 14:01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



背景技术:

目前,rto蓄热式焚烧炉体积庞大、设备初始投资成本高、蓄热体的使用寿命短、烟气余热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而机械加工、印染等行业的焊接车间、印染车间、喷刷车间等场合,需要采用小型化、节能高效的焚烧设备。现有的rto废气焚烧炉,虽然通过使用多道蓄热材料来实现废气燃烧过程中传递给陶瓷蓄热体的热量更加均匀,避免了陶瓷蓄热体因上下温差大而出现陶瓷结构粘堵的问题,但是并没提出因废气对陶瓷蓄热体的腐蚀和废气中大颗粒物的堵塞所导致陶瓷结构粘堵的问题,即没有提及废气的过滤和对陶瓷蓄热体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可以实现对废气的过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包括蓄热式焚烧装置,所述蓄热式焚烧装置上设有进气总管和出气总管,所述进气总管上依次设有第一气动蝶阀、过滤器和主风机,所述进气总管的位于所述过滤器的输入端还设有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上设有第二气动蝶阀,用于向所述进气总管通入新鲜空气,所述出气总管连通于烟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进气总管上设置过滤器,可实现对有机废气中中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避免长时间生产过程中堵塞蓄热式焚烧装置。

(2)通过设置第一气动碟阀可实现对通入进气总管中有机废气的流量进行调节,通过第二气动蝶阀实现向进气总管中通入新鲜空气,实现对有机废气浓度进行调节,使得有机废气的浓度保证在恒定范围内,避免使用过程中因浓度过高而发生爆炸,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蓄热式焚烧装置包括氧化室和连通于所述氧化室的蓄热室,所述氧化室中设有燃烧器,所述蓄热室中层叠放置有多层陶瓷蓄热体;所述蓄热室上设有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第二分支管连通于所述进气总管,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三分支管连通于所述出气总管,所述第二分支管上设有第三气动蝶阀,所述第三分支管上设有第四气动蝶阀。利用燃烧器对有机废气进行加热,使得有机废气达到所需的分解温度,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热量,通过选用陶瓷蓄热体,并且多层陶瓷蓄热体层叠放置,可以利用陶瓷蓄热体良好的换热性能,低温时最大限度的回收分解后气体中的热量,降低排出气体的温度,节能效果显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高温时与待氧化的有机废气进行直接热交换,提高有机废气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蓄热式焚烧装置上还设有反吹总管,所述蓄热室上还设有连通于所述反吹总管的第二出气口,所述反吹总管的远离所述第二出气口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气总管,所述反吹总管与所述进气总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主风机的输入端一侧,所述反吹总管上设有第五气动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气口的启闭。通过设置反吹总管,利用进气总管中的有机废气将阀体和蓄热室之间以及蓄热室内部残留的少量废气反吹至进气总管中或直接吹至氧化室内,实现废气的氧化分解。

本实用新型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燃烧器布设于所述氧化室的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三个所述蓄热室,三个所述蓄热室分别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蓄热室、第二蓄热室和第三蓄热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rto蓄热式焚烧炉,包括蓄热式焚烧装置1,蓄热式焚烧装置1上设有进气总管2和出气总管3,进气总管2上依次设有第一气动蝶阀21、过滤器4和主风机5,进气总管2的位于过滤器4的输入端还设有第一分支管22,第一分支管22上设有第二气动蝶阀23,用于向进气总管2通入新鲜空气;进气总管2上设有在线浓度检测设备(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描述),用于实现对有机气体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所述出气总管3连通于烟囱7。本实施例中,(1)利用过滤器4,实现对有机废气中中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避免大颗粒物进入蓄热式焚烧装置1中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堵塞问题;(2)利用在线浓度检测设备对有机废气的进行检测,当浓度过高时,通过第二气动蝶阀23向进气总管2中通入空气(利用内外压力差实现新鲜空气的通入),并调节第一气动蝶阀21的开启大小,避免浓度过大发生爆炸等事故,使得有机废气的浓度保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提高使用安全性(3)还可在第二气动蝶阀23的输入端设置一辅助风机。

较佳的,蓄热式焚烧装置1包括氧化室11和连通于氧化室11的蓄热室12,氧化室11中设有燃烧器13,蓄热室12中层叠放置有多层陶瓷蓄热体;蓄热室12上设有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进气口通过第二分支管24连通于进气总管2,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三分支管31连通于出气总管3,第二分支管24上设有第三气动蝶阀25,第三分支管31上设有第四气动蝶阀32。

本实施例中,陶瓷蓄热体具有优良的换热性能,回收并存储氧化室11内氧化产物的热量,通入有机废气时实现与有机废气间的直接换热,加热速度快,提高进入氧化室11中有机废气的温度。

具体的,(1)蓄热式焚烧装置1上还设有反吹总管6,蓄热室12上还设有连通于反吹总管6的第二出气口,反吹总管6的远离第二出气口的一端连通于进气总管2,反吹总管6与进气总管2的连接部位位于主风机5的输入端一侧,反吹总管6上设有第五气动蝶阀61,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的启闭;(2)燃烧器13布设于氧化室11的中间位置;(3)包括三个蓄热室12,三个蓄热室12分别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蓄热室12、第二蓄热室12和第三蓄热室12。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蓄热室12,三个蓄热室12分别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蓄热室12、第二蓄热室12和第三蓄热室12,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次循环:

(1)第三蓄热室12:有机废气通过过滤器4除去有机废气中的中大颗粒物,然后经主风机5进入第三蓄热室12的陶瓷蓄热体(其中,陶瓷蓄热体“贮存”了上一循环的热量,处于高温状态,第三蓄热室12上的第三气动蝶阀25开启,第三蓄热室12上的第四气动蝶阀32、第五气动蝶阀61关闭),此时陶瓷蓄热体释放热量,温度降低,而有机废气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有机废气经过第三蓄热室12换热后以较高的温度进入氧化室11。

(2)氧化室11:经过第三蓄热室12换热后的有机废气以较高的温度进入氧化室11,经氧化室11分解成无害的co2和h2o;其中,当废气的温度未达到氧化温度时,则由氧化室11中的燃烧器13直接加热补偿至氧化温度,由于有机废气已在第三蓄热室12预热,进入氧化室11只需稍微加热便可达到氧化温度(如果废气浓度足够高,氧化时可以不需要燃烧器13助燃加热,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靠自身的氧化分解放出的热量便可以维持自燃),氧化后的高温气体经过第一蓄热室12排出。

(3)第一蓄热室12:氧化后的高温气体进入第一蓄热室12(此时,第一蓄热室12上的第四气动蝶阀32开启,第一蓄热室12上的第三气动蝶阀25和第五气动蝶阀61关闭,第一蓄热室12中的陶瓷蓄热体处于温度较低状态),高温气体释放大量热量给陶瓷蓄热体,气体温度降低,而第一蓄热室12中的陶瓷蓄热体吸收大量热量后升温贮存(用于下一个循环预热有机废气),经出气总管3由烟囱7排入大气。

(4)第二蓄热室12:第二蓄热室12处于清扫状态(第二蓄热室12上的第三气动蝶阀25和第五气动蝶阀61开启,第二蓄热室12上的第四气动蝶阀32关闭),上一循环结束阀门切换时,阀门与第二蓄热室12的底部之间存有少量废气,采用少量进气总管2中的气体将其反吹至主风机5的进口端和有机废气一起进入第三蓄热室12或者直接吹至氧化室11中直接进行氧化。

第二次循环:废气由第一蓄热室12进入,则由第二蓄热室12排出,第三蓄热室12进行反吹清扫;

第三次循环:废气由第二蓄热室12进入,则由第三蓄热室12排出,第一蓄热室12进行反吹清扫;

……

周而复始,更替交换进行。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的能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