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8550阅读:1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式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电热水器,包括面盖、底壳、主控板、电加热器、进水组件和出水组件,电加热器包括若干个即热式电热管、导水座和出水座,即热式电热管的长度方向沿底壳的高度方向,出水座上设置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存在问题是:当电控部意外损坏,无水进入时,不能防干烧,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它具有防干烧、消除安全隐患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包括面盖、底壳、主控板、电加热器、进水组件和出水组件,电加热器包括若干个即热式电热管、导水座和出水座,即热式电热管的长度方向沿底壳的高度方向,出水座上设置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一水过滤器,水过滤器的进水端与进水组件连通、出水端与进水接口连通;

水过滤器设置在电加热器的一侧,水过滤器的高度方向和所述底壳的高度方向平行,水过滤器的出水端高于所述即热式电热管的上端。

所述的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热熔断器,热熔断器设置在即热式电热管上,热熔断与主控板连接。

所述的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其特殊之在于:所述水过滤器,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壳体包括体部和盖部,体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进水接口;盖部包括盖体部和设置在盖体部上出水接口;

所述体部的封闭端内设置有若干个径向筋板,体部的端板上有若干个进水孔将进水接口和体部内腔相通;体部的外表面上有二个环形凹槽;

盖体部有若干个径向筋板呈圆形分布,盖体部有若干个出水孔将盖体部与出水接口相通;

滤芯设置在体部内,盖体部与体部连接,将滤芯固定。

所述的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滤芯由进水端到出水端依次分为前置PP棉滤芯、亚硫酸钙滤芯和后置PP棉滤芯。

所述的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盖体部有一圆环形插接槽,圆环形插接槽的内环壁板上有沉孔;

所述后置滤芯上有一头部;

所述体部的径向筋板支撑前置PP棉滤芯、体部的开口端插入盖体部内、端部与环形插接槽插接达液密封,头部插入沉孔内并与盖体部内的径向筋板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热水器,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使用完毕后,即热式电热管内会储存有水;即使电控部分有损坏,无水进入电加热器工作,储存的水起到缓冲作用,出水组件无水流出,使用者检查而消除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过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防干烧的电热水器,包括面盖1、底壳2、主控板3、电加热器4、进水组件5和出水组件6,电加热器4包括若干个即热式电热管41、导水座42和出水座43,即热式电热管41包括玻璃管体、设置在玻璃管体上的电热膜和设置在电热膜上的电极;即热式电热管41的长度方向沿底壳2的高度方向,出水座43上设置有进水接口431和出水接口432。

还包括一水过滤器7,水过滤器7的进水端与进水组件5连通、出水端与进水接口431连通;出水接口432与出水组件6连通;

水过滤器7设置在电加热器4的一侧,水过滤器7的高度方向和所述底壳2的高度方向平行,水过滤器7的出水端高于所述即热式电热管41的上端。

还包括热熔断器8,热熔断器8设置在即热式电热管41上,热熔断8与主控板3连接。

如图3、图4所述水过滤器7,包括壳体9和滤芯10,所述壳体9包括体部11和盖部12,体部11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进水接口111;盖部12包括盖体部121和设置在盖体部上出水接口122;

所述体部11的封闭端内设置有若干个径向筋板13,体部11的端板上有若干个进水孔将进水接口111和体部11内腔相通;体部11的外表面上有二个环形凹槽112;使用时,一紧固带嵌入环形凹槽112内,紧固带的两端分别与电热水器的底壳固定连接。

盖体部121有若干个径向筋板13呈圆形分布,盖体部121有若干个出水孔将盖体部121与出水接口122相通;

滤芯10设置在体部11内,盖体部121与体部11连接,将滤芯10固定。

所述滤芯10由进水端到出水端依次分为前置PP棉滤芯101、亚硫酸钙滤芯102和后置PP棉滤芯103。

所述盖体部121有一圆环形插接槽123,圆环形插接槽123的内环壁板上有沉孔124;

所述后置滤芯103上有一头部;

所述体部11的径向筋板13支撑前置PP棉滤芯101、体部11的开口端插入盖体部121内、端部与环形插接槽123插接达液密封,头部插入沉孔124内并与盖体部121内的径向筋板13配合。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