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71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空调机:在主体内具备送风风扇,在送风风扇的下游形成有由壁面划定出的吹出风路。在吹出风路的下游部设置有吹出口。吹出口设置于空调机的主体的下表面和前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72012号说明书(参照图3)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作为室内机而配置在对象空间内的空调机,在该空调机的主体的下表面或者跨过主体的下表面以及前表面而设置有吹出口,从而能够将调节后的空气向对象空间的大范围吹出。

但是,空调机的吹出负荷有时例如起因于使用期间的经过等而发生变化。例如,在空调机的出厂时(使用期间初期),吹出负荷是相对低的负荷,调节后的空气从占据主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占据主体的下表面和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吹出口被稳定地向大范围吹出。

另一方面,在经过了某种程度的使用期间时,发生灰尘等的堆积,从而通风阻力增加,吹出负荷成为相对高的负荷。当吹出负荷成为相对高的负荷时,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分布变得不稳定,发生从吹出口向送风风扇的倒流,最终有可能导致结露的发生。特别是在吹出口在主体的下表面以及前表面的范围扩展的情况下,从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分布变得更不稳定。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空调机:虽然具有占据主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占据主体的下表面和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吹出口,却能够降低结露的发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主体,具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送风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以及热交换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主体包括前表面、背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一对侧面,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前表面、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侧面中的任意面,所述吹出口至少形成于所述下表面,所述吹出口的上游是吹出风路,所述吹出风路处的所述前表面侧由扩散器(日文:ディフューザー)划定,所述扩散器具有在从侧方观察时越往该扩散器的下游侧去就越远离该扩散器的上游部的延长方向即上游部假想直线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虽然具有占据主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占据主体的下表面和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吹出口,却能够降低结露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从房间内观察时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2是从侧方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关于本实施方式1的放大表示扩散器与引导壁的下游部的附近部的图。

图4是表示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和δspl(假想线s1与s2所成的角α为0°而以直线状连接的情况下的噪声值之差)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与图2相同的样式的图。

图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与图3相同的样式的图。

图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与图3相同的样式的图。

图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与图2相同的样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对应部分。另外,关于室外机,能够使用现有的室外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机的从房间观察时的设置概要图。图2是从侧方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此外,图2表示空调机的水平吹送运转时(横向吹送时)的状态。

如图1所示,空调机(室内机)100具备作为箱体的主体1。空调机100是壁挂型的例子,被支承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11的壁11a。此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并非限定于设置在普通家庭的房间,例如也可以设置在作为设施的大厦的一个房间或仓库等。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是并非所谓的天花板嵌入型的空调机,是主体的背面与划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壁面(除了天花板或地板之外的壁)抵接或者接近、主体的前表面面向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侧的空调机。换言之,本发明的空调机不像天花板嵌入型那样在同一面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而是离开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中央部而靠近划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壁面配置即可。

主体1为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具体而言,主体1包括与房间11的壁11a相对的背面1c、作为背面1c的相反侧的前表面1a、上表面1b、下表面1d以及左右一对侧面1e。

在本发明的空调机中,至少一个吸入口形成于主体的前表面、上表面以及侧面中的任意面,吹出口形成为跨过主体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例。

在主体1的前表面1a安装有前表面格栅6。前表面格栅6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左右方向(横宽方向)上形成为平坦的平坦面。另外,在前表面格栅6的主体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机100内的第1吸入口2a开口。吸入口2a在前表面格栅6沿横宽方向延伸,至少以将后述热交换器7的横宽方向的长度作为标准的长度开口。此外,吸入口2a的开口也可以比热交换器7的横宽方向的长度长。在吸入口2a的下游侧设置有导风壁6a。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前表面侧由前表面格栅6的里面形成,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背面侧由导风壁6a形成。导风壁6a从吸入口2a的上方的前表面格栅6向背面侧沿水平延伸,在中途弯折而向下方延伸。即,导风壁6a形成为具有与前表面格栅6的平坦面垂直地延伸的水平面6a1和与前表面格栅6的平坦面平行地延伸的下朝向面6a2的剖面l字形状。另外,吸入口2a在主体高度方向上配置于比后述贯流风扇8的上端靠下方且比后述稳定器9的上端靠上方的范围h内。

在主体1的上表面1b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机100内的格栅型的第2吸入口2b。

在主体1的下表面1d以及前表面1a形成有用于将调整后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吹出口3。吹出口3形成为跨过主体1的下表面1d以及前表面1a。换言之,吹出口3以占据主体1的下表面1d的前部的区域和主体1的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的方式连续地扩展。吹出口3仅在主体1的下表面1d以及前表面1a开口,在上表面1b、背面1c以及左右的侧面1e未开口。

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具有叶轮8a的贯流风扇(送风部)8和引导壁10。贯流风扇8配置在吸入侧流路e1以及吹出侧流路e2之间,从吸入口2a、2b吸入空气,向吹出口3吹出空气。引导壁10在贯流风扇8的后方至下方的范围延伸,将从贯流风扇8释放出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3。

进而,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去除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通风阻力体)5、将制冷剂的热能或者冷能传递到空气而生成空调空气的热交换器(热交换部、通风阻力体)7、以及划分吸入侧流路e1以及吹出侧流路e2的稳定器9。

引导壁10与形成于稳定器9的下表面的扩散器3a协同动作,构成作为吹出风路3b的吹出侧流路e2。即,吹出风路3b处的主体1的前表面1a侧通过扩散器3a划定,吹出风路3b处的主体1的背面1c侧通过引导壁10划定,吹出风路由对置的扩散器3a以及所述引导壁10构成。引导壁10在从贯流风扇8至吹出口3的范围形成有涡旋面。

过滤器5例如形成为网眼状,去除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过滤器5设置在从吸入口2a、2b至吹出口3为止的风路中的位于吸入口2a、2b的下游侧且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的位置。另外,过滤器5在从热交换器7的上方至前方的范围延伸。

热交换器7(室内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冷却空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加热空气。该热交换器7设置在从吸入口2a、2b至吹出口3为止的风路(主体1内部的中央部)中的位于过滤器5的下游侧且贯流风扇8的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在图2中,关于热交换器7的形状,形成如包围贯流风扇8的前部以及上部那样的形状,但只是一个例子,并非特别限定。

热交换器7连接于可以是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节流装置等的公知样式的室外机而构成制冷循环。另外,作为热交换器7,例如使用由传热管和许多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在吹出风路3b设置有上下风向叶片4a和左右风向叶片4b。左右风向叶片4b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风向叶片4a与贯流风扇8之间。上下风向叶片4a调整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上下方向,左右风向叶片4b调整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左右方向。上下风向叶片4a与左右风向叶片4b被相互独立地转动驱动。

上下风向叶片4a具有在以水平吹送运转时的姿势来观察时上下风向叶片4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都向下突出的凸形状。

稳定器9如上所述划分吸入侧流路e1和吹出侧流路e2,如图2所示设置在热交换器7的下侧。吸入侧流路e1位于稳定器9的上方,吹出侧流路e2位于稳定器9的下方。

稳定器9具有使吸入侧流路e1和吹出侧流路e2分离的舌部9a、临时储存从热交换器7滴下的水滴的排水盘9b以及扩散器3a。扩散器3a如上所述形成于稳定器9的下表面,作为吹出口3的吹出风路3b的上壁面(前表面侧壁面)发挥功能。

图3是关于本实施方式1的放大表示扩散器与引导壁的下游部的附近部的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向与引导壁10的下游部10a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朝向延伸,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在从侧方观察时,与引导壁10的下游部10a大致平行地排列。

另外,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在侧视时具有直线部分。在图2的侧视时,如果将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的直线部分的延长方向设为上游部假想直线s1,则该上游部假想直线s1的前部以与将主体1的前表面1a延长而成的假想直线f交叉的方式延伸。另外,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以越往下游部3a2的下游侧去就越向下侧远离上游部假想直线s1的方式延伸。即,扩散器3a具有在侧视时越往扩散器3a的下游侧去就越远离作为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的延长方向的上游部假想直线s1的部分。特别是在图2的图示例中,扩散器3a构成为不具有隔着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的上游部假想直线s1而位于上方那样的部位。

另外,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在从侧方观察时具有直线部分。如果将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的直线部分的延长方向设为下游部假想直线s2,则下游部假想直线s2处于比上游部假想直线s1靠下方的位置。扩散器3a在位于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与下游部3a2之间的部分3a3处弯折或者弯曲。

进而,图3所示的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的直线部分的长度a为连结上下风向叶片4a的上游端4a1和下游端4a2的弦线长度b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另外,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优选为5°~40°。图4是表示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和δspl的关系的曲线图。δspl是与上游部假想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α为0°的呈直线状连接的情况相对的噪声值之差。由图4的曲线图可知,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在5°~40°的范围时具有噪声明显低这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小于5°时,无法期待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处的隔音效果,虽然当角度α超过40°时提高了隔音效果,但如果在其以上,则使吹出口变窄、通风阻力增加所致的噪声增大的缺点变显著,作为关于声音的整体评价,噪声恶化放大。因此,上游部假想直线s1与下游部假想直线s2所成的角度α优选为5°~40°,能够由扩散器的下游侧的壁面使从风扇反射到引导壁的噪声向单元下方反射,抑制噪声向空调机的前表面侧辐射,实现静音化。

在如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中,扩散器具有越往其下游侧去就越远离扩散器的上游部的延长方向即上游部假想直线的部分,所以能够在扩散器的下游部使被吹出的空气的沿着壁面(扩散器的下游部)的流动增速。因此,即使在例如在设置在吸入口侧的过滤器有灰尘堆积而通风阻力增加等吹出负荷为相对高的负荷时,也能够降低从吹出口向送风风扇的倒流。即,能够由跨过主体的前表面以及下表面的吹出口将调节后的空气吹出到对象空间的大范围,并且,即使在吹出负荷比出厂时高的相对高的负荷时,也能够降低从吹出口向送风风扇的倒流,降低结露的发生。

另外,吹出风路包括对置的扩散器以及引导壁,所以作为管道的流路被确保,从而流动稳定,能够针对上下翼片可动所致的通风阻力的变化以及灰尘向过滤器堵塞所致的通风阻力的变化这样的环境的变化而稳定地送风。

进而,还具有如下优点:能够由扩散器的下游部使从风扇反射到引导壁的噪声向空调机的主体的下方侧积极地反射,抑制噪声向空调机的正面侧辐射,实现静音化。

另外,通过将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的直线部分的长度a设为连结上下风向叶片4a的上游端4a1和下游端4a2的弦线长度b的一半以上的长度,从而扩散器3a和上下风向叶片4a之间的流动稳定,能够使风向控制性提高。

进而,通过沿上下方向平坦地形成前表面格栅6,从而灰尘不易附着在前表面格栅6的表面,能够保持清洁。另外,通过沿左右方向平坦地形成前表面格栅6,在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风路进深相同,能够将贯流风扇8及热交换器7高密度地安装在主体1内,能够使风扇送风性能及热交换器性能提高。

另外,通过将导风壁6a做成剖面l字形状,从而在正视时在吸气口2a内仅能看到下朝向面6a2,在进深方向上最深的位置处出现平面,所以外观性良好。另外,在水平面6a1与下朝向面6a2的角部形成吸入流动的缓冲区域,所以吸入空气不沿着壁面而灰尘不易附着。另外,当在主体1内产生的贯流风扇8等的噪声从吸入口2a向外部释放出时,由于导风壁6a的上表面(水平面6a1)水平地形成,所以向外部反射的声音降低,能够确保低噪声。

进而,通过将吸入口2a的开口设置为以热交换器7的横宽方向的长度为标准的长度,从而能够利用热交换器7而有效地对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在使吸入口2a的开口比热交换器7的横宽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吸入口2a的开口面积变大,从而能够使吸入压力损耗降低。

另外,通过将吸入口2a配置在上述主体高度方向上的范围h内,从而空气从与贯流风扇8接近的位置被吸入,所以通风阻力降低,送风效率提高。另外,向风扇循环流供给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从而贯流稳定,即使由于灰尘堆积于过滤器或者由于制热、制冷而发生负荷变化,送风量的变动也小,能够确保品质。而且,无需驱动前表面格栅6而使吸入口2a打开这样的操作,使其变得紧凑,运转时的样式变化小,能够抑制居住者的不适感。另外,前表面格栅6是在主体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被上下分割而成的形状,在前表面格栅6的上部侧和下部侧是同等的高度尺寸,在上部侧和下部侧是同等的强度,所以不易发生翘曲,能够保持品质。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使用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与图2相同的样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2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有关的图2的图示例中,扩散器3a构成为不具有隔着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的上游部假想直线s1而位于上方那样的部位,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在本发明中,在扩散器3a处,决定上游部假想直线s1的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与决定下游部假想直线s2的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之间的部分能够按照各种各样的样式形成。图5是其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在扩散器3a处,在决定上游部假想直线s1的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与决定下游部假想直线s2的扩散器3a的下游部3a2之间具有中间部分3a4。该中间部分3a4位于比上游部假想直线s1靠上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2,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虽然具有占据主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吹出口,却能够降低结露的发生。

实施方式3.

接下来,使用图6以及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6以及图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与图3相同的样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3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之外与实施方式1或者2相同。图6以及图7是将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的例子。

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有关的图2的图示例中,是扩散器3a的上游部与引导壁10的下游部大致平行的样式,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扩散器的上游部与引导壁的下游部的距离向下游侧逐渐地扩大的样式。图6以及图7是其一个例子。

首先,在图6所示的样式中被设定成,扩散器的上游部303a1的延伸的朝向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2的样式的扩散器的上游部3a1的延伸的朝向相比,向下游侧远离引导壁10的下游部10a。即,与图2的吹出风路相比,图6的吹出风路在扩散器的上游部303a1侧被扩大。

另外,在图7所示的样式中被设定成,引导壁的下游部310a的延伸的朝向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2的样式的引导壁的下游部10a的延伸的朝向相比,向下游侧远离扩散器3a的上游部3a1。即,与图2的吹出风路相比,图7的吹出风路在引导壁的下游部310a侧被扩大。

通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3,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虽然具有占据主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吹出口,却能够降低结露的发生。另外,扩散器的上游部与引导壁的下游部的距离向下游侧扩大,所以在风扇吹出区域8b附近,风扇吹出流动被扩大,在吹出口高度方向上被均匀化。其结果是,流动稳定,能够针对过滤器的灰尘堵塞所致的通风阻力增加而进行更稳定的送风,实现品质提高。

实施方式4.

接下来,使用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与图2相同的样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4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有关的图2的图示例中,示出了跨过主体1的前表面1a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1d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有吹出口3的空调机100,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仅在主体1的下表面1d形成有吹出口3的空调机,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8是其一个例子。

如图8所示,在主体1的下表面1d形成有用于将调整后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吹出口3。吹出口3仅在主体1的下表面1d开口,在前表面1a、上表面1b、背面1c以及左右的侧面1e未开口。在主体1的前表面1a安装有与主体高度方向相同的高度的前表面格栅6。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用两个部件构成上下风向叶片4a的例子,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用1个部件构成。

通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4,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基于本发明的基本的技术思想以及教导,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容易想到能够采用种种变更样式。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1a:前表面;1b:上表面;1c:背面;1d:下表面;1c:背面;2a、2b:吸入口;3:吹出口;3a:扩散器;3a1、303a1:扩散器的上游部;3a2:扩散器的下游部;7:热交换器(热交换部);8:贯流风扇(送风部);10a、310a:引导壁的下游部;100:空调机;s1:上游部假想直线;s2:下游部假想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