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6837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设备,尤其是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顶吸式吸油烟机(安装在灶具正上方的,薄形、深型或塔型吸油烟机,不包括侧吸和下排式)大多结构形式为:顶部设置集烟罩形成内凹腔体(集烟腔),集烟罩上设置有进风口和过滤网。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被收集在集烟腔内,并通过与集烟腔连通的风道排出室外。

如申请号为201410315985.7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以及设置在集烟罩底面的进风口,集油板固定在进风口的正下方,与进风口底面构成四侧进风的通道,导流罩罩设在集油板的下表面,由于是四侧进风,吸烟效率较高,而导流罩能够对油烟进行四个方向的导流,最大程度加强油烟机的吸油烟能力。

上述这种吸油烟机,其下方的炉灶所产生的油烟在升腾的过程中,通过导流罩将油烟导入到进风口内,虽然这种吸油烟机能通过集油板和导流罩的设置从而将油烟尽可能的吸入,然而如果产生的油烟量较大或者有外界气流扰动时,油烟很容易从集烟罩两侧的位置逃逸,由此不仅会降低吸油烟机的吸烟效率,而且如果产生油烟逃逸的现象,容易对厨房的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影响用户的健康。

目前常用构成风幕的方式来阻止油烟逃逸,如申请号为201610083264.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油烟机,包括油烟机本体,具有进烟口,以及第一风幕部,设置在油烟机本体上,第一风幕部具有第一出风口,从第一出风口流出来的气流形成风幕以阻止油烟向外扩散。

这种油烟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油烟逃逸,但风幕的存在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烟的上升速度,降低吸油烟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吸油烟效果的顶吸式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和导烟板,所述集烟罩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导烟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下方,所述导烟板和集烟罩之间至少在左右两侧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吸油烟机至少在左右两侧设置有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上开设有喷口,所述喷口位于集烟罩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烟板和导流装置的喷口设置成使得从喷口喷射出的气流由导烟板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气流通过相邻的进风通道从导烟板上方直接进入进风口,另一部分气流从导烟板下方流动到其他的进风通道后进入进风口。

为更好地阻碍油烟在两侧的逃逸,所述喷口朝向导烟板并且倾斜向下,所述喷口与垂直方向的角度为θ,40°≤θ≤90°,所述导流装置的底部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从喷口处朝向导烟板倾斜向下延伸一定距离、再朝向导烟板倾斜向上延伸一定距离,从而使得所述喷口喷出的气流形成倾斜向上的流场。

为了使得从各侧的进风通道通过的混合了干净空气和油烟的气流流量与相应进风通道的进风面积成正比,确保最大限度的进风,所述导烟板的边沿最低点与相应导流装置的喷口之间的高度差为h,所述导烟板的边沿与相应导流装置的喷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50mm≤h≤80mm,100mm≤L≤400mm。

为避免在极限情况下,当喷口喷出的气流不受风机抽吸力的影响下而全部流向导烟板下方,所述导流面为圆弧面,所述导流面远离喷口的末端的切线与导烟板的法线相交于导烟板的上方;或者所述导流面远离喷口的末端的切线与导烟板的法线平行。

优选的,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气源通道、与气源通道连通的稳压腔,所述喷口与稳压腔连通。

为了确保喷口喷出的气流流速的均匀性,所述喷口沿着导流装置的长度方向均匀地间隔布置。

为了更好的确保喷口喷射出气流的均匀性、以及有利于稳压腔内部气流的流动,所述稳压腔的体积不小于从气源通道进入的气体在0.1s通过的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喷射出的气流带动油烟在与导烟板相交时,导烟板重新对油烟进行了分配,使得油烟以更为合理的流量从不同的通道进入吸油烟机内部,避免了油烟的逃逸,提升了吸油烟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喷口间隔布置,因此,增大了高速气流与周边气流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的带动了周边气流的流动,形成了大流量的流场,该流场倾斜向上,进一步阻碍了油烟的逃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隐藏顶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导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后视图(隐藏前侧导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和图5,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1、设置在集烟罩1上方的风机罩2,集烟罩1上开设有进风口11,风机罩2内用于设置风机,从而油烟可通过进风口11进入到风机罩2内,再排出到公共烟道。集烟罩1的进风口11下方设置有导烟板3,在本实施例中,导烟板3为水平设置的平板,可替代的,导烟板3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结构,如四周向下翻边的上凹形、或者上凹的拱形等。由于集烟罩1的进风口11下方设置有导烟板3,因此,导烟板3和集烟罩1之间形成有左右两侧、前侧三个进风通道12。集烟罩1上方、风机罩2外周设置有从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的顶板4,集烟罩1和顶板4之间形成空腔。

由于顶吸式吸油烟机的跑烟现象基本都是油烟在靠近集烟罩1的时候向外发生逃逸,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形成一个与逃逸方向相反的流场,改变逃逸油烟的运动方向来防止油烟逃逸。为此,在吸油烟机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导流装置5,可替代的,也可以在吸油烟机的左右两侧以及前侧设置导流装置5。

导流装置5包括气源通道51、与气源通道51连通的稳压腔52、与稳压腔52连通的喷口53、以及用于引导喷口53喷射出的气流的导流面54。各导流装置5的气源通道51可以设置在集烟罩1上方,即集烟罩1和顶板4之间的空腔内。优选的,各导流装置5的气源通道51之间可以通过导管61互相连通,从而共用一个小型风机62,实现进风;或者也可以是每个导流装置5的气源通道51处均设置有小型风机62,实现进风。小型风机62可以设置在集烟罩1和顶板4之间的空腔内,通过集烟罩1和顶板4之间的间隙,抽吸吸油烟机外部的空气,或者也可以将吸油烟机出风口的部分气流经过过滤引入到小型风机62。

参见图3和图4,导流装置5还包括顶壁551、侧壁552和底壁553,顶壁551、侧壁552和底壁553构成了上述的稳压腔52。稳压腔52用于稳定从气源通道51进入的气流压力,从而保证从喷口53喷出的气流流速的均匀性。为了更好的确保喷口53喷射出气流的均匀性、以及有利于稳压腔52内部气流的流动,稳压腔52的体积应不小于从气源通道51进入的气体在0.1s通过的流量。

导流装置5远离导烟板3一侧的侧壁552和底壁553之间形成上述喷口53,在本实施例中,导流装置5呈长条形,喷口53沿着导流装置5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如图5中的前后方向。喷口53朝向导烟板3并且倾斜向下,喷口53与垂直方向的角度为θ,40°≤θ≤90°。底壁553和靠近导烟板3一侧的侧壁552的外侧面构成上述的导流面54,导流面54从喷口53处朝向导烟板3倾斜向下延伸一定距离,此后再朝向导烟板3倾斜向上延伸一定距离,从而可引导从喷口53喷射出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面54整体呈下凹的弧形面,可替代的,导流面54也可以是平面和曲面的组合,只要平面和曲面之间平滑过渡即可。

参见图5,由此,从喷口53高速喷出的气流(以箭头A表示)由于科恩达效应沿着导流面54运动,其原本的运动方向被改变,从倾斜向下变成倾斜向上。此时,气流被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气流离开导流面54从相邻的进风通道12通过然后从导烟板3上方进入集烟罩1的进风口11,与此同时带入了大量的油烟(油烟气流以箭头C表示,此部分喷射气流、外部空气和油烟的混合气流以箭头D1所示);而其余部分气流则带动油烟流向导烟板3的下方(此部分喷射气流、外部空气和油烟的混合气流以箭头D2所示),最终从导烟板3的另一侧通过其他的进风通道12被吸入到吸油烟机内部。当吸油烟机的前侧设置有导流装置5时,部分流动到导烟板3下方的油烟则从导烟板3左右两侧吸入。也就是说,导流装置5喷射出的气流带动油烟在与导烟板3相交时,重新对油烟进行了分配,使得油烟以更为合理的流量从不同的通道进入吸油烟机内部。另一方面,由于喷口53间隔布置,因此,增大了高速气流与周边气流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的带动了周边气流(以箭头B所示)的流动,形成了大流量的流场,该流场倾斜向上,进一步阻碍了油烟的逃逸。

参见图6,为了使得从各侧的进风通道12通过的混合了干净空气和油烟的气流流量与相应进风通道12的进风面积成正比,确保最大限度的进风,-50mm≤h≤80mm,100mm≤L≤400mm,其中,h是指导烟板3的边沿最低点与相应导流装置5的喷口53之间的高度差,L是指导烟板3的边沿与相应导流装置5的喷口53之间的水平距离。h越小,则喷口53喷出的气流流向导烟板3上方的比例越大,L越大,则喷口53喷出的气流流向导烟板3上方的比例越大。

导流面54远离喷口53的末端的切线L1与导烟板3的法线L2相交于导烟板3的上方,或者该切线L1与导烟板3的法线L2平行,以避免在极限情况下,当喷口53喷出的气流不受风机罩2内的风机抽吸力的影响下而全部流向导烟板3下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