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电采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7516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蓄热式电采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采暖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采暖器可分为两类即插即用式电采暖器和蓄热式电采暖器。即插即用式电采暖器在通电使用时,电热元件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直接或通过中间介质即刻将热量传给被加热空间的空气或物体;而蓄热式电采暖器在使用时,通过电热元件将电能转换成的热能首先存入蓄热介质,在需要时再将热量由蓄热介质释放并传递给被加热空间的空气或物体,也可以同时进行蓄热和放热。蓄热式电采暖器可以将用电和供热从时间上进行分离,提高了用电的灵活性,降低了对供电线路的要求,并可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来降低供热成本,有利于平衡电网和发电厂的运行负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来降低供热成本的一种蓄热式电采暖器。
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主要由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蓄热体2,电加热元件3,耐热保温材料4,支架5,调温风门6,气流通道7,外壳8,角轮9和控制器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体2为金属材料或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根据设定的供热温度的不同,通过调节流经蓄热体2的空气量的大小来调节供热量;蓄热体2可为立方体形状,长×宽×高尺寸为(30~2000mm)×(30~2000mm)×(30~2000mm),蓄热体2也可为圆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其当量直径为30~2000mm,蓄热体2可组合安装使用;蓄热过程是利用电能通过电加热元件3对蓄热体2进行加热,使之升温,将电能转换为热能——蓄热体的升温显热——进行贮存;放热过程为空气从底部进入电采暖器,在流经蓄热体2内部或外表面上的气流通道7时被蓄热体加热,热空气经调温风门6流出蓄热体后,再经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流出电采暖器;通过调节调温风门6开度的大小,可根据设定的室温自动调节,也可手动调节,从而调节流经蓄热体气流通道7的空气流量来调节供热量。电加热元件3既可垂直安装在蓄热体内部,也可水平安装在蓄热体内部或倾斜地安装在蓄热体内部;蓄热体2中的气流通道为设置在蓄热体内部的任意形状的截面封闭或非封闭通道(非封闭通道和耐热保温材料内表面组成截面封闭的通道),或设置在蓄热体外表面,由蓄热体外表面任意形状翅片表面和耐热保温材料内表面组成的截面封闭通道。通道的当量直径为5~5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可通过加热控制器多时段设定一天中的通电蓄热时间,充分利用低电价的低谷电,节约供热成本;2、由于蓄热和供热既可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在供热量要求很大时,可边供热边蓄热,大大降低对供电线路的要求和电表功率的限制;3、体积小,安装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蓄热体2,电加热元件3,耐热保温材料4,支架5,调温风门6,气流通道7,外壳8,角轮9。
图2为气流通道在外部的蓄热体2的横剖面示意图,带翅片的蓄热体外表面10。
图3为气流通道在内部的蓄热体2的横剖面示意图,封闭气流通道11,非封闭气流通道12。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纵剖面结构示意图。顶部为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蓄热体2安装在支架5上,气流通道7设置在蓄热体2外表面,电加热元件3垂直放置在蓄热体2内部,外壳8内砌筑耐热保温材料4,调温风门6在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内,底部安装角轮9。
权利要求1.一种蓄热式电采暖器,由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蓄热体(2),电加热元件(3),耐热保温材料(4),支架(5),调温风门(6),气流通道(7),外壳(8),角轮(9)和控制器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体为金属材料、立方体形状,长×宽×高尺寸为(30~2000mm)×(30~2000mm)×(30~2000mm),气流通道(7)设置在蓄热体(2)内部,截面封闭,气流通道(7)的当量直径为5~500mm;电加热元件(3)垂直放置在蓄热体(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采暖器,其特征在于蓄热体(2)中的气流通道也可设置在蓄热体(2)外表面,蓄热体(2)也可以为圆柱体,其当量直径为30~2000mm,电加热元件(3)也可以水平放置在蓄热体内部、或倾斜地放置在蓄热体内部,蓄热体也可以为无机非金属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热式电采暖器,由热空气出口百叶窗(1),蓄热体(2),电加热元件(3),耐热保温材料(4),支架(5),调温风门(6),气流通道(7),外壳(8),角轮(9)和控制器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体为金属材料或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根据设定的环境温度的不同,通过调节流经蓄热体的空气量来调节供热量。其优点在于体积小,蓄热量大,对供电线路要求低,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约供热成本。
文档编号F24D15/02GK2567488SQ0126759
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5日
发明者王立, 童莉葛, 张延平, 周筠清 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