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098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新风加热通道(17)的出风口为第一入风口(16),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进风端为位于烘干区中部上端的回风口(18),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出风口为第二入风口(4),回风口(18)通过走向与排潮通道(20)交叉的过桥通道(11)与第二加热器(7)的进风端相通;第一入风口(16)和第二入风口(4)分别靠近烘道的进、出料端。这种设计保证了烘道内,特别是较长的烘道内风量比较均匀,温度波动范围更小,同时抽潮的空气含潮量达到最大化,不仅提高了烘干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而且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专利说明】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热风加热物料的烘道。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烘道一般采用一端进风另一端出风的结构,进风端设置加热器对常温空气加热,热空气带走物料湿气后在风机作用下自出风端排出。在烘道较长的情况下,进风端空气温度较高,湿度较低,而靠近出风端则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烘道内温湿度梯度较大,由于烘道内空气流动阻力较大,烘道内风流速度衰减比较严重,一方面烘干效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靠近出风端的物料较长时间处于低温高湿度状态下,特别是食品物料,对烘干食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比如很容易影响食品新鲜程度,甚至导致食品变质。
[0003]另外,现有的烘道进风口和排潮口分别设置在烘道两端,预热回收困难,能耗较闻。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对烘道内流动空气实施二次加热和增压并循环利用,以使烘道内各处温湿度比较均匀,风流速加快,达到提高烘干效率,保证物料不变质的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包括烘道外壳体,其特征在于:在烘道外壳体之内的上部空间中依次设置有新风加热通道,排潮通道和循环风加热通道;新风加热通道内安装有第一风机和第一加热器,该新风加热通道的进风口与设置在烘道外壳体上的新风进口相通,该新风加热通道的出风口为位于烘干区上端的第一入风口 ;循环风加热通道内安装有第二加热器和第二风机,该 循环风加热通道的进风端通过走向与排潮通道交叉的过桥通道与位于烘干区中部上端的回风口相通,循环风加热通道的出风口为位于烘干区上端的第二入风口 ;烘道外壳体之内的下部空间为烘干区;其中,排潮通道的下端带有排潮口、上端带有出潮口,排潮通道内安装有排潮风机;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分别靠近烘道的进、出料端。
[0007]优选地,排潮通道内安装有余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新风进口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的被加热介质通道与新风加热通道的进风端相通;所述的排潮口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的加热介质通道与出潮口相通。
[0008]优选地,所述过桥通道位于排潮通道内余热回收换热器下方,通过隔板在排潮通道内隔离出该过桥通道。
[000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0010]经加热的新风对烘道内一段区域中的物料加热,然后经回风口和过桥通道进入循环风加热通道内被二次加热,并被增压后重新进入烘道内,对烘道内另一段区域中的物料加热烘干,潮湿低温空气经排潮口进入排潮通道,将预热传递给最初进入系统的常温空气后经出潮口排出系统,实现了中部排潮和预热回收。这种设计保证了烘道内,特别是较长的烘道内风量比较均匀,温度波动范围更小,同时抽潮的空气含潮量达到最大化,不仅提高了烘干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而且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001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风机、除潮机构均位于烘道内上部空间,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并节约了占地面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箭头表示风流方向。
[0013]【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5]如图1,本实施例包括一端带有进料门3另一端带有出料门2的烘道外壳体I。在烘道外壳体I之内的上部空间中依次设置有第一风机14、第一加热器13、排潮通道20、第二加热器7和第二风机6。其中,第一风机14和第一加热器13的位置可互换,第二加热器7和第二风机6的位置可互换。
[0016]烘道外壳体I之内的下部空间为烘干区,该烘干区由相通的第一烘干区15和第二烘干区5组成。其中,排潮通道20的下端带有排潮口 19、上端带有出潮口 9,排潮通道20内安装有排潮风机10。排潮通道20内最好安装有余热回收换热器12。
[0017]第一风机14和第一加热器13位于由烘道外壳体I内壁与隔板组成的新风加热通道17内,该新风加热通道17的进风端为设置在烘道外壳体I上端的新风进口 8,该新风加热通道17的出风口为位于第一烘干区15外侧(即靠近出料门2 —侧)上端的第一入风口16,所述新风进口 8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12的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一加热器13的进风端相通。
[0018]第二加热器7和第二风机6位于由烘道外壳体I内壁与隔板组成的循环风加热通道21内,该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进风端为位于第一烘干区15内侧上端的回风口 18,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出风口为位于第二烘干区5外侧(即靠近进料门3 —侧)上端的第二入风口 4,所述回风口 18通过走向与排潮通道20交叉的过桥通道11与第二加热器7的进风端相通。实际设计中,所述过桥通道11位于排潮通道20内余热回收换热器12下方,通过隔板在排潮通道20内隔离出过桥通道11,第一烘干区15的回流风依次经回风口 18和过桥通道11进入循环风加热通道21,作为第二烘干区5回流风的潮湿低温空气经排潮口 19进入排潮通道20,经排潮通道20内过桥通道11侧面的通道进入余热回收换热器12的加热介质通道,在排潮风机10的作用下经出潮口 9排出系统。
[0019]使用时,常温新风经新风进口 8进入系统,首先在第一风机14作用下流经余热回收换热器12的被加热介质通道被预热,然后流经第一加热器13被加热,经第一入风口 16进入第一烘干区15内对该区内物料实施烘干,然后依次经回风口 18和过桥通道11进入循环风加热通道21内被第二加热器7 二次加热,并被第二风机6增压后经第二入风口 4进入第二烘干区5内对该区内物料实施烘干,作为第二烘干区5回流风的潮湿低温空气经排潮口 19进入排潮通道20,最后经出潮口 9排出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包括烘道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在烘道外壳体(I)之内的上部空间中依次设置有新风加热通道(17),排潮通道(20)和循环风加热通道(21);新风加热通道(17)内安装有第一风机(14)和第一加热器(13),该新风加热通道(17)的进风口与设置在烘道外壳体(I)上的新风进口(8)相通,该新风加热通道(17)的出风口为位于烘干区上端的第一入风口(16);循环风加热通道(21)内安装有第二加热器(7)和第二风机(6),该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进风端通过走向与排潮通道(20)交叉的过桥通道(11)与位于烘干区中部上端的回风口(18)相通,循环风加热通道(21)的出风口为位于烘干区上端的第二入风口(4);烘道外壳体(I)之内的下部空间为烘干区;其中,排潮通道(20 )的下端带有排潮口( 19 )、上端带有出潮口( 9 ),排潮通道(20 )内安装有排潮风机(10 );第一入风口(16)和第二入风口(4)分别靠近烘道的进、出料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其特征在于:排潮通道(20)内安装有余热回收换热器(12);所述新风进口( 8 )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12)的被加热介质通道与新风加热通道(17)的进风端相通;所述的排潮口(19)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12)的加热介质通道与出潮口(9)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风二次加热增压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通道(11)位于排潮通道(20)内余热回收换热器(12)下方,通过隔板在排潮通道(20)内隔离出该过桥通道(11)。
【文档编号】F26B21/00GK203518511SQ201320683269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日
【发明者】孙淑娟, 李永堂, 吴俐俊 申请人:烟台珈群高效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