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5086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长期处在封闭的室内环境的人们来说,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于是能够向室内引进新风并能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的全热交换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全热交换系统利用全热交换器对通过其的室内、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热量回收、节能的目的。

如图1A和图1B所示,中国专利CN203964251U提出了一种内循环净化型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01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壳体101一侧设有进风口301和出风口302,壳体101内设有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所述第一腔室102连通进风口301,所述第二腔室103连通出风口302,所述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的同一侧设有气流通道104,所述第一腔室102内设有内循环转换装置201,所述内循环装置与气流通道104导通,所述通道与第二腔室103导通,所述第二腔室103内设有过滤组件;利用内置的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同侧设置且与进风口301和出风口302相通,利用进风口301和出风口302置于室内,通过利用内循环转换装置201的闭合或开启第一腔室102和气流通道104之间通道,来决定室内的空气是否能够从气流通道104穿过,且当室内空气由进风口301进来时,穿过第一腔室102,经过内循环转换装置201,再经过气流通道104,进入第二腔室103内,在第二腔室103内设有过滤组件,使室内的空气能够经过过滤组件,进行一定的过滤后再由出风口302进入室内,能够使原有的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的净化,来满足室内的空气质量要求,也不失原有的全热交换器功能,当内循环转换装置201关闭第一腔室102和气流通道104之间的通道时,整体的机能又恢复到原有的全热交换器,进行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该方案不仅能实现室内、外空气换热,还具有内循环功能,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如冬季、夏季),开启内循环功能以防止引入的新风过冷或过热,从而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但是该全热交换器通常体积较大,需隐藏安装在天花板内部,因此对安装空间的高度有很高的要求,安装便利性差,要想对已经完成装修的房间追加安装空气处理装置,则需要对该房间做很多的改动,施工复杂,安装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灵活而且不破坏已完成装修的房间整体结构、方便施工和维护的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并且壳体内部形成有排风路径、送风路径和旁通路径,其中沿排风路径气流从回风口流至排风口,沿送风路径气流从所述新风口流至送风口,通过旁通路径使气流从回风口流至送风口;位于排风路径中的排风扇,排风扇具有吸入部和吹出部;位于送风路径中的送风扇,所述送风扇具有吸入部和吹出部;其中,排风扇在壳体内的位置布置成使排风扇的吸入部正对回风口,同时排风扇的吹出部正对排风口,和/或所述送风扇在壳体内的位置布置成使送风扇的吸入部正对新风口,同时送风扇的吹出部正对送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送风口和回风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不同壁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壳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壁部,回风口和排风口设置在不同的壁部上,当设置回风口的壁部与排风口的壁部垂直时,排风扇为具有蜗壳的西洛克风扇;或者当设置回风口的壁部与所述排风口的壁部平行时,排风扇为轴流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壳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壁部,送风口和新风口设置在不同的壁部上,当设置送风口的壁部与设置新风口的壁部垂直时,排风扇为具有蜗壳的西洛克风扇;或者当设置送风口的壁部与设置新风口的壁部平行时,排风扇为轴流风扇。

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中,新风口和排风口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同一壁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送风路径中设有开度可调的送风风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壳体内设有将送风路径和排风路径隔开的隔板,隔板上设有旁通口,旁通路径通过所述旁通口形成,并且旁通口通过开度可调的旁通风阀来控制开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空气净化组件,所气净化组件包括多个空气净化部,多个空气净化部中的至少一个空气净化部靠近送风口设置,以使沿送风路径前进的气流和沿旁通路径前进的气流均能流过该至少一个空气净化部。较佳地,空气净化部为过滤网、紫外杀菌装置、光催化装置、负离子发生装置、静电集尘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空气质量检测装置和/或温度检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送风口和/或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底壁上。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扇和排风扇相对于各风口正对设置,有利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在安装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根据实际环境的情况灵活布置。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分别示出了该全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具有附加回风口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总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1、31、51,它们均具有底壁、与底壁相对的顶壁以及侧壁。此处,壳体的顶壁是指空气处理装置在安装状态下位于上方的壁部、底壁是位于下方的壁部,而侧壁是连接顶壁和底壁、垂直布置的壁部,尤其是,当空气处理装置100吊装于天花板下方,装置的外壳体120的顶壁靠近天花板形成安装面,而底壁则可以构造成可拆卸的盖部,以便打开装置的外壳体120。壳体11、31、51上开设有用于将空气从室外吸入的新风口113、313、513、将空气送入室内的送风口114、314、514、将空气从室内吸入的回风口111、311、511和将空气排出至室外的排风口112、312、512,同时,壳体内部形成有排风路径PF、送风路径SF和旁通路径PT,其中沿排风路径PF气流从回风口流至排风口,沿送风路径SF气流从新风口流至送风口,通过旁通路径PT使排风路径与送风路径连通并且能使气流从回风口流至送风口。在空气处理装置中,排风路径PF中设有排风扇16、36、56,而送风路径SF中设有送风扇18、38、58,这两个风扇分别独立地设置两隔开的路径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根据指令运转。

为了使空气处理装置小型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排风扇16、36、56在壳体内的位置布置成使排风扇16、36、56的吸入部正对回风口111、311、511,同时使排风扇的吹出部正对排风口112、312、512。同时或可替代地,送风扇18、38、58在壳体内的位置布置成使送风扇18、38、58的吸入部正对新风口113、313、513,同时送风扇的吹出部正对送风口114、314、514。

接着,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作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的示意图。空气处理装置10的壳体11由多个壁部相互连接形成,图示为装置10的俯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壳体11的四个互连的壁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新风口113和排风口112相邻地设置同一个壁部上,从而新风口113和排风口112通向室外侧。送风口114和回风口111设置在两个彼此相对或平行的壁部上,从而两个风口114和111通向室内侧,如图2所示,这两个壁部与设置新风口113和排风口112的壁部垂直布置。

送风路径SF上设置有送风风阀192,如图2所示,送风风阀192设置在新风口113处。送风风阀192连接有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送风风阀192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并且送风风阀192的开度是可以调节的。

空气处理装置10的壳体11内腔设有隔板19,该隔板19在壳体内腔中分隔出了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19的一端设置在新风口113和排风口112之间的位置,另一端连接设置在送风口114和回风口111之间,从而形成相应的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19上设置有旁通口190,该旁通口190构造成出了旁通路径PT,以使排风路径PF与送风路径SF连通。旁通口190上设有开度可调的旁通风阀191,旁通风阀191连接有独立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10的运行过程中,旁通风阀191的开度可调,它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时,从而控制从回风口111流到送风口114的气流。

在空气处理装置10中,相比距离排风口112的位置,排风扇16更靠近回风口111布置;相比离新风口113的位置,送风扇18更靠近送风口114布置。在第一实施例中,送风扇18和排风扇16均为具有蜗壳的西洛克风扇。西洛克风扇的吸入部和吹出部通常位于成彼此垂直的方向上,这样,作为送风扇18的西洛克风扇的吸入部181正对新风口113,而其吹出部182正对送风口114;而作为排风扇16的西洛克风扇的吸入部161正对回风口111,而其吹出部162正对排风口112。

此外,如图2所示,送风扇18同时也布置在旁通口190附近,从而当旁通路径PT打开时,通过旁通口190的气流可以以较短的路径流到送风扇18的吸入部181。

从图2中还可以看到,送风路径SF中设置有空气净化组件17,空气净化组件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净化部,它们可以是过滤网、紫外杀菌装置、光催化装置、负离子发生装置、静电集尘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过滤网可以是PM2.5、活性炭、除VOC、除TVOC、HEPA、SOx、NOx的单层过滤网或多层复合过滤网;紫外杀菌装置为紫外线灯;光催化装置为光催化膜、光催化网、光催化涂层。

第二实施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30的示意图。空气处理装置30的壳体31由多个壁部相互连接形成,图示为装置30的俯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壳体31的四个互连的壁部。空气处理装置30的新风口313和排风口312相邻地设置同一个壁部上,新风口313和排风口312均通向室外侧。送风口314和回风口311设置成在同一个壁部上并通向室内侧,如图3所示,设置新风口313和排风口312的壁部与设置送风口314和回风口311的壁部位于相对或平行的位置上。

送风路径SF上设置有送风风阀392,如图3所示,送风风阀392设置在新风口313处。送风风阀392连接有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送风风阀392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并且送风风阀392的开度是可以调节的。

空气处理装置30的壳体31内腔设有隔板39,该隔板39在壳体内腔中分隔出了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39的一端设置在新风口313和排风口312之间的位置,另一端连接设置在送风口314和回风口311之间,从而形成相应的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39上设置有旁通口390,该旁通口390构造成出了旁通路径PT,以使排风路径PF与送风路径SF连通。旁通口390上设有开度可调的旁通风阀391,旁通风阀391连接有独立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30的运行过程中,旁通风阀391的开度可调,它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时,从而控制从回风口311流到送风口314的气流。

在空气处理装置30中,相比距离回风口311的位置,排风扇36更靠近排风口312布置;相比离新风口313的位置,送风扇38更靠近送风口314布置。在第二实施例中,送风扇38和排风扇36均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吸入部和吹出部通常位于一条轴线上,这样,作为送风扇38的轴流风扇的吸入部381正对新风口313,而其吹出部382正对送风口314;而作为排风扇36的轴流风扇的吸入部361正对回风口311,而其吹出部362正对排风口312。

此外,如图3所示,送风扇38同时也布置在旁通口390附近,从而当旁通路径PT打开时,通过旁通口390的气流可以以较短的路径流到送风扇38的吸入部381。

从图3中还可以看到,送风路径SF中设置有空气净化组件,空气净化组件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净化部371和372,其中至少一个空气净化部372靠近送风口314设置,从而使送风路径SF前进的气流和沿所述旁通路径PT前进的气流均能流过该空气净化部372。另一个空气净化部371仅对从新风口313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空气净化部可以是过滤网、紫外杀菌装置、光催化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第三实施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50的示意图。空气处理装置50的壳体51由多个壁部相互连接形成,图示为装置50的俯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壳体51的四个互连的壁部。空气处理装置50的新风口513和排风口512相邻地设置同一个壁部上,两个风口513和512均通向室外侧。送风口514和回风口511设置在两个不同壁部上并通向室内侧,如图4所示,设置送风口514的壁部与新风口513和排风口512所在的壁部垂直,设置回风口511的壁部与设置新风口513和排风口512的壁部相对或平行。

送风路径SF上设置有送风风阀592,如图4所示,送风风阀592设置在新风口513处。送风风阀592连接有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送风风阀592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并且送风风阀592的开度是可以调节的。

空气处理装置50的壳体51内腔设有隔板59,该隔板59在壳体51内腔中分隔出了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59的一端设置在新风口513和排风口512之间的位置,另一端连接设置在送风口514和回风口511之间,从而形成相应的送风路径SF和排风路径PF。隔板59上设置有旁通口590,该旁通口590构造成出了旁通路径PT,以使排风路径PF与送风路径SF连通。旁通口590上设有开度可调的旁通风阀591,旁通风阀591连接有独立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在装置50的运行过程中,旁通风阀591的开度可调,它能够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时,从而控制从回风口511流到送风口514的气流。

在空气处理装置50中,相比距离回风口511的位置,排风扇56更靠近排风口512布置;相比离新风口513的位置,送风扇58更靠近送风口514布置。在第二实施例中,送风扇58为具有蜗壳的西洛克风扇,西洛克风扇的吸入部和吹出部通常位于成彼此垂直的方向上,送风扇58的吸入部581正对新风口513,送风扇58的吹出部582正对送风口114。排风扇56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吸入部和吹出部通常位于一条轴线上,这样,而作为排风扇56的轴流风扇的吸入部561正对回风口511,而其吹出部562正对排风口512。

此外,如图4所示,排风扇56靠近排风口512设置,而送风扇58则布置在送风口514和旁通口590附近。当旁通路径PT打开时,通过旁通口590的气流可以以较短的路径流到送风扇58的吸入部581。

从图4中还可以看到,送风路径SF中设置有空气净化组件57,空气净化组件57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净化部。空气净化部可以是过滤网、紫外杀菌装置、光催化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其他变化例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四个风口均设置在装置壳体的侧向壁部上。可替换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送风口和/或回风口也可以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底壁上。需说明的是,这里的底壁指装置壳体吊设在天花板上时远离天花板且与之平行的一个非安装壁部,具体而言,当装置壳体吊设在天花板上时装置壳体的顶壁为安装壁部与天花板直接相对,而装置壳体的与顶壁相对且基本平行的底壁为非安装面。在底壁设置送风口和/或回风口的情况下,相应通路中的风扇(西洛克风扇)可以作相应调整。例如相对图2所示的侧向壁部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状态下的风扇布置,送风扇可以被旋转90°,使吸入部仍旧正对新风口,吹出部正对底壁上的送风口;排风扇则倒下放置,使吸入部正对底壁上的回风口,吹出部仍正对排风口。为确保排风扇的两个吸入部都可以吸风,排风扇可相对于壳体腾空设置,此时风扇可固定于侧壁和/或隔板。

此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以设置用于检测室内或空外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检测装置,和/或用于检测室内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除了通过开设旁通孔来构造旁通路径,如图5所示,装置壳体71具有新风口713、送风口714、回风口711和排风口712,此外,在装置的壳体71靠近送风通路一侧的底壁上设置附加回风口715,从而形成旁通路径。此处,附加回风口715既可设置成始终打开,也可设置成通过开闭部件进行开闭来实现旁通路径的开闭。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扇和排风扇相对于各风口正对设置,有利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在安装过程中,空气处理装置可以根据实际环境的情况灵活布置。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