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吸式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1904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吸式油烟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侧吸式油烟机。



背景技术:

行业现有的侧吸式油烟机,通常为了满足不同的风量要求及空气动力学原理,集烟罩设置为多种造型,如腔底平面为弧面型、或多折边组合造型、或者腔底平面与导烟板背侧等距的矩形腔体等,来实现油脂分离与导流拢烟的效果,但效果有限,油烟机的吸烟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客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吸烟效果最优的侧吸式油烟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吸式油烟机,包括外壳、集烟罩、导烟板及油杯,所述集烟罩安装于外壳进风端,集烟罩上设有进风口,导烟板安装于集烟罩上,位于进风口前端,油杯安装于外壳下方,所述集烟罩包括与外壳连接的安装平面、及向外壳内凹进的拢烟腔,拢烟腔包括位于安装平面的敞口及腔底平面,所述进风口位于腔底平面上,所述拢烟腔的纵向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楔形腔体,集烟罩安装于外壳后,腔底平面呈倾斜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

所述拢烟腔具有拢烟侧壁,拢烟侧壁包括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左、右侧壁在拢烟腔内形成由下至上与腔底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的扭转侧壁。所述扭转侧壁与腔底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15°~165°。所述左、右侧壁在安装平面的投影呈上下等宽。

所述拢烟腔由安装平面的敞口至腔底平面,进风截面逐渐缩小,安装平面的敞口为拢烟腔的最大进风截面,所述最大进风截面不小于0.3m2

所述集烟罩的下部设有漏油缺口,所述漏油缺口连通拢烟腔与油杯。所述集烟罩为一体成型,所述漏油缺口为压型在集烟罩底部的若干凹腔。所述凹腔内设有贯穿集烟罩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凹腔与外壳。

所述导烟板的底部设有条状滤风带,所述滤风带上设有若干滤风排孔。所述条状滤风带向集烟罩方向弯折,条状滤风带的下边沿伸入拢烟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侧吸式油烟机设置了集烟罩,集烟罩通过安装平面与外壳连接,并且具有向外壳内凹进的拢烟腔,拢烟腔的纵向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楔形腔体,使油烟在进入拢烟腔23后形成,形成由下至上逐渐放大的油烟空间,避免风力压损进而影响进风动力,同时集烟罩安装于外壳后,腔底平面呈倾斜状态,使集烟罩在集烟过程中,腔底平面对油烟形成由下至上逐渐前倾的平面,一方面提升油烟的油脂分离度,另一方面腔底平面的倾斜度与楔形腔体配合,使楔形腔体的放大作用与腔底平面的倾斜遮挡分离形成相互弥补,使风量动力与油脂分离达到最优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烟机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烟机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集烟罩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烟罩的右视图;

图5为图3中A-A断面图;

图6为图3中B-B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集烟罩;21、进风口;22、安装平面;23、拢烟腔;231、左侧壁;232、右侧壁;24、敞口;25、腔底平面;26、漏油缺口;261、凹腔;262、通孔;3、导烟板;31、滤风带;4、油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侧吸式油烟机,如图1至图,4,包括外壳1、集烟罩2、导烟板3及油杯4,所述集烟罩2安装于外壳1进风端,集烟罩2上设有进风口21,导烟板3安装于集烟罩2上,位于进风口21前端,油杯4安装于外壳1下方,所述集烟罩2包括与外壳1连接的安装平面22、及向外壳1内凹进的拢烟腔23,拢烟腔23包括位于安装平面的敞口24及腔底平面25,所述进风口21位于腔底平面25上,所述拢烟腔23的纵向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楔形腔体,集烟罩2安装于外壳1后,腔底平面25呈倾斜状态。本实用新型的侧吸式油烟机设置了集烟罩2,集烟罩2通过安装平面22与外壳1连接,并且具有向外壳1内凹进的拢烟腔23,拢烟腔23的纵向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楔形腔体,腔底平面25为平面,使油烟在进入拢烟腔23后形成,形成由下至上逐渐放大的油烟空间,避免风力压损进而影响进风动力,同时集烟罩2安装于外壳1后,腔底平面25呈倾斜状态,使集烟罩2在集烟过程中,腔底平面25对油烟形成由下至上逐渐前倾的平面,一方面提升油烟的油脂分离度,另一方面腔底平面25的倾斜度与楔形腔体配合,使楔形腔体的放大作用与腔底平面25的倾斜遮挡分离形成相互弥补,使风量动力与油脂分离达到最优平衡。

如图3,所述拢烟腔23具有拢烟侧壁,拢烟侧壁包括左侧壁231及右侧壁232,所述左、右侧壁在拢烟腔23内形成由下至上与腔底平面25的夹角逐渐减小的扭转侧壁。本实用新型的拢烟腔23左、右侧壁设置为由下至上与腔底平面25的夹角逐渐减小的扭转侧壁,使油烟流入拢烟腔23后,油烟受左、右侧壁的扭转压迫,由下至上横向受力逐渐增大,油烟逐渐被压入腔底平面25中心的进风口21,避免油烟外溢,同时扭转侧壁有效提升集烟罩2的油脂分离度,由于扭转角度由下至上逐步减小,因此油烟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承受扭转侧壁的流动阻力,使油烟充分撞击集烟罩2的左、右侧壁,在油烟进入腔底平面25之前,对油脂进行分离,且扭转侧壁有效减小油烟在流动过程中的风动噪音,气流在扭转侧壁平面流动由于角度不断变化,相较平面侧壁,不会形成恒定频率的摩擦噪音,不同角度下的摩擦噪音频率叠加,使人耳对但单一频率噪音感知减小,从而在听觉上减低了摩擦噪音。

如图5及图6,所述扭转侧壁与腔底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15°~165°。若夹角过大,由于发烟点产生于烟机下方,侧壁下方对于油烟的拢烟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油烟产生时油烟外溢;若夹角过小,则侧壁上方对于油烟的内压角度过大,不仅在油烟上升过程中,风动阻力增加,而且在集烟罩成型过程中,可能发生集烟罩的安装平面扭转翘曲现象。本实施例中,所述扭转侧壁与腔底平面25的夹角由下至上由152°逐渐缩小至126°,在扭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上下相差26°的扭转夹角,不仅可以使扭转侧壁下方更好的集烟拢烟,而且在油烟上升过程中,逐步对进风向内导向,实现油脂分离与风动阻力的最优结合,且本实用新型的集烟罩在成型过程中不易发生安装平面扭转翘曲现象,成品率高。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腔底平面25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20°~35°,α角度过小,将影响腔底平面25的油脂分离效果,α角度过大,则进风导向角度增大,将增大风阻,影响进风效率;所述拢烟腔23的楔形角度β为3°~10°,β角度过小,则楔形腔体由下至上的油烟空间放大效果有限,吸风时油烟聚集,将影响进风动力,β角度过大,在腔底平面25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则安装平面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小,将增大油烟外溢几率,不利于侧吸式烟机的吸风。本实施例中,优选α为27°,楔形角度β为6°。

所述左、右侧壁231、232在安装平面22的投影呈上下等宽,本实用新型中,拢烟腔23采用一体拉伸成型,由于拢烟腔23的纵向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楔形腔体,因此对于左、右侧壁而言,其上下的拉伸深度不同,拢烟腔23上方的拉伸深度大于下方的拉伸深度,因此左、右侧壁从下至上呈宽度逐渐增大的平面,由于集烟罩2的前方安装有导烟板3,所述导烟板3安装于腔底平面25上,左、右侧壁231、232在安装平面22上的投影直接影响腔底平面25的边缘与导烟板3边缘之间的距离,由于拢烟腔23的楔形腔体造型,因此腔底平面25的边缘与导烟板3边缘之间的距离在纵向间隙上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两者之间为不等距间隙,如果左、右侧壁231、232在安装平面22上的投影采用上下不等宽的设计,那么腔底平面25的边缘与导烟板3边缘之间的距离在横向间隙上也为不等宽,形成了横向与纵向的不等宽结合,这样可能导致进风在由下至上流经集烟罩时,在左、右侧壁与腔底平面25的连接转角处,由下至上产生涡流,影响进风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左、右侧壁231、232涉及为在安装平面22的投影呈上下等宽,这样仅有纵向间隙的增大,有效避免了进风在流动过程中涡流的产生,提升进风效率。

所述拢烟腔23由安装平面22的敞口24至腔底平面25,进风截面逐渐缩小,安装平面的敞口24为拢烟腔23的最大进风截面,所述最大进风截面不小于0.3m2。本实用新型的拢烟腔23采用由前之后逐渐缩小的进风截面,使拢烟腔23呈外扩的喇叭口状,这种进风截面逐渐缩小的腔体造型,不仅对进风具有向进风口21导向的作用,同时对流入拢烟腔23的气流具有收缩加速的效果,加快了气流由敞口24至腔底平面25的流动速度,使敞口24处的负压保持在最大效率。由于侧吸式烟机距离锅具的发烟点较近,因此需要设置较大的进风截面,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敞口24处的最大进风截面不小于0.3m2,使拢烟腔23具有较大的收缩空间,避免收缩过急而影响进风动力。所述腔底平面的面积占安装平面的敞口面积的70%-85%,腔底平面的面积占安装平面的敞口面积的比例直接关系到拢烟腔23的收缩空间,若腔底平面的面积占比较大,则拢烟腔23收缩过急,风阻增大,损耗进风动力;若腔底平面的面积占比较小,则拢烟腔23的收缩角度变大,导风效果减弱,油烟容易外溢。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腔底平面的面积占安装平面的敞口面积的78%。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烟罩2的下部设有漏油缺口26,所述漏油缺口26连通拢烟腔23与油杯4。在集烟罩2的底部设置漏油缺口26,使通过集烟罩2油脂分离而凝聚的油脂通过漏油缺口26导流至油杯4,可以防止集烟罩2底部的油脂外溢、导油效果显著,美观实用。所述集烟罩2为一体成型,所述漏油缺口26为压型在集烟罩2底部的若干凹腔261。本实施例中漏油缺口26采用压型成型,结合集烟罩的一体成型,可以有效提升集烟罩2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集烟罩2的底部设置了三个漏油缺口26,使集烟罩26底部在长度方向上通过漏油缺口26压型间隔,有效防止集烟罩26在成型过程中在长度方向上产生扭曲变形。所述凹腔261内设有贯穿集烟罩2的通孔262,所述通孔262连通凹腔261与外壳1。通过设置通孔262,可以有效防止漏油缺口26堵塞,实现导油与漏油的双保险。本实用新型中,漏油缺口26可以与安装平面22平行设置,使油脂在漏油缺口26的流动通道中上下均衡,也可以将漏油缺口26于与安装平面22形成一定角度,如角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增加集油端的收集口径,或者角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使油脂流动通道逐步拓宽,防止通道堵塞,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置连通油杯4的漏油孔,凝聚在集烟罩2底部的油脂通过漏油缺口26流动至外壳1的底部,在通过外壳1底部的漏油孔收集至油杯4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漏油缺口26使集烟罩2具有更流畅的集油通道。

所述导烟板3的底部设有条状滤风带31,所述滤风带31上设有若干滤风排孔。本实用新型在导烟板3的底部设置了条状滤风带31,滤风带31上设有若干滤风排孔,将流经导烟板3下方的进风划分成若干小进风区间,有效降低油烟的风动噪音。所述滤风带31上横向排列若干“i”型滤风排孔。所述“i”型滤风排孔为上方的圆形小孔与下方的长孔。“i”型滤风排孔进一步将进风区间进行小空间划分,且由于“i”型滤风排孔的划分空间不均匀,上方孔的进风面积小于下方孔的进风面积,可以使上方的小孔对向上流动的进风产生拉力,避免风流外溢,保证导烟板3下部的进风量;同时“i”型滤风排孔可以提升滤风带31的滤油效果,有效防止滴油。所述条状滤风带31向集烟罩2方向弯折,条状滤风带31的下边沿伸入拢烟腔23内。条状滤风带31向集烟罩2方向弯折,可以增大导烟板3下方进风与条状滤风带的撞击角度,提升滤风带的油脂分离度,条状滤风带31的下边沿伸入拢烟腔23内,增长了进风路径,且增加了进风的弯折方向,使油烟在流经滤风带31时,从进风流动路径上提升油脂分离度,同时滤风带31过滤的油脂可以收集至拢烟腔23内,避免导烟板3的油脂滴落灶具台面。

所述导烟板3安装于腔底平面25上,所述导烟板3与拢烟腔23的敞口24具有“回”形进风间隙,所述进风间隙总面积不小于0.1 m2。本实施例中的侧吸式油烟机,通过设置“回”形进风间隙,对导烟板3进行向四周的进风分流,使油烟在撞击导烟板3进风油脂分离后,从导烟板3的四周进入拢烟腔23,风量及负压区的分配更加合理,所述进风间隙总面积不小于0.1 m2,保障了进风负压区面积,有效提升进风效率,若进风间隙总面积过小,则进风风量有限,且由于进风间隙为“回”形,长度间隙长度较长,将导致间隙宽度的缩减,当油烟机档位较高时,可能发生进风啸音,但进风间隙也不能过大,本实用新型中,敞口处的最大进风截面不小于0.3m2,若最大进风截面恒定,进风间隙总面积过大,则导烟板面积过小,油脂分离效果有限,且考虑到双灶台的距离,“回”形进风间隙的左右两侧间隙最好对准双灶台的上方,以实现最优吸烟效果,因此对导烟板3长度方向有所要求,本实用新型优选导烟板3长度为500-750mm。

所述导烟板3与安装平面22呈同平面设置,导烟板3与腔底平面25配合,充分利用拢烟腔23的楔形角度,导烟板3的宽度小于拢烟腔23腔底平面25的宽度。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拢烟腔23具有左右的扭转侧壁,为了避免左、右侧壁与腔底平面25的连接转角处产生涡流,因此将导烟板3的宽度设计为小于拢烟腔23腔底平面25的宽度,这样进风在流经扭转侧壁过程中,不会受到导烟板3边缘的影响,导烟板3的边缘与腔底平面25的间隙为楔形角度间隙,在安装平面的投影上,导烟板3的边缘与扭转侧壁之间不发生干涉,有效避免涡流的产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腔底平面25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优选20°,将更有利于减小风阻,提升进风效率;拢烟腔23的楔形角度β为优选10°,使楔形腔体上方的腔体深度加深,扩大导烟板3上方的负压区域,提升油脂分离度的同时,避免大量油烟聚集,提升油烟的流动性,实现较好的风动力。且本实施例中,所述扭转侧壁与腔底平面25的夹角由下至上由160°逐渐缩小至120°,在扭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上下相差40°的扭转夹角,使油烟上升过程中对进风向内导向,扭转侧壁的拢烟导向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腔底平面的面积占安装平面的敞口面积的70%,使拢烟腔23收缩过渡较缓,减小风阻及风动损耗;所述集烟罩2的下部可以不设置漏油缺口26,凝聚于集烟罩2底部的油脂可以直接流至油盒,本实施例取消了漏油缺口的设计,可以减少压型的加工工序,有效降低集烟罩成型的工艺成本。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腔底平面25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优选35°,将更有利于提升腔底平面25的油脂分离效果;拢烟腔23的楔形角度β为优选3°,避免导烟板3平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小,防止油烟撞击导烟板后的外溢,提升拢吸烟效果。且本实施例中,所述扭转侧壁与腔底平面25的夹角由下至上由150°逐渐缩小至130°,在扭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上下相差20°的扭转夹角,减小进风在上升过程中的风阻,避免油烟外溢。

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腔底平面的面积占安装平面的敞口面积的83%,以提升拢烟腔23的收缩角度,加强导风效果,防止油烟外溢;所述漏油缺口26为直接从的腔底平面25的下边沿切割的缺口,漏油缺口不采用压型成型,也不需在压型的凹腔内设置贯穿的通孔,本实施例切割的缺口直接连通外壳,将凝聚的油脂漏至外壳底部,进而流动至油杯。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