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540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用于同步监测室内CO2浓度和可吸 入PM2.5颗粒物,用于高效及时的调控室内空气品质。
背景技术
[0002]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居室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据有关 资料显示人有2/3的时间在家里渡过,所以居室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 人们在睡眠时,卧室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尤为重要。当前住宅一般采用的是大客厅,小卧 室,而且卧室一般密封严紧,这样的小空间在睡眠中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在呼吸过程中, 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浓度,造成人体缺氧,直接危害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对人体可以造成极 大危害。因此,如何科学地处理室内空气品质,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0003]为了改善居室的空气质量,人们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换气:1、在室内安装排气 扇,用排气扇强制换气。由于排气扇工作时需用电而且有噪音,所以只能作短时间使用。2、 开窗换气,这种方法在白天还可以,但晚上人们入睡后,易使人着凉,有害健康。以上都属于 现有的技术领域当中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一种不完善的控制与处理,并没有特定的装置或仪 器对室内空气品质进行实时检测并及时调整换气,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对于室内 空气品质指示物的选择,大多数仅局限于室内CO2的浓度,而对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另一大杀 手一可吸入颗粒物PM2.5则常常会忽略,导致了室内通气换风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无法有效维持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在不同建筑气密性等级下,如何确定室内 空气品质的好坏;如何通过室内空气检测,及时采取措施,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同时自动控 制室内通气换风量,营造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是当今科技领域的又一挑战。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没有有 效的仪器设备适时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并输送新风,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差,影响身体健康的 弊端。本实用新型装置集感应、控制、处理于一体,有效检测并及时输送新风,使室内空气品 质得到极大提升。本实用新型装置不仅轻便易携,反应灵敏,同时根据不同建筑气密性等级 的特点,突破性的完成了利用室内CO2浓度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健康指标参数,智能化的自动 控制房间的通风换气量,营造出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000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0006]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带有 数字显示屏的长方形外壳,风机、风扇、电制冷/制热片、灰尘过滤片、PM2.5静电过滤片;其 特征在于:家用空气品质处理装置外接一个放置在家用空调器内部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 和二氧化碳传感器;装置右上侧开有新风口,新风口联通一个管道,管道伸出室外,装置内 部的新风口端依次连接灰尘过滤片和PM2.5静电过滤片;装置内上方连接有一个风机,作 为引入新风的动力源,内下方依次连接风扇、电制冷/制热片,与设置在长方形外壳前下方的出风口联通。[0007]所述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叶片,通过上下翻转,调节出风的方向。[0008]装置的数字显示屏幕可以显示室内CO2浓度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数值,并显 不室内空气品质的等级状态。[0009]放置在家用空调器内部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 C02或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浓度,当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浓度超过国标值,就启动风机 鼓入新风并启动PM2.5静电过滤片,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国标值,就启动风机和电制 冷/制热片,对鼓入的新风进行温度处理。[0010]装置外部右上侧的新风口,当新风进入管道时,首先通过灰尘过滤片,将室外新风 中的灰尘和大颗粒物进行第一次过滤,而后通过PM2.5静电过滤片,除去一部分直径小于 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通过对新风的两重过滤,提高了进入室内的新 风品质。[0011]装置内部的电制冷/制热片可以冬夏两季使用,夏季,开启制冷片,将室外高温的 空气在进入室内前进行预冷处理,避免因高温新风的进入而使室内的温度发生变化。冬季, 开启制热片,将室外高温的空气在进入室内前进行预热处理,避免因低温新风的进入而使 室内的温度降低,影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与家用空调机一起使用,可实现对室内可入肺颗粒物PM2.5 以及C02浓度的同步实时监控;室外新风通过外管道后由新风口入,先后经过灰尘过滤片 和PM2.5静电过滤片进行粗略的除杂工序,而后经电制冷/加热片(视不同季节需要)后送 入室内,避免了室内温度因新风进入而改变,保证了室内的洁净与舒适;传感器会自动感 应并自动启动空气品质处理装置中的风机鼓入新风,控制房间的通风换气,有效净化室内 环境,提闻空气质量。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结构装配示意图;[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0015]1、PM2.5静电过滤片,2、灰尘过滤片,3、新风口,4、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 碳传感器,5、顶盖,6、外壳,7、显示屏,8、出风口,9、风扇,10、电制冷/制热片,11、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0017]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 感器4、带有数字显示屏7的长方形外壳6,风机、风扇9、电制冷/制热片10、灰尘过滤片2、 PM2.5静电过滤片I ;家用空气品质处理装置外接一个放置在家用空调器内部的可吸入颗 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4 ;装置右上侧开有新风口 3,新风口联通一个管道,管道伸出 室外,装置内部的新风口端依次连接灰尘过滤片2和PM2.5静电过滤片I ;装置内上方连接 有一个风机,作为引入新风的动力源,内下方依次连接风扇9、电制冷/制热片10,与设置在 长方形外壳前下方的出风口 8联通。[0018]所述的出风口 8处设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叶片,通过上下翻转,调节出风的方向。[0019]本实用新型装置顶部设置顶盖5密闭,底部设有底板11密闭。[0020]所述的数字显示屏幕可以显示室内C02浓度或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数值,并显 不室内空气品质的等级状态。[0021]如图2所示,将该装置安装在室内壁挂空调机或柜式机旁边的墙上。使用时,无需 人员操作,只要当传感器测出的室内CO2浓度或可吸入颗粒物PM2.5两者之一的数值超过 某特定的指标参数时,风机将会自动启动,引入室外新风,当室内CO2浓度或可吸入颗粒物 PM2.5降到合理范围后,根据传感器的指示风机将自动停止,这样便完成了一次室内空气处 理过程。[0022]室外新鲜空气由新风口 3首先进入装置后,将会先后经历灰尘过滤片2和PM2.5 静电过滤片I进行粗略的除杂工序,而后经电制冷式或加热片(视不同季节需要而定)后送 入室内,避免因新风的进入而使室内的温度发生变化。新风的进入保证了室内一定的正压, 通过这种房间渗透的方式将室内污染空气排出室外,室外无污染的新鲜空气由新风口送入 室内,达到了有效地更替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目的。空气品质处理装置当可吸入颗粒物 PM2.5传感器监测的浓度超过国标值,就启动风机和PM2.5静电过滤片,当室内可吸入颗 粒物PM2.5传感器监测的浓度低于国标值,PM2.5静电过滤片就停止工作;当室内二氧化碳 传感器监测的浓度超过国标值,就启动风机和电制冷/制热片,当室内二氧化碳传感器监 测的浓度低于国标值,就停止风机和电制冷/制热片工作。控制室内通气换风量,营造了一 个健康,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0023]针对不同气密性等级的建筑,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通过内部设定不同的指标参数 判断某一气密性等级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从而控制空气品质处理装置的启停状态,并 自主调控室内通气换风量。
权利要求1.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带有数 字显示屏的长方形外壳,风机、风扇、电制冷/制热片、灰尘过滤片、PM2.5静电过滤片;其特 征在于:家用空气品质处理装置外接一个放置在家用空调器内部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 二氧化碳传感器;装置右上侧开有新风口,新风口联通一个管道,管道伸出室外,装置内部 的新风口端依次连接灰尘过滤片和PM2.5静电过滤片;装置内上方连接有一个风机,作为 引入新风的动力源,内下方依次连接风扇、电制冷/制热片,与设置在长方形外壳前下方的 出风口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口处 设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叶片,通过上下翻转,调节出风的方向。
专利摘要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带有数字显示屏的长方形外壳,风机、风扇、电制冷/制热片、灰尘过滤片、PM2.5静电过滤片。家用空气品质处理装置外接一个放置在家用空调器内部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传感器;装置右上侧开有新风口,新风口联通一个管道,管道伸出室外,装置内部的新风口端依次连接灰尘过滤片和PM2.5静电过滤片;装置内上方连接有一个风机,作为引入新风的动力源,内下方依次连接风扇、电制冷/制热片,与设置在长方形外壳前下方的出风口联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对入肺颗粒物PM2.5及CO2浓度同步实时监控;新风过滤后经电制冷/制热片送入室内,保证了室内的洁净与舒适,有效控制着房间的通风换气。
文档编号F24F13/28GK203163158SQ20122065983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4日
发明者蔡姣, 何文超, 袁博涵, 杨克明, 邹志军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