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2262发布日期:2018-11-09 20:3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设备是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设备,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制药、机械、食品加工、动力以及原子能工业部门当中,生产中常使用换热器、温控阀组、疏水阀组、循环泵、电控柜、底座、管路、阀门、仪表等组成换热机组,然后使用换热机组来实现冷热介质的热量交换,换热器是实现热量交换的核心部分,现有的换热器工作模式单一,应用范围窄,只能满足设计工况下的换热工作,当冷介质、冷热介质温度、介质流量等发生变化时,常常出现换热性能变差的问题,给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换热器工作模式单一、应用范围窄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模式切换板,实现冷热介质在换热器内部流动状态的切换,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包括框架部分、固定压板、介质分布板、模式切换板、活动压板,所述框架部分包括底座、支撑梁、顶部横梁,所述底座右侧设有竖直的支撑梁,支撑梁顶端设有顶部横梁,所述固定压板底端通过焊接固定在底座左端,上端通过焊接固定在顶部横梁的左端,固定压板左下角设有冷介质入口,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入口,固定压板四周设有螺栓孔,所述介质分布板包括热介质分布板和冷介质分布板,所述热介质分布板左上角设有冷介质上流道,左下角设有冷介质下流道,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分布口,右下角设有热介质汇集口,中间位置设有热介质分布区,热介质分布区顶部与热介质分布口连通,底部与热介质汇集口连通,所述冷介质分布板左上角设有冷介质分布口,左下角设有冷介质汇集口,右上角设有热介质上流道,右下角设有热介质下流道,中间位置设有冷介质分布区,冷介质分布区顶部与冷介质分布口连通,底部与冷介质汇集口连通,所述模式切换板左下角设有冷介质回注流道,冷介质回注流道上侧设有冷介质转移区,模式切换板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回注流道,热介质回注流道下侧设有热介质转移区,所述活动压板左上角设有冷介质出口,右下角设有热介质出口,活动压板四周设有螺栓孔,所述热介质分布板、冷介质分布板、模式切换板设置在固定压板和活动压板之间,固定压板与活动压板通过压紧螺栓压紧固定。

上述的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所述热介质入口、冷介质入口、冷介质出口、热介质出口周围均设有连接螺栓,用于与法兰连接。

上述的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所述热介质分布板上的热介质分布区、冷介质分布板上的冷介质分布区上均设有波纹状的凹凸结构。

上述的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所述热介质分布板、冷介质分布板上的介质流道、介质分布口、介质分布区、介质汇集口周围均设有密封圈,所述模式切换板上的介质转移区、介质回注流道周围均设有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所述冷介质分布板与热介质分布板数量相等,并且间隔设置,所述模式切换板位于介质分布板两端的中间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介质分布板作为换热媒介,换热面积大、占地空间小,可根据换热需求增加介质分布板的数量,使用灵活方便,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模式切换板,实现冷热介质在换热器内部流动状态的切换,当装上模式切换板后,流体在换热器内部左侧进行一次热量交换后,再次进入右侧进行第二次热量交换,换热效率高,适合介质温差较大、流量较少的情况下使用,当卸去模式切换板后,流体进入换热器内部只进行一次热量交换,换热速度快,适合流量较大、介质温差较小的情况下使用,模式切换方便,适用范围宽,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式切换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介质分布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介质分布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压板,2.热介质分布板,3.冷介质出口,4.热介质出口,5.活动压板,6.冷介质分布板,7.模式切换板,8.冷介质入口,9.螺栓孔,10.热介质入口,11.顶部横梁,12.压紧螺栓,13.底座,21.冷介质上流道,22.热介质分布口,23.热介质分布区,24.热介质汇集口,25.冷介质下流道,61.冷介质分布口,62.热介质上流道,63.热介质下流道,64.冷介质汇集口,65.冷介质分布区,71.冷介质转移区,72.冷介质回注流道,73.热介质转移区,74.热介质回注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换热机组用换热器,包括框架部分、固定压板1、介质分布板、模式切换板7、活动压板5,所述框架部分包括底座13、支撑梁、顶部横梁11,所述底座13右侧设有竖直的支撑梁,支撑梁顶端设有顶部横梁11,所述固定压板1底端通过焊接固定在底座13左端,上端通过焊接固定在顶部横梁11的左端,固定压板1左下角设有冷介质入口8,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入口10,固定压板1四周设有螺栓孔9,所述介质分布板包括热介质分布板2和冷介质分布板6,所述热介质分布板2左上角设有冷介质上流道21,左下角设有冷介质下流道25,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分布口22,右下角设有热介质汇集口24,中间位置设有热介质分布区23,热介质分布区23顶部与热介质分布口22连通,底部与热介质汇集口24连通,所述冷介质分布板6左上角设有冷介质分布口61,左下角设有冷介质汇集口64,右上角设有热介质上流道62,右下角设有热介质下流道63,中间位置设有冷介质分布区65,冷介质分布区65顶部与冷介质分布口61连通,底部与冷介质汇集口64连通,所述模式切换板7左下角设有冷介质回注流道72,冷介质回注流道72上侧设有冷介质转移区71,模式切换板7右上角设有热介质回注流道74,热介质回注流道74下侧设有热介质转移区73,所述活动压板5左上角设有冷介质出口3,右下角设有热介质出口4,活动压板5四周设有螺栓孔9,所述热介质分布板2、冷介质分布板6、模式切换板7设置在固定压板1和活动压板5之间,固定压板1与活动压板5通过压紧螺栓12压紧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热介质入口10、冷介质入口8、冷介质出口3、热介质出口4周围均设有连接螺栓,用于与法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介质分布板2上的热介质分布区23、冷介质分布板6上的冷介质分布区65上均设有波纹状的凹凸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热介质分布板2、冷介质分布板6上的介质流道、介质分布口、介质分布区、介质汇集口周围均设有密封圈,所述模式切换板7上的介质转移区、介质回注流道周围均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冷介质分布板6与热介质分布板2数量相等,并且间隔设置,所述模式切换板7位于介质分布板两端的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当卸去模式切换板7时,冷介质、热介质进入换热器后,分别进入所有的冷介质分布板6和热介质分布板2,进行热量交换,此时换热器的处理量大,但是换热效果较差,用于冷热介质温差不太大、处理量较大的场合使用,当冷热介质温差很大、处理量较小或热介质为气体时,可装上模式切换板7,此时冷介质和热介质进入换热器后,分别进入模式切换板7左侧部分的冷介质分布板6和热介质分布板2,进行一次热量交换后,再次进入模式切换板7右侧部分的冷介质分布板6和热介质分布板2,进行二次热量交换,换热效果较好,处理量较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