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双尾炒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0638阅读:20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头双尾炒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头双尾炒灶。



背景技术:

馆酒楼等商业场所使用的炒炉,以燃气为燃料,在使用时,一般是将炒锅直接防止在炒炉上,灶头燃烧所产生的火焰向上直接到达炒锅的底部。

公开号为204063144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双头双尾炒灶,包括炉体和调整脚,所述炉体由炉前板、炉后背板和两块炉侧板组成,所述炉前板与两块炉侧板上沿设置有炉前筐,所述炉后背板正面设置有两个水龙头,所述炉后背板背面设置有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的排气口设置在炉后背板上部,所述排气管道另一端连接有设置在炉体底部的灶台风机,所述炉体内部设置有两个灶台,所述炉体设置有两个水撑。

上述技术方案中,双头双尾炒灶为商业使用,所使用的是大型炒锅,实际炒菜过程中,厨师需要频繁的进行翻炒,为了使翻炒更加充分,往往需要配合炒锅颠起来翻炒,使炒具内的食材翻转的更加充分,而厨师使用的是大型炒锅,由于重量过重,厨师在颠起炒锅时十分费力,放置在火焰上方,如果不能及时翻转食材,会造成食材烧糊烧烂的情况,现有技术存在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头双尾炒灶,该双头双尾炒灶通过设置支撑架体,使得炒锅一侧架设于炒台边缘,另一侧架设于支撑架体,在炒锅与支撑架体上方进行颠起来翻炒,远离火焰,减缓造成食材烧糊烧烂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头双尾炒灶,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两组炒台和尾台,炒台和尾台一一对应相连通,所述工作台表面设置有与炒台相对应的支撑架体,所述支撑架体位于炒台与工作台近端之间,所述支撑架体包括连接于工作台的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用于抵接炒锅底部的支撑平台,底座与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缓冲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行炒锅颠起翻炒工序时,将炒锅向支撑架体一侧拖动,直至炒锅一侧抵接架设在支撑架体内的支撑平台上,而另一侧架设在炒台边缘,在炒锅与支撑架体上方进行颠起翻炒,远离火焰,减缓造成食材烧糊烧烂的情况,当颠起翻炒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将炒锅架设在支撑平台以及炒台边缘上,在放下炒锅的过程中,缓冲组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刚性抵接,在抬起炒锅的过程中,缓冲组件起到一定的弹性回复作用,便于抬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平台相对炒台一侧表面呈圆弧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圆弧状的支撑平台表面能够更加贴合炒锅底面,便于稳定的抵接架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位于支撑平台和底座之间的弹性体以及导向柱,底座上设置有导向孔,导向柱呈竖直状的嵌设于导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下炒锅的过程中,弹性体被压缩,导向柱向下运动,直至支撑平台下表面与底座上表面抵接,当抬起炒锅的过程中,弹性体伸长回复原状,导向柱向上运动,导向柱在起到上下导向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护弹性体的作用,避免弹性体过渡形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弹性体位于定位槽内,弹性体两端分别抵接定位槽槽底和支撑平台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体在定位槽内部形变,起到保护弹性体的作用,避免过度形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平台表面设置有若干转动轴,转动轴侧面与炒锅底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在炒锅抬起和放下的过程中,炒锅底面与转动轴抵接转动,起到保护支撑平台表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炒锅向支撑架体拖动的过程中,转动轴转动,起到一定的承接省力作用,便于炒锅顺利的拖动至支撑平台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台表面固定有定位台,定位台呈圆弧状设置,所述定位台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底座向下延伸有滑块,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需要使用支撑架体时,将支撑架体沿着滑槽滑动,使得支撑架体位于炒台侧面,避免影响后续炒菜工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双头双尾炒灶通过设置支撑架体,使得在实际翻炒过程中,能够做短暂休息,与实际生产具有较高的适配性,便于炒菜工序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其中一组炒台和尾台;

图3为实施例定位台和支撑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支撑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工作台;2、炒台;3、尾台;4、水龙头;5、定位台;51、滑槽;6、支撑架体;7、底座;8、滑块;9、定位槽;10、弹性体;11、导向柱;12、转动轴;13、支撑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头双尾炒灶,包括由不锈钢制成的工作台1,在工作台1的表面设置有两组炒台2和尾台3,两组炒台2和尾台3分布于工作台1两侧,炒台2和尾台3一一对应设置,每组炒台2和尾台3的炉膛相连通,炒台2在厨师炒菜时使用,尾台3上可以放置水撑,当厨师在炒菜时,炒台2炉膛内的热量通过通道进入尾台3内,尾台3利用炒台2散发出来的热量来加热水撑内的水;在尾台3上方设置有水龙头4,用于给水撑补水。

如图2、图3、图4所示,工作台1靠近厨师一端为近端,在工作台1近端与炒台2之间设置有定位台5,定位台5整体呈圆弧状结构,在定位台5上方滑动配合有支撑架体6,支撑架体6具体包括底座7以及支撑平台13,底座7位于定位台5上方,在定位台5相对以及背对炒台2两侧设置有滑槽51,底座7向下延伸有滑块8,滑块8整体呈L型结构,滑块8下端嵌设于滑槽51内,通过滑槽51与滑块8实现支撑架体6的滑动位移,支撑平台13在底座7上方,支撑平台13和底座7之间设置有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若干导向柱11和若干弹性体10,弹性体10具体为弹簧,弹簧一方面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支撑平台13起到支撑作用,在底座7上开设有定位槽9,上述的弹簧位于定位槽9内,弹簧一端固定定位槽9槽底,另一端固定支撑平台13下表面,导向柱11固定连接在支撑平台13下表面,在底座7上设置有导向孔,导向柱11与导向孔一一对应嵌设配合,为了适配炒锅底面,支撑平台13朝向炒台2一侧表面呈圆弧状,在支撑平台13圆弧表面设置有若干转动轴12,转动轴12侧面与炒锅底部相抵接。

具体实施过程:当进行炒锅颠起翻炒工序时,将炒锅向支撑架体6一侧拖动,直至炒锅一侧抵接架设在支撑架体6内的支撑平台13上,而另一侧架设在炒台2边缘,在炒锅与支撑架体6上方进行颠起翻炒,当颠起翻炒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将炒锅架设在支撑平台13以及炒台2边缘上,在放下炒锅的过程中,弹簧被压缩,导向柱11沿着导向孔向下运动,直至支撑平台13与底座7抵接,当抬起炒锅的过程中,弹簧伸长回复原状,导向柱11向上运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