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70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生成加湿环境的空气的设备中存在自然蒸发式、电热式、喷水式、超声波式等的设备。自然蒸发式的设备与其它方式相比呈现出加湿能力较弱的倾向。电热式的设备与其它方式相比呈现出运转成本增多的倾向。喷水式的设备与其它方式相比呈现出加湿效率较低且装置变得大型的倾向。超声波式的设备与其它方式相比呈现出原始成本较高的倾向。另外,呈现出设备的寿命较短、且水中的杂菌和碳酸钙的微细粉末容易飞散的倾向。

这其中,自然蒸发式的加湿器由于与其它方式相比容易抑制运转成本,因此特别是在长时间运转的场所的使用时较为有用。另外,作为问题的上述的加湿能力也在不断改善。

自然蒸发式的加湿器中也有各种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中,作为加湿能力强且适合长时间使用的加湿方式,存在“向下滴落式”或者“向下流动式”,这些方式的加湿器呈现出使用于空调机等商业用的加湿装置的倾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7-65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4-1138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4248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6-84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610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情况下,在使用向下滴落式或者向下流动式的加湿元件的加湿装置中,为了均匀地对整个加湿元件供水来增大加湿量,另外为了对因加湿运转而浓缩的加湿体表面的硬度成分进行冲洗来延长加湿寿命,并且为了对吸附于加湿体的臭味物质进行清洗等,需要向加湿体供给加湿量以上的水。反之,若使供水流量增加到所需量以上,则会超过能够浸透加湿体内的流量地进行供水,因此,在加湿体表面流动的水被吹送的风向上方扬起,从而发生飞散的风险升高。另外,由于产品的使用水量增加,因此水费等运转成本也有所增加。为了提供加湿寿命以及气味等的长期可靠性优异且飞散风险小的加湿器,需要将所需最低限度的供水流量从加湿器的供水口均匀地传递到各加湿体。

作为均匀将水供给到加湿体的方法之一,存在如下方法:将使用保水性及吸水性高的多孔质体的扩散板设置在加湿体上方,将在扩散板内扩散的水传递到加湿体,由此实现向整个加湿体的供水的均匀化。例如,采用了如下方法等:在加湿体和扩散板彼此设置切口槽并通过啮合将它们接合的方法(参照上述专利文献2);使加湿体以及设置于其上部的吸水辅助构件与水平设置的扩散板抵接的方法(参照上述专利文献3);使加湿体本身与扩散板抵接来进行供水的方法(参照上述专利文献4);将无纺布卷绕于供水配管并使水从扩散板的小孔向下滴落的方法(参照上述专利文献5)。

然而,作为这些方法的共同课题,存在加湿板以及扩散板的板厚和尺寸偏差、因搬运时等的振动而产生的接触偏差、因多个加湿体与扩散板的切口啮合而导致的组装性变差、因追加用于辅助扩散板与加湿体的接触的构件而导致的材料费用的增加、用于接合的空间增加等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加湿元件,其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而实现组装性的容易化,并且能够吸收加湿板和扩散板的尺寸的偏差而使加湿板与扩散板更可靠地接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实现目的,本发明具备:多个加湿体,其以在彼此之间设置间隙的方式沿第1方向排列;扩散板,其沿第1方向延伸并与多个加湿体接触;以及壳体,其将多个加湿体和扩散板收纳于内部,在壳体形成贮水部,该贮水部设置于加湿体的上方并对水进行贮存,在贮水部的底面形成开口,扩散板插入到开口,在加湿体的上表面形成第1切口,该第1切口上下延伸而供扩散板插入并且宽度比扩散板的板厚窄,在加湿体从第1切口的前端形成第2切口,该第2切口向沿第1方向观察的左右方向侧的至少任一侧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现能够获得如下加湿元件的效果,该加湿元件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而实现组装性的容易化,并且能够吸收加湿板和扩散板的尺寸的偏差而使加湿板与扩散板更可靠地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放大加湿装置的加湿元件部分的图。

图3是加湿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加湿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加湿元件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贮水部周围部的剖视图。

图8是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贮水部周围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贮水部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第1方向观察加湿体的图。

图16是沿第1方向观察作为一例而示出的加湿体的图。

图17是放大切口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放大切口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裂缝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形成于加湿体的切口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图。在该加湿装置1中组装有加湿元件2。在加湿元件2的通风上游侧或者通风下游侧组装有送风机5,该送风机5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向加湿元件2送入并将该空气再次向室内吹出。

加湿装置1具备:加湿元件2;供水管3,其与自来水设备等供水源连接并将加湿用的水向加湿元件2输送;排水管4,其将未由加湿元件2加湿而残留的水向外部排出;送风机5,其使空气流通过加湿元件2;控制装置6,其进行送风机5和供水系统的电磁阀(供水阀3a)的操作等;以及接水盘7,其盛接排水等并将该排水向外部排出。

图2是将加湿装置1的加湿元件2部分放大的图。加湿元件2在接水盘7上直接设置一个或多个。各加湿元件2的顶部构造的两侧的棱角部由装配架设于分隔壁和主体箱体的正面侧内壁面的导轨(未图示)等以能够插拔的方式保持。具备供水阀3a的供水系统与加湿元件2连接,排水管4与接水盘7连接,该供水阀3a供给或截断加湿用的水。

向加湿元件2输送加湿用水的供水系统构成为如下的水路:除了调节向加湿元件2供给的水的压力和流量的供水阀3a之外,该水路还包括送水用的供水管3以及防止尘埃向供水系统侵入的过滤器。除了与供水源侧连接的连接部之外的供水系统的各连接部分优选为全部都汇集于接水盘7内。

图3是加湿元件2的立体图。图4是加湿元件2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加湿元件2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加湿元件2具备多个平板状的加湿体20,这些加湿体20以在彼此之间设置间隙的方式沿第1方向(图5中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排列。扩散构件(扩散板)30与加湿体20的上部接触。扩散构件30形成为沿第1方向延伸,多个加湿体20共同与1个扩散构件30接触。

在加湿体20的上方具有:贮水部12,其蓄积用于向加湿体20供给的水;以及供水口11,其将来自供水管3的水向贮水部12注入。另外,在加湿体20的下方具有用于从加湿体20接受未加湿而残留的水并将该水排出的排水部13以及排水口13a。

加湿体20收纳并固定于壳体10的内部。供水口11、贮水部12、排水部13形成于壳体10。在壳体10形成有构造壁14,该构造壁14将作为上部构造的贮水部12与作为下部构造的排水部13连接。水从供水口11向贮水部12积存,浸透扩散构件30而向加湿体20扩散,从而将在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加湿。没有在加湿体20中蒸发的过剩的水从下部的排水部13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

壳体10例如由abs树脂、ps树脂或者pp树脂等热塑性的塑料通过注塑成型等而形成。壳体10划分为2个部件,即壳体10a和壳体10b。由壳体10a、壳体10b将加湿体20夹在中间,并使壳体10a和壳体10b的卡合部15接合,由此壳体10a和壳体10b成为一体化的构造。

在壳体10a、壳体10b分别设置有成为贮水部12的部分、成为排水口13a的部分、将被加湿空气向加湿体20导入的开口部10c。另外,在壳体10b设置有用于向贮水部12供给水的供水口11。在壳体10的内侧设置有收纳加湿体20的收纳空间。

在壳体10中的与加湿体20接触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对加湿体20的位置进行限制的定位突起17。由于加湿体20也具有在含水时软化并因水的重量而变形的部分,因此,通过在与壳体10接触的加湿体20的外周部分对加湿体20的位置进行限制,能够确保加湿体20之间的流路的尺寸,使空气均匀地流动。

由此,加湿元件2的压力损失得到抑制,加湿体20的整个面被有效地用作加湿面,因此,能够期待与加湿体20发生形变的情况相比加湿量增加的效果。此外,贮水部12也可以是与扩散构件30一体地形成并收纳于壳体10的方式。

供水口11由于与供水管3连接并向贮水部12供给水,因此设置于加湿元件2的上方,且设置为比加湿体20靠上表面侧。形状设为与供水管3匹配的形状,也可以遍及周长地形成凸状的带(折返部)或者由软管夹箍绑缚等,以防止供水管3容易地脱落。

另外,在供水量相对于加湿量过剩的情况下,未加湿就从排水部13流动的量较多,浪费的水量增大,因此,优选设置用于对水量进行节流的机构(例如图3、图6所示的节流孔21)来调节流量。在调节流量时,需要能够供给比该加湿元件2的最大加湿量多的流量。另外,供水口11只要是能够从加湿体20的上部供给水的构造即可,位置等没有限制,但若考虑到从供水管3与供水口11的接缝发生漏水等的情况等,则将其配置在被加湿空气的上游侧,从而能够将因气流的流动而飞溅到上游侧的水也向下游侧、即加湿元件2侧引导,从而能够减小水向周围飞散的距离。

贮水部12设置在加湿体20的上方。在贮水部12的底面形成有开口12a。扩散构件30插入到开口12a并比底面更向贮水部12侧突出。板状的扩散构件30的板面与贮水部12的底面大致成直角。贮水部12通过使壳体10a和壳体10b一体化而形成为发挥贮水槽的功能的形状,通过将扩散构件30夹在壳体10a与壳体10b之间而将扩散构件30配置于贮水槽的底面。另外,也可以使贮水部12和扩散构件30一体形成,并将该一体部件夹在壳体10a与壳体10b之间。另外,也可以在贮水部12内设置对贮水部12的水位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传感器8。也可以对检测到的水位进行反馈,并利用控制装置6对供水阀3a的开闭进行控制。

扩散构件30由多孔质的板状材料形成。为了使水浸透来向加湿体20供水,材料的表面优选具有亲水性,浸透性因亲水性而变得良好,从而供水量增加。另外,扩散构件30由于与水接触,因此优选由不易因水而劣化的材料形成,例如由树脂中的pet树脂等聚酯或pp树脂、纤维素、金属中的钛或铜、不锈钢等制成的多孔质材料。另外,为了增加材料表面的亲水度,也可以实施亲水化处理等。

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同样由多孔质的板状材料形成。优选的条件与扩散构件30相同,也可以使用与扩散构件30相同的材料。但是,若将吸水性比扩散构件30的吸水性好的材料用作加湿体20,则加湿体20会在扩散构件30吸水并使水充分扩散之前吸水,因此,有时向各加湿体20供给的水的均匀度会降低。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充分增大扩散构件30的铅垂方向上的尺寸等来应对。但是,在整个加湿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存在限制的情况下,难以确保扩散构件30的高度,因此,优选使用吸水性比扩散构件30的吸水性低的材料。换言之,通过将吸水性比扩散构件30的吸水性低的材料用于加湿体20,能够实现加湿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在加湿体20的表面设置有凸部40。利用凸部40保持加湿体20彼此的间隔。凸部40通过将夹具等按压于加湿体20等来使该部分塑性变形而形成。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将加湿体20上的凸部40的排列位置不同的2种加湿体20交替地排列,将加湿体的间隔保持为恒定。此外,加湿体只要间隔保持为恒定即可,即便是以恒定间隔将切出与加湿体板厚相应的切口的梳齿与加湿体啮合来保持间隔的构造、或者使波状的多个加湿体层叠成蜂窝状来保持间隔的构造,在功能方面也没有问题。

扩散构件30的下端与加湿体20的上端以一部分接触的方式设置。若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接触,则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停滞地向下流动,但考虑到组装时的偏差、输送中的振动的影响,也可以将扩散构件30的下端与加湿体20的上端以相互插入的方式连结。关于使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接触的构造的一例,后文会进行详细说明。

接下来,对从供水口11到加湿体20的水的流动进行说明。从供水口11供给的水向贮水部12流入。流入到贮水部12的水被从贮水部12的底面突出的扩散构件30吸收,一边向扩散构件30的内部扩散一边向下流动而到达扩散构件30的下端。

由于扩散构件30的下端与加湿体20的上端接触,因此,向下流动的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从该接触部顺着加湿体20向下流动。水一边向加湿体20的内部扩散并浸透整个加湿体20,一边向下流动而从加湿体20的下端滴落。此时,在加湿体20之间流通的空气从加湿体20的表面夺取水分,从而作为被加湿的空气而从加湿元件2排出。因此,从加湿体20的下端向下滴落排出的水量,为从供水口11供给的水量减去作为加湿空气被从加湿体20夺取的水量所得的水量。

对在这一系列的水的流动中贮存于贮水部12的水位与扩散构件30的关系进行说明。扩散构件30由多孔质材料形成,当水在其内部流通时存在流水阻力。简单来说,在扩散构件30内通过的流量q1、贮存于贮水部12的水位h存在下式的关系。

q1=ah+b(1)

在此,a、b:根据多孔质材料的物性、扩散构件30的尺寸而确定的流水阻力相关的常数

例如,若供给水中所含有的硬度成分以及二氧化硅、铁锈等蒸发残留物堆积在扩散构件30的内部,则a、b减小,从而在扩散构件30的内部流动的流量q1减小。并且,从供水口11供给的供水量q、从开始供水起的时间t、水位变化h(t)存在以下关系。

h(t)=(q-b)/a×(1-exp(-a/a×t))(2)

在此,a:贮水部12的底面积

另外,在供水后经过了足够的时间的状态下,式(2)中从而得到下式。

h=(q-b)/a(3)

然后,若将式(3)代入式(1),则得到下述关系。

q1=ah+b=a×(q-b)/a+b=q(4)

即,确定在贮水部12贮存的水的水位h,以使在扩散构件30内通过的流量q1与来自供水口11的供水量q相等。因此,若供给水的硬度成分以及二氧化硅、铁锈等蒸发残留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堆积在扩散构件30的内部,则a、b减小,根据式(3),贮水部12的水位h升高,从而流量q1即加湿量被控制为恒定。

这样,对于从设置于加湿体20的上部的贮水部12经由扩散构件30来供给水的加湿元件2,具有即使时间流逝也能将加湿量控制为恒定的功能,但根据贮水部12和壳体10的尺寸,存在应容许水位上升的上限值。另外,根据式(2),若a减小,则达到恒定水位的状态为止的时间变长,因此,从开始供水起直到加湿量稳定之前需要耗费时间,这样的状态在加湿装置中并不可取。因此,需要使得即使时间流逝、蒸发残留物也尽量不堆积于扩散构件30的内部。

图7是贮水部12周围部的剖视图。图8是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贮水部112周围部的剖视图。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插入到开口112a的扩散构件130没有向贮水部112侧突出。

供给水中所含有的硬度成分、二氧化硅的析出物以及铁锈等蒸发残留物16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堆积于贮水部112的底面。这些堆积物随着朝向扩散构件30流动的水流而流动,并堆积于扩散构件30的表面。在如比较例那样的扩散构件130没有从底面突出的情况下,只要扩散构件130的上端面被堆积物覆盖,则在贮水部112露出的部分就几乎全被堆积物覆盖。由于扩散构件130的露出部分被堆积物覆盖,导致在扩散构件130内部流动的水量大幅减少,从而向加湿体供给的供水量大幅减少。结果,来自加湿元件的加湿量减少。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加湿元件2中,由于扩散构件30从贮水部12的底面突出,因此,即使产生与图8所示的堆积物等量的堆积物,如图7所示,也只有侧面的一部分被覆盖,大部分区域露出。因此,即使时间流逝也容易保持良好的通水状态,能够确保稳定的加湿量。

另外,在贮水部12的上方形成有将壳体10的外部和贮水部12连通的连通口18。由此,贮水部12向大气压敞开。并且,由于连通口18设置为比供水口11靠上方,因此,贮水部12的空间内始终被保持为大气压,贮水部12的底面部的水压为水位的水柱压力。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压力的变动的影响而实现确保恒定的加湿量。

接下来,对在贮水部12的底面形成的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的交界部分进行说明。若在贮水部12的底面形成的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存在间隙,则容易发生漏水,因此难以将足够的水量供给到扩散构件30内部。

特别是在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的情况下,水以不均匀的水量在扩散构件30的表面向下流动,向加湿体20的供水变得不均匀,因此加湿量容易变得不足。并且,当泄漏的水在扩散构件30的表面向下流动时,在送风机5吹送的风力下,水滴从扩散构件30的表面飞散,该水滴被吹出到室内空间,有时会损害卫生性。

图9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设置有密封构造60,由此抑制从间隙漏水。密封构造60例如通过将贮水部12和扩散构件30一体地接合而设置。密封构造60例如通过将扩散构件30插入到对贮水部12进行注塑成型的模具内并进行一体成型的、所谓的嵌插成型而设置。另外,密封构造60例如通过在对贮水部12进行成型之后以热熔接的方式使该贮水部12与扩散构件30一体化而设置。另外,密封构造60例如通过使形成于贮水部12的底面的开口12a的尺寸小于扩散构件30的截面尺寸并将扩散构件30压入到开口12a而设置。

另外,作为密封构造60,也可以设置将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接合的粘接剂。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粘接剂中不含有会挥发或溶出挥发性有机剂或者硅等而使扩散构件30和加湿体20疏水化那样的成分的粘接剂。这是因为,由于扩散构件30和加湿体20疏水化,有可能使构件内的流通的水受到阻碍,从而加湿量减小。

另外,密封构造60例如是嵌入到贮水部12的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的衬垫。通过在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嵌入衬垫,防止间隙的产生,抑制从间隙漏水。关于衬垫中所含有的成分,也与上述粘接剂相同,需要注意疏水化成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密封构造60示出了如衬垫那样实际设置于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之间的构成构件的情况,还包括将扩散构件30压入到开口12a的情况那样不使用其它构成构件就将贮水部12(壳体10)与扩散构件30之间密封的构造。

接下来,对夜间等无需加湿的情况下的加湿运转的停止进行说明。例如在夜间等居室内无人而无需加湿的情况下,有时加湿装置1的加湿运转停止。在此,从卫生方面考虑,以湿润状态长时间放置加湿元件2并不可取。在空气中的细菌、霉菌附着于湿润部分而繁殖的情况下,在恢复加湿运转时,细菌和霉菌孢子有可能被通过加湿元件2的表面的风输送而排放到居室内。作为抑制这样的细菌、霉菌类的繁殖的方法,尽快使加湿元件2干燥较为有效。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使加湿装置1停止时,优选在控制装置6的控制下将供水阀3a关闭之后使送风机5运转,进行使加湿元件2干燥的控制。在此,为了缩短加湿元件2的干燥时间,需要尽早使贮水部12内干燥。然而,贮水部12由于具有水槽形状而难以进行通风干燥。因此,在供水阀3a关闭之后,重要的是使贮水部12内的水迅速地向扩散构件30流出。

图10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0中,贮水部12的底面以开口12a部分成为最下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因此,在供水阀3a关闭之后,贮水部12内的水朝向插入到开口12a的扩散构件30顺畅地向下流动。因此,贮水部12内的水容易通过扩散构件30而向外部流出,能够实现贮水部12内的尽早干燥。

图11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1中,贮水部12的底面由曲面构成,并且以开口12a部分成为最下方位置的方式倾斜。此外,贮水部12的底面也可以由平面和曲面构成。

另外,为了使水不易停留,也可以使贮水部12的材料为pp、ptfe这样的防水材料,或者即使不使用防水材料本身也可以对表面实施防水处理。并且,从卫生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对贮水部12、扩散构件30、加湿体20、壳体10实施抗菌处理、防霉菌处理。

接下来,对用于抑制因在贮水部12所产生的蒸发残留物而使加湿量降低的其它例子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图12中,在贮水部12的底部以将开口12a包围的方式设置有凸部70。图13中,在贮水部12的底部以将开口12a包围的方式设置有凹部80。

蒸发残留物16由于比重大于水,因此蓄积、堆积在贮水部12的底面。当贮水部12内的水朝向扩散构件30(开口12a)流动时,堆积于底面的蒸发残留物16也朝向扩散构件30流动。在此,由于在贮水部12的底部以将开口12a包围的方式设置有凸部70,因此蒸发残留物16被凸部70阻挡,从而向扩散构件30的侵入得到抑制。

此外,为了提高底面的排水性地实现卫生性的提高,优选将凸部70的一部分切断来使水从该切断部流动。另外,若如图13那样设置凹部80,则比重大于水的蒸发残留物16进入到凹部80,因此向扩散构件30的侵入得到抑制,并且排水性也得到确保。此外,也可以将凹部80的一部分切断来设置切断部。

图14是表示贮水部12周围部的一例的剖视图。图14中,在贮水部12的底面设置有成为蒸发残留物16的核的捕捉构件90。在水浸没在贮水部12内的状态下,水中的蒸发残留物16以上述捕捉构件90的成分为核而生长,并在捕捉构件90表面析出、固定,因此能够抑制蒸发残留物16向扩散构件30的侵入。

捕捉构件90由相对于供给水中所含有的碳酸钙、二氧化硅、铁等而会成为它们的生长核心的材料构成。例如,对于碳酸钙则优选方解石、霰石等含有碳酸钙的物质,对于二氧化硅则优选石英等硅酸化合物,对于铁则优选铜材料。

作为捕捉构件90,也可以将各个成分分开配置于贮水部12,也可以在将各个成分以粉末状混合并均匀化之后利用粘合剂等固化而使用。并且,为了使水不易停留,也可以使贮水部12的材料为pp、ptfe这样的防水材料,或者即使不使用防水材料本身也可以对表面实施防水处理。并且,从卫生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对贮水部12、扩散构件30、加湿体20、壳体10实施抗菌处理、防霉菌处理。

此外,如上所述,在贮水部12的底面设置有凸部70、凹部80、捕捉构件90的情况下,由于蒸发残留物16不易到达扩散构件30,因此,即使在不使扩散构件30向贮水部12侧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抑制加湿量降低的效果。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的贮水部12的底面的倾斜、开口12a与扩散构件30的密封构造60、在贮水部12的底面设置凸部70、凹部80、捕捉构件90的结构。

接下来,对使扩散构件30和加湿体20接触的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5是沿第1方向观察加湿体20的图。图16是沿第1方向观察作为一例而示出的加湿体20的图。在加湿体20设置有用于供扩散构件30插入的切口(第1切口)50。通过将扩散构件30插入到切口50,使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接触,从而水从扩散构件30传递到加湿体20。

另外,通过设置切口50,能够确定扩散构件30和加湿体20的位置。切口50设置于加湿体20的铅垂方向上方的边(上表面)。切口50的宽度小于扩散构件30的板厚。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切口50偏向右侧地形成。这样,偏向左侧或右侧的切口50配置为位于流到加湿体20的空气的上游侧,从而向加湿体20的水的供给是从空气的流动中的更上游侧进行的。从加湿体20之间通过的空气呈现出如下倾向:越向下游前进,与加湿体20的接触时间越长,湿度越增加。即,位于更上游的空气更为干燥,容易由加湿体20进行加湿。因此,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从空气的流动中的更上游侧进行向加湿体20的水的供给,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加湿。

在切口50的底面(前端)设置有向左右方向侧延伸的2条裂缝(第2切口)51。比裂缝51靠上方的部分成为能够弯曲的弯曲部52。图17是将切口50部分放大的立体图。图18是将切口50部分放大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7所示,将扩散构件30插入到切口50,从而裂缝51张开,弯曲部52弯曲。由此,切口50部分的开口宽度扩大至扩散构件30的板厚。此时,加湿体20的弯曲部52由变形的反作用力向扩散构件30的方向按压,从而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接触。

在此,加湿体20和扩散构件30一般大多采用纤维状多孔质体或者发泡多孔质体等具有透水性的开孔式的连结多孔质体。纤维状多孔质体的尺寸偏差容易因基体材料的填充密度的偏差以及由回弹导致的尺寸偏差而变大,发泡多孔质体的尺寸偏差容易因气孔的填充密度以及构造的不均匀性等而变大。

因此,即使在加湿体20的切口50不设置裂缝51而仅插入扩散构件30,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也接触,但在扩散构件30比切口50的宽度厚的情况下,扩散构件30无法插入到切口50,组装性变差。

与此相反,在扩散构件30比切口50薄的情况下,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不接触而产生间隙。若在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之间产生间隙,则水未被充分从扩散构件30向加湿体20传递,水仅被传递到与扩散构件30接触的加湿体20,从而整个加湿元件2的供水流量产生偏差。在水未被传递到一部分加湿体20的情况下,会导致加湿元件2的加湿效率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裂缝51并使切口50的宽度小于扩散构件30的板厚,能够将扩散构件30的板厚的偏差吸收,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接触。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向加湿体20传递水,能够抑制加湿效率的降低。

另外,对于裂缝51,在组装扩散构件30和加湿体20时以并列排列有多个加湿体20的状态插入扩散构件30的情况下,通过各加湿体的两侧的裂缝51的张开情况的各自变化,能够对加湿体20或者切口50的位置偏移进行调节。因此,还具有能够降低因组装的偏差导致的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的接触误差的效果。

为了抑制弯曲部52的变形量并使其具有弹性,裂缝51优选在切口50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条。即使在单侧配置一条裂缝,通过使单侧的裂缝51张开闭合,也能够获得与具有两条裂缝51时相同的效果。然而,作用于弯曲部52的应力比两条裂缝时大,从而弯曲部52有可能塑性变形。因此,在裂缝51张开的反作用力下想要闭合的扩散构件30的固定力减小,从而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的接触的长期可靠性有可能受损。

对于裂缝51的长度和切口50的开口宽度,为了将加湿体20的第1方向上的间隔保持为恒定,在扩散构件30的板厚为公差的上限且切口50的开口宽度为加工公差的下限的情况下,优选将裂缝51和切口50设定为弯曲部52不与相邻的加湿体接触。另外,在扩散构件30的板厚为公差的下限且切口50的开口宽度为加工公差的上限的情况下,优选将裂缝51和切口50设定为扩散构件30与加湿体20可靠地接触且裂缝51张开。

裂缝51只要是通过扩散构件30的插入而张开的形状即可,角度优选大致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下方为0°以上且小于90°。在如图15、图16那样在水平方向上设置裂缝51的情况下,根据扩散构件30和切口50的铅垂方向上的加工偏差,扩散构件30的底面与切口50的底面有可能不接触。

图19是表示裂缝的一例的图。如图19所示,在以从水平到铅垂下方之间设置角度的方式设置裂缝51的情况下,在将扩散构件30插入到切口50时,夹在两条裂缝51之间的切口50的下侧部分也成为弯曲的弯曲部53。因此,与水平地形成裂缝51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的接触面积。

另外,将用于阻止铅垂方向上的移动的定位块设置在扩散构件30的上方以及加湿体20的下方,从而因扩散构件30向切口50的插入而产生的弯曲部53的反作用力发挥作用,还具有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对加湿体20和扩散构件30进行定位的优点。

对于切口50上的裂缝51的起始位置,为了加长加湿体20与扩散构件30的接触距离来高效地传递水,优选从切口50的底面(前端)形成裂缝51。此外,也可以使切口和裂缝形成于扩散构件侧。

另外,如图15、图16所示,在加湿体20的侧面(左右面)以及底面也形成有与切口50相同的切口(第3切口)54、与裂缝51相同的裂缝(第4切口)55。通过将形成于壳体10的定位突起17插入到该切口54,能够进行加湿体20的定位。另外,与形成于上表面的切口50和裂缝51同样地,能够通过吸收尺寸的偏差来更可靠地进行定位。

图20是表示形成于加湿体20的切口的一例的图。在该例子中,形成无宽度的切口(第1切口)56并从切口56的前端形成裂缝51,来取代切口50。即便是这样的切口56,在插入扩散构件30时,弯曲部52、53也弯曲,能够实现与扩散构件30的可靠的接触。此外,虽然图20中使切口56和裂缝51形成为y字状,但也可以形成为t字状,也可以形成为l字状。

根据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加湿元件2以及加湿装置1,能够实现向多个加湿体20均匀地供给水。另外,能够实现长时间向加湿体20稳定地供给水。另外,能够简化加湿元件2的结构而实现组装性的容易化。另外,能够实现加湿元件2的加湿量的增加。另外,能够实现卫生性的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加湿装置

2加湿元件

3供水管

3a供水阀

4排水管

5送风机

6控制装置

7接水盘

8水位检测传感器

10、10a、10b壳体

10c开口部

11供水口

12贮水部

12a开口

13排水部

13a排水口

14构造壁

15卡合部

16蒸发残留物

17定位突起

18连通口

20加湿体

30扩散构件(扩散板)

40凸部

50切口(第1切口)

51裂缝(第2切口)

52、53弯曲部

54切口(第3切口)

55裂缝(第4切口)

60密封构造

70凸部

80凹部

112贮水部

130扩散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