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微波能作为加热能源的节能型微波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5326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微波能作为加热能源的节能型微波灶的制作方法
一种利用微波能作为加热能源的节能型微波灶1、 技术领域与应用范围本发明通过利用微波吸收材料的微波热能转换机理,实现了利用微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 煎、炒、炸等功能。其具有辐射极小、安全、无明火等特点。本发明属于微波炉行业技术的创新与延伸,也属于微波吸收材料应用扩展。其节能型微 波灶既可作为家用电器,也可用于商业领域(如酒店、餐馆等)、还可用于工业生产领域。2、 技术背景国家专利局最近公开的专利号为200610128775.2;其名为《一种用微波作加热源的微波灶》的发明,它同样通过利用微波吸波材料的微波热能转换原理实现微波炉的煎、 炒、炸等功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仅是一个多功能微波炉而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 波灶,因为其对灶的定义与国人传统上对灶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本发明参考上述专利技术,并对其进行技术改良与创新;加入一些中国传统原素;使其 更符合中国人对"灶"的理解。在上述的发明专利中,它系通过在微波炉的顶部增加一个灶腔,从而使其兼俱煎、炒、 炸等功能。因而存在体积大,操作不方便、且需要对现有厨房进行改造方能使用等不足。本 发明通过技术革新,改变了其体积大,操作不方便等不足;新设计的专用微波灶使用起来更 加方便、不需对现有厨房进行改造。可直接替换各类燃气灶等。3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利用微波吸收材料吸收微波并将微波能转换成热能的原理,而实现煎、炒、炸的 功能。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为达到上述功能,本发明主要由连续微波发生器(80)、波导组成(70)、灶腔组成( 50)、能将微波能转换成热能的微波吸收发热锅(10)、电源变压器(30)、火力控制调节 组成(12)、电容(ll)、触感应器组成(20)、微波搅拌组成(60)等部件组成,其中,微波发生器(80)、电源变压器(30)、电容(ll)组成最基本的连续微波产生装 置;再通过火力控制调节组成(12)调节微波能的输出功率大小,从而控制转换后热能的大小其中,波导组成(70)、灶腔组成(50)、微波吸收发热锅(10)构成最基本的微波能一热能的转换平台结构。上述发明中,连续微波发生器(80)的核心作用是产生连续微波,为微波热能转换提供 连续微波能。波导组成(70)的核心作用是定向传输、传导的作用,将微波发生器(80)产品的 连续微波送到灶腔(50)内。灶腔组成(50)的核心作用为在工作时与微波吸收发热器一起形成 密闭空间,容纳连续微波而不至于外泄。微波吸收发热锅(10)的核心作用为将微波能转换成 热能,并可将获得的热能对目标物体(食物)进行加热的部件。电源变压器(30)、电容(11) 的核心作用为微波发生器(80)提供合格的电源,确保微波发生器能正常工作。火力(微 波功率)控制调节组成(12)的核心作用为控制并能调节连续微波发生器,同时它还具体电源 通、断作用。(80)所产生的微波能的强弱或者大小。微触感应器组成(20)的核心作用为检 査微波吸收发热锅(10)与灶腔组成(50)的相对配合位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并对不安全的配 合位置适时切断微波产生装置,以保障微波不外泄。散热系统组成(90)的核心作用为将工作 过程所产生的多余的热量及时排出,为连续微波发生器(80)、电源变压器(30)、电容(ll)等 降温。微波搅拌组成(60)的期望作用是尽量使微波能均匀的分布到微波吸收发热锅的微波吸 收发热层(IO. l)上。本发明中,波导组成(70)—边接口连接着连续微波发生器(80),另接口与灶腔组成 (50)相通,而灶腔组成(50)上面便安装着微波吸收发热锅(10)。它们彼此之间的配合间隙是 不会造成微波泄露超出安全标准的。微触感应器组成(20)是固定在灶腔成(50)上的,当微触感应器组成(20)的探头被微波吸 收发热锅(10)压下去的时候,其感应器是导通;另外它可以通过调节探头的高度来设置灶腔 组成(50)与微波吸收发热锅(10)之间的许可动作距离;正静止状态下,两都是均匀间隙或紧 密配合的,在正常工作时,两都之间的距离也是在许可的安全动作范围之内的。当两者之间 的距离大于该许可安全动作距离时,微触感应器组成(20)便切断连续微波发生器(80)的电源 。在灶腔组成(50)周边,我们可按需布置若干个微触感应器组成(20),它们之间任何一个的 通、断都会影响微波产生装置系统的工作与否。同时,火力控制调节组成(12)也可控制微波发生装置系统电源的通断的。在整个微波发 生装置系统中,它与哪些微触感应器组成(20)都是串联关系的。只不过火力控制调节组成(12) 是通过操作人员对火力调节旋钮(12. 2)的具体操作来实现通断与火力调节的。 上述灶腔组成(50)可能但不限于是带有a斜角设计和弧度R设计的。 上述微波吸收发热锅(IO)底部是带有微波吸收发热层(IO. 1)的。

图l:微波灶基本结构示意图(单腔)图2:微波发生器侧面水平布置的微波灶示意图(单腔)图3:微波发生器底部垂直倒装布置的微波灶示意图(单腔)图4:微波灶灶腔结构示意图l (斜角、弧度结构设计)图5:两灶腔型微波灶示意6:多灶腔型微波灶示意7:微波灶灶腔结构示意图2 (斜角、弧度结构设计)5、 附图标记说明10:微波吸收发热锅10.1:微波吸收发热层20:微触感应器组成30:电源变压器40:垫块50:灶腔组成60:微波搅拌组成60.1:微波搅拌片 60.2:微波搅拌电机 70:波导组成 80:连续微波发生器 90:散热系统组成90.1:散热电机90.2:散热叶片 11:电容12:火力(微波功率)控制调节组成12.1、 火力控制组成12.2、 火力调节旋钮 13:支撑块14:外壳15:底部支撑板6、 具体实施例实施例l:如图l、图2、图3的单灶腔型微波灶适用家庭使用,在使用中,首先接通电源,然后将 微波吸收发热锅(10)正确放置在灶腔组件(50)上,然后打开火力(微波功率)控制调节组成 (12),接通电源便可开始工作了;此外操作者可根据加热要求调节火力大小。该发明的操作方法与燃气灶完全一样,同时它还是无明火加热器具。实施例2:如图l、图2、图3的单灶腔型微波灶也同样适用于商业场所(如酒店、餐馆等)、和工业用途。在商业或工业的应用中,我们将会对磁控管增加水冷却系统,以延长连续微波发生器(8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如图5、图6的多腔组合型微波灶,更符合商业场所的使用要求。可实现多人同时操作 ,效率更高。同样在商业或工业的应用中,我们将会对磁控管增加水冷却系统,以延长连续 微波发生器(80)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 一种将微波能转换成热能并将其作为加热源的节能型产品抓微波灶。它主要包括连续微波发生器(80)、波导组成(70)、灶腔组成(50)、能将微波能转换成热能的微波吸收发热锅(10)、电源变压器(30)、火力控制调节组成(12)、电容(11)等。其中,微波发生器(80)、电源变压器(30)、电容(11)组成最基本的连续微波产生装置系统;通过火力控制调节组成(12)调节微波能的输出功率大小。其中,波导组成(70)、灶腔组成(50)、微波吸收发热锅(10)构成最基本的微波能→热能的转换平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该微波灶的组成部件还可能但不限于包括微 波搅拌组件(60)、微触感应器组成(20)、散热系统组成(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微触感应器组成(20)固定在灶腔组成(50) 上,主要用来控制灶腔组成(50)与微波吸收发热锅(10)之间的距离和间隙的。
4、根据权利要求l、权利要求2所述,其微波吸收发热锅(10)与灶 腔组成(50)之间是紧固连接、密闭连接的;所以从其连接处所能泄露的连续微波是符合相关 安全要求的。
5、根据权利要求l、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所述,其微波吸收发热锅 (10)与灶腔组成(50)之间是活动连接、自由连接并精密配合的;当微波吸收发热锅(10)与 灶腔组成(50)之间的间隙达到能从其配合处泄露的微波超出相关安全要求之时或之前或之前 的一定间隔内,其微触感应器组成(20)便及时关闭连续微波产生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灶腔组成(50)的另一特征在于灶腔组成 (50)底部边缘可能但不限于有角度为a的斜角结构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灶腔组成(50)底部的斜角结构设计可能但不 限于是带有弧度R的。
8、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连续微波发生器(80)与波导组成(70)连接,它放置在灶腔组成(50)的底部或侧面;而连续微波发生器(80)的管芯轴线与水平面的关 系既可是垂直的,也可是平行的,还可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倾斜放置式,当然也可以是空间 关系的。
9、.根据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所述,沿灶腔组成(50)周 边布置的若干个微触感应器组成(20),在电源控制上,是串联关系的。因而其中任何一个微 触感应器组成(20)的关闭,其整个连续微波产生装置均会停止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波导组成(70)的一边接口连接着连续微波 发生器(80),另接口与灶腔组成(50)相通,而灶腔组成上方便安装着微波吸收发热锅(10); 波导组成(70)与灶腔组成(50)的相通位置既可在灶腔组成(50)的底部,还可能在灶腔组成 (50)的侧面。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微波能作为加热源的炉灶,通过利用微波吸收材料的微波热能转换机理,实现了利用微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煎、炒等功能,其外形与传统炉灶(如燃气灶)相仿,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使用习惯。是一款新能源利用的高科技发明。本发明主要包括产生微波发生器、波导组成、灶腔组成、壳体、微波吸收发热锅、微波搅拌器,火力调节器组成等零部件。
文档编号F24C7/06GK101251269SQ20081030080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日
发明者马金燕 申请人:马金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