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吧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建筑装修用安装有直饮水的茶吧机。
背景技术:
现有茶吧机的开水龙头的发热体采用的是玻璃石英管和不锈钢镀膜加热技术,玻璃石英管和不锈钢镀膜发热体都属于外部发热,腔体受热的原理,外部发热温度高达260℃,所以存在以下致命问题:1.外部发热会导致热量流失,加大了电损。2.整体受热不均匀,导致变形爆裂,功率衰减等,大大降低了使用寿命。3.温度难以控制准确。4.由于发热体外部发热,在制作加热器时,必须与外壳隔空一定距离散热,不然会损坏外壳。5.增加了制造成本。
例如公告号为CN103267344A名称为“一种带陶瓷发热体的即热式饮用水加热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在出水口没有采用防喷溅的装置,在需要开水时,必然会导致水流发生喷溅,影响使用的安全性,而且其采用浮球来控制水位,不仅精度低,发热体容易坏,而且该装置体积大,必将使整个饮用水加热装置体积庞大,应用面不广。
另外,现有技术的开水加热器虽然出水口有蒸气排放,但仍然存在水流喷溅的问题,因为水烧开后会产生大量水蒸气,水和蒸气会随开水一起被放出来,引发水流喷溅。为此,人们一直希望能设计一款,能兼顾上述两种发热体的优点,又同时能克服其存在缺点的加热器,以应用在饮用水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装修用安装有直饮水的茶吧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装修用安装有直饮水的茶吧机,包括柜体和开水龙头,所述开水龙头安装于柜体上方,所述柜体内安装有桶装水,所述开水龙头通过汲水管与桶装水的出水部相连,所述开水龙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水嘴和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底部设有冷水入口,顶部设有热水出口,所述加热腔内置有陶瓷发热体,所述加热腔的热水出口与出水嘴相连通,所述出水嘴上设有防喷装置,所述防喷装置具有一内腔,其包括设有出水口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具有与所述出水口相对设置的挡板,所述挡板在竖直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出水口,所述挡板与底板之间具有间隙用以使水流向所述出水口,所述内腔的四周间隔设有与内腔相连通的导气柱,所述导气柱的上端高于所述挡板。
所述陶瓷发热体设有管腔,所述管腔具有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陶瓷发热体的上部和下部,且和加热腔连通,所述加热腔的冷水入口与陶瓷发热体管腔的入口相连通,所述陶瓷发热体管腔的入口与加热腔的冷水入口之间呈非正对位置设置。
所述陶瓷发热体竖直设置于所述加热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嘴上设有防喷装置,防止开水经过出水嘴流出开水龙头后形成喷溅效果,可使开水的水流保持平稳效果。
(2)本实用新型采用陶瓷发热体设置在加热腔内,因此,形成管道内陶瓷发热体的管腔内和管腔外同时加热,使流经的冷水一部分进入陶瓷发热体的管腔受热,另一部分经陶瓷发热体外的加热腔流过受热,加热腔无论在中央还是周边,其受热都均匀;再有,陶瓷发热体的入口和出口与加热腔连通,会在管道内形成对流,使热量传递更均匀;更有的是,这款采用中空的陶瓷发热体,它与水接触的外壁采用非金属,因此,不易结水垢,而且质量轻,以及不易损坏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发热体管腔的入口与加热腔冷水入口的非正对位置设置,有利于一部分冷水进入加热腔后,先沿陶瓷发热体的管壁流动、并被预热后,再进入其管腔内加热,使流经管腔内的水受热效果更理想,实现快递加热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发热体集成有温度检测器和水位检测器,相比现有技术的防干烧浮球和防干烧开关,其灵敏度更高,更能有效保护整个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水龙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喷装置的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喷装置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开水龙头的外观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发热体的导线连接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装修用安装有直饮水的茶吧机,包括柜体18和开水龙头19,所述开水龙头19安装于柜体18上方,所述柜体18内安装有桶装水16,所述开水龙头19通过汲水管17与桶装水16的出水部相连,所述开水龙头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出水嘴2和加热腔3,所述加热腔3的底部设有冷水入口31,顶部设有热水出口32,所述加热腔3内置有陶瓷发热体4,所述加热腔3的热水出口32与出水嘴2相连通,所述出水嘴2上设有防喷装置5,所述防喷装置5具有一内腔51,其包括设有出水口52的底板53,所述底板53上具有与所述出水口52相对设置的挡板54,所述挡板54在竖直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出水口52,所述挡板54与底板53之间具有间隙用以使水流向所述出水口52,所述内腔51的四周间隔设有与内腔51相连通的导气柱55,所述导气柱55的上端高于所述挡板54。当冷水经过加热腔3被加热后,进入到出水嘴2里,开水先遇到挡板54,然后再从挡板54和底板53的间隙流入出水口52,开水在遇到挡板54后,会产生大量蒸汽,蒸汽容置于内腔51中,然后通过与内腔51相连的导气柱55,将蒸汽导出,使蒸汽与开水水流从不同的通道排放出出水嘴2。
如图6所示,所述陶瓷发热体4上设有四跟导线,其中两根导线连接于微电脑控制板401,另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双向可控硅402和市电403,所述微电脑控制板401通过双向可控硅402来控制陶瓷发热体4的加热以调节水温。
其中,所述陶瓷发热体4设有管腔41,所述管腔41具有入口411和出口412,分别位于陶瓷发热体4的上部和下部,且和加热腔3连通,所述加热腔3的冷水入口31与陶瓷发热体4管腔41的入口411相连通,所述陶瓷发热体4管腔41的入口411与加热腔3的冷水入口31之间呈非正对位置设置。
另一实施例,所述陶瓷发热体4为方体,竖直设置于所述加热腔3内。
其中,所述加热腔3具有外壁夹层33,所述外壁夹层33的上端连接供水管6,所述外壁夹层33的下端与加热腔3的冷水入口31相连,所述供水管6的供水接头的外壁上安装有双向可控硅用于控制陶瓷发热体。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开水龙头需要经常性的进行开启和关闭作业,因此双向可控硅发热量很大,将双向可控硅设置在供水接头的外壁上,一方面可对双向可控硅进行散热,而无需另外的散热装置,同时可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利用该热量对冷水进行预热。
本实用新型的开水龙头充分利用了整个装置中各个部分的热量,先是冷水带走了部分双向可控硅的热量,然后从壳体的外壁夹层中流入的水可吸收从加热腔中散发出的热量,使热量流失达到最小,在同等功率下出水量比同类型产品高出20%,同时也使壳体外壁上不会烫手,使用上更加安全。
所述供水管通过微电脑控制板驱动供水管通过水泵驱动供水控制供水流量。另一实施方案,所述供水管通过供水管通过微电脑控制板驱动步进电机控制控制阀芯来调节供水流量供水。
其中,所述陶瓷发热体4上设置有发热部,所述加热腔3的热水出口32高于陶瓷发热体4发热部的最高端。
其中,所述导气柱55和出水口52的下端盖设有一个滤网56。
所述加热腔3的顶部位置还设有温度保护装置和水位监测器,所述温度保护装置一端链接到陶瓷发热体4,另一端连接市电,当加热腔3的温度高出温度保护装置范围外,温度保护装置就会断电保护。
其中,所述壳体1的顶部外侧设有显示屏11、指示灯12、电源开关按钮13、温度选择按钮14、出水控制按钮15。
本装置工作时由微电脑控制板控制;
提供沸水:触动电源开关按钮13,按下出水控制按钮15后,水泵将从桶装水16中的纯净水经汲水管17、供水管6泵入加热腔3,当饮用水触及所述水位检测器时,微电脑电路板触发导通双向可控硅,陶瓷发热体4发热,几秒钟之后,水被加热至沸腾后从出水嘴2流出,后续的饮用水在流经所述加热腔3时被加热,在流经陶瓷发热体4的顶部时被陶瓷发热体加热至沸水,沸水经出水嘴2持续流出,供用户饮用;当按下出水控制按钮15后,出水暂停,再次按下出水控制按钮15后,可继续放出开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嘴上设有防喷装置,防止开水经过出水嘴流出开水龙头后形成喷溅效果,可使开水的水流保持平稳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开水龙头采用陶瓷发热体设置在加热腔内,因此,形成管道内陶瓷发热体的管腔内和管腔外同时加热,使流经的冷水一部分进入陶瓷发热体的管腔受热,另一部分经陶瓷发热体外的加热腔流过受热,加热腔无论在中央还是周边,其受热都均匀;再有,陶瓷发热体的入口和出口与加热腔连通,会在管道内形成对流,使热量传递更均匀;更有的是,这款采用中空的陶瓷发热体,它与水接触的外壁采用非金属,因此,不易结水垢,而且质量轻,以及不易损坏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发热体管腔的入口与加热腔冷水入口的非正对位置设置,有利于一部分冷水进入加热腔后,先沿陶瓷发热体的管壁流动、并被预热后,再进入其管腔内加热,使流经管腔内的水受热效果更理想,实现快递加热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的陶瓷发热体集成有温度检测器和水位检测器,相比现有技术的防干烧浮球和防干烧开关,其灵敏度更高,更能有效保护整个装置,而且体积小巧,又能智能控温,可以应用到各个需求热水、开水的领域。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