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005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加热器作为发热源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面状采暖器的制
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面状采暖器具有层叠了衬底材料、将加热线配设于基材而构成的加热单元以及表层材料这三层而得到的构造,衬底材料与加热单元之间以及加热单元与表层材料之间通过粘接剂进行粘贴。在这种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在衬底材料或加热单元的一个主面涂布粘接剂,并且在加热单元的另一个主面或表层材料涂布粘接剂,然后,使衬底材料、加热单元和表层材料重叠而形成层叠体。然后,从层叠体的外部进行加热,使各层间的粘接剂熔融,然后使用模具进行按压成型。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从层叠体的外部进行加热,所以,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使各层间的粘接剂充分熔融,必须对位于其外侧的表层材料或衬底材料进行过度加热。若对表层材料或衬底材料进行过度加热而超过面状采暖器的使用状况下的表层材料或衬底材料的耐用温度,则有时表层材料或衬底材料的品质劣化。特别地,为了实现表面设计或触摸时的触感等而对表层材料实施压花加工,或者为了成为柔和的触感而采用耐热性不是很强的原材料,所以,当进行过度加热时,可能造成如下的不良影响产生表层材料的变形或变质, 损害对表层材料进行的设计,或触摸时的触感恶化等。与此相对,作为不使用粘接剂而制造面状采暖器的方法,还有如下方法在衬底材料上涂布聚氨酯(urethane)发泡材料,并在其上层叠将加热线配设于基材而构成的加热单元和表层材料,在模具内对它们进行按压成型。众所周知,此时,聚氨酯发泡材料发泡,通过发泡压力使聚氨酯发泡材料从加热单元的基材渗到表层材料侧,并附着于表层材料,由此,一体贴合衬底材料、加热单元和表层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7的(a) (c)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面状采暖器,图17的(a)是示出面状采暖器的制作顺序的立体图,图17的(b)示出制作顺序的侧视图,图17的(c)示出成型后的面状采暖器的剖视图。如图17的(a)所示,准备表层材料901、将加热线90 配设于加热基材903a而构成的加热单元903、以及在表面涂布有聚氨酯发泡材料904的衬底材料905,如图17的(b)所示,将它们层叠起来配置于未图示的模具内,在模具内进行按压成型,由此,成型为图17的(c)所示的面状采暖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41480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 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为了进行按压成型的加工,必须准备模具,而且,需要针对每个面状采暖器的形状和尺寸准备该模具。特别地,设置于地面进行使用的面状采暖器一般生产多种尺寸,所以,制作模具所需的费用增多,而且,在生产不同形状或尺寸的面状采暖器时需要更换模具,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现有课题,提供如下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能够防止由于对表面材料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使用模具就能够生产面状采暖器,而且,能够容易地对应形状和尺寸不同的面状采暖器。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构成为,该面状采暖器具有 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中,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在该准备工序中,形成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层叠体;以及加热工序,以接近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线圈, 使所述层叠体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磁力线, 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由此使所述粘接剂熔融,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在面向所述层叠体的位置相邻配置多个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并且,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构成为,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中,该制造装置具有搬送构件,其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搬送层叠体,该层叠体是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电磁感应加热构件,其位于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包括相邻配置的多个加热线圈;以及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构成为,针对由所述搬送构件搬送的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施加由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产生的磁力线,由此,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以使所述粘接剂熔融。进而,本发明还包括如下的面状采暖器该面状采暖器通过所述制造方法制造,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 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板状部件通过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彼此粘接固定。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参照附图并根据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得以明确。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能够防止由于对表面材料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使用模具就能够生产面状采暖器,而且,能够容易地对应形状和尺寸不同的面状采暖器。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制造的面状采暖器的外形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组装图1所示的面状采暖器的主体之前的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主体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主体的构成部件的具体一例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主体所具有的加热线的具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制造图3所示的主体时的准备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7的(a)和(b)是示出制造图3所示的主体时的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8的(a)和(b)是示出制造图3所示的主体时的热冲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制造图3所示的主体时的超声波焊接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制造图3所示的主体时的修整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1的(a)是示出图7的(a)所示的加热工序的更加优选的一例的示意图,(b) 是示出在(a)所示的加热工序中使用的2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配置的示意图。图12的(a)是示出通过图11的(a)和(b)所示的加热工序来制造面状采暖器的主体时的铝板和表面材料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b)是示出与(a)的温度变化对应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的曲线图。图13的(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制造主体时的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b)是示出在(a)所示的加热工序中使用的2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配置的示意图。图14的(a)是示出图7的(a)所示的1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时的加热工序中的铝板和粘接板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b)是示出图13的(a)所示的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时的加热工序中的铝板和粘接板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在加热工序中使用的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6的(a) (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7的(a)是示出现有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b)是示出现有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顺序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c)是示出现有的面状采暖器的完成状态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00 主体(面状采暖器的主体);110 工件(层叠体、重叠体);200 表面材料(板状部件);203 粘接剂(粘接剂层、表面材料粘接层);300 粘接板(板状部件、粘接剂层); 400 加热单元(板状部件);410 均热板(板状部件);411 铝板(均热板的主体);412 粘接树脂(粘接剂层、均热板粘接层);420 加热线;500 隔热板(板状部件);600 底面材料(板状部件);712:制造装置控制部(控制构件);720:搬送装置(搬送构件);72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电磁感应加热构件);721a 721c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电磁感应加热构件);722 加热线圈(电磁感应加热线圈、长板状线圈);722a 722c 第1 第3加热线圈(电磁感应加热线圈、长板状线圈);722d、722f、722g、722i、722j、7221 长形加热线圈 (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短板状线圈);722e、72 i、722k 圆形加热线圈(电磁感应加热线圈、 短板状线圈);730 按压辊(按压构件、按压装置);735 辊单元(按压构件、按压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构成为,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中,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在该准备工序中,形成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层叠体;以及加热工序,以接近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使所述层叠体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磁力线,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由此使所述粘接剂熔融,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在面向所述层叠体的位置相邻配置多个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根据所述结构,通过位于面状采暖器内部的均热板的发热,得到用于使热熔融型的粘接剂熔融的热,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使粘接剂熔融。特别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相邻配置,由此,能够同时对宽范围进行加热,所以,能够避免均热板的急剧加热,能够将发热源即均热板的温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板状部件的粘接作业,并且,不仅能够抑制向面状采暖器外部无谓地散热,还能够抑制熔融的粘接剂的劣化,能够使板状部件的粘接状态良好。并且,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相邻配置,由此,通过将基于各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容量设定为不同,或者改变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实现与面状采暖器的结构对应的良好的加热。进而,在面状采暖器的制造工序中,在板状部件的粘接加工时,不需要使用模具从层叠体外部加热,所以,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节能化,而且,能够抑制初期投资费用并提高设计自由度。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层叠体所包括的所述粘接剂层构成为独立的板状部件,或者预先与其他板状部件一体层叠,或者同时使用上述两者。由此,能够根据粘接对象即板状部件的材质、厚度、性质等各条件,适当设定粘接剂层,所以,能够使板状部件的粘接状态更加良好。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板状部件是表面材料、底面材料和隔热板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表面材料构成所述面状采暖器的表面,所述底面材料构成所述面状采暖器的底面,所述隔热板抑制由所述加热单元产生的采暖用热向所述底面侧的传热。由此,使用面状采暖器的代表性基本构成部件即表面材料、底面材料和隔热板中的至少任一方构成层叠体,进行加热工序,所以,能够进行面状采暖器的良好的制造。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加热单元是在所述均热板的表面和底面中的任一方配设所述加热线而成的结构,在所述加热工序中,以使所述层叠体中的所述均热板的未配设所述加热线的一侧的面接近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方式,设置该层叠体。由此,能够与均勻的平面即均热板对置地配置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以,能够更加均勻且稳定地进行均热板的发热。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加热线圈是比所述层叠体的宽度长的长板状线圈,多个该长板状线圈以在其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相邻配置。由此,使加热范围沿着层叠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移动,不仅能够高效且均勻地对层叠体全体进行加热,而且还能够通过相邻的长板状线圈均勻地对宽范围进行加热,所以,有效避免了均热板的急剧加热,能够将均热板的温度控制在更适度的范围内。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加热线圈是比所述层叠体的宽度短的短板状线圈,多个该短板状线圈以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且覆盖所述层叠体的宽度全体的方式相邻配置。由此,各短板状线圈各自的加热容量不同,由此,能够在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变更加热的程度。因此,例如,在为了制造更大尺寸的面状采暖器而使多个均热板重叠一部分来使用的情况下,即使层叠体内的均热板的厚度局部不同,也能够在层叠体全体中进行均勻的加热。在所述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构成为,该制造方法还包括按压工序,该按压工序在所述加热工序之后进行,按压所述层叠体全体。由此,在加热工序中使粘接剂层熔融后, 通过按压工序按压层叠体,所以,能够良好地粘接板状部件。并且,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构成为,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中,该制造装置具有搬送构件,其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搬送层叠体,该层叠体是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电磁感应加热构件,其位于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包括相邻配置的多个加热线圈;以及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构成为,针对由所述搬送构件搬送的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施加由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产生的磁力线,由此,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以使所述粘接剂熔融。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具有搬送构件和电磁感应加热构件,所以控制构件一边使层叠体移动,一边通过加热线圈使均热板发热以使粘接剂熔融。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板状部件的粘接作业,并且,不仅能够抑制向面状采暖器外部无谓地散热,还能够抑制熔融的粘接剂的劣化,能够使板状部件的粘接状态良好。在所述结构的制造装置中,可以构成为,该制造装置还具有按压构件,该按压构件位于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中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对所述层叠体的两面进行按压。由此,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使粘接剂层熔融后,通过按压构件按压层叠体,所以,能够良好地粘接板状部件。并且,本发明还包括如下结构的面状采暖器该面状采暖器通过所述制造方法制造,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板状部件通过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彼此粘接固定。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在全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参照标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实施方式1)[面状采暖器的结构]首先,参照图1 图5具体说明通过本发明制造的面状采暖器的代表性结构的一例。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采暖器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面状采暖器的主体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主体的完成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构成图3所示的主体的部件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主体所具有的加热线的具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面状采暖器构成为,在由多个板状部件构成的主体100的一端配设有控制部101,由与控制部101连接的电源软线102供给电力,由此对主体100进行加热,作为设置于住宅的地面进行使用的采暖器发挥功能。控制部101是用于对面状采暖器的主体 100的发热动作进行控制的公知的控制单元,具有未图示的开关、温度调节旋钮、由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显示灯等。
如图2所示,面状采暖器的主体100形成为,将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加热单元400、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600作为主要构成部件,如图2所示将它们依次层叠,并对这些板状部件进行粘接加工,对周边部进行压缩密闭,由此,具有图3所示的剖面形状。如图4所示,表面材料200是面状采暖器的主体100中的最表面的部件,除了应当具备的机械强度以外,还具有设计性、耐污染性、触感等必要性能。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的表面材料200 以聚氯乙烯树脂(polyvinyl chloride,以下记为PVC)为主要成分,利用粘接剂203在经过着色和印花(柄付汁)的表面板201的底面粘接以聚酯(polyester)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无纺布202,成为板状。该无纺布202是为了防止在对板状部件进行粘接加工而作为面状采暖器一体化后、在表面材料 200产生加热线420的突起(線浮爸)而设置的。粘接板300作为用于粘贴表面材料200的粘接部件发挥功能,其结构没有具体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将聚乙烯(polyethylene)树脂成形为板状,在常温下成为柔软的板状,粘接板300在大约97°C以上时熔融,发挥作为粘接剂的功能。加热单元400是面状采暖器的发热源,其结构没有具体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在以铝(aluminum)为主要成分的均热板410的单面呈蛇行形状地配设有加热线420。另外,作为均热板410的基材,使用了铝板411,但是不限于此,如后所述,只要由能够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发热的材料形成即可,所以,也可以是铜、不锈钢等其他金属材料。均热板410是用于将由加热线420散发的热均勻地扩散到主体100的整个面的部件,其结构没有具体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将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板即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厚度约为0.01mm的铝板(aluminum sheet) 411作为基材,在该铝板411的两面涂覆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粘接树脂412而形成。该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粘接树脂412通过加热到大约97°C以上而熔融从而发挥作为粘接剂的功能。加热线420的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如图5所示,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在中心的玻璃纤维421的周围呈螺旋状地卷绕用于检测温度的检测线422, 在其外周利用尼龙(nylon)树脂形成绝缘层423,在绝缘层423的外周呈螺旋状地卷绕发热线424,在其外周形成PVC的绝缘层425,在绝缘层425的外周形成由聚乙烯树脂形成的粘接层似6。如图2所示,加热单元400将加热线420的始端(一端)配置于均热板410的一个角部,以覆盖均热板410的整个范围的方式呈蛇行形状地配设加热线420,并将加热线420 的末端(另一端)配置于始端附近。并且,如图2所示,在配置了加热线420的状态下进行加热,由此,加热线420的粘接层4 熔融,加热线420被粘接固定于均热板410。隔热板500是为了抑制由加热单元400散发的热无谓地传递到地面而设置的,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在隔热性高的板状的发泡聚氨酯树脂501 (发泡聚氨酯板501)的两面粘接以聚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无纺布 502。该无纺布502与所述无纺布202同样,是用于防止加热线420的突起的结构。底面材料600是面状采暖器的主体100中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件,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作为代表性的一例,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在以聚烯烃类弹性体为主要成分的底面板601的上表面涂覆聚乙烯树脂的粘接层602。作为上述聚烯烃类弹性体,列举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thermoplastic olefin,以下简记为ΤΡ0)作为优选的一例。TPO除了应当具备的机械强度以外,还具有缓冲性、不易打滑性等性能,还具有弹性。本实施方式的面状采暖器构成为,在组装上述各构成部件而形成的主体100的角部设置控制部101,并将加热单元400的发热线424的始端和末端连接于控制部101。如图 1所示,该面状采暖器从与控制部101连接的电源软线102供给电力,通过控制部101对发热动作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作为面状采暖器发挥发热功能。另外,由本发明制造的面状采暖器也可以具有主体100、控制部101和电源软线 102以外的结构,还可以采用省略构成主体100的所述各板状部件中的一部分板状部件的结构。并且,除了上述板状部件以外,主体100也可以包括不是板状的形状的其他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采暖器中使用的粘接剂只要是以热熔融的材料为主要成分的热熔融型(热熔,hot-melt)即可,其具体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在图2和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作为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包括一体层叠于表面材料200的粘接剂203(表面材料粘接层)、构成为独立的板状部件的粘接板300、以及作为加热单元400的均热板410的一层而层叠于铝板411的两面的粘接树脂412(均热板粘接层),这些均是至少由聚乙烯树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树脂等聚烯烃类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层,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热塑性树脂,还可以使用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材料。并且,在热熔融型的粘接剂以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可以是混合了多种热塑性树脂后的聚合物混合体(polymer alloy),也可以是包括树脂以外的公知的添加剂等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接着,参照图6 图10具体说明具有上述主体100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的代表性的一例。图6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主体100的制造过程中的准备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的(a)和(b)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主体100的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的(a)和(b)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进行底面材料600的粘接和主体100的周边部的成型的热冲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9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进行主体100的周边部的焊接的超声波焊接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切断主体100的周边部的多余部分的修整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是包括准备工序、加热工序、按压工序、热冲压工序、超声波焊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的制造方法,但是,根据面状采暖器的具体结构(特别是主体100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包括其他工序,还可以省略一部分工序。(1)准备工序首先,说明准备工序。准备工序是重叠构成主体100的板状部件等材料来构成层叠体的工序。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将底面材料600以粘接层602朝上的方式配置于水平的平台710上,在底面材料600上重叠隔热板500,在隔热板500上以加热线420位于下侧的方式重叠加热单元400,在加热单元400上重叠粘接板300,在粘接板300上以无纺布202 位于下侧的方式重叠表面材料200。因此,在该准备工序中,构成主体100的板状部件、即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加热单元400、隔热板500以及底面材料600按照该顺序以未贴合的状态重叠在平台710上。 在这些板状部件重叠的状态下,构成各个板状部件未粘接的状态的层叠体(或重叠体)。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层叠体称为工件(works) 110。并且,经过后述的按压工序、热冲压工序等的工件110成为板状部件贴合起来的状态,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在作为主体100完成之前,则称为工件110。在该准备工序中,如图4所示,由于加热单元400的外形尺寸比其他板状部件的外形尺寸小,因此,在工件110中,将加热单元400配置于隔热板500的中央这一点很重要。在准备工序中层叠而成的工件110接下来被送到加热工序。另外,根据面状采暖器的结构,在准备工序中准备的工件110只要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至少一个板状部件和加热单元400即可。例如,可以仅通过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和加热单元400来构成工件110 (层叠体),也可以仅通过底面材料 600、隔热板500和加热单元400来构成工件110。此时,粘接剂层可以如粘接板300那样构成为独立的板状部件,也可以如底面材料600的粘接层602那样预先一体层叠于其他板状部件,还可以如图6所示的例子那样, 同时使用独立的板状部件(粘接板300)和预先层叠于其他板状部件的粘接剂层(粘接层 602)。并且,在准备工序中,为了更高效地重叠包括加热单元400的板状部件,也可以使用用于进行板状部件的定位的板状部件定位装置。作为该板状部件定位装置,只要具有能够载置板状部件的作业台(相当于平台710)、和与该作业台一体或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作业台的定位基准部即可。定位基准部例如可以列举设于与板状部件的角部对应的位置的凸起、阶梯差、凹陷等,进而,也可以包括标注有用于测量长度的刻度的尺子等。并且,板状部件的重叠也能够使用公知的重叠装置等。(2)加热工序接着,加热工序是如下的工序接近在准备工序中准备的层叠体(工件110)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来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线圈,通过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磁力线, 由此,使工件110所包括的加热单元400 (更具体而言为构成均热板410的铝板411)发热, 使所述粘接剂层熔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常优选使用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但是, 这点在后面叙述,在图7的(a)中,例示了使用单独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说明标准的加热工序。如图7的(a)所示,作为在加热工序中使用的设备(加热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载置主体100并使主体100如粗箭头A所示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搬送装置(搬送构件)720 ;以及具有宽度比主体100的宽度大的椭圆形的加热线圈722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72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配置于加热对象即铝板411的应发热的区域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线圈722在搬送装置720的后端部附近(后述的按压辊730的附近)遍及宽度方向地设置。加热线圈722是宽度比工件110的宽度长的长板状线圈(或椭圆形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移动方向(粗箭头A方向)正交的位置设置。而且,加热线圈722的宽度实质上成为该加热线圈722对工件110加热的加热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722的加热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工件110的一边的宽度大。并且,加热线圈722的加热面不包括工件110的整个面,以对工件11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的方式一维设定。利用搬送装置720使在准备工序中层叠而成的工件110沿粗箭头A所示的水平方向移动。伴随工件110的移动,从配置于上方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线圈722产生磁力线时,该磁力线被施加于工件110,所以,在加热单元400的铝板411内产生涡电流, 利用涡电流和铝板411的电阻,铝板411自身发热升温。借助由铝板411产生的热,涂覆在铝板411的两面的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粘接树脂412和紧密贴合地层叠于加热单元400上方的粘接板300熔融。工件110 —边通过搬送装置720以预定速度搬送,一边承受来自加热线圈722的磁力线,所以,构成工件110的铝板411的发热范围也以预定速度依次移动。其结果,能够使铝板411的应发热的所有区域发热。这样,铝板411利用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线圈722产生的磁力线升温至足以使粘接板300熔融的温度。出于此目的的铝板411的加热温度为大约130°C 175°C 左右。此时,由铝板411产生的热经由粘接板300传递到表面材料200,所以,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温度上升,但是,由于不是将表面材料200的外表面直接曝露于热环境下,因而能够将表面材料200的外表面的温度抑制在大约120°C以下,该温度为表面材料200的表面不会劣化、并且不会发生虽不劣化但由于热而损害设计性的变形的温度。因此,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表面材料200产生加热造成的不良影响(损害设计性的变形、变质
寸乂 O并且,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粘接树脂412和粘接板300在数秒种内熔融,所以,如果一边利用搬送装置720使工件110以预定速度移动一边使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工作, 则粘接树脂412和粘接板300伴随工件110的移动,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 (加热线圈 722)的正下方连续地熔融。其结果,能够使粘接树脂412和粘接板300在整个面进行熔融。此时,优选进行控制以确保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线圈722与铝板411的距离(间隔)恒定,轻轻按压层叠板状部件而成的工件110,一边维持预定厚度一边使其移动。并且,优选板状部件中的加热单元400在工件110中以使加热线420位于下侧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优选以如下方式设置该工件110 工件110中的均热板410的未配设加热线420的一侧的面接近加热线圈722。如果这样设置工件110,则铝板411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线圈722对置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加热线圈722与铝板411之间的距离(间隔)保持恒定,因此,能够使铝板411整个面均勻地发热。并且,如果如上所述配置加热单元400,则使铝板411介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 的加热线圈722与加热线42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加热线420自身的发热,所以,能够抑制温度不均勻。其结果,能够更加稳定且均勻地实现铝板411的加热作用。并且,在加热工序中,如图7的(a)所示,加热单元400以使加热线420的配设方向与搬送装置720的搬送方向(粗箭头A方向、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工件110,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以使加热线420的配设方向为与粗箭头A—致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工件110。例如,在搬送方向与加热线420的配设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下,加热线420自身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而发热时,因该加热线420的发热而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在该情况下,如果以使加热线420的配设方向与搬送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工件110,则能够针对加热线420产生方向彼此相反的电流,所以,能够抑制加热线420自身的发热,有时能够抑制产生温度不均勻的情况。另外,图7的(a)所示的加热工序用于表面材料200、加热单元400和隔热板500 的粘接,但是,加热工序的用途不限于此,还能够用于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600的粘接。具体而言,在图7的(a)中,也可以调换工件110的表面和底面而设置于搬送装置720,进而, 也可以如图7的(b)所示,不仅在上侧(表面材料200)还在下侧(底面材料600侧)额外设置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由此,以面向工件110的表面和底面这两面的方式设置一对加热线圈722 (和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该情况下,如果在隔热板500与底面材料600之间夹入具有与均热板400相同的结构的板状部件430,则能够在单一的加热工序中进行表面材料200、加热单元400和隔热板500的粘接以及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600的粘接。因此,例如仅进行后述的阶梯按压 (段押)的工序,实质上能够省略后述的热冲压工序。(3)按压工序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所示,按压工序是与加热工序连续地一体进行的工序。在该按压工序中,通过按压装置对加热后的工件110整体进行按压。在按压工序中使用的设备只要是能够连续按压工件110的设备(按压装置)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7的(a)所示,使用具有一对上辊731和下辊732的按压辊730。另外,按压装置的结构不限于按压辊730,例如也可以是冲压装置等的公知的其他结构。构成按压辊730的上辊731和下辊732分别能够向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并且,工件110能够在它们之间移动。进而,上辊731能够如黑色粗箭头C所示向下方按压。由此, 能够连续按压工件110。优选按压辊730配置于与铝板411的应发热区域的一部分重复或相邻的位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所示,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观察,在工件110的移动方向(粗箭头A)的正下游侧设有按压辊730。在该位置,能够跟随铝板411在加热工序中发热的部位,通过按压辊730按压工件110。按压辊730的驱动速度必须与加热工序的加热时间联动,为了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按压通过加热工序而熔融的树脂,将按压辊730与加热线圈722接近地配置这一点很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示意示出的那样,一体地构成加热工序的设备和按压工序的设备。在按压工序中按压工件110,由此,表面材料200、加热单元400和隔热板500 经由粘接树脂412和粘接板300粘接。(4)热冲压工序在按压工序后进行热冲压工序。如后所述,热冲压工序是同时进行两个不同作业的工序。具体而言,如图8的(a)所示,在热冲压工序中使用的设备是热冲压装置740。在热冲压装置740的下模具741配置有覆盖工件110的整个面的下热板742,在上模具745设有对工件110的周边部进行阶梯按压成型的上热板746。另外,在图8的(a)和(b)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下热板742和上热板746标注交叉线的阴影线。在热冲压工序中,同时进行底面材料600的粘接和工件110的周边部的阶梯按压成型。因此,通过配置于下模具741的下热板742对底面材料600进行加热,使涂覆在底面材料600的底面板601的上表面上的粘接层602(参照图4)熔融。然后,通过热冲压处理对工件110进行整体按压,由此,对底面材料600和隔热板500进行粘接。并且,通过上模具745所具有的上热板746 —边对工件110的周边部进行加热一边进行按压,由此,以使工件110的周边部的厚度比中央部薄的方式进行阶梯按压成型。通过阶梯按压成型,如图8 的(b)所示,中央部即采暖面部111的厚度比阶梯按压后的阶梯按压部112的厚度大。另外,由于上热板746对工件110的周边部进行阶梯按压成型,所以,上热板746 与该周边部对应地,成为内侧开口的大致矩形的框形状。而且,如图8的(a)所示,在上热板746的内侧端部(周缘)形成有凹曲面747。通过设置该凹曲面747,如图8的(b)所示, 能够在阶梯按压成型而产生的阶梯按压部112的内侧(如果从中央的采暖面部111观察则为外侧)成型凸曲面113,而不是成型阶梯差面。(5)超声波焊接工序在热冲压工序后进行超声波焊接工序。在超声波焊接工序中,对在热冲压工序中进行了阶梯按压成型的工件110的周边部、即阶梯按压部112进行焊接。如图9所示,在该工序中使用的设备是具有沿工件110的周边部(阶梯按压部11 移动的焊头(h0rn)751 的超声波焊接机750。如上所述,加热单元400的外形尺寸形成为比其他板状部件的外形尺寸小。因此, 加热单元400位于工件110的中央部即采暖面部111,但是,加热单元400几乎不位于工件 110的周边部即阶梯按压部112。因此,阶梯按压部112由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600构成,所以,其结果,全部由热塑性的树脂材料形成。S卩,阶梯按压部112除了是通过前一工序即热冲压工序的阶梯按压成型而成型为比中央部的采暖面部111薄的部位以外,阶梯按压部112还成为在主体100周围由热塑性材料构成的厚度较小的部位。因此,通过焊头751对该阶梯按压部112施加超声波,由此, 各板状部件的接合部发热熔融而被焊接,所以,能够对工件110的周围充分进行焊接固定。另外,施加超声波的焊头751构成为一边在工件110的周边部(阶梯按压部112) 上移动一边依次进行焊接即可。并且,为了进行超声波焊接工序,工件110载置于作业台 711即可,但是,该作业台711可以一体设置于超声波焊接机750,也可以作为独立部件来准备,还可以利用在准备工序中使用的平台710或在热冲压工序中使用的下模具741等。并且,只要能够适当地对阶梯按压部112进行焊接固定,则能够使用超声波焊接机750以外的焊接装置。(6)修整工序修整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最后工序进行,是在超声波焊接工序后进行的主体 100的精加工工序,所使用的设备是修整装置。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修整工序中,利用修整装置将载置于作业台711上的工件110的周边部(阶梯按压部112)的多余部分切掉来进行整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修整装置,使用具有圆板状的旋转刀具的刀具装置760。 该刀具装置76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能够列举如下结构包括在移动作为工件110 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阶梯按压部112的同时对阶梯按压部112进行切断的两个旋转刀具、以及在沿工件110的长度方向移动作为前后的一侧的阶梯按压部112的同时对阶梯按压部 112进行切断的一个旋转刀具。使用刀具装置760切掉通过超声波焊接而焊接固定的工件110的周边部(阶梯按压部11 的多余部分,由此,工件110的尺寸成为预先设定的预定范围。由此,完成主体 100。另外,为了进行修整工序,工件110载置于作业台711即可,但是,该作业台711可以一体设置于刀具装置760,也可以作为独立部件来准备,还可以利用在准备工序中使用的平台710或在热冲压工序中使用的下模具741等,还可以与在超声波焊接工序中使用的作业台711相同。(7)其他工序等然后,针对主体100安装控制部101和电源软线102,进而,根据需要,针对主体 100进行后附的装饰加工等,或进行必要的其他工序,由此,面状采暖器完成。另外,准备工序、加热工序、按压工序、热冲压工序、超声波焊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的详细情况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一边向粗箭头A的移动方向移动主体100 —边进行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主体100固定在恒定位置,使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和按压辊730移动。并且,可以与加热工序同时实施按压工序。在该方法的情况下,按压工序优选通过冲压来进行按压。在采用了该加工方法的情况下,能够使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进一步小容量化,能够抑制设备投资。这里,在上述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特别是使用了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加热工序是很重要的。如上所述,加热工序是如下工序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使加热单元400的构成部件之一即铝板411自身发热,由此,使树脂熔融以进行粘接。加热工序的最大特征在于,从与树脂直接接触的铝板411发出树脂熔融所需的热,以使发热源即铝板411位于中央的方式利用表面材料200与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600 夹持该铝板411,由此,能够抑制向外部无谓地散热。由此,与从外部施加热的加热方法相比,能够以非常少的热量使树脂熔融,加热所需的电力减少,能够得到较高的节能效果。而且,通过从主体100的内部发热,由此,主体100的表面部的温度不会上升,所以,即使表面部所使用的材料例如表面材料200采用耐热温度低的材料,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加热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变形、变质等)。并且,铝板411本来就以在使用面状采暖器时将加热线420发出的热均勻地扩散到主体100整个面为目的而设置于主体100,所以,是主体100中必需的板状部件。因此,除了本来的功能以外,通过在制造工序中灵活使用,由此,在制造上的成本、工时方面,能够得到非常大的效果。并且,发热源即铝板411与熔融的树脂直接接触,所以,能够在以秒为单位(大约 10秒以下,优选为大约2、3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进行加热。因此,不需要同时对主体100的整个面进行加热,能够一边使主体100移动,一边局部实施加热、熔融、粘接工序作为流水作业。而且,由于局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使用于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小容量化和小型化,能够降低设备费用,并且,能够降低加工时的最大电容量。并且,在使用了电磁感应加热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不需要以往必需的对应于主体100的尺寸而准备的加热工序用的模具,只要准备与主体100的最大尺寸对应的加热线圈722作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即可。由此,能够使位于加热线圈722下方的发热源即铝板411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发热,所以,只要是宽度比加热线圈722的宽度小的主体100, 就能够利用同一设备进行加热。因此,不需要根据主体100的尺寸来准备多个加热工序的设备,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降低设备费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配置]
这里,在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特别优选在加热工序中,在面向工件 110的位置相邻配置有多个加热线圈722。参照图11的(a)、(b)和图12的(a)、(b)具体说明这点。如图11的(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粗箭头A所示的工件110的移动方向为基准,在其上游侧设有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和第1加热线圈722a,在下游侧设有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和第2加热线圈722b。上游侧的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和第1加热线圈72 用于对工件110进行预备加热,下游侧的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 和第2加热线圈722b用于对预备加热后的工件110进行正式加热。通过制造装置控制部 (控制构件)712的控制,这些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和按压辊730进行动作。另外,在图11的(a)中,将制造装置控制部712简单记载为“控制部”,但是,当然与面状采暖器的控制部101不同。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均如上所述是比工件110的宽度长的长板状线圈(椭圆形线圈),在与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正交的位置)设置。并且,如图11的(b)所示,这些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在其长度方向平行地相邻配置。并且,并列状态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 722b的相邻配置只要是在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根据需要,可以使一方倾斜或使两方倾斜。并且,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均为相同形状和相同性能即可,但是,也可以是分别不同的使用。并且,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 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在加热工序中,如图7的(a)所示,只要具有单一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则能够充分地对均热板410(铝板411)进行加热。并且,利用搬送装置720使工件110在单一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下方移动,由此,加热线圈722仅通过一维地对均热板410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对全体进行加热。这里,关于面状采暖器,近年来开发了更大面积的面状采暖器,并且,提出了不将面状采暖器用作“制热毯(carpet)”、而用作简易型的“地暖”这样的利用方法。根据前者 (面状采暖器的大型化),面状采暖器具有更大面积的均热板410。并且,根据后者(作为简易型地暖的利用),例如存在如下倾向针对表面材料200,要求更接近地面的耐久性、耐水性等,并且,针对内部的板状部件,要求用于保护加热线420的耐载荷性等。考虑这种倾向,本发明人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当为了应对均热板410的大型化或主体100的厚度的增大等,而增大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输出时,存在于工件110内部的多个粘接剂层的加热产生偏差。S卩,即使对均热板410全体进行加热,由于基于加热线圈722的加热是一维的,所以,加热所需要的时间短。因此,当增大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输出时,均热板410急剧成为高温,所以,多个粘接剂层(粘接板300、粘接剂203、粘接树脂412、粘接层602等)中接近均热板410的层急剧被加热,但是,离得远的层不会轻易被加热。其结果,例如,即使与均热板410的主体即铝板411 一体形成的粘接树脂412的层到达熔融温度,与均热板410 离开的粘接板300也没有到达熔融温度,如果粘接板300到达熔融温度,则粘接树脂412被加热到耐热温度以上,所以,导致该粘接树脂412的劣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1的(a)、(b)所示,在面向工件110的位置相邻配置2个加热线圈722。由此,利用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和第1加热线圈72 对工件110进行预备加热,然后,利用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和第2加热线圈722b对工件110进行正式加热,所以,有效抑制了上述这种粘接剂层的加热偏差,能够良好地粘接各板状部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主体100的品质。参照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说明这点。首先,为了制造面积为1760mmX880mm、厚度为 11. 5mm的主体100,而将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加热单元400、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
600重叠起来(准备工序)。此时使用的表面材料200是以厚度为1. 8mm的PVC为主要成分的发泡材料板,在表面具有皮层,一般采用在地板等中使用的材料。另外,在表面材料200的下表面(位于工件110的内部侧的面)设置了以聚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厚度约为2. 5mm的无纺布202。并且,作为加热单元400所包含的均热板410的主体,使用厚度约为0. Olmm的铝板411。并且,作为在表面材料200与铝板411之间配置的粘接板300,使用以聚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厚度为70 μ m的材料。进而,为了进行加热工序中的温度测量,如图11的(b)所示,在铝板411上,在其上侧表面的中央部Pl和端部P2直接粘贴热电偶,并且,在表面材料200的外表面的中央部 Pl直接粘贴热电偶,然后制作工件110。通过搬送装置720以搬送速度60mm/s使该工件110 移动,使用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和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对铝板411进行加热(加热工序)。此时,为了使粘接板300的温度上升到充分熔融的温度,以使铝板411的温度为130°C以上、175°C以下的方式对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和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进行控制。在上述加热工序中,分别对构成工件110的铝板411和表面材料200的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行测量。图12的(a)的温度变化曲线图示出其结果。如图12的(a)所示,成为如下结果关于铝板411的温度,为了得到使粘接板300 熔融的充分的温度,在中央部Pl最高上升到175°c附近,在端部P2最高上升到大约140°C, 但是,表面材料200的温度始终低于120°C。并且,图12的(b)是示出基于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和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的感应电动势的曲线图,图中Ml示出进行预备加热的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的感应电动势,图中M2示出进行正式加热的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的感应电动势。与这些感应电动势Ml和M2对应地,在图12的(a)中, 至少在铝板411的中央部P1,在大约15秒和大约32秒的时刻,产生温度上升的极大值。可知,对应于预备加热而产生第1极大值(大约15秒),在预备加热结束后,在铝板411的中央部P1,从100°C稍微降低,但是,在铝板411的端部P2几乎不产生温度降低, 铝板411在80°C 100°C的范围内进行预备加热。然后,进行正式加热时,温度急剧上升直到产生第2极大值(大约32秒)为止,但是,在超过175°C时温度不会上升,因此,有效抑制了在多个粘接剂层中产生加热偏差的情况。这样,根据本发明,通过由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的第1加热线圈72 产生的磁力线对铝板411进行预备加热,然后,通过由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的第2加热线圈722b产生的磁力线进行正式加热,由此,能够使铝板411的温度上升到使粘接板300 熔融的充分的温度,并且,将表面材料200的温度抑制为表面材料200的表面不会产生由热引起的变形的温度即大约120°C以下。
并且,由于进行2个阶段的加热,所以,正式加热中的铝板411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为175°C以下,因此,例如,即使在粘接板300到达熔融温度时,粘接树脂412也不会被加热到耐热温度以上,所以,不会在粘接剂层中产生加热偏差,有效抑制了粘接材料层的劣化。 并且,铝板411只是上升到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表面材料200使用的PVC的耐热温度相比低得多的温度,所以,表面材料200不会产生热劣化。并且,在表面材料200的表面形成的皮层没有直接加热,所以,特别地,能够避免产生对皮层实施的机械压花由于热而脱落这样的在现有方法中产生的现象。这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由此,在不使用模具就能够生产面状采暖器的方法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表面材料200产生加热造成的不良影响(损害设计性的变形、变质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具有第1加热线圈 72 ,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具有第2加热线圈722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单一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具有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并且, 作为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优选的是如果具有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则对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进行驱动控制的线圈控制部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装置独立构成。并且,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搬送装置720使用通过夹紧(chucking)来固定并搬送工件110的夹紧搬送装置,但是,还能够使用传送带装置、利用了机械手的搬送装置等的其他结构的搬送装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进行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所以, 从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观察,在移动方向的下游设有按压辊730,但是, 如上所述,只要是能够按压工件110的两面的设备即可,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的按压装置。S卩,在本发明中,在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时,使用如下结构的制造装置即可,该制造装置具有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搬送层叠体(工件110)的搬送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搬送装置720);以及位于移动方向的下游侧且包括相邻配置的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加热线圈72 和第2加热线圈722b)的电磁感应加热构件,更加优选该制造装置还具有按压构件,该按压构件位于与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中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对工件110的两面进行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按压辊730),所以,其他结构当然没有具体限定。另外,在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磁力线而使均热板410发热时,也可以不通过搬送构件来搬送工件110,而是使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移动。但是,如果考虑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效率,则优选如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一边使工件110移动,一边施加由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力线,由此使均热板410发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从加热工序向按压工序搬送工件110的过程对均热板410进行加热,所以,能够连续进行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效率。这里,本发明还包括通过所述制造方法制造的面状采暖器。具体而言,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通过所述制造方法或制造装置制造,该面状采暖器至少具有所述加热单元400、 以及层叠于该加热单元400的板状部件、具体而言为表面材料200、隔热板500和底面材料 600,加热单元400和所述板状部件通过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彼此粘接固定。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具有这种结构,由此,包括加热单元400的各板状部件良好地粘接固定,并且,在制造过程中实质上没有从外部施加热,所以,能够使面状采暖器的表面和底面的品质良好。
(实施方式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工序中使用至少一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即可,优选使用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更加优选构成为在面向层叠体的位置相邻配置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但是,相邻配置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配置。 并且,作为按压构件,也可以采用与按压辊730不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2中,参照附图具体说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相邻配置结构和按压构件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和辊单元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工序中设置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并且,作为按压构件,使用能够确保更长按压时间的辊单元。因此,参照图13的(a)、(b)说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和辊单元。图13的(a)是以概略剖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3的(b)是以概略平面图示出加热工序中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并列配置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面状采暖器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的结构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但是,主体100的制造工序中的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的一部分不同。具体而言,不同之处在于,在加热工序中,使用3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进行加热,在按压工序中,作为按压构件,不使用按压辊 730,而使用辊单元735。3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从工件11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起分别为第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第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b以及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c。它们分别具有第1加热线圈722a、第2加热线圈722b以及第3加热线圈722c。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装置相同,它们所具有的第1 第 3加热线圈72 722c的具体结构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部件相同。并且,第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在其长度方向上大致平行地相邻配置。第 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可以是分别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性能,也可以是3个分别不同的规格。进而,第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控制电力供给,能够与工件110的搬送速度相关联地得到最佳的加热状态。如图13的(a)所示,辊单元735由成为一对的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 构成,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5b均由3个旋转辊737a、737b、737c以及卷绕在这些旋转辊737a、737b、737c的外周的转动带736构成。转动带736中的面向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 彼此对置的位置的区域成为用于按压工件110的区域。而且,转动带736通过旋转辊737a 737c张紧架设,由此,在上述区域形成大致长方形的按压面。并且,在辊单元735设有用于对工件110进行冷却的冷却构件。具体而言,在旋转辊737a、737b、737c的旋转中央部分别设有冷却风路738,送出冷风的送风装置(未图示) 与该冷却风路738连接。因此,通过未图示的送风装置和冷却风路738构成冷却构件。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却构件是由冷却风路738和送风装置构成的空冷式构件,但是,冷却构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水冷式等其他方式的冷却装置。并且,冷却构件不是辊单元735必须的结构。例如,如果减慢工件110的搬送速度,在通过辊单元735的期间冷却至使粘接剂层固化的程度,则可以省略冷却构件。构成辊单元735的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5b中的下辊单元735b固定设置
19于恒定位置。另一方面,上辊单元73 构成为,具有能够使该上辊单元73 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加压装置(未图示),能够从上表面朝向粗箭头C方向按压由搬送装置720搬送而移动的工件110。并且,下辊单元73 具有驱动旋转辊737a 737c中的至少任一方旋转的驱动装置(未图示),利用该驱动装置使旋转辊737a 737c旋转,由此,使转动带736向箭头B方向转动,能够以预定速度向粗箭头A所示的移动方向搬送载置于下辊单元73 的工件110 而使其移动。另外,在上辊单元73 通过加压装置朝向下辊单元73 向下方移动的状态下,夹持载置于下辊单元73 的工件110,所以,如果通过下辊单元73 搬送工件110而使其移动,则上辊单元73 的转动带736也跟随着旋转。因此,上辊单元73 不需要驱动装置, 但是,在希望以更大的力搬送工件110而使其移动的情况下,在上辊单元73 也设置驱动装置即可。由辊单元735实现的工件110的搬送速度设定为与加热工序的由搬送装置720实现的搬送速度同步的速度即可,但是,根据需要,也能够设定为不同的速度。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辊单元735由转动带736和旋转辊737a 737c构成,但是,在3个旋转辊737a 737c中,在无法以能够按压工件110的程度来张紧设置转动带 736的情况下,在转动带736的底面设置平面状的按压板,使转动带736的按压面大致平坦即可。由此,在按压工件110时,能够使按压面的压力整体均勻。并且,上述按压板不仅使按压面大致平坦,还具有将上辊单元73 的按压面与下辊单元73 的按压面之间的间隔(为了简便,称为按压间隔)保持恒定的功能。进而,作为上述按压板,如果使用不锈钢板等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则工件110的热经由转动带736传递到按压板,并向周围发散,所以,能够作为冷却构件发挥功能。如果该冷却为能够使粘接剂充分固化的程度,则也可以不设置送风式或水冷式等的冷却构件。并且,辊单元735的按压间隔从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恒定即可,但是,基于辊单元735进行的按压工序是减小工件110的厚度的工序,所以,优选辊单元735的最上游侧的间隔比按压间隔稍大。由此,能够将厚度比所设定的按压间隔大的工件110顺畅地导入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 之间,能够提高从加热工序到按压工序的连续性。并且,通过制造装置控制部712的控制,所述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辊单元735以及设于辊单元735的送风装置进行动作。另外,在图13的(a)中,与图 11的(a)同样,将制造装置控制部712简单记载为“控制部”,但是,当然与面状采暖器的控制部101不同。[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接着,参照图13的(a)、(b)以及图14的(a)、(b)具体说明使用上述结构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图14的(a)是示出在加热工序中利用1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加热时的均热板410和粘接剂层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4的(b)是示出利用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加热时的均热板410和粘接剂层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工序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接着,在加热工序中,一边利用搬送装置720使在准备工序中重叠而成的工件110沿移动方向(粗箭头A的方向)移动,一边从配置于上方的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产生磁力线并施加给工件110,由此,在加热单元400的均热板410 (铝板411)内产生涡电流,利用该涡电流和铝板411的电阻,铝板411自身发热升温。然后,借助由铝板411产生的热,涂覆在铝板411的两面的粘接树脂412和紧密贴合地层叠于加热单元400上方的粘接板300熔融。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并列配置第1加热线圈 72 、第2加热线圈722b以及第3加热线圈722c这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因此,通过第 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依次对铝板411的同一部位供给磁力线,所以,能够确保加热时间较长。因此,能够减少分别对第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供给的电力,并且, 不会使铝板411急剧升温,所以,能够使铝板411长时间地平稳地发热。例如,图12的(a)所示的例子是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仅具有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时的温度变化的例子,虚线示出铝板411的温度,实线示出粘接板300的温度。另外, 图中的“耐热温度”和“熔融温度”是指与粘接剂(聚乙烯树脂)有关的温度。在利用1个加热线圈722对工件110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铝板411从加热开始后急剧上升到熔融温度, 进而超过耐热温度。另一方面,粘接板300的温度上升比铝板411的温度上升慢,相对缓慢地上升,到达熔融温度。这样,在使用1个加热线圈722的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急速的加热,但是,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对加热线圈722供给高容量的电力,在短时间内升温。因此,能够缩短加热时间,相反,铝板411的温度上升到耐热温度以上,所以,导致层叠于铝板411的两面的粘接树脂412的劣化。另一方面,图12的(b)所示的例子是本实施方式、即具有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的结构中的温度变化的例子。在使用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第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的情况下,能够延长加热时间,所以,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能够降低分别对第1 第3加热线圈72 722c供给的电力容量,能够使铝板411的温度上升平稳。因此,铝板411到达熔融温度后,在某个程度下温度上升停止,不会发热到超过耐热温度。并且,粘接板300的温度上升比铝板411的温度上升慢,温度缓慢地上升而到达熔融温度。然后,在粘接板300到达熔融温度的时刻,铝板411的温度没有上升到耐热温度, 所以,能够有效抑制均热板粘接层即粘接树脂412的劣化,能够充分维持粘接树脂412的粘接性能。在加热工序中被加热的工件110通过搬送装置720搬送,使其移动到辊单元735。 辊单元735是进行按压工序的按压装置,在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 之间夹持工件 110的状态下,通过下辊单元73 所具有的驱动装置,经由旋转辊737a 737c使转动带 736旋转。由此,工件110在上辊单元73 和下辊单元73 之间朝向移动方向(粗箭头A 方向)继续移动。在该移动期间,通过上辊单元73 所具有的加压装置,上辊单元73 连续按压工件Iio的上表面,但是,在该按压和移动的期间,向设于旋转辊737a 737c的冷却风路738 送出冷风,所以,粘接板300等粘接剂层被冷却。其结果,在加热工序中熔融的粘接剂固化, 所以,板状部件(表面材料200、加热单元400和隔热板500)经由粘接剂层适当地粘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以,能够充分抑制铝板411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粘接剂的劣化,能够稳定地确保所得到的面状采暖器的品质。并且,通过辊单元735,能够确保工件110的按压时间更长,能够在熔融的粘接剂层充分固化之前维持按压。其结果,能够使板状部件的粘接性能良好,并且,能够确保板状部件的层叠的尺寸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工序中使用第1 第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a 721c,所以,也使用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所述实施方式1的优选例那样,可以使用2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也可以使用4个以上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并且,如上所述,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可以具有单一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也可以具有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以,在加热工序中使用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台数不用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一致。另外,在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具有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能够单独控制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实施方式3)在所述实施方式1和2中,作为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使用加热面具有超过工件110 的宽度的程度的大小的长板状线圈,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优选的是如果构成为相邻配置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则能够使用更短形状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在本实施方式3中,参照图15具体说明使用更短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的一例。图15是以概略平面图示出在本实施方式3中加热工序中使用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配置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作为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使用多个比工件110的宽度方向短的线圈,这些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在与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邻配置。具体而言,使用一共9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从移动方向(粗箭头A)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成3 列。从上游观察,在第1列中,长度较长的长形加热线圈722d和722f配置于两侧,小型的圆形加热线圈72 配置于中央。第2列也同样,长形加热线圈722g和722i配置于两侧, 圆形加热线圈72 配置于中央。第3列也同样,长形加热线圈722j和7221配置于两侧, 圆形加热线圈72 配置于中央。长形加热线圈722d、722g和722j沿着移动方向按该顺序排列,彼此以长度方向对齐的方式平行排列。通过这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构成1个加热区域。同样,长形加热线圈 722f、722i和7221也沿着移动方向按该顺序排列,彼此以长度方向对齐的方式平行排列。 通过这3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构成1个加热区域。并且,圆形加热线圈722e、72 i和72 也沿着移动方向按该顺序排列,以装入由长形加热线圈722d、722g和722j构成的加热区域与由长形加热线圈722f、722i和7221构成的加热区域之间的形式,形成加热区域。这9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构成为,能够独立地控制分别针对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电力供给,能够与由搬送装置720实现的工件110的移动速度相关联地实现良好的加热。另外,这些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可以构成为,分别设于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 整体使用9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也可以构成为,多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设于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也使用多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因此,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所具有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可以相同(例如一台3个),也可以不同(例如一台5个、 另一台4个等)。并且,也可以构成为,1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具有全部9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工件110的结构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或2基本相同,但是,作为铝板411,不使用一张大面积的铝板,而使用面积更小的铝板411a和411b。这些铝板411a、411b具有比工件110的面积的一半稍大的面积,如图15所示,形成重合一部分进行贴合而构成的重复部411c,由此,以成为与工件110对应的大小的方式一体化。因此,与铝板411a、411b的其他部分相比,图中描绘网格的重复部411c具有2倍的厚度。而且,由长形加热线圈722d、722g和722j构成的加热区域将铝板411a (图15中为图中上侧)作为加热对象,由长形加热线圈722f、722i和7221构成的加热区域将铝板 411b (图15中为图中下侧)作为加热对象。并且,圆形加热线圈72加、72池和72 具有与重复部411c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尺寸(换言之,根据圆形加热线圈72 等的宽度来形成重复部411c),单独对该重复部411c进行加热。本实施方式适于大型面状采暖器的制造。特别地,在加热单元400大型化的情况下,存在在均热板410中使用的宽度较宽的铝板411的采购困难的倾向,所以,有时接合2 张铝板411a、411b来使用。此时,在接合的部位(重复部411c)中,铝板411的厚度变大, 容易流过电流。其结果,重复部411c的发热量增加,与重复部411c对应的部位的温度高于其他部位,所以,可能发生局部容易产生粘接剂劣化等的不良情况。本实施方式能够应对上述不良情况,一边以预定速度搬送工件110,一边对9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供给电力,对接合了铝板411a和411b而得到的大铝板413进行加热。此时,与针对配置于两侧的长形加热线圈722d、722g和722j或长形加热线圈722f、722i和 7221的通电容量相比,针对与大铝板413中央的重复部411c对应的小型的圆形加热线圈 722e,722h和72 的电力供给相对较低,由此,能够均勻地对大铝板413整体进行加热。(实施方式4)在所述实施方式1 3中,均以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制造方法,还包括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等。因此,参照图16的(a) (c)具体说明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图16的(a) (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例如,图16的(a)所示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700A(以下简记为制造装置)仅由用于进行加热工序的工件加热装置701构成。工件加热装置701具有电磁感应加热部 723a、723b、加热部移动机构724、工件夹紧搬送部725、搬送支承台726。电磁感应加热部 723a、72 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1 3中说明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这些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分别具有一个加热线圈72h、722b。因此,图16的 (a)所示的工件加热装置701对应于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具有2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构成例(参照图11的(a)、(b))。加热部移动机构724以能够对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的间隔、即加热线圈 722a,722b的间隔(称为加热间隔D)进行调整的方式使加热部723a、72!3b移动,如图16的 (a)的双方向粗箭头E所示,能够使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沿移动方向(粗箭头A)前后移动。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机械式移动机构。如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上游侧的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进行预备加热, 下游侧的电磁感应加热部72 进行正式加热,但是,如果这些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 的间隔过大,则由于预备加热而发热的均热板410(铝板411)的温度可能低于优选的温度范围。另一方面,如果间隔过小,则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的加热区域重复,均热板410 的一部分的温度可能过高。因此,通过能够对这些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的加热间隔 D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更加适当地进行加热工序。这里,加热部移动机构7 可以在主体100的制造开始前进行动作来调整加热间隔D,也可以在主体100的制造进行中考虑制造条件等来调整加热间隔D。并且,加热部移动机构7M可以通过工件加热装置701的操作员手动进行动作,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自动进行动作。并且,加热部移动机构7M还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电磁感应加热部 723a,723b沿垂直方向移动,以便不仅能够调整加热间隔D,还能够调整工件110的表面与加热线圈722a、722b之间的间隔。工件夹紧搬送部725实质上与搬送装置720相同,通过夹紧向搬送方向(图中粗箭头F、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搬送工件110。搬送支承台7 支承加热部移动机构724、 工件夹紧搬送部725等。另外,工件加热装置701也可以具有电磁感应加热部723a、723b、 加热部移动机构724、工件夹紧搬送部725、搬送支承台726以外的结构。并且,图16的(b)所示的制造装置700B构成为,除了工件加热装置701以外,还具有加压贴合装置702。即,通过一体组合工件加热装置701和加压贴合装置702,从而构成制造装置700B。加压贴合装置702具有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辊单元735、以及用于支承该辊单元735的辊支承台734。另外,加压贴合装置702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在制造装置700B中,优选将工件110的移动速度关联起来,所以,工件加热装置 701和加压贴合装置702可以由同一控制装置控制,也可以分别具有独立的控制装置,但是,通过使用公知的通信装置等构成为能够进行双向通信,由此,也可以将各个控制关联起来。并且,图16的(c)所示的制造装置700C构成为,除了工件加热装置701和加压贴合装置702以外,还具有工件准备装置703。工件准备装置703是用于进行所述实施方式 1中说明的准备工序的设备,只要具有对板状部件进行重叠或定位的各种机构、或者用于将所得到的工件110搬送到工件加热装置701的搬送机构等即可。另外,在制造装置700C中, 优选将工件加热装置701、加压贴合装置702和工件准备装置703的控制关联起来。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可以构成为,该面状采暖器包括表面材料;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均热板的一个面配设加热线而构成,该均热板是对金属板的两面涂覆在预定温度以上熔融的粘接树脂而构成的;以及隔热板,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工序,依次层叠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隔热板,从而得到它们的层叠体; 加热工序,以接近所述层叠体中所述表面材料和所述隔热板中的任一方侧的方式来设置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使所述金属板发热,从而使所述粘接树脂熔融;以及按压工序,通过按压构件按压所述层叠体,由此,对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隔热板进行粘接,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具有多个加热线圈。由此,从位于面状采暖器内部的金属板发出用于使粘接树脂熔融的热,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粘接树脂熔融,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粘接作业,并且,能够抑制向面状采暖器外部无谓地散热。因此,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节能化。而且,通过具有感应加热装置的多个加热线圈,由此,能够同时对宽范围进行加热,所以,能够以低加热容量进行长时间加热,能够抑制发热源即金属板的温度上升。因此,抑制了熔融的树脂的劣化,能够得到稳定的粘接性能。并且,由于在加工工序中不使用模具,所以,能够抑制初期投资费用并提高设计自由度。在上述制造方法中,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所述加热线圈可以构成为,大致平行地并列设置多个所述加热线圈。由此,能够同时对宽范围进行均勻加热,并且,通过使加热范围平行移动,由此,能够均勻地对层叠体全体进行加热。在上述制造方法中,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所述加热线圈可以构成为,连续设置比所述层叠体的宽度短的多个加热线圈,并覆盖所述层叠体的宽度全体。由此,能够针对每个加热线圈来变更加热的容量,在金属板的厚度局部不同的情况等、具有不同发热条件的金属板中,也能够得到均勻的发热。并且,为了实现上述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构成为至少具有搬送层叠体的搬送构件以及多个加热线圈。由此,初期投资费用少,能够节能且高效地制造面状采暖器。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记载,能够在权利要求范围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在不同实施方式或多个变形例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使构成面状采暖器的主体的板状部件中包含金属材料的均热板发热,由此,能够使热熔融型的粘接剂熔融来粘接各板状部件,所以,能够广泛利用于面状采暖器的制造领域,并且,还能够应用于具有同样的均热板的其他制热器具的制造等用途。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在该准备工序中,形成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层叠体;以及加热工序,以接近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使所述层叠体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磁力线,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由此使所述粘接剂熔融,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在面向所述层叠体的位置相邻配置多个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体所包括的所述粘接剂层构成为独立的板状部件,或者预先与其他板状部件一体层叠,或者同时使用上述两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是表面材料、底面材料和隔热板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表面材料构成所述面状采暖器的表面,所述底面材料构成所述面状采暖器的底面,所述隔热板抑制由所述加热单元产生的采暖用热向所述底面侧的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是在所述均热板的表面和底面中的任一方配设所述加热线而成的结构, 在所述加热工序中,以使所述层叠体中的所述均热板的未配设所述加热线的一侧的面接近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方式,设置该层叠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线圈是比所述层叠体的宽度长的长板状线圈,多个该长板状线圈以在其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相邻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线圈是比所述层叠体的宽度短的短板状线圈,多个该短板状线圈以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且覆盖所述层叠体的宽度全体的方式相邻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还包括按压工序,该按压工序在所述加热工序之后进行,按压所述层叠体全体。
8.一种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制造装置具有搬送构件,其向预先设定的移动方向搬送层叠体,该层叠体是将所述板状部件和所述加热单元在夹着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的状态下重叠而构成的;电磁感应加热构件,其位于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包括相邻配置的多个加热线圈;以及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构成为,针对由所述搬送构件搬送的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施加由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产生的磁力线,由此,使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均热板发热以使所述粘接剂熔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造装置还具有按压构件,该按压构件位于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构件中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对所述层叠体的两面进行按压。
10.一种面状采暖器,其特征在于,该面状采暖器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该面状采暖器具有面状的加热单元,其通过在含有金属成分的均热板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以及板状部件,其层叠于该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板状部件通过热熔融型的粘接剂层彼此粘接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面状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和面状采暖器的制造装置不使用模具就能够进行面状采暖器的粘接加工,而且,能够对应形状和尺寸不同的面状采暖器。在加热工序中,一边使工件(110)移动一边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21)使铝板(411)发热,该工件(110)是重叠加热单元(400)和板状部件而构成的,所述加热单元(400)通过在包含铝板(411)的均热板(410)配设加热线(420)而构成。此时,通过使用多个(例如2个)加热线圈(722a、722b),由此,能够使热熔融型的粘接剂稳定地熔融,所以,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节能化。
文档编号F24D13/00GK102207302SQ20111007638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9日
发明者内海雅之, 木村光一, 村田扩, 石川清志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