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3348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及燃气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一种常用的厨房用具,通常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现有部分燃气灶具有聚能盘,其热效率高于不具有聚能盘的燃气灶。

参照图1,现有技术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包括第一聚能圈01、第二聚能圈02及锅支架03,锅支架03设置在第一聚能圈01和第二聚能圈02之间。该第一聚能圈01和第二聚能圈02均为由上至下收缩的环形结构,锅支架03包括环形底座031及沿底座031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032,底座031位于第一聚能圈01的内侧,第二聚能圈02开设有与锅支脚032位置对应的开口021,锅支脚032穿过开口021,锅支脚032的上端高于第二聚能圈02的上表面以支撑锅具,第一聚能圈01与第二聚能圈02之间的间隙设有肋条04,相邻肋条、或肋条与锅支脚032之间的空隙形成了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第二聚能圈02下边沿设有多个垂直向下的支撑脚022,支撑脚022支撑于底座031内侧。

现有技术中空气通过该加热通道进入第二聚能圈02内,并与可燃气体进行燃烧反应,因空气在加热通道内的流动速度较慢,不能及时为可燃气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得可燃气体不能充分燃烧,导致燃气灶的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及燃气灶,能够为燃气灶内可燃气体燃烧过程提供充足的氧气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包括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所述第二聚能盘放置于所述第一聚能盘上,所述第一聚能盘和所述第二聚能盘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聚能盘与所述第二聚能盘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翅片,所述翅片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聚能盘的上边沿,所述翅片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聚能盘的下边沿,多个所述翅片相对所述第一聚能盘径向朝同一方向偏离,偏离的角度为锐角。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的的聚能组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及燃气灶,由于在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翅片,翅片的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的上边沿,另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的下边沿,翅片可将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之间分隔为多个由上至下延伸的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因第一聚能盘和第二聚能盘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环形结构,且多个翅片相对第一聚能盘径向朝同一方向偏离,偏离的角度为锐角,所以上述的加热通道为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的螺旋形通道。当外界空气靠近螺旋形的加热通道时,由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周围的烟气温度较高,高温烟气沿着第二聚能盘的表面上升,燃烧器附近形成一定的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一聚能盘与第二聚能盘之间的加热通道内,并且空气与翅片接触后被加热;随着加热通道的逐渐缩小,空气流的压力增加,速度加快,当空气流沿加热通道4的切线流出后,多股气流混合形成涡流,再形成向上的旋转气流,进一步提高空气流的速度,使得同一时间内更多的外界空气可进入第一聚能盘内作为二次空气使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聚能组件可为燃气灶内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有效降低烟气中co(一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废气排放,从而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结构拆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中锅支架设置于第二聚能圈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中第一聚能盘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b-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很多燃气灶上设置有聚能组件,以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聚能组件可放置于燃气灶的盛液盘上,或设置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外围。燃气灶在加热过程中,由喷嘴提供一次空气,为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还需给燃气灶的可燃气体提供二次空气。

实施例1,图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聚能组件包括第一聚能盘1、以及放置于第一聚能盘1上的第二聚能盘2,第一聚能盘1和第二聚能盘2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少的环形结构,第一聚能盘1和第二聚能盘2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翅片3,翅片3的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1的上边沿,另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1的下边沿,多个翅片3相对第一聚能盘1径向朝同一方向偏离,且偏离的角度为锐角,即多个翅片3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翅片3与第一聚能盘1径向的夹角为锐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由于在第一聚能盘1和第二聚能盘2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翅片3,翅片3的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1的上边沿,另一端朝向第一聚能盘1的下边沿,翅片3可将第一聚能盘1和第二聚能盘2之间分隔为多个由上至下延伸的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4,如图4所示。因第一聚能盘1和第二聚能盘2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环形结构,且多个翅片3相对第一聚能盘1径向朝同一方向偏离,偏离的角度为锐角,所以上述的加热通道4为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的螺旋形通道。当外界空气靠近螺旋形的加热通道4时,由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周围的烟气温度较高,高温烟气沿着第二聚能盘2的表面上升,燃烧器附近形成一定的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一聚能盘1与第二聚能盘2之间的加热通道4内,并且空气与翅片3接触后被加热;随着加热通道4的逐渐缩小,空气流压力增加,速度加快,当空气流沿加热通道4的切线流出后,多股气流混合形成涡流,再形成向上的旋转气流,进一步提高空气流的速度,使得同一时间内更多的外界空气可进入第一聚能盘1内作为二次空气使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聚能组件可为燃气灶内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有效降低烟气中co的含量,降低废气排放,从而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上述的翅片3可设置于第一聚能盘1的上表面,也可设置于第二聚能盘2的下表面。因在燃气灶实际应用中,燃气灶满负荷状态加热,第一聚能盘1的温度不超过200℃,第二聚能盘2会被加热到500℃,所以,第二聚能盘2只能采用软化点大于500℃的材料,如冷板(即冷轧薄钢,碳素结构钢冷轧板的简称)或者砂铸铁。若将翅片3设置在第二聚能盘2的下表面时,翅片3与第二聚能盘2需通过砂铸铁一体成型制作,而砂铸铁制作第二聚能盘2的成本较高,且砂铸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污染环境,因此,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将翅片3设置在第一聚能盘1的上表面,当第二聚能盘2放置于第一聚能盘1上时,翅片3的上表面与第二聚能盘2的下表面抵靠,如图2、图4和图6所示;设置有翅片3的第一聚能盘1可采用铝合金压铸成型制作,第二聚能盘2可采用成本较低的冷板冲压成型,降低了加工及材料成本。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聚能盘1包括上围圈11、聚能圈12以及下围圈13,其中,上围圈11沿水平方向延伸,下围圈13沿竖直方向延伸,聚能圈12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且聚能圈12的上边沿与上围圈11相接,聚能圈12的下边沿与下围圈13相接,并且将翅片3设置于聚能圈12和上围圈11上,如图2所示。相对于第一聚能盘1仅包括聚能圈12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聚能盘1中的上围圈11可对进入加热通道4的空气具有导向作用,当空气进入聚能圈12后,空气流顺着上围圈11由紊流转为层流运动,减小涡流的产生,从而降低空气流动的阻力,而下围圈13可将气流缓慢导向燃气灶的燃烧器,促进可燃气体的充分燃烧。

可选地,在下围圈13的内壁沿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台5,支撑台5用于支撑第二聚能盘2,使得加热通道4内的空气可经支撑台5之间的空隙流出,聚能组件的出风速度较快。

上述支撑台5可为设置于下围圈13内壁的凸台,也可为由翅片3朝下延伸形成的凸台,因前者支撑台5可设置在加热通道4的出口处,支撑台5会对空气流形成阻力,且支撑台5和翅片3分开制造,加工操作复杂,而后者翅片3和支撑台5可一次成型,加工操作简单,并且还可将气流导至燃气灶的燃烧器,因此,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台5采用后者的方案,如图2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还包括锅支架6,锅支架6设置于第一聚能盘1的上方,锅支架6包括底圈61和多个支撑脚62,多个支撑脚62沿底圈61的一周间隔设置,且支撑脚62沿底圈61的轴线延伸,如图2和图4~5所示,支撑脚62用于支撑需要加热的锅具或炉具。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脚62的数量为4~5个,在保证为锅具或炉具提供有力支撑的基础上,降低锅支架6接触到烟气所带走的热量。

可选地,上述锅支架6的底圈61直接设置于翅片3上,且底圈61的内边沿与第二聚能盘2的上边沿相接,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所示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底圈61作为形成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4一部分,减小了第二聚能盘2的体积。

可选地,参照图5(图中箭头所示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述锅支架6的底圈61还可直接放置于第二聚能盘2的上端,仅通过第二聚能盘2放置于第一聚能盘1上形成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4,加热通道4的密闭性更好,相对于现有技术,降低了锅支架6的支撑脚62的高度,从而降低锅支架6吸收或带走的热量,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参照图6,经翅片3的上端和第一聚能盘1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当翅片3的侧面为弧面时,本发明实施例中翅片3上端的切线与第一平面形成的夹角α取值范围为20°~45°;当翅片3的表面为平面时,本发明实施例翅片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平面形成的夹角α取值范围为20°~45°,避免α角过大或过小不利于形成气流的旋转运动,同时增加气流的阻力,从而提高空气流进入加热通道4的速度。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翅片3与第一聚能盘1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翅片3倾斜设置于第一聚能盘1的表面,翅片3上下方向的截面可为平面,也可为弧面,通过对翅片3倾斜角度的合理设计,可进一步促进加热通道4内的二次空气形成旋转气流。

此外,当翅片3沿垂直于第一聚能盘1上表面方向上的高度过高时,聚能组件的成本较高,同时整个聚能组件的体积较大,导致成本增加,外形不美观;当翅片3沿垂直于第一聚能盘1上表面方向上的高度过低时,第一聚能盘1与第二聚能盘2之间的间隙较小,加热通道过小,不利于外界空气进入加热通道内。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翅片3沿垂直于第一聚能盘1上表面方向的高度h为6~10mm,如图7所示。若加热通道4过窄,即翅片3数量过多,外界空气进入后,空气流受到的阻力较大;若加热通道4过大,即翅片3数量过少,加热通道4内空气流的压力小,速度慢,不利于形成旋转气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翅片3的数量为6~15个,以使加热通道4的宽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若上围圈11过短,不能使进入加热通道4内的空气流由紊流转为层流;若上围圈11过长,则空气在加热通道4内的沿程阻力过大,不利于气流的导入。因此,参照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上围圈11的宽度w的范围为10~20mm,以优化二次空气的加热通道4,保证空气的吹出速度较快。

对应地,若下围圈13过长,第一聚能盘1的成本较高;若下围圈13过短,第一聚能盘1的支撑强度过低。因此,优选地,参照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围圈13沿竖直方向(竖直方向图中为水平方向)的长度l的取值范围为5~15mm,可保证空气以合适的角度从加热通道4中吹出,且下位圈有足够的支撑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聚能组件,由于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安装的聚能组件与上述的聚能组件的各实施例中提供的结构相同,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