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和新风机的密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22710发布日期:2019-06-05 22:23阅读:988来源:国知局
新风机和新风机的密封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风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风机和新风机的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根据在密闭的室内一侧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新风系统在送风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灭菌、杀菌、增氧、预热等。新风机的滤芯在新风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滤芯密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新风系统的功效。

现有技术中新风机滤芯密封结构往往采用发泡密封条进行密封,发泡密封条利用某些材料的特性通过加工使其内部出现气孔的一种密封条,由于气孔的存在,具有不错的柔韧性和弹性。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例如一些尺寸有误差的环境,此种密封方式密封有效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机,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至少包括机壳、风机和滤芯,所述风机和所述滤芯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环设于滤芯边框的弹性密封条,其中,所述密封条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内充入气体时所述密封条能够以其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径向膨胀;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密封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为设于滤芯上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为设于机壳上的滤芯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条上设有充放气开口,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充气装置,用于在滤芯安装于机壳内时通过所述充放气开口向所述密封条内充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第一介质贮存室和第二介质贮存室;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之间设有膜壁,所述膜壁将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隔开,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储存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上设有椎体,所述椎体的尖锥端朝向所述膜壁,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并露出贮存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为亚硝酸钠的饱和溶液,所述第二介质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为硝酸溶液,所述第二介质为铁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条的中空结构内填充有压缩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结构包括第一介质贮存室和第二介质贮存室;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之间设有膜壁,所述膜壁将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隔开,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储存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上设有椎体,所述椎体的尖锥端朝向所述膜壁,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并露出贮存室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的密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新风机进行密封时,对密封条中的第一介质贮存室与第二介质贮存室之间的膜壁进行挤压破裂操作,使得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储存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从而导致密封条膨胀。

本申请提供的新风机,包括机壳、风机和滤芯,风机和滤芯设于机壳内,新风机还包括环设于滤芯边框的弹性密封条,其中,密封条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内充入气体时密封条能够以其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径向膨胀,以及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上述密封条。由于新风机还包括环设于滤芯边框的弹性密封条,充入气体时密封条能够以其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径向膨胀,因此,对于各种形状和尺寸均能适应,从而,提高滤芯密封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新风机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新风机的一个实施例中设于滤网的凹槽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新风机的一个实施例中设于机壳上的滤芯安装槽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新风机的一个实施例的充气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如图1所示,新风机100至少包括:机壳101、风机102、滤芯103,机壳101上还可以包括进风口1011和出风口1012,以供风机1022运行时,空气能从进风口1011进入机壳101,经过滤芯103过滤,从出风口1012流出。其中,滤芯103的边缘还环设有弹性密封条104,密封条104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内充入气体时密封条104能够以其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径向膨胀。新风机100内还设有固定装置105,用于固定密封条104。密封条104可以是诸如硅橡胶、pvc(聚氯乙烯)等之类对的弹性材料。密封条104的中空结构内充入气体后,密封条104向外膨胀,充满滤芯103与机壳101之间的孔隙,风机102运行时,可以将过滤前后的空气完全隔开,保证过滤后的空气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固定装置105可以为设于滤芯103上的凹槽。例如图2所示的凹槽201。实践中,凹槽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燕尾形等等,并不以图2所示为限。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固定装置105也可以为设于机壳上的滤芯安装槽。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固定装置为设于机壳300内侧壁的滤芯安装槽301。其中,滤芯安装槽301可以是与滤芯平行的夹板,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如截面为图3所示的五边形,还可以是燕尾形、圆弧形等等任意形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密封条103的中空结构内可以填充有压缩空气。利用压缩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压力差使密封条103膨胀。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密封条103上还可以设有充放气开口,新风机100还可以包括充气装置,用于在滤芯安装于机壳内时通过该充放气开口向密封条103内充气。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现中,充气装置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和第二介质贮存室402。第一介质贮存室401与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之间设有膜壁403,膜壁403将第一介质贮存室401与第二介质贮存室402隔开,其中,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储存的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可反应生成产生大量气体。第一介质贮存室401或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上设有椎体404,以图4所示为例,椎体404设于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内,椎体404的尖锥端朝向膜壁403,另一端穿过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并露出贮存室401外。可选地,椎体404可以具有按钮4042,单向锁定装置4041,当按钮4042被按下时,椎体404的尖锥端刺穿膜壁403,单向锁定装置4041进入储存室401内并在储存室401内锁定。管道405可以和新风机上的充放气开口连接,膜壁403被刺穿后,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储存的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的大量气体,经过管道405和充放气开口进入密封条的中空结构内,是密封条膨胀完成密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空结构还可以直接包括第一介质贮存室和第二介质贮存室。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之间设有膜壁,所述膜壁将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隔开,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储存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上设有椎体,所述椎体的尖锥端朝向所述膜壁,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或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并露出贮存室外。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具有上述中空结构的新风机的密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对所述新风机进行密封时,对密封条中的第一介质贮存室与第二介质贮存室之间的膜壁进行挤压,使得膜壁破裂。从而,所述第一介质贮存室储存的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贮存室中储存的第二介质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从而导致密封条膨胀,由膨胀的密封条来实现新风机的密封。

实践中,第一介质可以为亚硝酸钠的饱和溶液,第二介质可以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使用过程中,亚硝酸钠的饱和溶液遇到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之后,会相互作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氮气。在氮气压力作用下,使密封条向外膨胀。

实践中,第一介质也可以为硝酸溶液,第二介质也可以为铁粉。铁粉与硝酸发生反应后也可以产生大量氮气使密封条膨胀。

可选地,如图4所示,膜壁403可以包括分别靠近第一介质贮存室401和第二介质贮存室402的两层薄膜,椎体404的长度足以可以刺穿这两层薄膜。在这两层薄膜之间设有管道405。

可选地,膜壁403还可以用活塞替代,椎体404可将活塞推入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中,从而使第一介质贮存室401中的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中的第二介质接触。

可选地,第一介质贮存室401与第二介质贮存室402中的一个也可以为密封条本身,此时,管道405即为充放气开口。当密封条的内部为遇水膨胀橡胶时,另一介质贮存室内的介质可以是水。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