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444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前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立式空调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导风体转动来改变所述送风间隙,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气流导向件,形成在每个所述导风体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热交换器并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以水平方向导向所述贯通风道。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空调中的送风装置的结构,使得立式空调能够利用送风装置实现出风方向的准确调节。
【专利说明】
—种立式空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立式空调,在空调内部、蒸发器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 ;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0003]但是,这种送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风向,使得空调无法将冷风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导致空调出风口正对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温度存在偏差,整个房间冷热不均。同时,空调送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聚集的趋势,因此,如果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的时候,会因被风直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效果有延迟的问题。
[0004]因此,如何使得具有上述送风装置的空调能够实现风向的准确调节,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通过改变空调中的送风装置的结构,使得立式空调能够利用送风装置实现出风方向的准确调节。
[000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前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立式空调还包括:
[0008]驱动机构,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用以驱动所述导风体转动来改变所述送风间隙,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以及
[0009]气流导向件,形成在每个所述导风体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热交换器并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以水平方向导向所述贯通风道。
[0010]优选的,每个所述导风体上形成有多个所述气流导向件,且多个所述气流导向件沿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0011]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在一个所述送风间隙中,所述气流导向件以下述方式形成在构成所述送风间隙的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上:
[0012]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上的所述气流导向件一一对应,形成多对气流导向件对,每对所述气流导向件对包括有第一气流导向件和第二气流导向件,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邻近并错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宽度最大状态下,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与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沿所述送风间隙宽度方向上存在重叠部,而在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宽度最小状态下,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靠近或恰接触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的导风体,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靠近或恰接触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所在的导风体。
[0013]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错位设置形成间隔,所述间隔的距离为3-15mm。
[0014]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每个所述导风体上形成有沿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的六个气流导向件,每侧的三个气流导向件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方向自下而上分布,上方气流导向件与中间气流导向件的距离小于下方气流导向件与所述中间气流导向件的距离。
[0015]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气流导向件以与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在所述导风体的主视截面中,所述气流导向件靠近所述贯通风道的末端指向所述贯通风道中心点的下方。
[0016]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气流导向件上与其末端相对的、远离所述贯通风道的始端从该气流导向件所在的所述导风体的外边缘向外延伸。
[0017]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气流导向件包括有多段弧度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相同的弯曲部,相邻弯曲部之间平滑过渡。
[0018]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立式空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导风体上的联动机构,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转动的导风体转动连接,该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与其余导风体联动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立式空调中设置驱动机构,驱动送风装置中的导风体转动动态改变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改变送风间隙不同方向的送风量,从而,能够利用不同方向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出风方向的调节;通过设置气流导向件,将进入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以水平方向导向贯通风道,能够控制从下方的热交换器吹送的热交换风向送风装置的中间流动,进而确保出风准确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0020]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2]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0023]图3是图2的截面图;
[0024]图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0025]图5是图2在导风体正常状态下的Al向剖视图;
[0026]图6是导风体正常状态下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7是图2在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状态下的A2向剖视图;
[0028]图8是图2在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状态下的Al向剖视图;
[0029]图9是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状态下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0032]图1至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一个实施例。
[0033]如图1的主视图所示,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具有前面板2和后背板(图中未示出),在前面板2上形成有前出风口 21,在后背板上形成有后进风口(图中未标注)。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与前出风口 21和后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送风装置I。送风装置I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后面各附图所示。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送风装置I的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图中未示出)。
[0034]请参见图2、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截面图,图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0035]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送风装置I包括有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中为从右至左)分别为第一导风体11、第二导风体12、第三导风体13和第四导风体14。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出风口。而且,第四导风体14与室内机的壳体相固定,其后开口作为整个送风装置I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与后背板上的后进风口对应设置,使得空调外部的风能经后进风口进入到送风装置I中。四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具体的,参见图5的剖视图所示,第一导风体11与第二导风体12之间形成第一送风间隙15,第二导风体12与第三导风体13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间隙16,第三导风体13与第四导风体14之间形成第三送风间隙17。
[0036]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还形成有驱动机构3和联动机构4。其中,驱动机构3用来驱动送风装置I中的导风体转动,通过转动改变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经送风装置、从前出风口 21所送出的风的方向。而联动机构4形成在送风装置I的导风体上,是为简化驱动机构3的结构、提高各导风体转动一致性而设置的。
[0037]具体来说,参见图4所示,驱动机构3包括有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连杆31、曲柄32、第一支撑轴33和第二支撑轴34。其中,连杆31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例如,连杆31通过曲柄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曲柄32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连杆31铰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导风体13连接。连杆31及曲柄32构成驱动电机与第一导风体11之间的传动连接件,在驱动电机转动时,带动第一导风体11转动。第一支撑轴33作为第二导风体12的上端转动支撑部,与第二导风体12连接,以支撑第二导风体12稳定地转动。第二支撑轴34作为第三导风体13的上端转动支撑部,与第三导风体13连接,以支撑第三导风体13稳定地转动。此外,在第一导风体11、第二导风体12及第三导风体14的下端也相应地设置下端转动支撑部,从而,使得这三个导风体能够更加稳定地转动。
[0038]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四个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4联接在一起,从而,使得能够转动的第一导风体11、第二导风体12和第三导风体13可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因此,驱动机构3可以仅提供动力,驱动第一导风体11转动;第一导风体11转动后,利用联动机构的联动作用,带动第二导风体12和第三导风体13进行随动。具体来说,联动机构4包括第一联动机构41和第二联动机构42,两者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导风体上。第一联动机构51及第二联动机构52优选采用折叠式连杆结构来实现。
[0039]在该实施例中,在送风装置I的各导风体上还形成有气流导向件,用来将来自位于送风装置I下方的热交换器、并进入送风装置I各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以水平方向导向送风装置I的贯通风道。利用气流导向件的水平导向作用,从热交换器往上吹送的热交换风能够向贯通风道的中部区域集中流动,避免大部分直接往上吹、从贯通风道的上部区域吹出的问题。
[0040]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在第一导风体11的背面、也即朝向第二导风体12的一面上形成有六个气流导向件111至116。而且,这六个气流导向件以热交换风的送风风向、也即自下而上的竖直方向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一导风体11上。在第二导风体12朝向第一导风体11的前面和朝向第三导风体13的背面上形成有六个气流导向件121至126。这六个气流导向件也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导风体12上。类似的,在第三导风体13朝向第二导风体12的前面和朝向第四导风体14的背面上形成左右对称分布的六个气流导向件131至136。在第三导风体14的前面、也即朝向第三导风体13的面上形成有左右对称分布的六个气流导向件141至146。通过在每个导风体上设置左右对称的六个气流导向件,实现气流压力损失与气流导向集中性的平衡。
[0041]而且,对于每个导风体上位于一侧的三个气流导向件,优选采用不等距的设置方式。以第一导风体11右侧、自下而上分布的三个气流导向件为例,气流导向件114作为上方气流导向件,其与作为中间气流导向件的气流导向件115之间的距离要小于作为下方气流导向件的气流导向件116与气流导向件115之间的距离。此处的距离,是指沿第一导风体11表面的弧长。由此,能够对下方和上方的气流进行稳定、均衡地控制。
[0042]对于任一个导风体上的任一个气流导向件,均由多段弧度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相同的弯曲部构成,相邻弯曲部之间平滑过渡,从而,形成表面为平滑导风弧面的弯曲结构。而且,参见图3的主视截面图所示,以第二导风体12上的气流导向件121为例,其具有相对的始纟而1211和末纟而1212,始纟而1211远尚贯通风道,末纟而1212罪近贯通风道。其中,始立而1211从导风体12的外边缘向外延伸,也即,始端1211探出导风体12的外边缘,从而能够加长导风通道,增强对下方吹送来的热交换风的导向性能。而末端1212指向贯通风道中心点的下方。也即,在图3中,点Ml为主视截面中的贯通风道的中心点,末端1212的切线与经过点Ml的贯通风道的竖直轴线L的交点M2位于点Ml的下方。从而,有效控制气流沿气流导向件向贯通风道中心区域集中流动。其余各气流导向件也按照上述结构来设置,在此不作描述。
[0043]每个气流导向件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还要满足在导风体转动时对所在送风间隙中的热交换风进行导向。具体来说,气流导向件还遵循下述条件而设置:
[0044]相邻两个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一一对应,形成多对气流导向件对。在该实施例中,从数量上说,每个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均为六个,相互是一一对应的。从分布位置上来说,每个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均为左右对称分布,也是相互对应的。此外,分布位置上还要满足下述条件:
[0045]以第一导风体11和第二导风体12为例,第一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111和第二导风体12上的气流导向件121构成气流导向件对,而第一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114和第二导风体12上的气流导向件124构成另一对气流导向件对。参见图5关于图2在导风体正常状态(也即各导风体未转动的初始状态)下的Al向剖视图、图7关于图2在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状态下的A2向剖视图、和图8关于图2在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状态下的Al向剖视图所示,同时结合图3的主视截面图所示,气流导向件111和气流导向件121邻近并错位设置,两者在导风体正常状态下所形成的间隔的距离Hl为3-15mm,优选距离为5_6mm。在各导风体转动到最大角度时,在图7所示出的气流导向件111和气流导向件121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15的宽度将呈现最大宽度;此时,左右对称的,如图8所示,气流导向件114和气流导向件124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15的宽度将呈现最小宽度。在送风间隙15的最大宽度处,气流导向件111和气流导向件121在沿送风间隙宽度方向上仍存在重叠部。从而,使得进入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均能够得到气流导向件的导向。在送风间隙15的最小宽度处,气流导向件114靠近或恰接触气流导向件124所在的第二导风体12 ;同时,气流导向件124也靠近或恰接触气流导向件114所在的第一导风体11。从而,使得气流导向件不会与相邻的导风体产生转动干涉。
[0046]其余构成一个送风间隙的相邻两个导风体上的气流导向件对也遵循上述条件而设置。在此不作叙述。
[0047]基于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1,各导风体未转动的初始状态下,送风装置I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在环形方向上宽度一致。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流入各送风间隙,在送风间隙中的气流导向板的导向下,沿周向方向均匀向贯通风道中部区域集中,然后再从前出风口 21的周向方向送出。同时,利用贯通风道中形成的负压,从后进风口引入部分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与贯通风道中的热交换风混合后从前出风口21吹出。不仅使得吹出的风更加柔和、舒适,且增大了送风风量,加速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和温度调T1速度。
[0048]而当需要调节出风方向时,例如,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右出风控制按键。驱动电机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驱动电机的正向旋转下,通过传动连接件带动第一导风体11以曲柄32所在的竖直方向的直线为转动轴线逆时针转动,也即,向右转动。第一间导风体11逆时针转动,其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第一导风体11左侧前移,将拉伸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41,呈现如图4所示的拉伸状态,从而带动第二导风体12和第三导风体13的左侧均前移;第一导风体11右侧后移,压缩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42,呈现如图4所示的压缩状态,从而带动第二导风体12和第三导风体13的右侧均后移。在转动到位后,送风装置I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从而,使得第一送风间隙15、第二送风间隙16和第三送风间隙17均呈现左侧部分显著变大、右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各送风间隙,并在各送风间隙中的气流导向件的导向下,向着贯通风道的中部区域集中流动。最后,从前出风口 21的右侧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在气流导向件的阻挡下,不会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贯通风道中的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形成的混合风从前出风口 21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49]左侧出风的方向调节过程与上述右侧出风相对称,可以参考右侧出风的描述。
[0050]此外,对该实施例作下述几点说明:
[0051]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导风体11不局限于绕转动轴线左右转动。通过改变驱动机构3及转动支撑部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导风体以垂直于其轴线的其他直线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例如,将驱动机构及其转动支撑部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导风体上,则可以驱动导风体作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
[0052]第二,该实施例中的各导风体通过驱动机构3驱动一个导风体主动转动,而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其他导风体跟随转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多个导风体独立驱动的方式实现各导风体的同步摆动。
[005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前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还包括: 驱动机构,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用以驱动所述导风体转动来改变所述送风间隙,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以及 气流导向件,形成在每个所述导风体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热交换器并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热交换风以水平方向导向所述贯通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体上形成有多个所述气流导向件,且多个所述气流导向件沿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送风间隙中,所述气流导向件以下述方式形成在构成所述送风间隙的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上: 相邻两个所述导风体上的所述气流导向件一一对应,形成多对气流导向件对,每对所述气流导向件对包括有第一气流导向件和第二气流导向件,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邻近并错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宽度最大状态下,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与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沿所述送风间隙宽度方向上存在重叠部,而在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位置的送风间隙宽度最小状态下,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靠近或恰接触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所在的导风体,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靠近或恰接触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所在的导风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导向件和所述第二气流导向件错位设置形成间隔,所述间隔的距离为3-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体上形成有沿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的六个气流导向件,每侧的三个气流导向件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方向自下而上分布,上方气流导向件与中间气流导向件的距离小于下方气流导向件与所述中间气流导向件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件以与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在所述导风体的主视截面中,所述气流导向件靠近所述贯通风道的末端指向所述贯通风道中心点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件上与其末端相对的、远离所述贯通风道的始端从该气流导向件所在的所述导风体的外边缘向外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件包括有多段弧度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相同的弯曲部,相邻弯曲部之间平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导风体上的联动机构,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转动的导风体转动连接,该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与其余导风体联动连接。
【文档编号】F24F13/15GK204006350SQ201420428246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王晓刚, 王永涛, 吴仲妮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