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4339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工业流程的需要,往往需要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热量变换,如:加热、冷却、蒸发和冷凝等,换热器就是用来实现上述热量交换与传递的设备。通过各种设备,一边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微通道换热器具有高传热系数、高表面积-体积比、低传热温差、低流动阻力等优势,正逐步应用于商业、家用制冷空调行业。微通道换热器跟铜管铝翅片的比,因为全铝的,所以节约材料费,结构上说,同样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基于上述,发明人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使用时,换热器表面出现凝结水,凝结水在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水滴,这时若外接空气温度低于冰点,换热器外表面会发生结霜现象,结霜会堵塞空气流,大大降低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用在蒸发器还不成熟,磕碰和排水问题目前没好的办法解决,还有制冷剂分布不均的问题。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排水不畅,以及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包括框架,散热翅片,换热管,扁管体,微通道,内管,连接片和凹槽;所述散热翅片连接于框架的内侧;所述换热管贯穿插设于散热翅片上;所述换热管包括扁管体、微通道、内管、连接片和凹槽;所述微通道并列设置于扁管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扁管体并排设置有两列,所述散热翅片呈倒V型结构分布于换热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微通道为圆柱形结构,且微通道的外壁上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设于微通道的内部,并通过连接片与微通道的外壁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将微通道分为六条微小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扁管状的换热管,微通道的内部由连接片分为六条微小通道,该结构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内部制冷剂的流动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传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翅片呈倒V型分布于换热管上,散热翅片上形成的凝结水可顺利沿斜面排除,避免阻挡气道,使气流更加通畅,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倒V型结构提高了散热翅片的表面积,进一步加强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换热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2-散热翅片,3-换热管,31-扁管体,32-微通道,33-内管,34-连接片,3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包括框架1,散热翅片2,换热管3,扁管体31,微通道32,内管33,连接片34和凹槽35;所述散热翅片2连接于框架1的内侧;所述换热管3贯穿插设于散热翅片2上;所述换热管3包括扁管体31、微通道32、内管33、连接片34和凹槽35;所述微通道32并列设置于扁管体31的内部。

其中,所述扁管体31并排设置有两列,所述散热翅片2呈倒V型结构分布于换热管3上,散热翅片2表面形成的凝结水可沿倒V型结构的斜面向下流下,从而促进凝结水的排除,进一步的消除结霜现象,另一方面,倒V型结构提高了散热翅片2的表面积,加强了散热效果。

其中,所述微通道32为圆柱形结构,且微通道32的外壁上设有凹槽35,凹槽35的设置增大了制冷剂与扁管体3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所述内管33设于微通道32的内部,并通过连接片34与微通道32的外壁相连接,所述连接片34将微通道32分为六条微小通道,使制冷剂的流动更加均匀,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以提高更高的传热性能。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散热翅片2与外界气流换热形成的凝结水沿散热翅片2倒V型结构的斜面向下流下,降低凝结水对气道的阻挡,提高换热的性能,换热管3为扁管结构,其内部的微通道32阵列分布,并且,微通道32的内部由连接片34分为六条微小通道,该结构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高了传热性能。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