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材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9003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材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药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中药材及食材的药材干燥机。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和最大生产国。在我国,中药材一直保持着农户种植、分散仓储、农贸市场经营的传统模式。中药材干燥的本质是中药材在干燥介质作用下的复杂热质耦合的传递过程,并在干燥过程中使中药材的含湿量降低到14%左右,以利于安全储存。中药材采收后的前处理环节由于干燥机械技术落后,造成中药材品质和其后的用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

1)采收的中药材未能按时、按质进行有效前处理,引起中药材腐烂或变质等现象;

2)中药前处理技术和方法落后,例如农户大多采用露天晾晒的方式,造成中药材有效成分流失;

3)为防止霉变和腐烂,中药在前处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熏硫处理,对中药材造成严重的污染,因为一般硫磺熏蒸药材达到了500毫克/公斤的浓度,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体每天摄入二氧化硫量应该低于0.7个毫克/公斤;

4)由于中药材种类多、产地和气候不同,各类中药材的干燥特性不同,造成中药材干燥后的品质标准具有非常大的离散性。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016912u公开了一种药材专用消毒干燥机,包括密封箱体以及传送机构、烘干机构、消毒机构、清洗机构,所述传送机构主要由带有减速器的电机以及传送带构成;所述烘干机构位于所述密封箱体的中部,所述烘干机构主要由电加热管以及保温层构成;所述消毒结构位于所述烘干机构的下方,所述消毒机构主要由百级过滤器以及第一风机构成。该装置中传送机构能够保证药材能够连续的进行烘干和消毒,电加热管对经过保温层中的药材进行烘干,由于设置保温层,能够保证热量不散失,节约能效,但是该装置的结构复杂,干燥耗时较长。

为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的药材干燥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药材干燥机,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利用变压差干燥原理,将药材放入相对高温高压的环境中,通过突然改变温度、压差,使被加工药材内部的水分瞬间汽化蒸发,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带动组织中物质的结构变性,使物料形成均匀的多孔状结构具有一定膨化度和脆度的过程,使最终得到的绿色天然、外观良好,具有物料本身特有的香气,并且能较大程度地保留产品的营养成分,便于贮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药材干燥机,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以及设置在内壳体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为工作空腔,所述外壳体顶部分别设有进料管、抽真空组件和第一泄压管,所述进料管与内壳体的顶部连接,外壳体的底部还设有卸料管,所述卸料管与内壳体的底部连接,卸料管上还设有卸料阀,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泄压管,所述第二泄压管与工作空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单元和倒锥形导流筒,所述倒锥形导流筒设置在内壳体的底部,且倒锥形导流筒的下方、倒锥形导流筒与内壳体之间形成加热空腔,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加热空腔内;在第一泄压管上设置有泄压阀;在内壳体上设置了两根第二泄压管,在两根第二泄压管上分别设置有泄压阀,且设置在两根第二泄压管的两个泄压阀相互联动。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件,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隔热件和倒锥形导流筒之间。优选地,所述隔热件的截面为“l”型,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隔热件的上方,通过隔热件作用,隔绝加热单元直接与内壳体的内壁接触,避免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被内壳体散发。优选地,所述内壳体的内壁上还设有一层保温隔热层。通过设置保温隔热层,使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最大化用于加热药材,用于内壳体环境的增温增压。

进一步地,所述倒锥形导流筒为导热材质的倒锥形导流筒,用于将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给药材,同时用于将药材导流至卸料管,便于药材转移。

进一步地,所述倒锥形导流筒的底部与卸料管连通。优选地,倒锥形导流筒底部的内径与卸料管的内径相等。通过将倒锥形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成与卸料管连通,将倒锥形导流筒底部的内径设置成与卸料管的内径相等,使药材能够平稳地导流至卸料管内,便于药材转移。

进一步地,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抽风管和设置在抽风管上的真空泵,所述抽风管与工作空腔连通。通过真空泵工作,将工作空腔抽成真空,使工作空腔与内壳体内部形成压差,实现变压差干燥。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空腔的容积与内壳体的容积比为4~6:1。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上还是设有进料阀。

进一步的,在第二泄压管的泄压阀处,还设置有过滤网,以防止在泄压和改变压差的过程中,内壳体中的细小药材通过泄压阀被吸至工作空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的药材干燥机,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利用变压差干燥原理,将药材放入相对高温高压的环境中,通过突然改变温度、压差,使被加工药材内部的水分瞬间汽化蒸发,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带动组织中物质的结构变性,使物料形成均匀的多孔状结构具有一定膨化度和脆度的过程,使最终得到的绿色天然、外观良好,具有物料本身特有的香气,并且能较大程度地保留产品的营养成分,便于贮藏。且通过将第二泄压管上的泄压阀设置成联动,使得内壳体在进行变压差干燥过程中,第二泄压管上的泄压阀同时打开,增大压差变化速率,以提高干燥效果和干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体,2-内壳体,3-进料管,4-第一泄压管,5-卸料管,6-第二泄压管,7-工作空腔,8-倒锥形导流筒,9-加热单元,10-隔热件,11-抽风管,12-真空泵,13-卸料阀,14-泄压阀,15-支撑架,16-进料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药材干燥机,包括外壳体1、设置在外壳体1内部的内壳体2、以及设置在内壳体2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为工作空腔7,所述外壳体1顶部分别设有进料管3、抽真空组件和第一泄压管4,所述进料管3与内壳体2的顶部连接,外壳体1的底部还设有卸料管5,所述卸料管5与内壳体2的底部连接,卸料管5上还设有卸料阀13,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泄压管6,所述第二泄压管6与工作空腔7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单元9和倒锥形导流筒8,所述倒锥形导流筒8设置在内壳体2的底部,且倒锥形导流筒8与内壳体2之间形成加热空腔,所述加热单元9设置在加热空腔内。

具体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件10,所述加热单元9设置在隔热件10和倒锥形导流筒8之间。优选地,所述隔热件10的截面为“l”型,所述加热单元9设置在隔热件10的上方,通过隔热件10作用,隔绝加热单元9直接与内壳体2的内壁接触,避免加热单元9产生的热量被内壳体2散发。优选地,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上还设有一层保温隔热层。通过设置保温隔热层,使加热单元9产生的热量最大化用于加热药材,用于内壳体2环境的增温增压。

具体地,所述倒锥形导流筒8为倒截顶锥形导流筒。

具体地,所述倒锥形导流筒8为导热材质的倒锥形导流筒,用于将加热单元9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给药材,同时用于将药材导流至卸料管5,便于药材转移。

具体地,所述倒锥形导流筒8的底部与卸料管5连通。优选地,倒锥形导流筒8底部的内径与卸料管5的内径相等。通过将倒锥形导流筒8的底部设置成与卸料管5连通,将倒锥形导流筒8底部的内径设置成与卸料管5的内径相等,使药材能够平稳地导流至卸料管5内,便于药材转移。

具体地,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抽风管11和设置在抽风管11上的真空泵12,所述抽风管11与工作空腔7连通。通过真空泵12工作,将工作空腔7抽成真空,使工作空腔7与内壳体2内部形成压差,实现变压差干燥。

具体地,所述工作空腔7的容积与内壳体2的容积比为4~6:1。

具体地,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15。

具体地,所述进料管3上还设有进料阀16。

具体地,所述第一泄压管4、第二泄压管6上分别设有泄压阀14。

如图2所示,在内壳体2上设置了两根第二泄压管6,在两根第二泄压管6上分别设置有泄压阀,且设置在两根第二泄压管6上的两个泄压阀14相互联动。通过将第二泄压管6上的泄压阀设置成联动,使得内壳体2在进行变压差干燥过程中,第二泄压管6上的泄压阀14同时打开,增大压差变化速率,以提高干燥效果和干燥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泄压管6的泄压阀14处,还设置有过滤网(图中未示出),以防止在泄压和改变压差的过程中,内壳体2中的细小药材通过泄压阀14被吸至工作空腔7内。

在实际用时过程中,打开进料阀16,先将药材通过进料管3导引入内壳体2内,然后开启加热单元9,通过加热单元9作用,对内壳体2内的药材进行加热干燥处理,加热干燥产生的水蒸气通过进料管3直接排出,然后关闭进料阀16,继续加热,增大内壳体2内的温度和压力,同时开启真空泵12将工作空腔7抽成真空;在内壳体2的温度和压力达到预定值后,开启第二泄压管6上的泄压阀14,连通工作空腔7和内壳体2,通过突然改变温度、压差,使被加工药材内部的水分瞬间汽化蒸发,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带动组织中物质的结构变性,使物料形成均匀的多孔状结构具有一定膨化度和脆度的过程,使最终得到的绿色天然、外观良好,具有物料本身特有的香气,并且能较大程度地保留产品的营养成分,便于贮藏;然后开启第一泄压管4上的泄压阀14,使装置内气压稳定,然后开启卸料阀13,转移干燥好的药材。

优选地,本装置可对同一药材进行多次干燥处理,以达到最好的干燥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