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39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外界空气质量较差,雾霾天气频繁,通常人们都选择购买空气净化器来净化室内的空气。但是,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并没有换气功能,如果长时间不打开门窗,室内的氧气含量会大幅度降低,CO2含量逐渐升高,用户在室内会感觉头晕、精神不振等。如果经常开窗换气,会导致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的速度大打折扣,室内空气得不到充分净化,起不到空气净化的作用。现有的新风净化装置安装不便,需要在墙体上打孔固定,破坏墙体且安装不便,不能在各种环境下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安装方便,可以固定在窗框上,换气的同时能够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结构简单紧凑,换气速度快且换气量充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过滤装置和新风换气装置,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共同组成一个容置腔,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新风换气装置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均与窗框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安装在室内,所述下壳体安装在室外。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前表面开设有室外进风口,所述下壳体底面开设有室外出风口,所述上壳体前表面开设有室内出风口,所述上壳体后表面开设有室外进风口,所述新风换气装置包括通道Ⅰ和通道Ⅱ,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分别与所述通道Ⅰ的进出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分别与所述通道Ⅱ的进出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所述过滤装置出风口与所述通道Ⅰ进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出风口处设有风机Ⅰ,所述风机Ⅰ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框和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能够插入所述过滤框中,所述上壳体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过滤框尺寸匹配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外表面设有手拉环。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框后表面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风机Ⅱ,所述风机Ⅱ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连接处通过密封材料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出风口处设置风向导出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节省空间,安装方便,密封性好,有效减小噪音。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换气速度快,换气量充足,换气量可根据需要调整大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底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风换气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风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风换气装置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风换气装置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小型高效全热交换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小型高效全热交换芯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上壳体;102-下壳体;103-过滤装置;104-新风换气装置;10401-全热交换芯;10401-全热交换芯;1040101-通孔Ⅰ;1040102-通孔Ⅱ;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40103-间隔条;10402-底板;10403-前挡板;10404-后挡板;10405-左侧板;10406-右侧板;10407-上支撑板;10408-下支撑板;10409-进气腔;10410-出气腔;10411-导向板Ⅰ;10412-导向板Ⅱ;10413-进气口;10414-出气口;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417-导风部件;10418-弧形板;105-容置腔;106-室外进风口;107-室外出风口;108-室内出风口;109-室内进风口;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12-风机Ⅰ;1013-过滤框;1014-过滤网;1015-手拉环;1016-风机Ⅱ;1017-风向导出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窗式新风净化装置,包括上壳体101、下壳体102、过滤装置103和新风换气装置104,所述上壳体101和所述下壳体102共同组成一个容置腔105,所述过滤装置103和所述新风换气装置104固定在所述容置腔105中,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均与窗框固定连接,根据窗框大小可以调整所述上壳体101和所述下壳体102的尺寸和安装位置,灵活方便,不仅可以家庭使用还可以使用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所述上壳体101安装在室内,所述下壳体102安装在室外,有利于加强换气效果。

所述上壳体101和所述下壳体102优选采用与窗框材质相同的断桥铝,隔热效果良好,安装方便,且能有效降低噪音。

所述下壳体102前表面开设有室外进风口106,所述下壳体102底面开设有室外出风口107,所述上壳体101前表面开设有室内出风口108,所述上壳体101后表面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09,所述新风换气装置104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室外进风口106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8分别与所述通道Ⅰ10415的进出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109和所述室外出风口107分别与所述通道Ⅱ10416的进出口连通。

进风口和出风口位置设置紧凑合理,通道设计合理,充分利用并节省空间,减小整体装置的体积。

所述室外进风口106与所述过滤装置103连通,所述过滤装置103出风口与所述通道Ⅰ10415进风口连通。

所述室外出风口107处设有风机Ⅰ1012,所述风机Ⅰ1012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风机Ⅰ1012优选轴流风机,轴流风机流量大、噪音低。

所述过滤装置103包括过滤框1013和过滤网1014,所述过滤网1014能够插入所述过滤框1013中,所述过滤网1014包括PM2.5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除菌层等,能够有效去除外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将洁净的空气导入室内,所述上壳体101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过滤框1013尺寸匹配的通孔。

所述过滤网1014外表面设有手拉环1015,需要更换过滤网时,拉动手拉环1014将过滤网1014拉出即可,方便更换,有效避免整体拆装过滤装置。

所述过滤框1013后表面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风机Ⅱ1016,所述风机Ⅱ1016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风机Ⅱ1016优选轴流风机,能够有效增加室外进气量,保证换气速度,用户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控制器调节所述风机Ⅱ1016的风速,从而控制换气速度和换气量。

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之间连接处通过密封材料密封,不但能够保证换气质量还能有效降低新风净化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所述室内出风口108处设置风向导出板1017,可以分散或改变气流的流向,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可以稳定风力。

所述新风换气装置104,包括壳体和全热交换芯10401,所述壳体包括底板10402、前挡板10403、后挡板10404、左侧板10405和右侧板10406,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一体成型,所述左侧板10405和所述右侧板10406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连接,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四方形,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同一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固定在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上,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另一条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通过上支撑板10407和下支撑板10408固定,所述上支撑板10407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10405和所述右侧板10406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板10408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下支撑板10408、所述后挡板10404和所述底板10402围成进气腔10409,所述前挡板10403、所述下支撑板10408和所述底板10402围成出气腔10410,所述进气腔10409内设置有导向板Ⅰ10411,所述出气腔10410内设置有导向板Ⅱ10412。

所述导向板Ⅰ10411和导向板Ⅱ10412均为弧形板,所述导向板Ⅰ10411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靠近所述左侧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10411另一端与所述进气腔10409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10412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靠近所述左侧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10412另一端与所述出气腔10410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10411和所述导向板Ⅱ10412能够对新风和污风流动方向进行导向,并同时保证与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之间紧密连接。

所述右侧板10406上开设有进气口10413,所述底板10402上开设有出气口10414,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换通道,所述进气口10413依次与所述进气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连通,从室外进来的新风通过所述进气口10413进入再经由所述进气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进入到室内,所述出气口10414依次与所述出气腔10410和所述通道Ⅱ10416连通,室内的污风通过所述通道Ⅱ10416从所述出气口10414排出。

所述进气口10413通过螺栓固定导风部件10417,所述导风部件10417中垂直设置多组弧形板10418,所述弧形板10418圆心指向进风方向,所述弧形板10418能够对新风起到导向和聚集作用,使新风进入所述通道Ⅰ10415内。

所述壳体外表面包覆一层密封材料,对新风换气装置进行密封,保证内部气体流动时不会产生外泄现象。

所述新风换气装置104具体工作流程:

室外新风从所述进气口10413进入所述进气腔10409内,在所述导向板Ⅰ10411的导向作用下进入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Ⅰ10415中,然后进入室内;室内污风通过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Ⅱ10416进入所述出气腔10410中,经由所述导向板Ⅱ10412的导向作用从所述出气口10414排出至室外,完成整个换气过程。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四方形,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叉结构,所述通道Ⅰ10415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其中一组相对面上开设通孔Ⅰ1040101,所述通道Ⅱ10416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另一组相对面上开设通孔Ⅱ1040102。

所述通孔Ⅰ1040101为长条状,所述通孔Ⅰ1040101长度方向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表面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通孔Ⅰ1040101沿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通孔Ⅱ1040102为长条状,所述通孔Ⅱ1040102长度方向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表面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沿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设置位置与两个所述通孔Ⅰ1040101之间间隔处对应,这样可以保证所述通孔Ⅰ1040101与所述通孔Ⅱ1040102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内部间隔设置,增加气体热交换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与所述通孔Ⅱ1040102开设宽度均为3-4mm,能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热传导特性增强交换气体的换热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和所述通孔Ⅱ1040102内部沿长度方向固定设置若干间隔条1040103,所述间隔条1040103长度与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长度相等,所述间隔条能够对气体进行导向,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气体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接触面积,增加换热率。

所述间隔条1040103厚度为0.5-1mm。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铸铝材质,铸铝材质质量轻,导热率较好,成型结构稳定,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膜能够有效提高气体换热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