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316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是用以根据用途、目的而使规定空间的空气保持最适合的状态的装置。一般来说,上述空调机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及蒸发器,通过驱动用以执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过程的制冷剂循环,可对上述规定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根据使用上述空调机的场所,上述规定空间可以是多种空间。作为一例,在上述空调机配置于家庭或办公室的情况下,上述规定空间可以是房屋或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与之相反,在上述空调机配置于汽车的情况下,上述规定空间可以是供人搭乘的乘车空间。

在空调机执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设置在室外机上的室外热交换机起到冷凝器功能,设置在室内机上的室内热交换机执行蒸发器功能。与之相反,在空调机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内热交换机起到冷凝器功能,上述室外热交换机执行蒸发器功能。

因此,在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机中流入的制冷剂将具有高温高压的气相状态。此时,为了提高制冷剂的冷凝效率,减少向上述室外热交换机分流的分流路径(path)的数量且加长该路径的长度为宜。即,通过较长地形成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可提高制冷剂的流速,由此可减小冷凝压力,从而能够改善冷凝效率即相变为液相的比率。

与之相反,在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外热交换机中流入的制冷剂具有二相状态。此时,为了减少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加向上述室外热交换机分流的分流路径(path)的数量且缩短该路径的长度为宜。即,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在流动的过程中其压力损失可能会较大,而通过缩短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且增加分流路径(path) 的数量,就能够防止压力损失即蒸发压力的降低,并由此能够改善蒸发效率。

申请人已申请有如下关于这样的室外热交换机的结构的现有技术。

1.韩国专利授权号(授权日):KR10-1233209(2013年2月15日)

2.发明名称:热泵

上述现有技术的室外热交换机的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一单位流路及第二单位流路。此外,上述第一单位流路的一侧和第二单位流路的一侧通过第一并联连接流路相互并联连接,上述第一单位流路的另一侧和第二单位流路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并联连接流路相互并联连接。

在上述第一并联连接流路设置有第一分配器及第二分配器,在上述第二并联连接流路设置有第一集管(header)和第二集管。

并且,上述室外热交换机还包括:串联连接流路,在制冷运转时,用以将上述第一单位流路和第二单位流路串联连接。此外,上述串联连接流路被形成为,在制冷运转时,使经过上述第一单位流路的制冷剂迂回到上述第二单位流路的入口侧。

并且,上述室外热交换机还包括:流路切换单元即并联连接阀、串联连接阀及防逆流阀,这些流路切换单元设置于上述第一、第二并联连接流路或上述串联连接流路,用以开放或封闭各流路。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室外热交换机,设有发挥可变通路(variable pass)的作用的串联连接流路,从而在制热运转时,上述串联连接流路被封闭,在制冷运转时,上述串联连接流路被开放,因此,导致流路变得复杂并且在制冷剂流动的期间配管上可能会发生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改善了热交换效率的室外热交换机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其包括:压缩机,流动切换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根据制冷或制热运转与否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及室外热交换机,其与所述流动切换部相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机包括: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分别具有供 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管,在制热运转时,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并联连接,在制冷运转时,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串联连接,第一分流部,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朝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的第一分配管和朝向第三热交换部的第二分配管,第二分流部,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分流部分流的制冷剂分流到朝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第一分流管和朝向第二热交换部的第二分流管,以及第一阀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配管;当制热运转时,所述第一阀装置被开放,从而使经过所述第一分流部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动到所述第二分配管,使其余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阀装置后流入到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当制冷运转时,所述第一阀装置被封闭,从而使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一分流管流入到所述第二分流管,并经由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流动到所述第三热交换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送风扇,该送风扇设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上侧,用于吹送外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形成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上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形成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中间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形成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下部。

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多于设置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

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多于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

并且,当制热运转时,在所述第一分流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分流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以及在所述第二分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以多级流入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一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流管,用于使制冷剂流路分流;第三分配器,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使被分流的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再次分流;以及第一毛细管,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述第三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三分配器的制冷剂导向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二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流管,用于使制冷剂流路分流;第四分配器,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 述第二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使在所述第二分配器分流的各制冷剂流路再次分流;以及第二毛细管,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述第四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将经过所述第四分配器的制冷剂导向到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五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分配管,用于使制冷剂流路分流;第六分配器,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述第五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使在所述第五分配器分流的各制冷剂流路再次分流;以及第三毛细管,以制热运转为基准,其设置于所述第六分配器的出口侧,用于将经过所述第六分配器的制冷剂导向到所述第三热交换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二阀装置,该第二阀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分配管;所述第一阀装置或第二阀装置包括可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一集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集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并且与所述第一集管隔开;以及第三集管,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并且与所述第二集管隔开。

并且,在所述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并联连接时,流入到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三集管排出并流入到所述第二集管,流入到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二集管排出并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所述第一集管内的制冷剂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排出。

并且,在所述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串联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一集管流入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流入到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流入到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二集管排出,并通过所述第三集管流入到所述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分配管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排出。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在该第一连接管设置有止回阀,以及第二连接管,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集管和第三集管;所述止回阀用于限制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向所述第二集管流动。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一结合板,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用于支承制冷剂管的一侧;以及第二结合板,其用于支承所述制冷剂管的另一侧。

并且,所述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及第三集管与所述第二结合板的长度方向相对应地沿着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结合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空调机,其包括:压缩机,流动切换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根据制冷或制热运转与否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室外热交换机,其与所述流动切换部相连接,以及送风扇,其设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上侧;所述室外热交换机包括: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分别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管,在制热运转时,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并联连接,在制冷运转时,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串联连接,第一分流部,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朝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的第一分配管和朝向第三热交换部的第二分配管,以及第二分流部,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分流部分流的制冷剂分流到朝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第一分流管和朝向第二热交换部的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上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侧,所述第三热交换部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侧。

并且,所述空调机还包括:第一阀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配管,以及第二阀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分配管;在制热运转时,所述第一阀装置、第二阀装置被开放,从而使经过所述第一分流部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动到所述第二分配管,使其余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阀装置后流入到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在制冷运转时,所述第一阀装置被封闭,所述第二阀装置被开放,从而使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一分流管经由所述第二分流管流动到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并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部排出。

并且,所述空调机包括:毛细管,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的一侧,以及集管,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的另一侧;在所述制热运转时,制冷剂通过所述毛细管流入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 并通过所述集管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第三热交换部排出。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机的路径的数量和该路径的长度在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不同,从而能够改善室外热交换机中的热交换效率。

特别是,在室外热交换机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集管,从而在制冷或制热运转时能够容易地改变制冷剂路径的数量。

详细说,当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时,通过减少流入室外热交换机的制冷剂路径的数量并加长经过三个集管的制冷剂路径的长度,来增大制冷剂的流速,由此减小冷凝压力,从而能够改善冷凝效率。

此外,当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时,通过增加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机的路径的数量并缩短该路径的长度,来减小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由此防止蒸发压力降低,从而能够改善蒸发效率。

并且,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说明的另外的可变通路及阀装置,因此能够节省室外热交换机的制造费用。

并且,通过在室外热交换机的上侧配置用以吹送外气的送风扇,使得通过室外热交换机的上部侧的空气流量多于通过下部侧的空气流量,因此,与之对应地能够将流路配置为,使所述室外热交换机的上部侧的制冷剂流动量(或是热交换量)多于下部侧的制冷剂流动量(或是热交换量),从而能够改善热交换效率。

特别是,为了增加所述上部侧热交换量,可通过第一分流部将制冷剂分流到第一、第二热交换部的第一分配管和第三热交换部的第二分配管,并通过第二分流部将制冷剂再分流到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

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一分配管和第二分配管设置阀装置,能够容易地调节向室外热交换机的上部侧和下部侧流动的制冷剂量。

并且,室外热交换机的制冷剂分配结构可形成多级分配结构,即,通过设置第一分配器及第二分配器来能够增加制冷剂的流动路径数量,并且,通过调节与所述第一分配器或第二分配器连接的毛细管的长度,能够容易地调节制冷剂的分配量。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的系统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机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形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并不限定于所揭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的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容易地提示出其它实施例。

图1及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的系统示意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机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10包括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及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上述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机,其与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图1中示出上述室外机的结构。

上述空调机10包括:多个压缩机110、112;机油分离器120、122,其配置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的出口侧,用以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所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机油。

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压缩机110及第二压缩机112。在上述第一压缩机110及第二压缩机112的出口侧可分别设置有排出温度传感器114,其用以感测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包括:配置于上述第一压缩机110的出口侧的第一机油分离器120及配置于上述第二压缩机112的出口侧的第二机油分离器122。

上述空调机10包括:回收流路116,其用以从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向上述压缩机110、112回收机油。上述回收流路116从上述第一、 第二机油分离器120、122的各出口侧延伸并合流,合流的流路可连接于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的入口侧的配管。在上述回收流路116可设置有干燥器127及毛细管128。

在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的出口侧设置有:高压传感器125,其用以感测从上述压缩机110、112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高压;以及流动切换部130,其用以将经由上述高压传感器125的制冷剂导向到室外热交换机200或室内机侧。作为一例,上述流动切换部130可包括四通阀。

在上述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与此相比,在上述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入到室内机(未图示)的室内热交换机侧。

在上述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中被冷凝的制冷剂通过主膨胀阀260(电子膨胀阀),此时,上述主膨胀阀260被完全开放,从而不执行制冷剂的减压作用。即,以制冷运转为基准,上述主膨胀阀260可设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出口侧。

经过上述主膨胀阀260的制冷剂将经过散热板265。上述散热板265可设置于设有发热部件的电气单元中。

作为一例,上述发热部件可包括电源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智能型功率模块)。上述IPM被理解为是设置有用以控制功率的功率MOSFET或IGBT等功率装置的驱动电路及自保护功能的保护电路的模块。上述被冷凝的制冷剂结合于上述散热板265来对上述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经由上述散热板265的制冷剂流入该过冷却热交换机270;以及过冷却分配器271,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入口侧,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分流。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发挥中间热交换机的功能,系统中循环的第一制冷剂和上述第一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第二制冷剂)被分流后在该过冷却热交换机270中进行热交换。

其中,上述第一制冷剂是经由上述过冷却分配器271并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制冷剂,其可利用上述第二制冷剂被过冷却。与 之相反,上述第二制冷剂可从上述第一制冷剂吸热。

上述空调机包括:过冷却流路273,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出口侧,用以使第二制冷剂从上述第一制冷剂分流。此外,在上述过冷却流路273设置有用以对上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过冷却膨胀装置275。上述过冷却膨胀装置275可包括电子膨胀阀(Electric Expansion Valve,EEV)。

上述过冷却流路273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并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可流动到气液分离器280的入口侧。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过冷却排出温度传感器276,其用以感测经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第二制冷剂的温度。

上述气液分离器280是用以在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之前分离出气相制冷剂的结构。在上述气液分离器280中被分离的气相制冷剂可流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

在驱动制冷循环的过程中,被蒸发的制冷剂可经由上述流动切换部130而流入到上述气液分离器280,此时,上述被蒸发的制冷剂与经由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第二制冷剂合流并流入到上述气液分离器280。

在上述气液分离器280的入口侧可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282,其用以感测要吸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一方面,经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第一制冷剂可通过室内机连接管279流入到室内机。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液管温度传感器278,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出口侧,用以感测经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第一制冷剂的温度即被过冷却的制冷剂的温度。

上述室外机10包括:壳体20,其形成外观并用以容纳上述结构。上述壳体20包括:吸入口31,用于吸入外气;以及排出口35,通过上述吸入口31吸入的外气进行热交换后通过该排出口35排出。此外,在上述排出口35设置有排出格栅37。作为一例,上述吸入口31在上述壳体20的侧面部形成有多个,上述排出口35位于上述壳体20的上面部。

上述室外机10包括:送风扇290,其用以使空气从上述吸入口31朝向上述排出口35流动。上述送风扇290配置于上述壳体20的上部,可位于上述排出口35的下侧。

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沿着上述壳体20的内侧面弯折多次。此外,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弯折的面可分别与上述多个吸入口31对应。

上述送风扇290设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侧。由此,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部与上述送风扇290靠近地设置,下部从上述送风扇290相对远离地设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可使通过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部的空气流动量比通过下部的空气流动量少。

当驱动上述送风扇290时,通过上述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可在通过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各弯折的面后向上方流动,并通过上述排出口35排出到外部。

以下,对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空调机10包括:第一出入管201a,其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连接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一侧;以及第二出入管201b,其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另一侧向上述主膨胀装置260延伸。

作为一例,上述第一出入管201a连接于集管205的上部即第一集管205a,上述第二出入管201b连接于上述集管205的下部即第三集管205c。

当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时,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出入管201a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并通过上述第二出入管201b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排出。与之相反,当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出入管201b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并通过上述第一出入管201a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排出。

如上所述,上述送风扇290可设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侧。并且,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包括三个热交换部200a、200b、200c。

详细说,上述三个热交换部200a、200b、200c包括:第一热交换部200a,其位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部,并且最接近上述送风扇290;第二热交换部200b,其位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大致中央部,并且相比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与上述送风扇290之间的距离相对要大;以及第三热交换部200c,其位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下部,并且相比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与上述送风扇290之间的距离相对更大。

上述各热交换部包括构成多个列和段的制冷剂管202。作为一例,上述制冷剂管202设置有多个,这些多个制冷剂管202在横向上构成三个 列,在纵向上构成多个段,并且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相互隔开地进行配置。

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弯折并较长地延伸。作为一例,以图4为基准,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被构成为向地面的后方延伸后再向前方延伸。在此情况下,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具有弯折或弯曲的U形状。

上述各热交换部还包括用以支撑上述制冷剂管202的结合板203a、203b。上述结合板203a、203b包括:用以支撑具有弯折的形状的制冷剂管202的一侧的第一板203a以及用以支撑另一侧的第二板203b。上述第一板203a及第二板203b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

上述第一、第二结合板203a、203b的上部、中央部及下部分别构成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

上述各热交换部还包括:回流管(return)204,其结合于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的端部,用以将在一制冷剂管202中流动的制冷剂导向到另一制冷剂管202。上述回流管204设置有多个,并结合于上述第一板203a及第二板203b的一侧。

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还包括:集管205,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上述集管205可被构成为,根据空调机10的制冷或制热运转与否,使制冷剂分流并流入到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或者使在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中进行过热交换的制冷剂合流。上述集管205与上述第二板203b的延伸方向对应地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

上述集管205包括相互隔开地配置的第一集管205a、第二集管205b及第三集管205c。上述第一至第三集管205a、205b、205c分别构成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

详细说,上述集管205包括:第一集管205a,其配置于与上述第二板203b的上部对应的位置;第二集管205b,其设置于上述第一集管205a的下侧,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二板203b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三集管205c,其设置于上述第二集管205b的下侧,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二板203b的下部对应的位置。

上述空调机10包括第一连接管206a,其用以连接上述第一集管205a和第二集管205b。即,上述第一连接管206a可被理解为是用以连接上述 第一热交换部200a和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配管。作为一例,上述第一连接管206a从上述第一集管205a的下部向上述第二集管205b的上部延伸。

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止回阀(check valve)240,其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管206a,用以导向制冷剂的单方向流动。上述止回阀240用以引导制冷剂从上述第二集管205b向上述第一集管205a流动,并可限制制冷剂从上述第一集管205a向上述第二集管205b流动。

上述空调机10包括第二连接管206b,其用以连接上述第二集管205b和第三集管205c。即,上述第二连接管206b可被理解为是用以连接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和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配管。作为一例,上述第二连接管206b从上述第二集管205b的下部向上述第三集管205c的上部延伸。

在上述各热交换部延伸有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可分别从上述第一至第三集管205a、205b、205c朝向上述第二板203b延伸。换言之,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从上述集管205延伸并连接于通过上述第二板203b得以支撑的制冷剂管202。此外,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地进行配置。

当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时,上述第一集管205a内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制冷剂管202。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制冷剂管202内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二集管205b。并且,上述第三集管205c内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制冷剂管202。

与之相反,当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时,上述制冷剂管202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分别流入到上述第一至第三集管205a、205b、205c。

上述空调机10包括:第一分配管211及第二分配管221,其以制热运转为基准,从上述第二出入管201b向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多个制冷剂管202分流。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及第二分配管221可在第一分流部231分流。

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第一阀装置215,其设置于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可调节在上述第一分配管211中流动的制冷剂量;以及第二阀装置225,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分配管221,可调节在上述第二分配管221中流动的制冷剂量。

上述第一阀装置215及第二阀装置225可包括可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根据上述第一阀装置215或上述第二阀装置225的开度,向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及第二分配管221流动的制冷剂量可增加或减少。

上述空调机10包括从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分流的第一分流管211a及第二分流管211b。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及第二分流管211b可在第二分流部232分流。

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的第一分配器209a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的第二分配器209b。在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一分配器209a分配到多个路径,在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分配到多个路径。

上述空调机10包括:设置于从上述第一分配器209a分配的各路径的第三分配器209c;以及设置于从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分配的各路径的第四分配器209d。

此外,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结合于上述第三分配器209c的出口侧的多个第一毛细管208a;以及结合于上述第四分配器209d的出口侧的多个第二毛细管208b。上述第一毛细管208a被理解为是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一结构,其连接于设置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制冷剂管202来供给制冷剂。

当制热运转时,在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分配器209a及第三分配器209c后,分配到上述多个第一毛细管208a而流动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

与之相反,在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及第四分配器209d后,分配到上述多个第二毛细管208b而流动到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

总之,从上述第一分流部231分流并流动到上述第一分配管211的制冷剂可流入到上述第一、第二热交换部200a、200b并进行热交换。此外,上述第一阀装置215调节向上述第一、第二热交换部200a、200b流动的制冷剂量。

此外,通过上述第一、第三分配器209a、209c及第二、第四分配器209b、209d的设置结构,可实现制冷剂的多级分配,由此,可增多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从而在制热运转时能够改善热交换效率。

上述空调机10包括:第五分配器210a,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分配管221,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路径;以及第六分配器210b,其设置于从上述第五分配器210a分流的各路径,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路径。

此外,上述空调机10还包括结合于上述第六分配器210b的出口侧的多个第三毛细管208c。上述第三毛细管208c被理解为是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一结构,其连接于设置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制冷剂管202来供给制冷剂。

当制热运转时,在上述第一分流部231分流并流动到第二分配管221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五分配器210a及第六分配器210b后,分配到上述多个第三毛细管208c而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流动。

上述各热交换部还包括:分流连接管208d,其用以连接上述多个第一至第三毛细管208a、208b、208c和上述制冷剂管202。上述分流连接管208d可使流过上述第一至第三毛细管208a、208b、208c的制冷剂分流为两个方向,从而分流到一制冷剂管202及另一制冷剂管202。作为一例,上述分流连接管208d可具有Y形状,从而具有一个入口及两个出口。上述分流连接管208d可与上述第一至第三毛细管208a、208b、208c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有多个。

另一方面,越靠近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部,被分流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越多或者制冷剂流路的长度越长。如上所述,由于上述送风扇290配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侧,因此,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中,通过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外气量最多,因此,需要使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中流动的制冷剂量最多。

为此,在上述第一分流部231使制冷剂分流至需要相对较多的制冷 剂流动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部200a、200b和需要相对较少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三热交换部200c,并在各流路上设置阀装置215、225来容易地调节制冷剂流动量。

此外,在上述第二分流部232使制冷剂分流至第一热交换部200a和第二热交换部200b,并且可使朝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比朝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多。

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从上述第一分配器209a分流出四个流路,从第三分配器209c分流出至少三个流路,因此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流入的制冷剂流路可以形成至少12个。即,可设置有四个第三分配器209c。

与之相反,从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分流出三个流路,从第四分配器209d分别分流出三个流路,因此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制冷剂流路可以形成共9个。即,可设置有三个第四分配器209d。

此外,从上述第五分配器210a分流出两个流路,从第六分配器210b分别分流出三个流路,因此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流入的制冷剂流路可以形成共6个。即,可设置有两个第六分配器210b。

如上所述,可从上述第一分流部231分流出相互不同数量的制冷剂流路,从上述第二分流部232分流出相互不同数量的制冷剂流路。此时,所分流出的流路分别在上部侧比下部侧更多。其结果,通过这样的结构,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上部侧可得到更多的制冷剂流动量及热交换量。

以下,参照图5及图6对空调机的制热运转及制冷运转时的空调机10中的制冷剂流动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形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形的示意图。

首先,参照图5,当空调机执行制冷运转时,在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经由上述第一、第二机油分离器120、122的过程中机油被分离,被分离的机油通过上述回收流路116返回到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此外,机油被分离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动到第一出入管201a,并通过第一集管205a流 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200a。

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串联连接,制冷剂将依次流动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第二热交换部200b及第三热交换部200c。

详细说,向上述第一集管205a流入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被上述第二结合板203b支承的制冷剂管202。此时,可将与上述第一集管205a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入的配管称为“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管”或“第一制冷剂管”。并且,上述制冷剂流动至被上述第一结合板203a支承的制冷剂管202,在此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此时,通过上述止回阀240,限制上述第一集管205a的制冷剂流入到上述第二集管205b即第二热交换部200b。

在上述第一制冷剂管202中流动的过程中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依次流动到上述第一毛细管208a、第三分配器209c、第一分配器209a及第一分流管211a。即,制冷剂可通过第一集管205a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并通过第一毛细管208a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排出。

上述第一阀装置215被封闭。因此,限制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的制冷剂流动到上述第一分配管211,而可流动到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

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第四分配器209d及多个第二毛细管208b流入到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详细说,上述制冷剂流入到被上述第一结合板203a支承的制冷剂管202,并在流动至被上述第二结合板203b支承的制冷剂管202的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并且,制冷剂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二集管205b。此时,可将与上述第二集管205b连接的制冷剂管202称为“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管”或“第二制冷剂管”。

即,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多个第三毛细管208c流入到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并通过上述第二集管205b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排出。

上述第二集管205b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连接管206b流入到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第三集管205c。上述第三集管205c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被上述第二结合板203b支承的制冷剂管 202。此时,可将与上述第三集管205c连接的制冷剂管202称为“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管”或“第三制冷剂管”。

并且,上述制冷剂在流动至被上述第一结合板203a支承的制冷剂管202的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并经由上述第三毛细管208c、第六分配器210b及第五分配器210a流动到上述第二分配管221。

上述第二阀装置225被开放,上述第二分配管221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第二出入管201b。

如上所述,当空调机10执行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可依次通过串联连接的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并被冷凝。即,流入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的制冷剂在连接于上述第一集管205a侧的制冷剂管202中被第一次冷凝,在连接于上述第二集管205b侧的制冷剂管202中被第二次冷凝,在连接于上述第三集管205c侧的制冷剂管202中被第三次冷凝,从而使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加长,而使分流到上述制冷剂管202的路径的数量减少。其结果,可增大制冷剂的流速,由此减少冷凝压力,从而能够改善冷凝效率。

接着参照图6,当空调机执行制热运转时,在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经由上述第一、第二机油分离器120、122的过程中机油被分离,被分离的机油通过上述回收流路116返回到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此外,机油被分离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动到室内机侧。

流入上述室内机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机中被冷凝,被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连接管279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此时,一部分制冷剂可分流到上述过冷却流路273,并在过冷却膨胀装置275中被减压后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

由此,上述被冷凝的制冷剂和流过上述过冷却流路273的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使上述被冷凝的制冷剂被过冷却。并且,通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机270的过冷却制冷剂在经由上述散热板265的过程中对上述电气单元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并可在上述主膨胀阀260中被减压。

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并联连接,制冷剂可分 流到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并流动。

详细说,上述主膨胀阀260中被减压的制冷剂在上述第一分流部231分流到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及第二分配管221。此时,上述第一阀装置215和第二阀装置225被开放,由于配置在上述第一、第二热交换部200a、200b的制冷剂流路大于配置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制冷剂流路,因此向上述第一分配管211流动的制冷剂量可能会多于向上述第二分配管221流动的制冷剂量。

并且,根据上述第一阀装置215或第二阀装置225的开度,可调节在上述第一分配管211及第二分配管221中流动的制冷剂量。作为一例,为了增加向上述第一分配管211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量,可减小上述第二阀装置225的开度。

在上述第一分配管211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一阀装置215,并在上述第二分流部232分流到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及第二分流管211b。

上述第一分流管211a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一分配器209a分流到多个路径,各路径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三分配器209c再分流到多个路径,并通过上述多个第一毛细管208a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

并且,上述第二分流管211b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二分配器209b分流到多个路径,各路径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四分配器209d再分流到多个路径,并通过上述多个第二毛细管208b流入到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流入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或大小大于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流入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或大小,因此,可能相对更多的制冷剂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

并且,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及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制冷剂在流动至被各热交换部的第二结合板203b支承的制冷剂管202的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第一集管205a及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第二集管205b。

即,通过上述多个第一毛细管208a流入到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集管205a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排出。

并且,通过上述多个第二毛细管208b流入到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集管205b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排出。

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连接管206a流入到上述第一集管205a。其结果,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上述集管205a与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0a中循环的制冷剂汇合。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分流部231流动到上述第二分配管221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阀装置225后经由上述第五分配器210a而分流到多个路径。并且,各路径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六分配器210b再分流到多个路径,并通过上述多个第三毛细管208c流入到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

并且,流入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制冷剂在流动至被第二结合板203b支承的制冷剂管202的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7流入到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第三集管205a。

即,通过上述多个第三毛细管208c流入到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三集管205c从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排出。

从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连接管206b流入到上述第二集管205b。其结果,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00c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上述第二集管205b与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0b中循环的制冷剂汇合。

此外,如上所述,上述第二集管205b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一连接管206a及止回阀240流入到上述第一集管205a。这样,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热交换部200a、200b、200c中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在上述第一集管205a汇合。

上述第一集管205a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第一出入管201a从上述室外热交换机200排出。从上述热交换机200排出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入到上述气液分离器280,被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可吸入到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这样的循环可反复进行。

这样,当空调机10执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至第六分配器209a、209b、209c、209d、210a、210b分配为多级并可分流到多个制冷剂路径,分流的各制冷剂可在流入到多个制冷剂管202的过程中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由此,室外热交换机200中的制冷剂流动路径缩短,而分流到上述 室外热交换机200的路径的数量会增加。其结果,可减少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防止蒸发压力的降低来改善蒸发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