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0628发布日期:2019-01-29 17:4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为检测室内空气的湿度,现有的换气装置安装有湿度感应器。

如公开号为CN203321854U的中国实用新型所示的换气扇。图1为公知技术的换气扇示意图,图2为公知技术的换气扇的湿度感应器盒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换气扇1的蜗牛壳2上设有收纳湿度感应器的湿度感应器盒3,这样的换气扇安装在寝室或客厅等湿度比较低的空间中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换气扇设置于浴室等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时,即使湿度感应器设置于湿度感应器盒3里,因为高温高湿的空气可以通过湿度感应器盒3的进气口4及排气口5流经湿度感应器盒3内部,所以在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湿度感应器或湿度感应器电路板时,空气温度快速降低就可能会液化成水滴,积聚在湿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电路板上,从而导致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缩短,感应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本体,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导向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部,检测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本体内的空气湿度的湿度感应器,和收纳所述湿度感应器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包括: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连接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的侧面,和仅在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的气流交汇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内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风路,设有所述气流交汇口的所述侧面与经过该侧面的所述送风风路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内具有湿度感应器电路板,所述湿度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湿度感应器电路板上,所述湿度感应器电路板与所述底面垂直设置,控制所述湿度感应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感应器检测湿度的检测平面与所述底面垂直,面向所述气流交汇口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交汇口短方向上的长度或直径在5mm~15mm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内部设有吸收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轮,所述除湿轮设置在除湿轮安装板上,所述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所述顶面和全部所述侧面一体成形于所述除湿轮安装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外侧设有与所述气流交汇口连通的通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轮安装板的上游侧、所述本体的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由多条筋组成的格子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所述底面一体形成在所述格子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具有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维持一定空间、形成进风间隙的前面板。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通过本实用新型,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气流交汇口,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其余面密封设置,使得湿度感应器可以检测进入本体内的空气湿度的同时,抑制蒸汽或水滴对湿度感应器的影响,使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空气的湿度,并延长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

(2)通过本实用新型,湿度感应器检测湿度的检测平面与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底面垂直,面向气流交汇口而设置,使湿度感应器能够迅速检测出实时的空气湿度,提高湿度检测的速度;

(3)通过本实用新型,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外侧设有与气流交汇口连通的通风口,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底面和侧面一体成形于除湿轮安装板,只需要一套模具就可以制作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和除湿轮安装板,可以节省模具,而且在组装换气装置时,不需要分别安装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和除湿轮安装板,提高了组装工时和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技术的换气扇示意图。

图2为公知技术的换气扇的湿度感应器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放大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放大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放大图之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带前面板)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1-换气扇;2-蜗牛壳;3-湿度感应器盒;4-进气口;5-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

10-本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

20-送风部;201-电机;202-扇叶;

30-湿度感应器;

40-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1-底面;42-顶面;43-侧面;44-气流交汇口;

50-送风风路;

60-湿度感应器电路板;

70-除湿轮;

80-除湿轮安装板

90-通风口;

100-格子部;

110-进风间隙;

120-前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于后方将参照所附附图做更全面性地描述,其中一些但并非全部的实施例将被示出。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可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此数所阐述的实施例;相对地,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换气装置。如图3~5所示,该换气装置包括呈中空长方体形状的本体10,本体10前面的中部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11,前面的上部设有将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12,将空气从进风口11引导向出风口12的送风部20,检测从进风口11进入本体10内的空气湿度的湿度感应器30,和收纳湿度感应器30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包括:与进风口11相对的底面41,与底面41相对的顶面42,连接底面41和顶面42的侧面43,和仅在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的气流交汇口44。

在本实施例中,为检测从进风口11进入本体10内的空气的湿度,收纳湿度感应器30的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设置在进风口10附近,除了仅在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气流交汇口44外,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其余面为密封设置。气流交汇口44可以由多个小孔或1个长条形开孔等形状构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0内部设有吸收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轮70,除湿轮70设置在除湿轮安装板80上。除湿轮70,是把沸石或硅胶等具有吸水性的材料搭载在作为基材的蜂巢状的陶瓷纸等部材上,并构成圆板状的部件。

如图8、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除湿轮安装板80的上游侧、本体10的进风口11处设有由多条筋组成的格子部100。

其中,格子部100、除湿轮70和送风部20依次布置在本体10内部从进风口11方向往本体10内部的方向上。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送风部20由电机201和被电机201带动而旋转从而驱动气流的扇叶202所构成。当送风部运转时,空气被送风部20带动,从本体10前面的进风口11进入本体10的送风部20内,经过除湿轮70时水分被吸附,变成干燥的空气排向出风口12,从而形成连通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的送风风路50。

如图4、5、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具有湿度感应器电路板60,湿度感应器30设置于湿度感应器电路板60上,湿度感应器电路板60与底面41垂直设置,控制湿度感应器30。

当空气被送风部20带动,从本体10的进风口11进入送风部20内时,空气从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侧沿着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侧面43吹向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顶面42侧。虽然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41与进风口11相对,但因为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是密封设置的,所以高温高湿的空气不能通过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41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内部。

因为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气流交汇口44,该气流交汇口44与送风风路50连通,所以当送风风路50的气流沿着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侧面快速通过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附近时,可以带出一部分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位于气流交汇口44附近的空气,使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静压低于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外部的静压。这样由于静压差,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外部、位于气流交汇口44附近的一部分的送风风路的空气就可以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使得湿度感应器30能够检测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空气湿度。如上可知,通过上述途径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空气不是直接被送风部20吹进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的。另外,因为仅在一个侧面上设有气流交汇口44,其它面均没有开口,所以空气只能通过气流交汇口44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并且气流交汇口44不能与其它面的开口形成风路,所以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的空气的量比较少,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过程比较缓慢。这样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湿度感应器电路板60和湿度感应器30的温度可以缓慢上升,即使高温高湿的空气接触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湿度感应器电路板60和湿度感应器30,也不会因为温度快速降低而冷凝成水滴。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湿度感应器30可以检测进入本体10内的空气湿度的同时,抑制蒸汽或水滴对湿度感应器的影响,使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空气的湿度,并延长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

另外,设有气流交汇口44的侧面与经过该侧面的送风风路5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

通过上述结构,经过设有气流交汇口44的侧面的送风风路的空气不能被送风部20直接带动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从而防止较多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快速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在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湿度感应器或湿度感应器电路板时,温度快速降低而冷凝成水滴,从而抑制蒸汽或水滴对湿度感应器的影响,使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室内的湿度,并延长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湿度感应器30检测湿度的检测平面与底面41垂直,面向气流交汇口44而设置。通过气流交汇口44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少量空气不需要转变流动风向就可以直接与湿度感应器30接触,使湿度感应器30能够迅速检测出实时的空气湿度,提高湿度检测的速度。

优选地,气流交汇口44短方向上的长度或直径在5mm~15mm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如果气流交汇口44为圆孔形状,那么该些圆孔的直径在5mm~15mm的范围内;如果气流交汇口44为长条孔状,那么该长条孔短方向上的长度(即宽度)在5mm~15mm的范围内。

因为气流交汇口44的直径或宽度足够小,而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其它面又是密封设置的,所以即使有送风风路50的高温高湿的空气被送风部20带动进入气流交汇口44内,该些空气的量也是很少,进入的速度也是比较缓慢的,即使接触湿度感应器收纳部的面、湿度感应器电路板和湿度感应器,也不会因为温度快速降低而冷凝成水滴。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抑制蒸汽或水滴对湿度感应器的影响,使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室内的湿度,并延长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顶面42和全部侧面43一体成形于除湿轮安装板80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只需要一套模具就可以制作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和除湿轮安装板80,可以节省模具;而且在组装换气装置时,不需要分别安装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和除湿轮安装板80,提高了组装工时和方便性。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外侧设有与气流交汇口44连通的通风口90,即在除湿轮安装板80上、气流交汇口44的旁边设置通风口90,从进风口11进入本体内的空气可以穿过该通风口90流向送风部20。通过该通风口90的空气可以带出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位于气流交汇口44附近的空气,从而使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静压低于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外部的静压。这样由于静压差,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外部、位于气流交汇口附近的送风风路的空气就会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内部,使得湿度感应器30能够检测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部的空气湿度。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空气的湿度。

如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格子部100包括多条筋,该些筋可以阻挡使用者把手伸进送风部20或除湿轮70等本体内的部件而受伤。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41一体形成在格子部100上,把格子部100安装在除湿轮安装板80的前方、本体的进风口11处后,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的底面与和除湿轮安装板80一体形成的感应器收纳部的侧面接触连接,封闭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使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只在一个侧面上留置气流交汇口44,其它面均密封设置。这样,不需要另外设置形成湿度感应器收纳部底面的盖子,减少了部品和安装步骤;同时,减少部品数和组装工时,提高组装方便性。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的上游侧具有与进风口11之间维持一定空间、形成进风间隙110的前面板120。通过前面板120的遮挡,沐浴中的水不能通过进风口11喷溅到本体内部,所以不能通过气流交汇口44进入湿度感应器收纳部40内。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抑制水滴对湿度感应器的影响,使湿度感应器准确检测室内的湿度,并延长湿度感应器使用寿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发明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