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1773发布日期:2018-09-05 00:5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尤其涉及吹出口的上下风向板。



背景技术:

以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备:配置在从吸入口至吹出口的空气流路中的送风风扇;配置在送风风扇的周围的热交换器。并且,具备:从室内机的前方朝下方自如地控制自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同时设计成防止在制冷运转过程中结露的上下风向板。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框体的下部具备吹出口。在吹出口设有两张上下风向板,能够相互独立驱动,同时形成为以下构造:当两个上下风向板的相位处于规定关系时,一方束缚另一方的旋转而不能旋转。由此,由于可防止不经意的旋转,所以即使在手动操作上下风向板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陷入不能旋转状态的情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93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成而言,使用两张上下风向板以外的多个部件,因复杂构成而由一方的上下风向板限制了另一方的上下风向板的活动。因此,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存在构成部件增加以及制造时组装工时增加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空调装置具备两张上下风向板,形成为不增加部件数量就容易组装的构成,两张上下风向板不会陷入不能旋转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备:框体,该框体的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墙壁;吸入口以及吹出口,该吸入口以及吹出口设于上述框体;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送风机,该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送风机配置在从上述吸入口至上述吹出口的风路中;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以能转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吹出口,在上述吹出口的下部形成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的吹出流路,朝上下改变上述吹出风的方向;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该上下风向辅助板转动而位于比上述上下风向板靠上述框体的前表面侧的位置,在从上述吹出口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形成上述吹出流路,朝上下改变上述吹出风的方向,上述上下风向板的末端的旋转轨道与上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轨道交叉,上述上下风向板在上述末端具备具有半径尺寸r的曲面的棱线部,上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上述上下风向板的上述末端可接触的面上具有突出了突出尺寸p的突起部,上述突起部的上述突出尺寸p小于上述半径尺寸r。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上下风向板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独立地转动,能够使吹出风的方向改变。并且,上下风向板的末端的旋转轨道与上下风向辅助板的背面侧的端部的旋转轨道相互交叉,上下风向板的末端与上下风向辅助板的背面侧的面可接触,但由于只有比设在上下风向板的末端的棱线部的半径尺寸r的圆角小的突起,故而上部风向板的末端不会钩挂上下风向辅助板而停止。由此,可获得构成部件少且制造时能简单组装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室内机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2的室内机的运转停止状态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的吹出口构成部的外观的图。

图6是图4的吹出口周边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上下风向板与上下风向辅助板接触的状态的室内机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吹出口周边的放大图。

图9是进一步放大了图8的上下风向板与上下风向辅助板的接触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关于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设备等,表示的是相同的或者与之相当的设备,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另外,说明书全文示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终究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说明书内的记载。尤其是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的组合,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进而,关于以下标区别等的多个同种设备等,在无需特殊区别或特别指定的情况下,有时会省略下标进行记载。另外,在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

实施方式1.

<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3的构成>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那样,空调装置1将室内机2和室外机3利用气体侧连接配管11以及液体侧连接配管12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3。室内机2在内部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热交换器4连接有与室内机2的外部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室外机3在内部设有四通切换阀9、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6和膨胀阀10,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起来。如上所述,制冷剂回路13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室内热交换器4、四通切换阀9、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6、膨胀阀10连接起来,构成制冷循环。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附近配置有室内送风机5,在室外热交换器6的附近设置有室外送风机7。

<室外机3的构成>

在室外机3的内部,膨胀阀10、室外热交换器6和四通切换阀9利用制冷剂配管串联地连接。四通切换阀9与室外热交换器6、压缩机8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同气体侧连接配管11相连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四通切换阀9通过切换排出口以及吸入口的连接端口,能够切换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在为图1中由实线示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同气体侧连接配管11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8的吸入口连接,压缩机8的排出口与室外热交换器6连接。此时,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在为图1由虚线示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6与压缩机8的吸入口连接,压缩机的排出口与同气体侧连接配管11相连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此时,空调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

<室内机2的构成>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室内机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室内机2处于运转状态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另外,图3是室内机2处于运转停止状态下的说明图。在图2中,顶棚面t是设置有室内机2的室内的顶棚面。壁面k是设置有室内机2的壁面。在室内机2中,将位于壁面k侧的面称为室内机2的背面。在室内机2的构成外观的面中,将与背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称为前表面。将室内机2的处于顶棚面t侧的面称为顶面,在室内机2的构成外观的面中,将与顶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称为下表面,将图2的右侧的侧面称为右侧面,将与右侧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称为左侧面。另外,对于室内机2的内部构件也进行同样的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室内机2具有形成为横长的长方体状的框体60。框体60的前表面由前表面面板63覆盖,左右侧面由侧面面板64覆盖,背面由背面面板65覆盖。前表面面板63构成为与壁面k平行,除了形成有成为吸入口21的凹部以外,从顶面至下表面成为平坦的一个平面。另外,前表面面板63的下端63a构成框体60的下表面的前表面侧的端部。下表面由背面面板65、下表面面板66和上下风向板27覆盖。顶面由顶面面板68覆盖,顶面面板68具备格子状的开口部,其成为吸入口21a。在前表面面板63的框体6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也形成有狭缝,成为吸入口21b。下表面面板66与室内的地面平行。另外,室内机2的框体60并不限定于横长的长方体状,只要是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1和用于吹出空气的吹出口22分别各设有一处以上的箱状,就不仅仅限定于图2的形状。吸入口的位置、形状根据必要的风量、设计,既可以仅设在顶面,也可以仅设在前表面。另外,有关吹出口22,也并不限定于朝框体60的正下方开口的形式,也可以朝框体60的前表面侧倾斜地开口。

可是,像如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那样,在室内机2为横长的长方体状,且将吹出口22仅设在框体60的下表面,偏靠前表面面板侧地配置吹出口的情况下,当从前表面观看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2的时候,吹出口22不可见,能够提高外观性。进而,在运转时,容易使吹出空气的角度朝下,能够使空气到达至地面。

如图3所示那样,在框体60的内部,收纳有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产生空气流动的室内送风机5。室内送风机5的顶面侧以及前表面侧的周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送风机5的下侧形成有与吹出口22相连的风路40。在吹出口22的前表面壁22b,在风路40中到达吹出口22的近前部分,为了调整左右的风向而设置有左右风向板30。在吹出口22分别设有用于调整上下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上游配置有过滤器37,在室内热交换器4之下配置排水盘38,回收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产生的冷凝水。

<风路40以及吹出口22>

风路40具备位于背面侧的背面壁22a和位于前表面侧的前表面壁22b。背面壁22a从室内送风机5的背面侧朝下方延伸,形成为朝室内送风机5的下侧绕回,到达吹出口22。也就是,背面壁22a从室内送风机5的背面侧朝前表面方向形成斜面,背面壁22a的终端22ab与下表面面板66的内部侧相接地定位。

另一方面,吹出口22的前表面壁22b的起点22ba靠室内送风机5的正下方的前表面定位,自此朝向前表面侧向斜下方延伸而到达吹出口22。前表面壁22b的终端22bb也就是吹出口22侧的端部定位在室内机2的前表面面板63的下端63a的靠近背侧位置。

图5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构成部的外观的图。图5是从吹出口构成部拆掉上下风向板27、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状态的外观图,是从室内机2的下表面侧观看的状态的图。在吹出口22设置有多个左右风向板30。多个左右风向板30利用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2、连结部76、左右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连结杆75,与左右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54连结。左右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54通过旋转使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2朝左右移动,能够改变左右风向板30的朝向。上下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51使上下风向板27转动。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电动机53驱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分别能够利用单独的电动机独立地进行旋转动作。

<上下风向板27>

上下风向板27安装于旋转轴32a,以能将旋转轴32a作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式被支撑。旋转轴32a位于吹出口22的背面侧,配置在吹出口22的背面壁22a的附近,距背面壁22a的终端22ab隔开间隙29地配置。另外,旋转轴32a配置在吹出口22的内部。在运转时,朝吹出口22的下方打开上下风向板27,吹出风从吹出口22和间隙29的双方吹出。上下风向板27和吹出口22的内部的前表面壁22b相向地配置,相向的彼此间的空间成为吹出风的主流f1的吹出流路。上下风向板27具备沿吹出口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27a及从该板状部凸出的支撑部件32。支撑部件32安装于旋转轴32a。上下风向板27经由支撑部件32使板状部27a在上下方向移动,在上下方向改变从吹出口22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如图4所示那样,上下风向板27在运转时以旋转轴33为中心朝下侧旋转,打开吹出口22,并且,旋转的角度得到调整,调整吹出的风的上下方向。将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称为主流f1,将从间隙29吹出的吹出风称为副流f2。当上下风向板27打开时,上下风向板27在吹出口22的下部对吹出风的主流f1进行引导。

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吹出风的主流f1侧的面具有对吹出风进行引导的两个面,形成吹出流路。作为对吹出风进行引导的两个面,将配置在吹出风的主流f1的上游侧的面称为上游侧引导面26a,将相对于上游侧引导面26a配置在下游侧的面称为下游侧引导面26b。下游侧引导面26b相对于上游侧引导面26a配置在吹出流路的内侧。上下风向板27在上游侧引导面26a与下游侧引导面26b之间形成有台阶差28。台阶差28例如通过斜面或者曲面或者它们的组合,形成为平缓的面。在实施方式1中,台阶差28以可将沿着上游侧引导面26a流动的吹出风不从表面剥离地导向下游侧引导面26b的方式,连接曲率大的曲面而形成为s字形状。台阶差28相比板状部27a的中央配置在下风侧。另外,上下风向板27在末端具有锥形面25。锥形面25位于吹出风的主流f1侧,与下游侧引导面26b平缓地连接。在实施方式1中,下游侧引导面26b和锥形面25通过曲面连接。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游侧引导面26a以及下游侧引导面26b作为平面示出,但只要能对吹出风进行引导则也可以是曲面。

图3所示的室内机2是运转停止状态,上下风向板27构成为覆盖吹出口22。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末端部构成为,在室内机2的运转停止状态下,抵达吹出口22的开口部的前表面侧的端部也就是前表面壁22b的终端22bb。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关闭吹出口22,构成为无法目视确认内部。另外,成为上下风向板27的转动中心的旋转轴32a在运转停止状态下配置在板状部27a的上部。

该上下风向辅助板31通过图5所示的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电动机53的驱动,能够以旋转轴32a为中心在从上侧构造抵碰(全闭状态)到下侧构造抵碰(全开状态)的范围进行转动。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以旋转轴32a为中心描绘圆形轨道地转动。

<上下风向辅助板31>

在吹出口22的前表面侧且相对于上下风向板27为上方的位置,定位前表面壁22b。在前表面壁22b的空气流路侧的面的附近配置使上下风向辅助板31旋转的旋转轴33。旋转轴33配置在从吹出口22的开口部进入到框体内部侧的位置上,当上下风向板27覆盖吹出口22时位于其上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设置在从旋转轴沿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腕部34的末端。上下风向辅助板31设置成,使板状部31a的面与沿着围绕旋转轴33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大致平行。也就是,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面朝向旋转轴33那侧。

上下风向辅助板31能够围绕旋转轴33在框体60的前后方向转动。如图3所示那样,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运转停止状态下被收纳在吹出口22的内部,板状部31a使端部朝向下方,被收纳成将风路40的一部分堵塞,但如图4所示那样,在运转状态下在从吹出口22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使板状部31a的整体突出,能够定位成板状部31a成为大致水平。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沿着吹出口22的长度方向也就是室内机2的左右方向延伸,能够改变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的主流f1的上下方向的风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一起形成吹出流路。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形成为具有曲面的板状,但只要能够对吹出风进行引导则也可以是平板状。

该上下风向辅助板31通过由图5所示的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电动机53驱动,能够以旋转轴33为中心,从图3所示那样的收纳状态即后侧构造抵碰状态到前侧构造抵碰状态的范围进行转动。前侧构造抵碰状态是从图4所示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进一步朝前侧转动而使腕部34与前表面壁22b的终端22bb抵碰的状态。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末端以旋转轴33为中心描绘圆形轨道地进行转动。

<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关系>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轴33位于吹出口22内部的前侧,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位于吹出口22内部的背面侧。如图3所示那样,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上下风向板27使其板状部27a水平,覆盖吹出口22。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使其板状部31a朝背面侧移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整体收纳在吹出口22的内部。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上下风向辅助板31配置在上下风向板27的上部,旋转轴33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侧的上部。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在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的前侧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上部。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如上述那样,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被收纳于吹出口22,因而没有室内的尘埃堆积。

从上述的运转停止状态起,上下风向板27使末端从框体60的前表面侧朝背面侧转动,成为吹出口22打开的状态。在上下风向板27转动直至不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旋转的圆形轨道交叉的位置之后,上下风向辅助板31使末端从框体60的背面侧朝前表面侧转动。上下风向板27旋转的轨道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旋转的轨道由于相互相交,所以,在改变吹出口22的开闭动作或风向的情况下,需要使其进行动作以便不相互接触。而通过这样构成,能将两张风向板收纳到狭小的空间内,同时能在上下方向自由调节吹出风,另外在室内机2的运转时也能获取大的吹出流路。

<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的空气流动>

以下,基于图3以及图4来说明室内机2内的空气流动。图4所示的吸入口21a以及吸入口21b的附近所示的箭头a表示从吸入口被取入到室内机2内的空气流动。从配置在室内机2的顶面以及前表面的吸入口21被吸入的空气在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的空气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时被冷却,在进行制热运转时被加热。经过室内热交换器4与制冷剂进行过热交换的调和空气到达室内送风机5。经过室内送风机5的内部或者室内送风机5与背面面板65的间隙的空气在风路40通过,由左右风向板30进行左右方向的调整。经过左右风向板30的空气沿着设置在吹出口22的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从吹出口22朝室内机2的前方或者下方被吹出。

在室内机2为运转状态时,上下风向板27围绕配置在吹出口22的开口的下端附近的旋转轴32a转动,使末端向吹出口22的下方移动,使末端朝向室内机2的斜下方。其板状部27a由于配置在靠近旋转轴32a的位置,所以即便在上下风向板27转动而打开吹出口22的状态下,板状部27a的上游侧端部27aa也位于吹出口22的开口部。因此,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成为以吹出口22的开口部为起点朝框体60的斜下方突出的状态。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从图3所示的被收纳在吹出口22内的状态起,围绕配置在吹出口22的开口的下端附近的旋转轴33转动,从吹出口22向下方突出,配置成对吹出风进行引导的板状部31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上下风向辅助板31由于其板状部31a设置在离开旋转轴33的位置上,所以若使其转动规定角度,则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以及下游侧端部31ab移动到从吹出口22的开口部突出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能够定位在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附近的框体60前表面侧。也就是,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位于吹出流路的上游侧,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位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与吹出口22的开口部相连地配置而形成吹出流路。吹出风由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引导,朝框体60的前表面侧吹出。另外,板状部31a从吹出口22突出,与吹出口22内部的风路的前表面壁22b的终端22bb的距离越大,则吹出流路的面积就越大,能够减小形成水平方向气流时的风路阻力。

上下风向板27不仅能停止在图4所示的角度,还能停止在从如图3那样堵塞吹出口22的状态起至末端朝向正下方的状态为止的各个角度。上下风向辅助板31也能够转动到从如图3所示被收纳在吹出口22内部的状态起至图4所示的大致水平的状态为止的各个角度。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通过如上述那样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运转时,不仅能够使吹出空气的角度朝向下方,还能够朝向前侧。在图4所示的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的情况下,室内机2为向前吹出的状态。吹出风的主流f1由上下风向板27的上游侧引导面26a、下游侧引导面26b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引导,朝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

图6是图4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与水平方向呈角度γ地打开。吹出风在经过左右风向板30之后,被分成由上下风向板27的上侧的面即运转停止时朝向框体内部的方向的面引导而改变风向的主流f1、以及从背面壁22a的终端22ab与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的周边部的间隙29出来的副流f2。副流f2在从间隙29流出到室内机2外之后,由于康达效应,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外侧的面、即运转停止时堵塞吹出口22而成为外观面的那侧的面流动。另一方面,主流f1抵碰上下风向板27的上游侧引导面26a,流向改变成沿着上游侧引导面26a以及下游侧引导面26b的表面的方向。流向被改变的主流f1经过大致水平定向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上而朝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这里,上下风向板27的下游侧引导面26b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设有间隙50地配置,以便吹出风在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所朝向的方向流入。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表面流动的主流f1的一部分在沿着下游侧引导面26b流过后成为副流g1而向间隙50流入。流入间隙50的副流g1由于康达效应,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即未朝向旋转轴33的那侧的面流动。

此时,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相比下游侧引导面26b的下游侧的端部即下游侧引导面末端部26bb位于上游侧。也就是,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和下游侧引导面26b在吹出风的流向上重叠了图6所示的尺寸b。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在上游侧端部31aa使切线与下游侧引导面26b大致平行。通过这样构成,流入到间隙50的副流g1容易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面流动。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位于将上游侧引导面26a往吹出流路的下游方向延长了的假想面上。通过这样构成,吹出风的主流f1在由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形成的吹出流路上流动,不会在间隙50中流入必要量以上的流量的副流g1。

如上述那样,副流f2以及副流g1在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与面向主流f1的那侧的面相反侧的面流动,能够防止在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两面处的空气出现温差。也就是,当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时,能够抑制暖湿的室内空气83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接触的情形,因而,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产生结露的情形。

<用于防止故障的构造>

图7是示出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接触的状态的室内机2的剖面的说明图。图8是图7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由于分别独立地被驱动,所以,能够分别固定在任意的角度上。根据通常的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驱动控制,两者被驱动而不会相互接触。但是,在手动操作上下风向板27或上下风向辅助板31或是这两者等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有时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背面侧的部分会发生接触。若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背面侧的部分接触,则发生钩挂而使活动受到束缚,两者陷入不能旋转的状态,变成故障的原因。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成为即便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背面侧的部分接触也不会陷入不能旋转的状态的构成。

利用图8对用于防止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陷入不能旋转的状态的构造进行详细地说明。图8中以虚线示出的轨道80表示的是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以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为中心旋转时的轨道。在图7以及图8中,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和腕部34的背面部34a的边界的部分接触。此时,若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背面侧的部分没有与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钩挂那样的突起,则不会妨碍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动作。也就是,当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为从吹出口22突出的状态时,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朝向上下风向板27侧的面上,若没有与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钩挂那样的突起或者嵌入那样的凹陷,则不会妨碍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动作。

图9是进一步放大示出了图8的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接触部的示意图。在图8中,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和腕部34的背面部34a的边界的部分接触,而图9进一步示出了上游侧端部31aa从腕部34的背面部34a突出了突出尺寸p的情况下的图。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的下侧的棱线部90以半径尺寸r的曲面倒圆角。另一方面,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上游侧端部31aa从腕部34的背面部34a突出了突出尺寸p。在图9中,半径尺寸r与突出尺寸p的关系是r>p的关系。图9所示的方向d表示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移动方向。另外,轨道81表示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规定位置处的旋转轨道。在上下风向板27朝方向d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构成为半径尺寸r比突出尺寸p大,上下风向辅助板31也在旋转方向具有游隙,所以,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不会被突起钩挂,而能够朝方向d动作。也就是,即便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背面部存在阻碍上下风向板27的移动方向的活动的突起,若突出尺寸p比设在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的棱线部90的圆角的半径尺寸r小,则上下风向板27能够进行旋转移动。

在实施方式1中,当接通室内机2的电源时或切断电源时,上下风向板27被控制成进行打开方向的动作。也就是,被控制成往图9所示的方向d旋转。根据上述构成,上下风向板27进入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轨道上而不会妨碍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移动,而在图7~图9所示的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接触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以便消除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接触。

另外,在图9中,仅将形成在上下风向板27的下侧的面与末端的端面之间的棱线部90倒圆角成半径尺寸r,但形成在末端的端面与锥形面25之间的棱线部91也可以倒圆角成半径尺寸r。当棱线部91也被倒圆角时,即便是在图9中突起部设在末端27ab的上侧的情况下,上下风向板27也能够朝方向c移动。

<本发明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中,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具备:框体60,其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壁面k;吸入口21以及吹出口22,其设于框体60;室内热交换器4以及室内送风机5,其配置在从吸入口21至吹出口22的风路中;上下风向板27,其以能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吹出口22,在吹出口22的下部形成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的吹出流路,朝上下改变吹出风的方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其转动而位于比上下风向板27靠框体60的前表面侧的位置,在从吹出口22的下端朝下部突出的位置形成吹出流路,朝上下改变吹出风的方向。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的旋转轨道80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轨道81交叉,上下风向板27在末端27ab具备具有半径尺寸r的曲面的棱线部90。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可与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接触的面上具有突出了突出尺寸p的突起部。突起部的突出尺寸p小于半径尺寸r。另外,可与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27ab接触的面在实施方式1中是指腕部34的背面部34a以及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即使成为因外力致使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接触的状态,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也不会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钩挂而受到束缚。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以上下风向辅助板旋转轴33为中心转动,具备:从上下风向辅助板旋转轴33延伸的腕部34;设在腕部34的与设有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轴33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板状部31a。突起部通过板状部31a从腕部34的背面侧端面突出而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板状部31a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腕部34的背面侧端面突出,能够使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形状具有自由度。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中,具备成为上下风向板27的转动中心的上下风向板旋转轴32a和成为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转动中心的上下风向辅助板旋转轴33,上下风向板旋转轴32a位于吹出口22的内部的背面侧,上下风向辅助板旋转轴33位于吹出口22的内部的比上下风向板旋转轴32a靠前表面侧的位置,上下风向板27在运转开始时从框体60的前表面朝背面方向转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运转开始时朝与上下风向板27相反的方向转动。

通过这样构成,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能够配置在小空间内,在运转时能够取得大的吹出风路。在这样的构成中,虽成为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容易接触的位置关系,但如上述那样例如即便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接触,上下风向板27的末端也不会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钩挂而受到束缚。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中,棱线部90由上下风向板27的下侧面和末端27ab的端面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尤其是按照实施方式1那样的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关系,即便是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从腕部34的背面侧突出的形状,上下风向板27也能够朝下方移动。设在上下风向板27的棱线部90的r角形状(圆角形状)也设在必要最小限度的范围即可,因而上下风向板27在制造上的自由度增加。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运转停止时被收纳在吹出口22的内部。另外,上下风向板27在运转停止时覆盖吹出口22。

通过这样构成,上下风向板27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能够配置在小空间内,进而在运转停止时上下风向辅助板31也被收纳在内部,因而,室内机2的外观的美观性良好。另外,上下风向板27的下侧的面成为运转停止时的外观,上下风向板27的上侧的面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处于无法从外部目视确认的位置,仅确保上下风向板27的下侧的面的外观品质与框体60的外观相同即可,因而能够将部件的成本抑制为最小限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调装置,2室内机,3室外机,4室内热交换器,5室内送风机,6室外热交换器,7室外送风机,8压缩机,9四通切换阀,10膨胀阀,11气体侧连接配管,12液体侧连接配管,13制冷剂回路,21吸入口,21a吸入口,21b吸入口,22吹出口,22a背面壁,22ab终端,22b前表面壁,22ba起点,22bb终端,25锥形面,26上下风向板,26a上游侧引导面,26b下游侧引导面,26bb下游侧引导面末端部,27上下风向板,27a板状部,27aa上游侧端部,28台阶差,29间隙30左右风向板,31上下风向辅助板,31a板状部分,31aa上游侧端部,31ab下游侧端部,32支撑部件,32a(上下风向板)旋转轴,33(上下风向辅助板)旋转轴,34腕部,34背面部,37过滤器,38排水盘,40风路,50间隙,51上下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53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电动机,54左右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60框体,63前表面面板,63a下端,64侧面面板,65背面面板,66下表面面板,68顶面面板,72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5左右风向板驱动用电动机连结杆,76连结部,80(旋转)轨道,81轨道,83室内空气,90棱线部,91棱线部,a箭头,b尺寸,c方向,d方向,f1主流,f2副流,g1副流,k壁面,p突出尺寸,r半径尺寸,t顶棚面,γ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