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657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超薄型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芯片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传统作法中,热管与铜片(铝片)使用焊接制程,铜片(铝片)与弹片使用焊接或铆合制程结合,芯片与铜片(铝片)之间使用导热垫片或导热膏接触,铜片(铝片)的平面度明显影响导热效果。为了管控平面度,确保芯片与散热模块接触良好,会以铜片/铝片与芯片接触,避免热管与芯片接触面积不足或热管压扁后的平面度不佳。

为了避免受力变形,传统铜片/铝片厚度需要在0.8mm以上;某些替代方案是使用0.5mm厚的不锈钢,但热传导系数仅有铜的1/5,导致温差过大。然而现在的系统设计越来越薄,内部堆栈空间减少,导致芯片上方可作为散热设计利用空间已低于现行热管设计临界值。在芯片上方空间的瓶颈为热管厚度加上铜片/铝片厚度。另外,传统的热管宽度上小于芯片,导致无法涵盖整个芯片的热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

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

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覆盖所述芯片的第一面。

优选的是,所述薄型热管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

优选的是,所述毛细结构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弹片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弹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

2.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

3.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

4.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与芯片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3所示,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100,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100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130,所述薄型热管100分为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所述第一管体110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与芯片200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120与所述第一管体110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120水平于芯片200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300,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300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100一侧,所述弹片300包覆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

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覆盖所述芯片200的第一面。所述薄型热管100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所述第一管体110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100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

本实施例中,将部分热管以模具压扁至管材厚度的2.5~3倍,形成了第一管体110。如此,可大幅提高热管的强度与平整度,维持与芯片200表面的良好接触,且不需要后加工磨平或铣平(容易将热管铣破而失效)。热管压扁后的宽度增加可涵盖热源投影面,提高了热传导效果,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130,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发热区域以外的热管,即第二管体120,其厚度视可利用空间而增加,以维持热管的操作功能。一般建议直径6mm热管,厚度要在0.6mm以上才有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所述弹片300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也可由其他具有特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薄型热管100中第一管体110部分,除了可以模具压合外,也可直接以油压方式压扁成形。

所述毛细结构130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所述弹片300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固定连接。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300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200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弹片300不与所述薄型热管100固定连接,将弹片300设计为浮动式,此外,可以不使用导热膏或导热垫片,虽然会增加热阻值,但仍可发挥效果,第一管体110内的的毛细结构130也可以取消。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