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2273发布日期:2018-12-08 05:4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精密车间和实验室用的恒温恒湿机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恒温恒湿机组都为上出风结构,即出风口设置在恒温恒湿机组的顶面,只能向上出风。当有客户需求恒温恒湿机组向侧面出风时,需对现有恒温恒湿机组的结构进行整体更改,对恒温恒湿机组的壳体进行规划,很大程度的拉长了开发周期,增加了设计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空调器,在不改变机组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恒温恒湿机组向侧面出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恒温恒湿机组,所述恒温恒湿机组包括机组主体,所述机组主体上具有向上出风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所述恒温恒湿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上的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进行侧向引风的侧出风结构。

所述侧出风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安装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上,且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且数量相等的进风口,所述外壳的侧面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

所述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可上下摆动的第一导风组件。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出风口上的出风框,所述出风框的形状与第二出风口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水平安装在所述出风框上,并可在出风框上上下摆动。

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由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片组构成,每个第一导风叶片组包括可转动且水平设置在出风框上的第一转轴以及水平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导风叶片。

所述第二出风口上还设置有可左右摆动的第二导风组件。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出风口上的出风框,所述出风框的形状与第二出风口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竖直安装在所述出风框上,并可在出风框上左右摆动。

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由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片组构成,每个第二导风叶片组包括可转动且竖直安装在出风框上的第二转轴以及竖直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导风叶片。

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前侧面,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安装在进风口上并将所述进风口分割成进风口左部和进风口右部。

所述第一导流板向左或向右倾斜设置。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固定在进风口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后侧与后侧板或/和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前侧与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后侧与后侧板或/和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前侧与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所述侧出风结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出风口上的出风框,所述出风框的形状与第二出风口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前侧面,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出风框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

所述侧出风结构为风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恒温恒湿机组。

本发明只需要在机组主体的第一出风口上设置侧出风结构,通过侧出风结构来对第一出风口进行侧向引风,从而实现恒温恒湿机组向侧面出风,而不需要改变机组主体的结构,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恒温恒湿机组的侧出风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恒温恒湿机组的侧出风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导流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恒温恒湿机组,该恒温恒湿机组用在精密车间和实验室。恒温恒湿机组包括机组主体,机组主体的顶面具有向上出风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

恒温恒湿机组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上的对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进行侧向引风的侧出风结构。这样只需要在机组主体的第一出风口上设置侧出风结构,通过侧出风结构来对第一出风口进行侧向引风,从而实现恒温恒湿机组向侧面出风,而不需要改变机组主体的结构,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侧出风结构包括外壳10,外壳10安装在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上,且外壳10的底部设有与机组主体上的第一出风口连通且数量相等的进风口。外壳10的侧面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底板11、顶板12、后侧板13、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前侧面,进风口111设置在底板11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机组主体的顶面,外壳1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机组主体的顶面。

侧出风结构的长宽尺寸依据机组主体的长宽尺寸进行设计,侧出风结构上进风口的位置及数量可根据机组主体上的第一出风口的位置及数量进行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可上下摆动的第一导风组件20和可左右摆动的第二导风组件30,可以实现侧出风结构的上下扫风风和左右扫风。

侧出风结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出风口上的出风框40,第二出风口的形状与出风框40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出风口的形状为方形,对应的出风框40的形状也为方形框。出风框40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出风框40由上下左右四根框条连接构成,出风框40的左框条与左侧板固定连接,出风框40的右框条与右侧板固定连接。

第一导风组件20由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片组构成,每个第一导风叶片组包括可转动且水平安装在出风框上的第一转轴以及水平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导风叶片。第二导风组件30由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片组构成,每个第二导风叶片组包括可转动且竖直安装在出风框上的第二转轴以及竖直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导风叶片。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穿设在第一导风叶片中,且第一转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左框条、右框条上,左框条、右框条上设有与第一转轴配合的安装孔,这样第一导风组件30可在出风框40上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侧出风结构的上下扫风。第二转轴穿设在第二导风叶片中,且第二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上框条、下框条上,上框条、下框条上设有与第二转轴配合的安装孔,这样第二导风组件30可在出风框40上左右摆动,从而实现侧出风结构的左右扫风。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风组件中的多个第二导风叶片是同步摆动的,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驱动机构来实现第二导风组件的左右摆动。例如,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安装在电机旋转轴上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齿条和与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每个第二转轴上都安装有第一齿轮,这样电机驱动带动第二导风组件左右摆动,当然,该驱动机构也同样可以用来实现第一导风组件的上下摆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进风口不是设置在底板中间位置时,为了防止距离进风口较远一侧的风量较小,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一导流板16,第一导流板16安装在进风口111上并将进风口111分割成进风口左部和进风口右部。当进风口设置在底板中间位置时,可以不设置第一导流板。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16为一平板,第一导流板16由前向后放置(即第一导流板16垂直于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且该第一导流板16向左或向右倾斜设置。例如,在图3中,进风口111位于底板11的左侧,而将第一导流板16向右倾斜设置,可以保证从进风口右部进入气流的向右流动,以至于侧出风结构右侧空间中的风量不会过小。

进风口在底板上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出风口的位置来设定。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1为方形,进风口111的四个边上分别设有一个竖直板191,每个竖直板191的底边上设有水平板192,水平板192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1上。第一导流板16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插口161,第一导流板16前侧的插口161与位于进风口前侧的竖直板191相配合,第一导流板16后侧的插口161与位于进风口后侧的竖直板191相配合,位于插口161外侧的第一导流板16的底边上设有连接板162,连接板162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1上。

如图2所示,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挡风板17,挡风板17固定在进风口111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挡风板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量,使整个第二出风口出风均匀,避免出风不均,当进风口设置在底板的中间位置时,可不设置挡风板。

如图2所示,侧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第二导流板18,第二导流板18的后侧通过螺钉与后侧板13和底板11连接,第二导流板18的前侧通过螺钉固定在顶板12上,所述第二导流板18凹向第二出风口设置。第二导流板18主要是为了改变气流方向,起导流作用,使得气流朝着第二出风口流动。

如图4所示,本实施了中,第二导流板呈弧形,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导流板主体181、设于第二导流板主体181后侧的第二连接片182以及设于第二导流板主体181前侧的第一连接片183。第一连接片183通过螺钉与顶板12连接,而后侧板的底部设有位于空腔内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叠放在一起,然后螺钉穿过第二连接片和第一连接片并与底板11连接。

本实施例中,侧出风结构为风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恒温恒湿机组。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构思,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