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657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源节约已经成为必然和社会共识,各种电器越来越朝向节省能源、使用方便、节约空间、安全高效和一机多能等特点的方向发展。储能装置作为各大办公大楼以及实验当中重要的一员也不例外。

通常的储能装置是由一个特定空间外加一保温层的一个简易装置。为了适应节约能源需求,减少所储存能量的散失,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更能减少能量散失的保温材料做成的储能装置,其中以目前常见的储冰槽最为常见,该结构是一个特定形状的中空装置,并且在装置的外表面附一保温层,内部加入盐水作为储存冷量的物质,通过与外界管道内的流体进行能量交换达到储存冷量的效果。这种结构的储能装置可以储存大量的能量并且在使用上也较为方便。

但是由于其仍旧通过对流,导热和辐射的热交换方式源源不断的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大大的损耗了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装置的能量损耗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外壳、内胆和端盖;

所述外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开口端,所述内胆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以用于减小内胆与外壳之间通过导热形成的能量损耗。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一底面;

所述第一侧壁的周向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所述第一底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环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均设置磁性物质,且所述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一安装环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边沿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一定位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端盖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一侧壁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和第一环槽,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沿所述第一定位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匹配的第二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进入第一螺纹孔将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定位环连接,所述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进一步地,所述内胆包括第二侧壁、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

所述第二顶面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所述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环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内均设置磁铁,所述磁铁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的边沿留有间隙。进一步地,所述磁铁与所述磁性物质的相对一面的磁极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内胆悬浮在所述外壳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定位环设置在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二底面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定位环与所述第二侧壁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和第三环槽,所述第三螺纹孔沿所述第二定位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二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匹配的第四螺纹孔,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进入第三螺纹孔将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定位环连接,所述第二底面上还设置有与第三环槽匹配的第四环槽,密封胶圈设置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包括盖体、换热管道和电磁铁;

所述换热管道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均设置在所述盖体的顶端,所述换热管主体呈“S”型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底端,所述电磁铁卡接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电磁铁用于将所述内胆吸附至与换热管抵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换热板,所述换热板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管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均背离所述换热板的方向设置且垂直与所述换热板所在的平面,所述换热板与所述盖体一体化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端盖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外壳、内胆和端盖;

所述外壳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开口端,所述内胆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以用于减小内胆与外壳之间通过导热形成的能量损耗。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装置的能量损耗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换热时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侧壁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侧壁的局部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底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内胆的第二侧壁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内胆的第二底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的半剖视图。

图标:100-外壳;200-内胆;300-端盖;110-第一侧壁;120-第一底面;111-第一安装环槽;112-第一固定环;121-第二螺纹孔;122-第二安装槽;210-第二侧壁;220-第二底面;211-第二定位环;212-第三安装环槽;221-第四安装槽;222-第四螺纹孔;310-电磁铁;320-换热管主体;321-流体入口;322-流体出口;330-换热板;340-盖体;1121-第一螺纹孔;2110-第三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换热时的主视图。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外壳100、内胆200和端盖300;

所述外壳10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端盖3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开口端,所述内胆200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部,以用于减小内胆200与外壳100之间通过导热形成的能量损耗。

其中,在外壳100的内表面上镀有一层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镀银(银镜反应)、抛光氧化镜面铝、光亮铬和抛光不锈钢等等,通过将外壳100的内壁上设置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以降低内胆200为外壳100之间的辐射散热。

其中,内胆200和外壳100之间可为真空结构,在外壳100的一侧设设置有抽气管道,在抽气管道上设置有真空泵,以使内胆200和外壳100之间的为真空。

本实施例中,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外壳100、内胆200和端盖300;所述外壳10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端盖3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开口端,所述内胆200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部,以用于减小内胆200与外壳100之间通过导热形成的能量损耗。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装置的能量损耗大的技术问题。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侧壁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底面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和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1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一底面120;

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周向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111,所述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2,所述第一安装环槽11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22内均设置磁性物质,且所述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一安装环槽11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22的边沿留有间隙。

第一侧壁110与第一底面1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第一侧壁110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滑槽,多个滑槽沿第一侧壁110的底面均匀排布,在第一底面120与第一侧面相对抵靠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与滑槽匹配的滑道,通过滑槽与滑道的连接,将第一侧壁110与第一底面120连接。

或者,在第一侧壁110的底端设置有多个插槽,在插槽内设置有多个环槽,环槽沿插槽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在第一底面120与第一侧面相抵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多个插接杆,在插接杆上设置有与环槽匹配的环形凸起。

磁性物质可以为磁铁或者是永磁。

其中,第二安装槽122优选为圆形,设置在第二安装槽122内还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为胶垫,胶垫优选为圆柱形,圆柱形胶垫的一端设置贯穿磁性物质或设置在磁性物质上,另一端向外壳100的顶端延伸,用于防止内胆200下落过程中未达到悬浮平衡时造成内胆200底面受到冲击损坏。

本实施例中,外壳1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一底面120;第一侧壁1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111,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2,第一安装环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22内均设置磁性物质,且磁性物质与第一安装环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22的边沿留有间隙,这样,可以减小由于热胀冷缩对磁性物质的破坏,第一底面120和第一侧壁110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磁性物质的安装和更换。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壳的第一侧壁的局部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一定位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0远离所述端盖300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121和第一环槽,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1121沿所述第一定位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孔1121匹配的第二螺纹孔121,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121进入第一螺纹孔1121将所述第一底面120与所述第一定位环连接,所述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其中,第一定位环可设置在第一侧壁110的外侧,且第一定位环与第一侧壁110的截面呈“L”型,第一定位环与第一侧壁110通过固定折边形成,优选地设置在第一定位环上的第一螺纹孔1121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环设置在第一侧壁110远离端盖300一端的内侧,且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第一定位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121和第一环槽,在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孔1121匹配的第二螺纹孔121,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121进入第一螺纹孔1121将所述第一底面120与第一定位环连接,通过螺栓和螺纹的连接,便于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同时,螺纹和螺栓便于生产,在损坏时,便于更换,同时,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第一环槽和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可以增加第一底面120与第一定位环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其中,在第一侧壁110上设置有开口,在开口上连接有真空泵,通过真空泵将外壳100和内胆200之间空气抽出,以在内胆200和外壳100之间形成真空空间,在内胆200和外壳100之间没有流体(空气)的存在,这样,可以杜绝内部的能量都过对流的形式损失。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内胆的第二侧壁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内胆的第二底面的局部剖视图。如图6和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内胆200包括第二侧壁210、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220;

所述第二顶面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210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顶面与所述第二侧壁21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底面220与所述第二侧壁210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侧壁21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212,所述第二底面220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槽221,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12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21内均设置磁铁,所述磁铁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12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21的边沿留有间隙。

所述内胆2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壁210和第二底面220;

所述第二侧壁21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212,所述第二底面220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槽221,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12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21内均设置磁铁,所述磁性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12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21的边沿留有间隙。

其中,第二底面220和第二侧壁2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与第一底面120与第一侧壁1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磁铁可更换为永磁。

内胆200的顶端设置有可被电磁铁310吸引的材质。

本实施例中,第二顶面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210的一端,且第二顶面与第二侧壁210一体化设置,可以增加内胆200整体的密闭性,内胆200包括了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面和第二底面220,在第二侧壁210和第二底面220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212和第四安装槽221,在第三安装环槽212和第四安装槽221内分别设置有磁铁,并且留有间隙,这样,可以减小由于热胀冷缩对磁性物质的破坏,第二底面220和第二侧壁210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磁性物质的安装和更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磁铁与所述磁性物质的相对一面的磁极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内胆200悬浮在所述外壳100内。

本实施例中,磁铁与所述磁性物质的相对一面的磁极相同,由于同性的磁极相互排斥,这样,可以使内胆200保持悬浮的设置在外壳100的内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定位环211,所述第二定位环211设置在第二侧壁210靠近所述第二底面220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定位环211与所述第二侧壁21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环2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螺纹孔2110和第三环槽,所述第三螺纹孔2110沿所述第二定位环211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二底面22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2110匹配的第四螺纹孔222,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222进入第三螺纹孔2110将所述第二底面220与所述第二定位环211连接,所述第二底面220上还设置有与第三环槽匹配的第四环槽,密封胶圈设置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

所述第二侧壁210的底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环211,所述第二定位环211设置有第三螺纹孔2110,且多个所述第二定位环211沿所述第二侧壁210的底端均匀排布;

所述第二底面22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2110匹配的第四螺纹孔222,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222进入第三螺纹孔2110将所述第二底面220与所述第二侧壁210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210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定位环211,且第二定位环211与第二侧壁210一体化设置,在第二定位环211上设置有第三螺纹孔2110和第三环槽,第二底面220上设置有第四螺纹孔222和第四环槽,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222和第三螺纹孔2110将第二底面220和第二侧壁210连接,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可操作性,并且,第二侧壁210和第二底面220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在第二侧壁210和第二底面220上安装磁铁,同时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设置密封胶圈,增加第二侧壁210和第二底面220之间连接的密闭性。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的半剖视图。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端盖300包括盖体340、换热管道和电磁铁310;

所述换热管道的流体入口321和流体出口322均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顶端,所述换热管主体320呈“S”型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所述电磁铁310卡接在所述盖体340上,所述电磁铁310用于将所述内胆200吸附至与换热管抵接。

其中,电磁铁310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在盖体340上设置有多个卡槽,多个电磁铁310均匀卡接在盖体340上,并且在卡槽和电磁铁310之间通过胶黏剂进行密封设置,优选地,电磁铁310的个数为四个,盖体340上卡槽设置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气体通过换热管的流体入口321进入,通过换热管的主体从换热管的流体出口322流出,由于换热管的主体设置在盖体340的底端,当电磁铁310通电将内胆200吸附至与换热管接触时,换热管与内胆200进行能量交换,再能量交换完成之后,地磁铁断电,内胆200受自身的重量下降,最终悬浮在外壳100内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换热板330,所述换热板330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换热管抵接。

其中,换热板330的材质优选为黄铜,换热板330优选为圆柱形具有较小的高度。

换热板330与盖体34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换热板330与盖体340之间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合而成。

本实施例中,换热板330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换热管抵接,这样,当电磁铁310通电之后,内胆200向上运动到与换热板330接触即停止向上运动,由于,换热管主体320与换热板330抵接,这样,换热管内的热量会传递到换热板330上,换热板330的表面积大与换热管,从而可以加快与内胆200之间的能量传递,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入口321和所述流体出口322的方向均背离所述换热板330的方向设置且垂直与所述换热板330所在的平面,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盖体34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换热板330与盖体340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对换热板330的更换和维护,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对换热管主体320进行检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和所述盖体340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在外壳100和盖体340的外侧包裹有保温层,通过保温层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外壳100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从而减小能量的损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