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260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基站机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通信基站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房内的设备也不断增多,随着设备地长期工作,机房内的热量会迅速升高,特别是在天气闷热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对热量进行处理,往往会出现意外事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现有的基站机房中,大多都是通过制冷设备来进行恒温处理,这样通过外部设备的方式,虽然能够很好的处理热量,但是也提高了机房的能耗,降低了机房的实用价值,而且,由于现有的机房的机构比较单一,采用了墙体结构,不易于散热,影响了机房内热量的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支柱、通风机构、热交换组件、通气管、制冷设备和水冷机构;

所述制冷设备的外机设置在主体外,所述制冷设备的内机设置在主体内,所述支柱位于主体的上方;

所述通风机构包括第一扇叶、第一转轴、第一圆齿轮、第二转轴、第二圆齿轮、第三转轴、传送带、第二风扇、侧通风管、第三通风管、出风板和主通风管,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扇叶的轴线上,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设置在支柱的上方,所述第一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圆齿轮与第一支柱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圆齿轮与第二圆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转轴与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传送带与第三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三转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转轴有三个,三个第三转轴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三转轴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风扇有三个,三个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三个第三转轴上,所述主通风管设置在支柱上,所述主通风管竖直设置,所述侧通风管有三个,三个侧通风管均设置在主通风管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通过侧通风管与主通风管连通,所述第三通风管与制冷设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风管设置在主体的下方,所述出风板设置在第三通风管上,所述出风板水平设置,所述出风板上设有出风孔,所述第三通风管通过出风板与主体内部连通;

所述热交换机机构包括第一通风管和第二通风管,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在主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通风管有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风管呈矩阵排列,各第一通风管之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的一端与主通风管连通,所述第一通风管的另一端与通气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管有若干个,所述第二通风管呈矩阵排列,各第二通风管之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之间交错设置;

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蓄水箱、水泵、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蓄水箱设置在主体的下方,所述蓄水箱通过水泵分别与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穿过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一端均与水泵连通,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与蓄水箱连通,所述第二水管位于主体内部;

所述主体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电感、二极管和场效应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lp28400aspf,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九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五端通过第七电容和第二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五端通过第一电阻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通过电感与集成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三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场效应管的漏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与集成电路的第八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八端通过第四电容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第三电阻和第五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七端分别与第三电阻和第五电容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且分别与第六电容和第四电阻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所述制冷设备为精密制冷设备。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通风量,提高热交换效果,所述第二通风管的一侧设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与第二通风管连通。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导热,所述第一水管与第二水管的制作材料均为不锈钢管。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散热,所述第一水管与第二水管上均设有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水管上的散热片组位于第二通风管内。

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一扇叶正对风向,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尾翼,所述第二转轴下方还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竖直设置,所述第三转轴通过轴承连接在支柱上。

风吹动尾翼,使第三转轴旋转,当尾翼与风向水平使,尾翼对风的阻力最小,此时风扇正好正对风向。

作为优选,为了简约能源,创造新能源,所述主体上方还设有太阳能板,所述主体内设有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电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主体的牢固度且减少主体的成本,所述主体的外壁的制作材料为混凝土。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通风管和第二通风管的截面为三角形。

电源电压经过第一电容进行滤波处理以后,进入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中,同时电源电压经过二极管的限流,接着由场效应管中输出电压,而且,集成电路的第七端对输出电压进行取样反馈,从而再控制场效应管的通断,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稳定调节,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输出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中,首先通风机构把高处的冷空气导入热交换组件,在热交换组件中与室内的热通气进行热交换,由于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之间不连通,使热交换时不会是粉尘进入主体,且保持主体内的湿度,通过第三通风管是制冷设备中的风从下向上吹,能有效的防止灰尘的堆积,再通过水冷机构能使储藏在地下的水与主体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减少制冷设备的输出功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该工作电源电路,通过对场效应管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电源电压的稳定输出,同时再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通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热交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水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制冷设备、第三通风管和出风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出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的工作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第一扇叶,2.第一转轴,3.第一圆齿轮,4.第二转轴,5.第二圆齿轮,6.传送带,7.侧通风管,8.第二风扇,9.主通风管,10.尾翼,11.通气管,12.蓄水箱,13.热交换组件,14.第一通风管,15.第二通风管,16.第三通风管,17.出风板,18.第一水管,19.散热片组,20.水泵,21.第二水管,22.第三转轴,23.制冷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7所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支柱、通风机构、热交换组件13、通气管11、制冷设备23和水冷机构;

所述制冷设备23的外机设置在主体外,所述制冷设备23的内机设置在主体内,所述支柱位于主体的上方;

所述通风机构包括第一扇叶1、第一转轴2、第一圆齿轮3、第二转轴4、第二圆齿5轮5轮、第三转轴22、传送带6、第二风扇8、侧通风管7、第三通风管16、出风板17和主通风管9,所述第一转轴2设置在第一扇叶1的轴线上,所述第一转轴2通过轴承设置在支柱的上方,所述第一转轴2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圆齿轮3与第一支柱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圆齿轮3与第二圆齿5轮5轮啮合,所述第二转轴4与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轴4与第一转轴2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转轴4通过传送带6与第三转轴22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与第三转轴2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转轴22有三个,三个第三转轴22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三转轴22之间通过传送带6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风扇8有三个,三个第二风扇8分别设置在三个第三转轴22上,所述主通风管9设置在支柱上,所述主通风管9竖直设置,所述侧通风管7有三个,三个侧通风管7均设置在主通风管9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8通过侧通风管7与主通风管9连通,所述第三通风管16与制冷设备23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风管16设置在主体的下方,所述出风板17设置在第三通风管16上,所述出风板17水平设置,所述出风板17上设有出风孔,所述第三通风管16通过出风板17与主体内部连通;

所述热交换机机构包括第一通风管14和第二通风管15,所述热交换组件13设置在主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通风管14有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风管14呈矩阵排列,各第一通风管14之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14的一端与主通风管9连通,所述第一通风管14的另一端与通气管11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管15有若干个,所述第二通风管15呈矩阵排列,各第二通风管15之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14与第二通风管15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管14与第二通风管15之间交错设置;

所述水冷组件包括蓄水箱12、水泵20、第一水管18和第二水管21,所述蓄水箱12设置在主体的下方,所述蓄水箱12通过水泵20分别与第一水管18和第二水管21连通,所述第一水管18穿过第二通风管15,所述第一水管18和第二水管21的一端均与水泵20连通,所述第一水管18和第二水管21的另一端与蓄水箱12连通,所述第二水管21位于主体内部;

所述主体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电感、二极管和场效应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lp28400aspf,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九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五端通过第七电容和第二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五端通过第一电阻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通过电感与集成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三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场效应管的漏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与集成电路的第八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八端通过第四电容接地,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第三电阻和第五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七端分别与第三电阻和第五电容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且分别与第六电容和第四电阻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所述制冷设备23为精密制冷设备。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通风量,提高热交换效果,所述第二通风管15的一侧设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与第二通风管15连通。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导热,所述第一水管18与第二水管21的制作材料均为不锈钢管。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散热,所述第一水管18与第二水管21上均设有散热片组19,所述第一水管18上的散热片组19位于第二通风管15内。

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一扇叶1正对风向,所述第一转轴2上设有尾翼10,所述第二转轴4下方还设有第三转轴22,所述第三转轴22竖直设置,所述第三转轴22通过轴承连接在支柱上。

风吹动尾翼10,使第三转轴22旋转,当尾翼10与风向水平使,尾翼10对风的阻力最小,此时风扇正好正对风向。

作为优选,为了简约能源,创造新能源,所述主体上方还设有太阳能板,所述主体内设有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电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主体的牢固度且减少主体的成本,所述主体的外壁的制作材料为混凝土。

作为优选,为了增加第一通风管14与第二通风管15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通风管14和第二通风管15的截面为三角形。

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二风向正对风,从而使第二风扇8处的进风量更大,所述第一扇叶1与第二风扇8位于支柱的同侧。

工作原理:电源电压经过第一电容进行滤波处理以后,进入到集成电路的第一端中,同时电源电压经过二极管的限流,接着由场效应管中输出电压,而且,集成电路的第七端对输出电压进行取样反馈,从而再控制场效应管的通断,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稳定调节,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输出的稳定性。

在工作时,通过风吹动第一扇叶1旋转,使第一圆齿轮3旋转,因第一圆齿轮3与第二圆齿5轮5轮啮合,这样就驱动第二转轴4旋转,第二转轴4通过传送带6驱动第三转轴22和设置在第三转轴22上的第二风扇8旋转,第二风扇8把空气通过侧通风管7吹入主通风管9,然后在热交换组件13内与主体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组件13中第一通风管14与第二通风管15交错设置,即一层第一通风管14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一层第二通风管15,这样就提高的热交换效率,水冷组件中的蓄水箱12设置在地下,水温比较低,通过水泵20使水流动进主体和第二通风管15内,和主体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散热效果好的通信机房中,首先通风机构把高处的冷空气导入热交换组件13,在热交换组件13中与室内的热通气进行热交换,由于第一通风管14与第二通风管15之间不连通,使热交换时不会是粉尘进入主体,且保持主体内的湿度,通过第三通风管16是制冷设备23中的风从下向上吹,能有效的防止灰尘的堆积,再通过水冷机构能使储藏在地下的水与主体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减少制冷设备23的输出功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该工作电源电路,通过对场效应管进行通断控制,实现了电源电压的稳定输出,同时再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可靠性。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