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19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加湿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加湿器,存在一种包括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的送风风扇、配置于由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以及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内的加湿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07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加湿器中,存在因由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而导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朝下游侧移动的问题。其结果是,可能因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而导致气化效率减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的加湿器。

第一发明的加湿器包括:送风风扇,该送风风扇配置于壳体的内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由所述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以在其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轴部,该轴部穿过分别形成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中央部的孔;以及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之间。

在该加湿器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之间配置隔板,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

第二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轴部。

在该加湿器中,第一隔板设于轴部,因此,容易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之间设置隔板。

第三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具有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

在该加湿器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配置隔板,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因此,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

第四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三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隔板是将贮存于水贮存部的水洒至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中的至少一方的洒水构件。

在该加湿器中,洒水构件兼用作隔板,因此,无需重新设置构件以作为隔板。因此,不会使构件成本上升,就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第五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具有相对构件,该相对构件安装于所述轴部,并被配置成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相对,所述相对构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进入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并用于将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固定于该相对构件。

在该加湿器中,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第六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具有供所述轴部的端部安装的安装部,并驱动所述轴部旋转,所述轴部的端部构成为能相对于所述安装部沿该轴部的轴向进行拆下。

在该加湿器中,能容易地从驱动机构拆下轴部,因此,提高了加湿器的维护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之间配置隔板,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

在第二发明中,隔板设于轴部,因此,容易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内周部之间设置隔板。

在第三发明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配置隔板,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因此,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

在第四发明中,洒水构件兼用作隔板,因此,无需重新设置构件以作为隔板。因此,不会使构件成本上升,就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在第五发明中,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在第六发明中,能容易地从驱动机构拆下轴部,因此,提高了加湿器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从下游侧观察图1所示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加湿单元的纵剖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加湿单元的加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的主视图。

图7是从上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下游侧旋转构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下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的主视图。

图9是加湿部的侧视图。

图10(a)是表示使上游侧旋转构件与下游侧旋转构件卡合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表示使上游侧旋转构件与下游侧旋转构件卡合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加湿部的驱动轴的侧视图,图11(b)是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加湿器)包括:壳体2;送风风扇3,该送风风扇3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空气净化过滤器4,该空气净化过滤器4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以及加湿单元5,该加湿单元5对空气进行加湿。该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具有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用户能仅选择空气净化功能,但当选择加湿功能时,伴随着空气净化功能。

壳体2呈四棱柱状,其具有:供送风风扇3配置的送风室11;供空气净化过滤器4配置的空气净化室12;以及供加湿单元5配置的加湿室13。从下方朝上方依次排列着送风室11、空气净化室12、加湿室13。即,空气净化器1呈沿纵向延伸的形状,因此,设置面积较小。

在壳体2的左侧面14及右侧面15分别设有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另外,在壳体2的顶面18设有空气吹出口19。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设于壳体2的左侧面14及右侧面15的下方,并与送风室11连通。另外,空气吹出口19与加湿室13连通。

送风风扇3是例如多叶片式风扇,其对空气净化过滤器4输送空气。通过该送风风扇3进行驱动,可产生从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到达空气吹出口19的气流。如图1所示,该气流从下方朝上方依次流过送风风扇3、空气净化过滤器4、加湿单元5。另外,空气净化过滤器4大致水平地配置于送风风扇3与加湿单元5之间。另外,能从设于右侧面15的门水平地取出加湿单元5(除了后述驱动机构24之外)。

[加湿单元]

如图2所示,加湿单元5包括:加湿部21;水盘22(水贮存部),该水盘22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方;贮水箱23(参照图1),该贮水箱23安装于水盘22;以及驱动机构24,该驱动机构24使加湿部21旋转。

<加湿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加湿部21具有上游侧旋转构件31(相对构件)、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从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配置有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分别安装于驱动轴35(轴部),并伴随着驱动轴35的旋转一体地旋转。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是例如由无纺布成形的圆板状的气化过滤器,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在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2A(孔),驱动轴35(轴部)的轴主体41穿过该通孔32A。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一边与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一起旋转,一边朝流过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气流供给水分,以对流过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气流进行加湿。

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具有与上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大致相同的结构。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是例如由无纺布成形的圆板状的气化过滤器,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在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3A(孔),驱动轴35(轴部)的轴主体41穿过该通孔33A。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以在其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下游侧。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一边与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一起旋转,一边朝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气流供给水分,以对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气流进行加湿。如图3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H的大小与例如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或者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或比厚度T1或者厚度T2大。另外,还与例如后述第二水斗7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的厚度或者后述第一水斗8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的厚度大致相同。该间隙H是为了防止例如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移动至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并与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导致气化效率降低而设的。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之间配置有设于驱动轴35的第一隔板43。因此,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保持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另外,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配置有后述第二水斗71(第二隔板)及后述第一水斗81(第二隔板)。因此,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保持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另外,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分别是指例如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从内缘至内缘与外缘的中央为止的范围。另外,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分别是指例如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从外缘至内缘与外缘的中央为止的范围。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相对构件)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并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该上游侧旋转构件31被配置成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该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例如六根框部5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该六根框部51从中央部朝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环状的外壁部52,该外壁部52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套部53,该轴套部53配置于中央部并朝下游侧突出。六根框部51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轴套部53被插入至形成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中央部的通孔32A,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插通于轴套部53的内侧。轴套部53的内周面及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的外周面被设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设为相应的大小,从而在周向上啮合。因此,上游侧旋转构件31伴随着驱动轴35的旋转一体地旋转。如图3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配置于六根框部51与驱动轴35的第一隔板43之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配置于六根框部5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后述六个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之间。

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与上述上游侧旋转构件31大致相同的结构。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并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该下游侧旋转构件34被配置成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该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例如六根框部6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该六根框部61从中央部朝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环状的外壁部62,该外壁部62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套部63,该轴套部63配置于中央部并朝上游侧突出。六根框部61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轴套部63被插入至形成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中央部的通孔33A,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插通于轴套部63的内侧。轴套部63的内周面及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的外周面被设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设为相应的大小,从而在周向上啮合。因此,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与驱动轴35及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一起一体地旋转。如图3所示,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配置于六根框部61与驱动轴35的第一隔板43之间,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配置于六根框部61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后述六个第二水斗71(洒水构件)之间。另外,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形成有朝上游侧突出的多个爪部64。这多个爪部64与形成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的凹部54卡合,以使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在内部收容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状态下被一体化。

如图3所示,六个第一水斗81及六个第二水斗71分别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具体而言,第一水斗81的后述内侧部分84及第二水斗71的后述内侧部分74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六个第一水斗81汲取贮存于水盘22的水并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这六个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具体而言,六个第一水斗81被配置成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朝上游侧突出。另外,六个第二水斗71汲取贮存于水盘22的水并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这六个第二水斗7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具体而言,六个第二水斗71被配置成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朝下游侧突出。六个第一水斗81(例如等间隔地)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分离的位置,六个第二水斗71(例如等间隔地)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分离的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水斗8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包括:水斗部82,该水斗部82对水进行贮存;第一水汲取口83,该第一水汲取口83形成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旋转方向前方且与水斗部82连通;以及第一水排出口85,该第一水排出口85设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突出至比外壁部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侧部分84,并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开口。该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汲取口83在位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下端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水盘22的内部。因此,水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汲取口83被汲取至水斗部82。此外,第一水斗81伴随着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旋转而移动,第一水排出口85移动至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上端附近时,从第一水排出口85放出水,以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如图3及图7所示,内侧部分84具有突出部分86,该突出部分86以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至比水斗部82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方式突出,第一水排出口85按压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另外,内侧部分84具有朝下游侧突出的肋87。另外,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但第一水排出口85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开口未必是指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若从第一水排出口85排出的水被洒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则也可以不使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

第二水斗7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具有与第一水斗81大致相同的结构。如图5及图6所示,该第二水斗71包括:水斗部72,该水斗部72对水进行贮存;第二水汲取口73,该第二水汲取口73形成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旋转方向前方且与水斗部72连通;以及第二水排出口75,该第二水排出口75设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突出至比外壁部5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侧部分74,并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开口。该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汲取口73在位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下端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水盘22的内部。因此,水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汲取口73被汲取至水斗部72。此外,第二水斗71伴随着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旋转而移动,第二水排出口75移动至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上端附近时,从第二水排出口75放出水,以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如图3及图5所示,内侧部分74具有突出部分76,该突出部分76以第二水排出口75突出至比水斗部72的下游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突出,第二水排出口75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另外,内侧部分74具有朝上游侧突出的肋77。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厚度T4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72的厚度T3大致相同。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周向长度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72的周向长度也大致相同。因此,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贮水量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82的贮水量大致相同。另外,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但第二水排出口75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开口未必是指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若从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被洒至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则也可以不使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

此处,图6中记载的位置(A)~(F)与图8中记载的位置(A)~(F)相对应。因此,六个第一水斗81和六个第二水斗71全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此处,第一水斗81和第二水斗71在周向上偏移配置是指从驱动轴35的轴向观察时第一水斗81和第二水斗71不重叠的意思。

第一水斗81及第二水斗7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平行的同一平面上(与气流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换言之,如图9所示,从加湿部21的径向外侧(侧面)观察时,第一水斗81及第二水斗71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与驱动轴3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9中的上下方向)上重叠。

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六个第一水排出口85和六个第二水排出口75全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此处,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排出口75在周向上偏移配置是指从驱动轴35的轴向观察时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排出口75不重叠的意思。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六个第一突出部91(突出部),这六个第一突出部91朝下游侧突出,并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而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固定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详细而言,这六个第一突出部91贯穿孔32H(参照图4),该孔32H形成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第一突出部91分别从六根框部51朝下游侧突出。

如图6所示,上述六个第一突出部91和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二水斗71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例如,在第一突出部91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与第二水斗71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时,需要大致同时进行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的动作(夹住的动作)和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动作,因此,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作业变得繁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一突出部91和第二水斗71全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之后,只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六个第二突出部93,这六个第二突出部93朝上游侧突出,并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而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固定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详细而言,这六个第二突出部93贯穿孔33H(参照图4),该孔33H形成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第二突出部93分别从六根框部61朝下游侧突出。该第二突出部93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突出部91的结构大致相同。

如图8所示,上述六个第二突出部93和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一水斗81都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例如,在第二突出部9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与第一水斗81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时,需要大致同时进行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的动作(夹住的动作)和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动作,因此,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作业变得繁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突出部93和第一水斗81全都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后,只要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六个第一遮蔽板92,这六个第一遮蔽板92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第一水斗81的六个第一水排出口8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利用该第一遮蔽板92,可防止因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风压而阻碍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排出水。另外,第一遮蔽板92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水排出口8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但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

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六个第二遮蔽板94,这六个第二遮蔽板94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第二水斗71的六个第二水排出口7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利用该第二遮蔽板94,使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且贯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水与第二遮蔽板94碰撞。因此,能防止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飞散。另外,第二遮蔽板94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水排出口7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但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并未安装于供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而是安装于供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另外,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并未安装于供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而是安装于供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因此,存在以下两个特征。

(特征1)

在例如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相对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安装的相对构件相同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下,为了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需要减小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根框部51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一水斗的第一水排出口(突出部分)之间的空间,并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该狭小的空间。因此,为了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导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安装变得烦杂。另外,同样地,在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的相对构件和供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安装的相对构件相同的情况下,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安装变得烦杂。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相对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安装的相对构件不同,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并且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因此,在如图10(a)所示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之后,如图10(b)所示使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卡合,从而将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因此,能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另外,同样地,能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第二水排出口75(突出部分76)安装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

(特征2)

另外,在例如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相对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安装的相对构件相同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下,当观察上游侧旋转构件31单体时,第一遮蔽板92与第一水斗的第一水排出口相对。因此,不能将用于成形第一水排出口的模具朝轴向上游侧拉出,难以对上游侧旋转构件31进行成形。另外,同样地,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遮蔽板94与第二水斗的第二水排出口也相对,因此,不能将用于成形第二水排出口的模具朝轴向下游侧拉出,难以对下游侧旋转构件34进行成形。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相对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安装的相对构件不同,因此,如图6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1的第一遮蔽板92不会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上游侧旋转构件31进行成形。另外,同样地,如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遮蔽板94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不会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下游侧旋转构件34进行成形。

<水盘>

如图2所示,水盘22(水贮存部)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方,并对供给至加湿部21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水进行贮存。在该水盘22处设置有对水盘22内的水量是否处于规定量以上进行判断的浮子(未图示)。另外,该水盘22具有从下方对加湿部21的驱动轴35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部22a、22b(参照图3)。

<贮水箱>

贮水箱23配置于水盘22的上方且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游侧。在贮水箱23的下部设有注水口(未图示),随着水盘22内的水位的下降,贮水箱23内的水经由注水口流出至水盘22内。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24驱动加湿部21的驱动轴35旋转,如图3所示,其具有供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的端部42安装的安装部24a和电动机24b。

如图11所示,驱动轴35(轴部)具有轴主体41和与轴主体41一体成形的上述第一隔板43。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的端部42在驱动轴35的周向上与驱动机构24的安装部24a啮合,并构成为能在驱动轴35的轴向上拆下。详细而言,驱动轴35的端部42的外周面及驱动机构24的安装部24a的内周面通过形成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形成为彼此相对应的大小而在周向上啮合并能沿着驱动轴35的轴向拆下。另外,如图1所示,该加湿单元5(加湿部21、水盘22及贮水箱23)可从右侧面15的门沿水平方向拆下。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加湿器)中,具有以下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之间配置有第一隔板43,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隔板43设于驱动轴35(轴部),因此,容易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之间设置第一隔板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配置第一水斗81(第二隔板)及第二水斗71(第二隔板),因此,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因此,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水斗81(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洒水构件)兼用作隔板,因此,无需重新设置构件以用作隔板。因此,不会使构件成本上升,就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具有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并用于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固定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相对构件)的第一突出部91(突出部),因此,更容易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和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在它们的外周部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能容易地从驱动机构24上拆下驱动轴35(轴部),因此,提高了空气净化器1(加湿器)的维护性。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限定,而应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此外,还包含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隔板43设于驱动轴35(轴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隔板也可以不设于驱动轴。例如,第一隔板既可以被夹持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之间,也可以将第一隔板设于上游侧旋转构件、下游侧旋转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隔板43和驱动轴35(轴部)的轴主体41一体成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隔板也可以与轴部分体并安装于轴部的轴主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也可以不旋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及第二水斗71(洒水构件、第二隔板)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既可以第一水斗及第二水斗中的仅一方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也可以第一水斗及第二水斗未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另外,第二隔板也可以是与洒水构件(第一水斗、第二水斗)不同的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第一突出部91(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9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上述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并用于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固定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相对构件),上述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并用于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固定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但既可以仅具有第一突出部(突出部),也可以不具有第一突出部(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轴35(轴部)的端部42能相对于驱动机构24的安装部24a沿驱动轴35的轴向拆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轴部的端部也可以不能相对于驱动机构的安装部沿驱动轴的轴向拆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加湿过滤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两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加湿过滤器也可以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有三块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具有加湿功能的加湿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防止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

符号说明

1 空气净化器(加湿器)

2 壳体

3 送风风扇

22 水盘(水贮存部)

24 驱动机构

24a 安装部

31 上游侧旋转构件(相对构件)

32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

32A 通孔(孔)

33 下游侧加湿过滤器

33A 通孔(孔)

35 驱动轴(轴部)

42 端部

43 第一隔板

71 第二水斗(洒水构件、第二隔板)

81 第一水斗(洒水构件、第二隔板)

91 第一突出部(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