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氯化磷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8576发布日期:2018-11-16 22:07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凝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氯化磷冷凝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氯化磷生产企业中的三氯化磷塔顶冷凝器为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其冷却气相化磷的冷却水工艺上为逆流布置,因此存有逆水压力大于设备壳程气相压力的隐患,并且现有的冷凝器换热效果差,冷凝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三氯化磷冷凝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氯化磷冷凝器,以解决现有三氯化磷塔顶冷凝器存有逆水压力大于设备壳程气相压力的隐患,且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氯化磷冷凝器,包括换热筒体、上管箱和下管箱;所述上管箱与所述换热筒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管箱与所述换热筒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上管箱上部设置有循环水入口,所述下管箱底部设置有循环水出口;所述换热筒体上部设置有蒸汽入口,所述换热筒体下部设置有三氯化磷液相出口;所述换热筒体内设置有换热管和折流换热板,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上管箱相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与所述下管箱相连通;所述折流换热板与所述换热筒体内壁相连接,且所述折流换热板为中空结构,所述折流板与所述换热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换热板为半圆形结构,且所述折流换热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换热板交替设置于所述换热筒体内的左侧和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换热板向下倾斜且所述折流换热板的横截面与水平面层一定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0-5°。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换热板为圆形结构,且所述折流换热板的圆周上设置有多个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换热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换热板平行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筒体顶部设置有尾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管箱内设置有分布器,分布器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分布管,分布管与所述换热管相连通,且所述分布管的数量与位置和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下管箱中上部设置有溢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下管箱上还设置有视镜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管箱上还设置换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氯化磷冷凝器为立式冷凝器,包括换热筒体、上管箱和下管箱,所述上管箱与所述换热筒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管箱与所述换热筒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上管箱上部设置有循环水入口,所述下管箱底部设置有循环水出口,循环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入口进入所述上管箱,再通过所述换热筒体内的换热管内与所述换热筒体内三氯化磷蒸汽进行换热,换热后进入所述下管箱,并通过所述循环水出口排出。所述换热筒体上部设置有蒸汽入口,所述换热筒体下部设置有三氯化磷液相出口,气相三氯化磷通过所述蒸汽入口进入所述换热筒体,经所述换热管内的冷却水冷却成液相后通过所述三氯化磷液相出口排出。所述换热筒体内设置有换热管和折流换热板,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上管箱相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与所述下管箱相连通,用于容纳冷却循环水并与气相三氯化磷进行换热。所述折流换热板与所述换热筒体内壁相连接,且所述折流换热板为中空结构,所述折流板与所述换热管相连通。所述换热折流板一方面起到折流的作用,改变气相三氯化磷在所述换热筒体的流动方向从而增强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果。另一方面,所述换热折流板中空结构,并与所述换热管相连通,因此所述折流换热板内也有冷却介质,能够进一步增强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果,提高了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氯化磷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氯化磷冷凝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氯化磷冷凝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换热筒体,11为蒸汽入口,12为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3为换热管,14为折流换热板,15为尾气口,2为上管箱,21为循环水入口,22为底板,23为分布管,24为换气口,3为下管箱,31循环水出口,32为溢流口,33为视镜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艺流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为换热筒体1,11为蒸汽入口11,12为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2,13为换热管13,14为折流换热板14,15为尾气口15,2为上管箱2,21为循环水入口21,22为底板22,23为分布管23,24为换气口24,3为下管箱3,31循环水出口31,32为溢流口32,33为视镜口3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氯化磷冷凝器,如图1所示,包括换热筒体1、上管箱2和下管箱3;所述上管箱2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管箱3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上管箱2上部设置有循环水入口21,所述下管箱3底部设置有循环水出口31;所述换热筒体1上部设置有蒸汽入口11,所述换热筒体1下部设置有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2;所述换热筒体1内设置有换热管13和折流换热板14,所述换热管13的上端与所述上管箱2相连通,所述换热管13的下端与所述下管箱3相连通;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与所述换热筒体1内壁相连接,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中空结构,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与所述换热管13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氯化磷冷凝器为立式冷凝器,包括换热筒体1、上管箱2和下管箱3,所述上管箱2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管箱3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上管箱2上部设置有循环水入口21,所述下管箱3底部设置有循环水出口31,循环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入口21进入所述上管箱2,再通过所述换热筒体1内的换热管13内与所述换热筒体1内三氯化磷蒸汽进行换热,换热后进入所述下管箱3,并通过所述循环水出口31排出。所述换热筒体1上部设置有蒸汽入口11,所述换热筒体1下部设置有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2,气相三氯化磷通过所述蒸汽入口11进入所述换热筒体1,经所述换热管13内的冷却水冷却成液相后通过所述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2排出。所述换热筒体1内设置有换热管13和折流换热板14,所述换热管13的上端与所述上管箱2相连通,所述换热管13的下端与所述下管箱3相连通,用于容纳冷却循环水并与气相三氯化磷进行换热。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与所述换热筒体1内壁相连接,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中空结构,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与所述换热管13相连通。所述换热折流板一方面起到折流的作用,改变气相三氯化磷在所述换热筒体1的流动方向从而增强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果。另一方面,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中空结构,并与所述换热管13相连通,因此所述折流换热板14内也有冷却介质,能够进一步增强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果,提高了气相三氯化磷的冷凝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半圆形结构,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换热板14交替设置于所述换热筒体1内的左侧和右侧。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半圆形结构,并交替对应设置于所述换热筒体1内的左侧和右侧,因此能够使得所述换热筒体1内的气相三氯化磷不断地改变运动方向,增强了冷凝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折流换热板14向下倾斜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横截面与水平面层一定夹角,所述夹角的度数为0-5°。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换热板14向下倾斜,倾斜角度为0-5°,因此气相三氯化磷在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上冷凝后能够快速流至所述换热筒体1底部,并从所述三氯化磷液相出口12排出,避免液相三氯化磷发生滞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圆形结构,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圆周上设置有多个开口。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换热板14还可以为圆形结构,且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圆周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气相三氯化磷在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上冷凝后能够通过所述折流换热板14圆周上的开口流下。所述开口也为气相三氯化磷提供了流动的空间。所述开口可以为弧形开口或三角形开口等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换热板14平行等间距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折流换热板14为圆形结构时,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换热板14平行等间距设置,使得所述折流换热板14的折流和冷凝均匀,能够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换热筒体1顶部设置有尾气口15。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筒体1顶部还设置有尾气口15,以排出所述换热筒体1内未能及时冷却成液相的气相三氯化磷,避免所述换热筒体1内产生高压而影响冷凝过程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上管箱2内设置有分布器,分布器包括底板22和设置于底板22上的分布管23,分布管23与所述换热管13相连通,且所述分布管23的数量与位置和所述换热管13一一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上管箱2内设置有分布器,分布器包括底板22和设置于底板22上的分布管23,分布管23与所述换热管13相连通。冷却水从所述循环水入口21流入到分布器的底板22上,当底板22上水的深度超过分布管23的高度时,冷却水溢流进入分布管23,沿分布管23的管壁流下,流下的再进入所述换热管13,沿换热管13的管壁流下进行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下管箱3中上部设置有溢流口32。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下管箱3中上部设置有溢流口32,当所述下管箱3内冷却水过多达到一定液位无法快速排出时,所述溢流口32能够帮助及时排出多余的冷却水,避免所述换热管13内换热后的水无法快速排出而影响冷凝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下管箱3上还设置有视镜口33。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下管箱3上还设置有视镜口33,通过所述视镜口33能够观测到所述下管箱3内冷却水的液位和流出情况,从而更好的控制冷凝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上管箱2上还设置换气口24。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上管箱2上还设置换气口24,一旦发生换热管13内冷却水过热汽化的情况发生,汽化后的水蒸汽能够通过换气口24排出,避免所述换热管13内或所述上管箱2内压力过高而引发事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