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2612发布日期:2018-12-25 19:27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感应熔炼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熔炼炉是一种熔炼设备,由于感应熔炼炉加热效果好、工作效率快、对工件加热可以达到局部加热效果,因此感应熔炼炉越来越适应现有的工件加热,但是现有的感应熔炼炉所产生的磁场位置呈固定化,无法达到可控性,这样容易使得一些工件不需加热的区域进行加热,容易使得工件产生质变,从而影响工件的质量。因此,发明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在线圈两侧设置有调节板,可以通过压缩和张开调节板,使得线圈在空心铜管上的位置根据工件加热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达到避开工件不需加热的位置,从而使得交变磁场达到最大利用率,并且也可以节约电能,同时也避免了破坏工件的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了工价的质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感应熔炼炉所产生的磁场位置呈固定化,无法达到可控性,这样容易使得一些工件不需加热的区域进行加热,容易使得工件产生质变,从而影响工件的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框架主体、加热筒和控制器,所述加热筒和控制器均设置于框架主体顶部,且控制器设置于加热筒正前方,所述加热筒内设置有有空心铜管,所述空心铜管外壁套设有线圈,所述线圈两端固定设置有调节板,且调节板与空心铜管呈活动连接,所述线圈顶端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固定设置于加热筒内腔侧壁上,所述限位柱内腔两侧活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一端均与调节板一端部固定连接,两侧所述连接柱之间活动设置有转轴,两侧所述调节板之间固定设置有定位伸缩杆,且定位伸缩杆设置于线圈两侧,所述调节板底端固定设置有接线端子,且接线端子连接端与线圈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控电箱和变速箱,所述框架主体内固定设置有多组电容,一侧所述接线端子穿过主控电箱和变速箱与电容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控电箱包括电源开关和电压表,所述电源开关和电压表串联在电容上。

优选的,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器、分流开关、警示灯和功率表,所述分流开关、变速器和警示灯相互串联,所述功率表与变速器相互并联,且功率表输入端与分流开关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表输出端与变速器输出端连接,且警示灯输出端与线圈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变速器包括电阻和调节器,所述调节器输入端与电阻输入端连接,所述调节器输出端在电阻上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变速器、分流开关、警示灯和功率表均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变速器、分流开关、警示灯和功率表相互串联后以并联的方式与电压表输出端连接,且每个所述警示灯输出端均设置有线圈。

优选的,所述加热筒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多个活动卡接块,多个所述活动卡接块与支撑板呈活动卡接,所述滑块底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固定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加热筒相互吻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包括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分别设置于转轴两侧,且转轴与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呈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转轴顶端贯穿加热筒一侧壁,且延伸至加热筒外壁一侧,所述转轴一端固定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于加热筒外壁一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在线圈两侧设置有调节板,可以通过压缩和张开调节板,使得线圈在空心铜管上的位置根据工件加热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达到避开工件不需加热的位置,从而使得交变磁场达到最大利用率,并且也可以节约电能,同时也避免了破坏工件的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了工价的质量;

2、通过变速器的设置,有利于根据工价加热的强度,利用调节器在电阻上的不同位置,改变通过线圈上的电流大小,使得空心铜管内的交变磁场大小不一,从而有利于对工件不同位置进行不同温度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加热筒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啮合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主体、2加热筒、3控制器、4空心铜管、5线圈、6调节板、7限位柱、8连接柱、81第一连接柱、82第二连接柱、9转轴、10定位伸缩杆、11接线端子、12主控电箱、121电源开关、122电压表、13变速箱、131变速器、1301电阻、1302调节器、132分流开关、133警示灯、134功率表、14电容、15支撑板、16滑块、17活动卡接块、18挡板、19密封板、2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根据图1-4所示的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框架主体1、加热筒2和控制器3,所述加热筒2和控制器3均设置于框架主体1顶部,且控制器3设置于加热筒2正前方,所述加热筒2内设置有有空心铜管4,所述空心铜管4外壁套设有线圈5,所述线圈5两端固定设置有调节板6,且调节板6与空心铜管4呈活动连接,所述线圈5顶端设置有限位柱7,所述限位柱7固定设置于加热筒2内腔侧壁上,所述限位柱7内腔两侧活动设置有连接柱8,所述连接柱8一端均与调节板6一端部固定连接,两侧所述连接柱8之间活动设置有转轴9,两侧所述调节板6之间固定设置有定位伸缩杆10,且定位伸缩杆10设置于线圈5两侧,所述调节板6底端固定设置有接线端子11,且接线端子11连接端与线圈5连接。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线圈5两侧设置有调节板6,可以通过压缩和张开调节板6,使得线圈5在空心铜管4上的位置根据工件加热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达到避开工件不需加热的位置,从而使得交变磁场达到最大利用率,并且也可以节约电能,同时也避免了破坏工件的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了工价的质量。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所述控制器3包括主控电箱12和变速箱13,所述框架主体1内固定设置有多组电容14,一侧所述接线端子11穿过主控电箱12和变速箱13与电容14电连接。

所述主控电箱12包括电源开关121和电压表122,所述电源开关121和电压表122串联在电容14上。

所述变速箱13包括变速器131、分流开关132、警示灯133和功率表134,所述分流开关132、变速器131和警示灯133相互串联,所述功率表134与变速器131相互并联,且功率表134输入端与分流开关132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表134输出端与变速器131输出端连接,且警示灯133输出端与线圈5输入端连接。

所述变速器131包括电阻1301和调节器1302,所述调节器1302输入端与电阻1301输入端连接,所述调节器1302输出端在电阻1301上滑动连接,通过变速器131的设置,有利于根据工价加热的强度,利用调节器1302在电阻1301上的不同位置,改变通过线圈5上的电流大小,使得空心铜管4内的交变磁场大小不一,从而有利于对工件不同位置进行不同温度加热。

所述变速器131、分流开关132、警示灯133和功率表134均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变速器131、分流开关132、警示灯133和功率表134相互串联后以并联的方式与电压表122输出端连接,且每个所述警示灯133输出端均设置有线圈5。

所述加热筒2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5,所述支撑板15顶端设置有滑块16,所述滑块16底部设置有多个活动卡接块17,多个所述活动卡接块17与支撑板15呈活动卡接,所述滑块16底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挡板18,所述挡板18一侧固定设置有密封板19,所述密封板19与加热筒2相互吻合,有利于通过密封板19达到对加热筒2的密封,避免了加热筒2中的交变磁场作用于外界,同时也可达到对空心铜管4的保温作用。

所述连接柱8包括第一连接柱81和第二连接柱82,所述第一连接柱81和第二连接柱82分别设置于转轴9两侧,且转轴9与第一连接柱81和第二连接柱82呈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转轴9顶端贯穿加热筒2一侧壁,且延伸至加热筒2外壁一侧,所述转轴9一端固定设置有把手20,所述把手20设置于加热筒2外壁一侧。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参照图1和图2:工作时,将工件从加热筒2一端放入至空心铜管4中,并且利用密封板19将加热筒2进行密封,然后打开主控电箱12上的电源开关121使得线圈5与电容14接通电源;

参照图2:然后根据需要加热工件的位置控制各个线圈5进行工作,并且通过旋转把手20,通过转轴9带动两侧连接柱8相向或者反向运行,使得两侧调节板6对线圈5相互挤压,让线圈5处于工件待加热位置;

参照图4:通过调节变速箱13上的分流开关132,使得变速器131和警示灯133两端分别与电压表122、电源开关121、电容14和线圈5串联成一个回路,利用电容14提供的电能经线圈5转换成交变磁场,并且产生交变磁场在工件中产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在工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强,而在内部很弱,到心部接近于0,利用这个集肤效应,可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在几秒钟内表面温度上升到800-1000℃,而心部温度升高很小,从而达到对工件表面加热的效果,同时可以通过调节调节器1302在电阻1301上的位置,改变串联电路的电阻,使得功率随着调节器1302的调节而进行改变,从而对交变磁场的强弱进行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