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浴室节能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331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浴室节能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节能装置,特别是一种浴室节能板。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浴室或家庭浴室不断增加,人们在沐浴的时候,大量的温水会流入下水道,造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浴室用节能板,大大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浴室节能板,其特点是在板体内盘绕有热交换管,在板体的上表面开有地漏口,地漏口与热交换管相通。人们在沐浴的时候,温水会从地漏口流入热交换管,回收余热。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的热交换管设有套装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外壁固定有散热翼片,内管、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腔构成两种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地漏口与热交换管的其中一个介质流动通道相通,另一个介质流动通道通以热交换水,在板体的边侧部设有热交换水的进口和出口,在板体的边侧部还设有废水流出口。本实用新型的节能板可以单块使用,也可根据使用面积的大小,进行多块拼装。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内管的内壁上设有延伸入内管空腔的内散热翼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外散热翼片和内管空腔的内散热翼片增大了热交换介质热交换面积,减少死角,提高热交换效率。散热翼片的多少可根据需要增加和减少。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的热交换管外部还包裹有一层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对沐浴后的温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管的热交换率高达90%,充分回收余热,从而大大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改变热交换管管径的大小,增加或减少内、外散热翼片的数量;可以单块使用,也可根据使用面积的大小,进行多块拼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为热交换管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浴室节能板,在板体5内盘绕有热交换管4,在板体5的上表面开有地漏口3,地漏口3与热交换管4相通。所述的热交换管4设有套装的内管10和外管11,内管10外壁固定有散热翼片8,内管10、内管10与外管11之间的空腔构成两种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通道。地漏口3与热交换管4的其中一个介质流动通道相通,另一个介质流动通道通以热交换水,在板体5的边侧部设有热交换水的进口2和出口1,在板体5的边侧部还设有废水流出口6。人们在沐浴的时候,温水会从地漏口3流入热交换管4的外管11空腔中,自来水从内管10进入,进行热交换,回收余热。自来水管与淋浴喷头采用一个联动阀同时开启和关闭,增加热交换效率。经热交换后的温的自来水可通入到加热设备中再加热,供淋浴用。减少加热时间,从而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在内管10的内壁上设有延伸入内管10空腔的内散热翼片9。内管10与外管11之间的外散热翼片8和内管10空腔的内散热翼片9增大了热交换介质热交换面积,减少死角,提高热交换效率。散热翼片的多少可根据需要增加和减少。所述的热交换管4外部还包裹有一层保温层7。本实用新型的节能板可以单块使用,也可根据使用面积的大小,进行多块拼装。
权利要求1.一种浴室节能板,其特征在于在板体(5)内盘绕有热交换管(4),在板体(5)的上表面开有地漏口(3),地漏口(3)与热交换管(4)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浴室节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管(4)设有套装的内管(10)和外管(11),内管(10)外壁固定有散热翼片(8),内管(10)、内管(10)与外管(11)之间的空腔构成两种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浴室节能板,其特征在于地漏口(3)与热交换管(4)的其中一个介质流动通道相通,另一个介质流动通道通以热交换水,在板体(5)的边侧部设有热交换水的进口(2)和出口(1),在板体(5)的边侧部还设有废水流出口(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浴室节能板,其特征在于内管(10)的内壁上设有延伸入内管(10)空腔的内散热翼片(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浴室节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管(4)外部还包裹有一层保温层(7)。
专利摘要一种浴室节能板,在板体内盘绕有热交换管,在板体的上表面开有地漏口,地漏口与热交换管相通。所述的热交换管设有套装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外壁固定有散热翼片,内管、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腔构成两种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通道。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对沐浴后的温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管的热交换率高达90%,充分回收余热,从而大大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改变热交换管管径的大小,增加或减少内、外散热翼片的数量;可以单块使用,也可根据使用面积的大小,进行多块拼装。
文档编号F24H1/52GK2708221SQ20042002601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1日
发明者戴大同 申请人:戴大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