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0602阅读:5752来源:国知局
熔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与熔炉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提供金属液予金属压铸机的熔炉。



背景技术:

金属压铸机是利用模具腔对熔化的金属施加高压而压铸成型,其适用于批量制造大量产品。为了提高压铸效率,已知方式是将用以提供金属液予金属压铸机的熔炉设置在金属压铸机旁,以便熔炉内的高温金属液能及时被送至模具腔中。

由于熔炉必须确保坩埚内的金属液温度,因此其加热设备有采用柴油、天然气、电阻丝或是电热管等方式,惟不论是采何种方式,熔炉的坩埚内的金属液经常是处于高温状态,加上熔炉的体积庞大,使得熔炉位置一旦确定后,便极少再被挪动。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504647号“电磁加热熔炉”即是一例。

有业者为了提高压铸的效率,会选择在金属压铸机旁一次设置两个熔炉,当其中一个熔炉的坩埚内的金属液被取用时,另一个熔炉则是持续地对内部的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两个熔炉的设置虽然可以提高压铸效率,但仍有以下未臻完善之处:

其一、请参图1所示,当两个独立的熔炉,即熔炉1与熔炉2摆放在一起时,熔炉1的坩埚1a中心点至熔炉2的坩埚2a中心点之间的距离L0为:坩埚1a及坩埚2a的半径,加上各个熔炉的保温隔热层1b、2b厚度,以及熔炉1与熔炉2之间未接触的空隙。换言之,该已知两个独立熔炉的摆设方式不仅耗占空间,若再加上体积庞大的金属压铸机,则将使得工作环境的可利用空间更为减缩。

其二、当一个熔炉的坩埚内的金属液被取尽而需使用另一个熔炉时,由于熔炉体积大且重量重,因此不易转换使用位置;再者,若以人力方式对熔炉位置进行调整,则潜藏转换过程中的危险,尤其是当熔炉仍处于高温状态时。为此,金属压铸机的取料机构势必得再改良设计,而以专属专用方式来适应于两个独立熔炉的取料使用,惟如此将增加成本支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炉,是在不占用过多空间的前提下,提供有两个可分别盛装金属液的坩埚,据以提高压铸效率。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熔炉,是包含有一炉体、一第一坩埚与一第二坩埚。其中炉体是受操控转动;第一坩埚与第二坩埚设置于该炉体上而为该炉体带动位移,该第一坩埚与该第二坩埚内部是可供金属液容置其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坩埚的中心点至第二坩埚的中心点的距离是小于该炉体的最大外径但大于该炉体的旋转半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炉包括一底座设置于一地面或一平面;该炉体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该底座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炉包括一马达;其中该炉体底部连接一转盘,该马达具有一动力输出轴,该动力输出轴通过一连接件驱使该转盘带动该炉体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炉包括一吊臂与一盖体;其中该吊臂一端连结该炉体,另一端连结该盖体,且该吊臂是受操作带动该盖体开启该第一坩埚或是该第二坩埚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吊臂包括一活动架及一操作臂,该活动架一端连结该炉体,另一端连结该操作臂;该操作臂包括一施力端与一作动端,其中该作动端连接该盖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炉体外型为具有一长轴向与一短轴向的长椭圆形,其中该炉体的最大外径位于该长轴向上。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减缩第一坩埚与第二坩埚之间的距离以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已知两个独立熔炉的摆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熔炉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熔炉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2的侧视图;

图6类同图4,揭示熔炉未具备盖体;以及

图7为本实用新型熔炉的俯视暨简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2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熔炉100,该熔炉100是用以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以制成金属液,所制成的金属液是提供金属压铸机(图未示)使用而压铸成特定型体者,因此,熔炉100是放置于金属压铸机一侧。

本实施例的熔炉100包括一底座10、一炉体20、二加热设备30、一第一坩埚40、一第二坩埚50、一马达60、一吊臂70、一盖体80与一活动盖90。其中,底座10是呈圆筒体,其平稳地设置于地面或是一平面上,本实施例的底座10是以摆放于工作环境中的地面为例,另有一平台12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0上缘且遮蔽底座10的内部空间,该平台12的外型轮廓相当于该底座10的外型轮廓。

炉体20位于平台12上方,且以可相对该底座10转动的方式与该底座10结合。本实施例的炉体20底部中央位置处是连接有一支撑轴22,支撑轴22一端通过一轴承座24而连结于底座10底部,使得该炉体20得以该支撑轴22为中心相对该底座10转动。另有一转盘26与该轴承座24同轴设置,该转盘26固接于该平台12底面,本实施例的转盘26是以齿盘为例但不以此为限。该炉体20外型以不超出该底座10的外径轮廓为佳。在本实施例中,炉体20外型为具有一长轴向与一短轴向的长椭圆状,从图4的俯视角度视的,可见该炉体20在短轴向上的一侧面至该底座10外径轮廓之间是腾出有空间,该空间使得装设在炉体20侧面的该二加热设备30不至于突露于底座10外径轮廓以外。

该第一坩埚40与该第二坩埚50是一同设置于该炉体20中,且第一坩埚40与第二坩埚50分别受到各该加热设备30的加热以使内部的金属材料熔化为金属液,并且保持在高温状态。当其中一个坩埚内的金属液被取用时,另一个坩埚内的金属液则为备用。另,为确保坩埚内的金属液维持高温,在炉体20与各个坩埚之间会设置有保温隔热层(图未示)。请配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坩埚40的中心点至第二坩埚50的中心点的距离L1,是小于该炉体20在长轴向上的最大外径D,但大于该炉体20的旋转半径d,其中旋转半径d为最大外径D的一半。

该马达60设置在底座10上,且包括一动力输出轴62,该动力输出轴62通过一以皮带64为例的连接件而与该炉体20的转盘26连接且连动。亦即,通过启动该马达60,即可驱使该转盘26旋转进而带动该炉体20同步转动。

该吊臂70包括一活动架72及一操作臂74,其中活动架72一端连结该炉体20,另一端设置该操作臂74。该活动架72是可作枢摆,以改变操作臂74的位置;该操作臂74以杠杆原理制作而包括一施力端74a与一作动端74b,其中施力端74a为一拉把结构,作动端74b则连接该盖体80。当使用者以向下的力作用于该施力端74a时,即可造成该作动端74b往上移动,同时拉起该盖体80而打开该第一坩埚40或是该第二坩埚50的顶部。通常而言,盖体80所遮盖的坩埚是用于将金属材料熔化为金属液而为备用,但在其他情况下,盖体80亦可用于遮盖内部已是金属液的坩埚。

至于该活动盖90,则是遮盖不具有该盖体80的另一个坩埚顶部,该活动盖90具有可收折性,其作用在于方便随时开启或遮盖坩埚顶部的开口,以便取出金属液或是防止异物掉入坩埚中而污染了金属液。

上述即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熔炉100结构说明。以下再说明该熔炉100的优点:

1、比较图1及图7所揭示的熔炉结构可知,在坩埚大小及保温隔热层厚度相同的条件下,前者已知熔炉1的坩埚1a中心点至熔炉2的坩埚2a中心点之间的距离L0,必然大于后者本实用新型第一坩埚40的中心点至第二坩埚50的中心点的距离L1许多。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熔炉100结构在具备两个坩埚时,整体体积相对减缩,可使工作环境中的可利用空间更具使用弹性。

2、本实用新型熔炉100的炉体20是可受该马达60控制而转动,在其中一个坩埚内的金属液被取尽而需使用另一个坩埚时,不受熔炉100体积大及重量重的影响,仍得轻易转换使用位置,并可提高转换过程中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熔炉100的吊臂70设计,在于使得使用者的手部不须直接掀起该盖体80,降低误触高温盖体80所带来的危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