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2928发布日期:2018-12-05 19:4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空调挂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挂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调节温度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空调挂机室内侧的换热器为一个整体换热器,当人们需要调节室内温度时,由于整体换热器的冷媒管管路太长,使得室内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不利于室温的快速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挂机,旨在提高空调器换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空调挂机的紧凑性,以大幅减小空调室内机的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挂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第一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连接,以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和底部围合形成第一出风腔,所述第一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第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连接,以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和底部围合形成第二出风腔,所述第二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

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腔内;

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腔内。

优选地,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

第一蜗壳和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一蜗舌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另一侧形成与所述第一风轮对应的第一风槽,所述第一风轮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风槽内;和/或,

第二蜗壳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蜗舌相对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另一侧形成与所述第二风轮对应的第二风槽,所述第二风轮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风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蜗壳靠近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所述第一蜗舌自所述壳体的后侧壁向所述壳体顶部部的中部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蜗壳靠近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所述第二蜗舌自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向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

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壳体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一蜗舌之间;

所述第二蜗壳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蜗舌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蜗壳和所述第二蜗舌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顶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顶部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支架安装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蜗壳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顶部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支架安装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蜗壳之间圆弧过渡。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围合形成第一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围合形成第二进风腔,所述第二进风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腔和所述第二进风腔连通以形成总进风腔,所述总进风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者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且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

所述第一接水盘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底部,且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后侧壁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接水盘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底部,且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前侧壁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贯流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结构均更加简单,从而简化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生产制造过程,大幅降低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制造成本;通过设置两个简单的换热器,大幅缩小的单个换热器的体积和冷媒管的长度,使得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流动的路程得到大幅减少,从而,冷媒在传输过程中所损耗的能量也将更少,使得冷媒在换热器换热时的温差更大,从而有利于提高每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通过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工作互不干扰,当室温接近用户所需温度时,可以关闭其中的一个换热器,以避免开启过多的换热器而造成能耗,此时,单个换热器的在压缩机频率较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高效工作,并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排布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使得换热器的总体积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缩小了整个换热器所占用的空间,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壳体内部的空间,使得空调挂机的结构非常紧凑,在大幅减少空调挂机的体积的同时,有利于空调挂机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空调挂机体积的减小有利于空调挂机的生产、制造、运输、安装以及维护等;通过将出风口设置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使得空调挂机的送风范围得到大幅增加,有利于空调挂机更好的送风;

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排布,使得进风腔形成于壳体的中部,第一出风腔靠近壳体的后侧,第二出风腔独立于第一出风腔靠近壳体的前侧,当第一出风腔和第二出风腔内形成负压时,进风腔内的气流从进风口的位置开始,经过弧形路径穿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以使换热后的气流形成互不干扰的稳定的流路,有利于空调器的降噪和节能;

通过将出风口覆盖在壳体的顶部或者侧壁上,使出风口一体设置,相较于在同一侧壁上开设多个出风口,提高了进风口的面积,有利于空气更加便捷的进入到进风腔,从而为换热器提供更加充足的气体进行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开设在壳体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开设在壳体的侧壁上,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同时便于用户根据需求开启不同的出风口,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挂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空调挂机,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空调挂机内设置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并联(每个换热单独的与压缩机构成冷媒循环回路,每个冷媒循环回路之间相互独立)的换热器,以使每一换热器可单独的工作,从而使得每一换热器的冷媒管路长度减小,即冷媒每次循环所移动的路程减少,使得冷媒可以快速的经过换热器后回到压缩机,从而提高冷媒的循环速度,以保证每一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相较于现有的空调挂机,由于将一个整体的大体积的换热器拆分为多个,多个换热器通过科学合理的排布,使得换热器的排布更加合理,以使空调挂机结构更加紧凑,可大幅的减小空调挂机的体积,以便于空调挂机的生产、制造、运输、安装以及维护等等。

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挂机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空调挂机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100的侧壁上;

第一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210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连接,以与所述壳体100的后侧壁180和底部160围合形成第一出风腔191,所述第一出风腔191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连通;

第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220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连接,以与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170和底部160围合形成第二出风腔192,所述第二出风腔19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仿长方体(整体外形为长方体,根据实际的需求在壳体100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陷、突出等部分)、桶状(整体外形为圆柱状,根据实际的需求在壳体100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陷、突出等部分)、仿半球体(整体外形为半球体,根据实际的需求在壳体100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陷、突出等部分)、等等。在安装时,壳体100的顶部150、后侧壁180或者断壁与墙体贴合安装固定。为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可以更加简洁和准确的的描述壳体100的位置,将壳体100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定义,面向用户的侧壁为前侧壁170,与前侧壁170相对的为后侧壁180,前侧壁170和后侧壁180上方的为顶部150,前侧壁170和后侧壁180下方的为底部160,前侧壁170和后侧壁180两端的为左、右两端壁。

进风口的数量可以需求进行设置,可以为一个进风口,也可以为多个进风口,进风口的位置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顶部150、底部160、两端壁或者后侧壁180等。同理,出风口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出风口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壳体100的顶部150、底部160、前侧壁170或者两端壁。本实施例中,以进风口的数量为一个,即进风口为一个完整的进风口为例,关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将进风口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160,出风口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壁170和/或后侧壁180为例。

进风口为一个整体的进风口,覆盖在进风腔的侧壁上,覆盖的对象可以为壳体100的底部160,也可以为壳体100的侧壁。通过将进风口设置为一个整体,并覆盖壳体100的底部160或者侧壁,使得进风口的开口率得到提升,避免在开设多个出风口时,浪费相邻两出风口之间的部分。通过将所述进风口对应所述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开设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并且所述进风口覆盖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以提高壳体100底部160的开口面积,从而提高其使利用率。

在进风口内设置有滤网800层,由于出风口为一个整体的出风口,使得滤网800层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的滤网800,有利于滤网800的加工制造,有利于提高滤网800的安装效率。

第一换热器210,第一换热器21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例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均可,以与风道的形状适配为宜,在本实施例中,其外观以呈长方形为例,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00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换热器210设置的位置可以有很多,例如平行与壳体100的顶部150或者侧壁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一换热器210的换热面积,增加换热效果,将第一换热器210的倾斜的设置于风道中,其上部与壳体100的底部160的中间位置连接,其下部与壳体100的底部160靠近后侧壁180的位置连接,或者直接与壳体100的后侧壁180连接,当然,下部也可以与壳体100顶部150和后侧壁180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第一换热器210与壳体100的顶部150和后侧壁180围合形成第一出风腔191,以使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必须经过第一换热器210之后才能进入到第一出风腔191,再从第一出风口131流出,以确保换热的效果。

第二换热器220,第二换热器22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例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均可,以与风道的形状适配为宜,在本实施例中,其外观以呈长方形为例,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00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换热器220设置的位置可以有很多,例如平行与壳体100的顶部150或者侧壁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二换热器220的换热面积,增加换热效果,将第二换热器220的倾斜的设置于风道中,其上部与壳体100的顶部150的中间位置连接,其下部与壳体100的底部160靠近前侧壁170的位置连接,或者直接与壳体100的前侧壁170连接,当然,上部也可以与壳体100底部160和前侧壁170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第二换热器220与壳体100的顶部150和前侧壁170围合形成第二出风腔192,以使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必须经过第二换热器220之后才能进入到第二出风腔192,再从第二出风口132流出,以确保换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1以开设在壳体100的后侧壁180上为例,第二出风口132以开设在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上为例,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端部。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31开设在壳体100的后侧壁180,第二出风口132开设在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上,使得自第一出风口131流出的空气向壳体100后下方或者后上方流动,自第二出风口132流出的空气向壳体100的前上方或者前下方流动。从而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以便于用户根据需求开启不同的出风口,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适应性。

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一端均与壳体100的顶部150的中间位置连接,以使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以及壳体100的底部160围合形成进风腔,进风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者梯形。进风腔、第一出风腔191和第二出风腔192相互独立设置,使得进风腔内的空气必须经过第一换热器210或者第二换热器220后,才能从第一出风口131或第二出风口132流出。通过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排布,使得进风腔形成于壳体100的中部,第一出风腔191靠近壳体100的后侧,第二出风腔192靠近壳体100的前侧。当第一出风腔191和第二出风腔192内形成负压时,进风腔内的气流从进风口的位置开始,到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形成稳定的流路。具体地,以第一进风口11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后侧壁180的位置,第而进风口12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为例,自第一进风口110进入的空气,进入进风腔后,在第一出风腔191负压的作用,以弧形路径穿过第一换热器210;自第而进风口120进入的空气,进入出风腔后,在第二出风腔192的负压作用下,以弧形路径穿过第二换热器220;使得换热前、后的空气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道的稳定性,特别是换热后的气流,承载有冷能或者热能,第一出风腔191和第二出风腔192的相互独立,完全避免了换热后的气流之间相互影响而损失风能和热能(或者冷能),从而在减少风能损耗的同时,也减小了热能(或者冷能)的损耗。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0和第而进风口120可以相互连通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出风口。

第一换热器210与第二换热器220并联的意思是指,第一换热器210可以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等构成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第二换热器220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等可以构成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器。由于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并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工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以及壳体100的顶部150构成进风腔,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预留更多的空间给第二换热器220,以增第二加换热器的面积,直接将第二换热器220的底部160设置在出风口的上方,以为第二换热器220预留最大的安装空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并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结构均更加简单,从而简化了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生产制造过程,大幅降低了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制造成本;通过设置两个简单的换热器,大幅缩小的单个换热器的体积和冷媒管的长度,使得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中流动的路程得到大幅减少,从而,冷媒在传输过程中所损耗的能量也将更少,使得冷媒在换热器换热时的温差更大,从而有利于提高每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工作互不干扰,当室温接近用户所需温度时,可以关闭其中的一个换热器,以避免开启过多的换热器而造成能耗,此时,单个换热器的在压缩机频率较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高效工作,并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排布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使得换热器的总体积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缩小了整个换热器所占用的空间,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壳体100内部的空间,使得空调挂机的结构非常紧凑,在大幅减少空调挂机的体积的同时,有利于空调挂机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空调挂机体积的减小有利于空调挂机的生产、制造、运输、安装以及维护等;通过将出风口设置为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使得空调挂机的送风范围得到大幅增加,有利于空调挂机更好的送风;

通过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排布,使得进风腔形成于壳体100的中部,第一出风腔191靠近壳体100的后侧,第二出风腔192独立于第一出风腔191靠近壳体100的前侧,当第一出风腔191和第二出风腔192内形成负压时,进风腔内的气流从进风口的位置开始,经过弧形路径穿过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以使换热后的气流形成互不干扰的稳定的流路,有利于空调器的降噪和节能;

通过将出风口覆盖在壳体100的底部160或者侧壁上,使出风口一体设置,相较于在同一侧壁上开设多个出风口,提高了进风口的面积,有利于空气更加便捷的进入到进风腔,从而为换热器提供更加充足的气体进行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31开设在壳体100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132开设在壳体100的侧壁上,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同时便于用户根据需求开启不同的出风口,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适应性。

为了提高风轮空调器的送风效率,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

第一风轮410,所述第一风轮410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131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腔191内;

第额风轮420,所述第额风轮420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132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腔192内。

第一风轮410靠近壳体100的后侧壁180、对应第一出风口131设置于第一出风腔191内,第一风轮410转动,将第一出风腔191内换热后的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131排出第一出风腔191。第一风轮410将第一出风腔191内的空气排出后,将进风腔内空气吸入第一出风腔191,以在进风腔内形成负压,从而将空调器外部的空气自第一进风口110吸入进风腔。第一风轮410以贯流风轮为例,第一风轮410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第一风轮410与壳体100平行设置为例。

第额风轮420靠近壳体100的前侧壁170、对应第二出风口132设置于第二出风腔192内,第额风轮420转动,将第二出风腔192内换热后的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132排出第二出风腔192。第额风轮420将第二出风腔192内的空气排出后,将进风腔内空气吸入第二出风腔192,以在进风腔内形成负压,从而将空调器外部的空气自第而进风口120吸入进风腔。第额风轮420以贯流风轮为例,第额风轮420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第额风轮420与壳体100平行设置为例。

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风轮410和第额风轮420,使得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132的出风可以相互独立控制,以更好控制空调挂机的出风。

为了提高空调挂机的空间利用率,以及第一风轮410和第额风轮420的工作效率,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

第一蜗壳310和第一蜗舌320,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一蜗舌320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流道331,所述第一流道33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连通,另一侧形成与所述第一风轮410对应的第一风槽,所述第一风轮410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风槽内;和/或,

第二蜗壳340和第二蜗舌350,所述第二蜗壳340与所述第二蜗舌350相对形成第二流道332,所述第二流道33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连通,另一侧形成与所述第额风轮420对应的第二风槽,所述第额风轮420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风槽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一蜗舌320靠近所述后侧壁18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第二蜗壳3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底部160或者前侧壁170,第二蜗舌35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或者前侧壁170上,即第一出风口131设置在壳体100底部160,第二出风口132可以位于壳体100底部160,也可以位于前侧壁170上。

其中,第一蜗壳310设置于壳体100顶部150靠近后侧壁180的位置,第一蜗舌320设置于壳体100的后侧壁180上,第一蜗壳310和第一蜗舌320均设置于第一出风腔191内;第二蜗壳340和第二蜗舌350设置于第二出风腔192内,第二蜗壳340设置在壳体100顶部150靠近前侧壁170的位置,第二蜗舌350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上。第一蜗舌320的导流面朝向第一蜗壳310的导流面,第二蜗舌350的导流面朝向第二蜗壳340的导流面。为了更好的固定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在壳体100底部160的中部设置有支架700,第一蜗壳310和第二蜗壳340均与支架70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310、第二蜗壳340和支架7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关于第一蜗壳310、第一蜗舌320、第二蜗壳340以及第二蜗舌350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结合下面的实施例以实现多种配合结构。流道的一端形成风槽,风槽的形状与风轮的形状适配,以保证风轮可以装入的同时,气流可以很好的被风轮驱动。第一流道331自第一风轮410向壳体100的后侧壁180延伸,第二流道332自第额风轮420向壳体100前侧延伸,使得第一出风腔191内的空气向后下方或者后上方流动,第二出风腔192内的空气向前下方或前上方流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蜗壳310、第二蜗壳340、第一蜗舌320和第二蜗舌350的设置,使得换热后的空气在流道中加压,并且将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统一,有效的增加了风压,有利于增加空气的送风距离,通过将风轮的一部分设置于流道中,使得空气的增压效果和送风效果得到大幅的提升。风轮以贯流风轮为例,贯流风轮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将气流从其径向方向送出。

为了扩大送风区域,所述第一蜗壳310靠近所述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设置,所述第一蜗舌320自所述壳体100的后侧壁180向所述壳体100顶部150部的中部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蜗壳340靠近所述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设置,所述第二蜗舌350自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170向所述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延伸。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蜗壳310设置为自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向后侧壁180延伸,第一蜗舌320向第一蜗壳310延伸,使得第一流道331向壳体100的后部延伸,以使自第一出风腔191流出的空气向壳体100后方流动;通过将第二蜗壳340设置为自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部向后侧壁180延伸,第二蜗舌350向第二蜗壳340延伸,使得第二流道332向壳体100的前部延伸,以使自第二出风腔192流出的空气向壳体100前方流动;以使第一流道331和第二流道332的出风方向呈渐扩设置,有利于增加送风范围。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开设在壳体100的侧壁上靠近顶部150的位置,使得空调器的送风距离得到大幅增加。

为了进一步扩大送风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口131位于所述壳体100的后侧壁180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32位于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上;

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壳体100的顶部150连接,所述第一蜗舌320与所述壳体100的后侧壁180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131形成于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一蜗舌320之间;

所述第二蜗壳340设于所述壳体100的顶部150,所述第二蜗舌350设于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170上,所述第二出风口132形成于所述第二蜗壳340和所述第二蜗舌350之间。

为了提高送风效果,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二蜗壳34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顶部150,且所述第一换热器210的顶部15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20的顶部15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二蜗壳340之间。通过将第一蜗壳310和第二蜗壳340同时设置在壳体100顶部150的中间位置,使得第一蜗壳310引导中部换热后的气流进入第一流道331,第二蜗壳340引导中部换热后的气流进入第二流道332,从而使得进风腔顶部150的气流可以快速、稳定的被输送出空调器。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换热器面积相当,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工作载荷相当,充分的利用了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并联设置的优点,以充分提高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综合换热效率;同时,使得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匀称、协调,结构紧凑。

为了使与换热器换热后的气体可以更加顺畅的进入到第一流道331或者第二流道332,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支架700,所述支架700设于所述第一蜗壳310和所述第二蜗壳340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器210的顶部150与所述支架700连接,所述支架700安装所述第一换热器21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蜗壳310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第二换热器220的顶部150与所述支架700连接,所述支架700安装所述第二换热器220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蜗壳340之间圆弧过渡。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10的顶部150与支架700连接,支架700安装第一换热器210的位置与第一蜗壳310之间圆弧过渡,使得与第一换热器210顶部150换热后的气流可以非常顺畅的沿着圆弧过渡面流至第一流道331内,圆弧过渡面的设置,有利于换热后的气流更加顺畅的流动。同理,通过将第二换热器220的顶部150与支架700连接,支架700安装第二换热器220的位置与第二蜗壳340之间圆弧过渡,使得与第二换热器220顶部150换热后的气流可以非常顺畅的沿着圆弧过渡面流至第二流道332内,圆弧过渡面的设置,有利于换热后的气流更加顺畅的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210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围合形成第一进风腔185,所述第一进风腔18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0;所述第二换热器220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围合形成第二进风腔175,所述第二进风腔17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而进风口120。所述第一进风口110和所述第而进风口120连通,且均位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所述第一进风腔185和所述第二进风腔175连通以形成总进风腔178,所述总进风腔178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者梯形。

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10对应第一换热器210开设在壳体100的底部160,第而进风口120对应第二换热器220开设在壳体100的底部160,由于空调器的底部160没有障碍,使得进风空间较大的同时,气流不会被阻档,保证有充足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0和第而进风口120进入进风腔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空调器的进风效率。

为了避免换热器的冷凝水外流,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

所述第一接水盘51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10的底部160,且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和/或后侧壁180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接水盘520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20的底部160,且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160和/或前侧壁170可拆卸连接。

第一接水盘510可以连接于多个位置,以连接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后侧壁180的位置为例。空调挂机还包括支架700,支架70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后侧壁180的位置,或者后侧壁180上。第一接水盘510安装于支架700上,并且,第一换热器210的底部160与支架700或者第一接水盘510连接,以使第一换热器210的冷凝水流入第一接水盘510中。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水盘510和支架7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第二接水盘520可以连接于多个位置,以连接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前侧壁170的位置为例。空调挂机还包括支架700,支架70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160靠近前侧壁170的位置,或者前侧壁170上。第二接水盘520安装于支架700上,并且,第二换热器220的底部160与支架700或者第二接水盘520连接,以使第二换热器220的冷凝水流入第二接水盘520中。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水盘520和支架7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分别安装于不同的支架700上。第一接水盘510的盘壁朝向第一换热器210的底部160延伸,并且与第一换热器210的端板(冷媒管固设于端板上)可拆卸连接;第二接水盘520的盘壁朝向第二换热器220的底部160延伸,并且与第二换热器220的端板(冷媒管固设于端板上)可拆卸连接。

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均沿对应的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其一端距离壳体100底部160的高度,高于另一端距离底部160的高度,使得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中的水自较高的一端向较低的一端流动。为了更加便捷的出水,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较高的一端位于壳体100的同一端(左端或右端)。以第一接水盘510为例,第一接水盘510左端距离壳体100底部160的高度,大于第一接水盘510右端距离壳体100底部160的高度,使得第一接水盘510中的水,自第一接水盘510的左端流至右端,再经过排水管排出。同理,第二接水盘520中的水,也自第二接水盘520的左端流至右端,再经过排水管排出。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接水盘510和第二接水盘520中的冷凝水可以迅速的排出,从而避免出现积水的现象,进而避免在空调挂机内部滋生细菌等,有利于提高用户更加健康的使用空调器。

为了降低空调器的风躁,充分合理的利用壳体100的空间,所述第一风轮410和所述第额风轮420均为贯流风轮,所述第一风轮410和所述第额风轮420均沿所述壳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将第一风轮410和第额风轮420均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第一风轮410和第额风轮420可以作用于整个壳体100内,大幅提高了壳体100空间的利用率。

为了便于空调挂机的安装,所述空调挂机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口140,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140沿所述壳体100的周向排列,以使空调挂机具有多个安装位。在壳体100的四周(顶部150、底部160、左、右端壁和后侧壁180)均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40,当然空调挂机需要安装时,可以选择所需要的位置进行安装。使得空调挂机的安装更加便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