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煤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9968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在煤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煤场(及其它易燃易爆物料)除尘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在煤(及其它易燃易爆物料)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烘干技术及设备起源于1824年英国水泥行业,阿斯普发明了间歇操纵的土立窑;1883年德国狄茨世发明了连续操纵的多层立窑;1885英国人兰萨姆(ERansome)发明了回转窑,在英、美取得专利后将它投入生产,很快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回转窑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工业领域,并在这些行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相应企业生产的核心设备。与此同时,随着对干燥物料的回收及后来的减少环境保护污染,又出现了与其相配套的除尘、收集器。从1901年英国土木工程师的袋式吸尘的发明到1950年海赛(H.J.Hersey)发明的气环反吹布袋除尘器及1957年由雷纳哈尔(T.V.Renauer)发明的布袋式除尘器,一起被认为是布袋除尘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在袋滤效能方面做出了首次的突破,最后发展到了一种高效能的布袋除尘器。

有很多种物料的粉尘,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如铝粉、铁粉、面粉、一些纤维粉尘。而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煤干燥加工生产中,烘干设备及技术的应用最为突出,其中影响生产与安全的问题就是煤尘的易燃易爆性,本技术就以煤这种易燃易爆的可燃物质为例,展开说明和研究。

煤尘(及其它易燃物料粉尘)由于其受热表面积的增大,质量的减轻,极易吸收其环境载热物体的热量而升温,达到其燃点而着火。煤之所以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着火,是由于其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大部分的煤中含可燃的无机磷成分及有机硫、硫铁矿硫,这些成分在煤的热交换过程中发生理化反应,可分解出磷、硫可燃成分,据研究资料表明,磷在40度的温度下就可以自燃,硫(硫磺)在250度时自燃,当硫磺粉尘在空气中浓度其下限超过2.3-35g/m3,遇火可发生爆炸;煤尘在常温状态下,通过吸收热量产生自燃,而在氧气、热量具备的情况下,煤尘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就有爆炸特性,根据试验,我国煤尘的爆炸下限浓度为45~55克/立方米,上限浓度一般为1500~2000克/立方米。

因此烘干设备在煤泥、尤其在煤炭烘干应用中产生的燃烧、爆炸事故是很多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作为环境治理一个重要设备——除尘器的应用便成为一个望而生畏、极具恐怖性的设备了,从而也不能够实现更有效环境治理目的,而这些因素制约着煤脱水(烘干)干燥的正常、安全、环保、持续性的发展,这种粗放式经营也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各地的煤烘干处理由于环境治理要求及监管,处于间歇式或者禁止状态,其重要原因是无法利用布袋式除尘器,从而也无法控制粉尘排放,更无法实现环保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在煤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除尘器着火甚至爆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在煤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包括燃料上料斗,燃料上料斗依次连接燃料提升机、燃料储藏室、喷吹炉、烘干机、旋风除尘器、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系统排尘除尘器、负压式引风机、风机排气管,原料上料斗、原料进料口分别设置在烘干机的始端,烘干机末端下方依次设置成品出料口、成品储藏间;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下方设置有锥形沉降室,锥形沉降室下方设置有排尘阀,排尘阀通过排尘管与系统排尘除尘器连接,旋风除尘器的下端、锥形沉降室的下端、系统排尘除尘器的下端、负压式引风机的下端还与成品储藏间连通;烘干机末端上方通过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与旋风除尘器连接,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与系统排尘除尘器之间设置有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为蝶形阀。

进一步的,所述排尘阀为方形的闸阀。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排尘除尘器的容量为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的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防火措施的使用,达到正常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低损耗性,其安全性是通过控制避免了停机、开机和维修过程中煤尘自燃引起火患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其环保性是能够有效的配套使用现有布袋除尘器来完成减少粉尘的排放和大气污染,并可有效收集可利用煤尘,作为煤干燥的燃料,同时也可直接为炼钢厂、电厂等企业作为喷吹炉的直接燃料,省去磨粉加工工序及成本,形成煤干燥厂的新型产品类型及其它供热炉使用企业的新型热能原料来源;低损耗性体现在火患引起的机械损失和维修费用及有效的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料提升机,2.燃料储藏室,3.喷吹炉,4.原料进料口,5.烘干机,6.成品出料口,7.旋风除尘器,8.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9.排尘管,10.负压式引风机,11.系统排尘除尘器,12.风机排气管,13.燃料上料斗,14.原料上料斗,15.成品储藏间,16.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7.排尘阀,18.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9.锥形沉降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应用在煤烘干设备中的除尘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燃料上料斗13,燃料上料斗13依次连接燃料提升机1、燃料储藏室2、喷吹炉3、烘干机5、旋风除尘器7、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系统排尘除尘器11、负压式引风机10、风机排气管12,原料进料口4、原料上料斗14分别设置在烘干机5的始端,烘干机5末端下方依次设置成品出料口6、成品储藏间15;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下方设置有锥形沉降室19,锥形沉降室19下方设置有排尘阀17,排尘阀17通过排尘管9与系统排尘除尘器11连接,旋风除尘器7的下端、锥形沉降室19的下端、系统排尘除尘器11的下端、负压式引风机10的下端还与成品储藏间15连通;烘干机5末端上方通过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与旋风除尘器7连接,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与系统排尘除尘器11之间设置有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

燃料提升机1、燃料储藏室2、燃料上料斗13为燃料煤的输送部分;喷吹炉3为供热部分;原料进料口4、原料上料斗14的原料来自待加工原料煤输送机,烘干机5为燃料煤与热气混合进行热交换部分,成品出料口6为干燥煤出料部分,旋风除尘器7为初级除尘收集部分,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排尘阀17、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为生产模式转换组件;风机排气管12为水汽排放筒。

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为蝶形阀。

排尘阀17为闸阀,可以是圆形、方形,最好是方形。

系统排尘除尘器11的容量为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的20%。

煤的干燥过程是:燃料煤经燃料上料斗13、燃料提升机1、燃料储藏室2送入喷吹炉3燃烧产生热气,送入烘干机5,与原料上料斗14、原料进料口4过来的原料煤混合完成热交换,经旋风除尘器7到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完成了干燥过程。但由于它是易燃物料,在具体生产的工艺和配置方面有不同之处,尤其当配套了布袋除尘器后,情况就变的复杂些,往往除尘器里着火,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为明显,是由于系统内的煤尘被新的粉尘置换排出,不易产生火苗,当生产过程在停止时,除尘系统内的残留煤尘经过吸收热量而产生火苗,为此,增加了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排尘阀17、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排尘管9和系统排尘除尘器11的配置,在生产工艺上增加了一个停机时的系统排尘的一个小工艺,是为了排除主除尘系统内不易被正常情况下排除的残留煤尘,由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排尘阀17、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排尘管9和系统排尘除尘器11协助负压式引风机10、风机排气管12来完成主除尘系统的残留煤尘的清理工作,并达到排除火患根本因素,避免了除尘器着火甚至引火爆炸的问题。

排尘工序是在每次停机大于一个小时以上时,就必须对系统进行一次排尘的,排掉主除尘系统内的所有残留煤尘,同时对除尘器进行一次降温处理,从根本上排除了火患因素,避免了火患事故。

生产工况下: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处于开放式,排尘阀17处于关闭式;在生产工况下,负压式引风机10的负压气流运行路径为:喷吹炉3、烘干机5、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旋风除尘器7、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负压式引风机10、风机排气管12。

排尘工况下: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处于关闭,由第二风道模式转换阀18阻断烘干机气流,第一风道模式转换阀16转换除尘器气流入系统排尘除尘器11,排尘阀17处于开放,冷风口处于开放,排尘工况下的引风机负压气流运行路径为:气源由冷风口进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将一级脉冲布袋式除尘器8内煤尘沸腾并经过排尘阀17、通入排尘管9流入系统排尘除尘器11进行煤尘的收集、水汽经负压式引风机10、由风机排气管12排出大气,完成煤尘的清理工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