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366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系统,尤其是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野外建筑物中没有为其量身制造的取暖系统,只能够选择空调、电暖器等 设备普通民用供暖工具进行取暖,有些部分地区还使用简易的煤炉、锅炉、土暖器等燃煤取 暖设备进行供暖。然而,上述民用供暖工具在野外建筑物环境中使用上述设备存在以下缺点1、目前空调的功率都是标准规格,1P、1. 5P或更高。野外建筑物的大小规格差异很 大的,无法从节能角度考虑选择最为适合的功率。尤其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温度可达 零下30度甚至更低,普通空调在此类环境下启动困难、故障频繁发生,无法达到取暖要求; 另外,野外建筑物用电电压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标准220V,当电压低于200V或高于250V时, 空调运行故障不可避免。2、电暖器的发热面积是受本身体积限制的,在稍大的空间使用时,靠近电暖器时 取暖效果好,稍远离时取暖效果差。当多人需要取暖时,一般每人身旁放置一台。一般野外 使用电暖器的功率均在2000W以上,野外取暖时电能消耗太大。野外建筑物的用电线路承 载功率太大时造成的安全隐患也会更大。大部分野外环境中的建筑物是不允许采用煤炉、锅炉土暖方式采暖的,主要考虑 到野外用火不安全,还要防止中毒;另外如果在野外出现故障时维修困难,更换设备困难更 大。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使用安全,不 会造成供暖死角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由多个采暖 模块与温控装置相连接构成,所述采暖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温控装置相连接,所述采暖 模块由壳体、发热体与保温绝缘层构成,所述发热体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电路 组件相连接,所述保温绝缘层填充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表面,并且与所述发热体的至少一侧 表面相贴合。所述保温绝缘层与所述发热体的背面相贴合。所述保温绝缘层发泡后与所述壳体形成一体式结构。 在所述壳体的表面设有连接线插口。相邻的两个所述采暖模块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由温控器、温控器集成盒与电路连接件构成,所述温控器的电路模 块固化在所述温控器集成盒中,所述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由所述温控器集成盒表面的接 线口中穿出。[0014]所述电路模块通过电路组件与所述温控器集成盒相连接。所述温控器集成盒表面还设有电源接口与采暖模块接口。所述温控装置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分别与多个所述采暖模块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由多个采暖模块与温控装置相连 接构成,采暖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温控装置相连接,采暖模块由壳体、发热体与保温绝缘层构 成,发热体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电路组件相连接,保温绝缘层填充于壳体的内部,并 且与发热体的至少一侧表面相贴合,相邻的两个采暖模块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接;在使用 过程中,可对采暖模块的安装位置、尺寸大小、功率及交直流模式进行选择,在实现供暖功 能的同时还节省大量的使用空间,并且不会留下供暖死角,充分体现了安全、舒适与节能的 优点;将温控装置中的温控器电路模块固化在温控器集成盒中,使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 由温控器集成盒表面的接线口中穿出,完全避免了现有温控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接线柱部 位接触不良造成的电路击穿的缺点,解决了现有温控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充分保障了系 统的稳定运行。另外,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即插即用式设计,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安装与后期 的售后服务,更加符合野外变电站、野外通讯基站、高速公路沿线配套建筑物等野外建筑物 的使用需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暖模块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温控器集成盒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实施例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另一实施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壳体2发热体 3保温绝缘层4连接线5插口6温控装置7温控器集线盒 8接线口 9电源10采暖模块 11电源接口 12采暖模块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表述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暖模块实施例的剖面图,该采暖模块10由壳体1、发热体2 与保温绝缘层3构成,发热体2放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且通过电路组件相连接,保温绝缘层 3填充于壳体1的内壁表面,并且与发热体的至少一侧表面相贴合。在本实施例中,保温绝 缘层3的另一侧表面与发热体2的背面相贴合,从而设置于发热体2与壳体1的内壁表面 之间。保温绝缘层发泡成功后与壳体成为整体,保温绝缘层可对壳体中发热体起到固定、绝 缘、使热量散发均勻的效果,在壳体1的表面设有连接线的插口 5。在安装时,可根据实际使 用的需要对采暖模块的安装位置、尺寸大小、功率及交直流模式进行选择,其安装位置可选 定为地面、墙面或棚顶的表面。采暖模块附着在上述三个位置不但可以节省使用空间,并且 不会留下供暖死角,充分体现了安全、舒适与节能的优点。[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温控器集成盒示意图,温控装置由温控器、温控器集成盒与 电路连接件构成。在温控器集成盒7表面还设有电源接口 11与采暖模块接口 12。其中, 温控器的电路模块固化在温控器集成盒7中,电路模块通过电路组件与温控器集成盒相连 接,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由温控器集成盒7表面的接线口 8中穿出。该接线口 8由上至 下依次为m、N2、N3与N4,该接线口 m至N4分别与温控器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Sl与S4 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由m至N4四个接线口中穿出。采用此种设计实现了温度控制装置的 集成化,使温度控制装置的安装、维修、更换成为“傻瓜型”操作,不再需要专业电气工作人 员操作。这项设计决定了在野外环境下系统遇到故障时,无需等待专业电气工作人员,任何 使用人均可即插即用地排除故障,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另外,此种结构还完全避免了现有温 控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接线柱部位接触不良造成的电路击穿的缺点,解决了现有温控器使 用寿命短的问题,充分保障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如图3与图4所示,温控装置6的一端通过连接线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分别与 多个所述采暖模块10相连接,温控装置6的另一端与电源9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 即插即用式设计,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安装与后期的售后服务,更加符合野外变电站、野外通 讯基站、高速公路沿线配套建筑物等野外建筑物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运行过程中集合了采暖装置与温控装置。当采暖装置的温度超出设定 允许的温度时,系统控制装置认为运行出现异常,即刻切断电源,充分保证野外无人值守情 况下的安全运行。当供暖环境温度达到控制器设定数值时,系统停止加热运行,充分节约用 H1^ ο本实用新型的采暖装置可以通过特殊工艺将采暖模块内发热体的电压工作数值 设定为150V,保证系统在低电压情况下仍旧可以正常工作,并保证整体供热功率不受电压 的限制而改变。假设野外建筑物电压为恒定260V时,普通用电器无法正常工作。本实用新 型的采暖装置可以通过特殊工艺将采暖装置内发热体的电压工作数值设定为260V,保证系 统在高电压情况下仍旧可以正常工作,并保证整体供热功率不受电压的限制而改变。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由多个采暖模块与温控装置相连接构成,所述采暖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温控装置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暖模块由壳体、发热体与保温绝缘层构成,所述发热体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电路组件相连接,所述保温绝缘层填充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表面,并且与所述发热体的至少一侧表面相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绝缘 层与所述发热体的背面相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绝缘 层发泡后与所述壳体形成一体式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 表面设有连接线插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 述采暖模块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 由温控器、温控器集成盒与电路连接件构成,所述温控器的电路模块固化在所述温控器集 成盒中,所述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由所述温控器集成盒表面的接线口中穿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模块 通过电路组件与所述温控器集成盒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 集成盒表面还设有电源接口与采暖模块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 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分别与多个所述采暖模块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其中,采暖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温控装置相连接,采暖模块由壳体、发热体与保温绝缘层构成,发热体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电路组件相连接,保温绝缘层填充于壳体的内部,并且与发热体的至少一侧表面相贴合,相邻的两个采暖模块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可对采暖模块的安装位置、尺寸大小、功率及交直流模式进行选择,在实现供暖功能的同时还节省大量使用空间,并且不会留下供暖死角;将温控装置中的温控器电路模块固化在温控器集成盒中,使电路模块表面的接线柱由温控器集成盒表面的接线口中穿出,完全避免了现有温控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接线柱部位接触不良造成的电路击穿的缺点。
文档编号F24D19/10GK201611134SQ20102000402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0日
发明者段智 申请人:段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