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百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7280发布日期:2019-05-31 21:5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百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的百叶和具有该百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通过向室内输送经过换热的空气来改善室内环境,空调器的出风道设有百叶,百叶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起到调节出风方向的作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道处的气流直接流向室内空间,排出的气流易冲击用户的面部,或直接吹向室内其他物品,容易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影响用户对空调器的使用体验,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百叶,所述空调器的百叶可有效地降低出风道的出口处的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所述百叶的迎风侧的至少部分表面设有反射槽,所述反射槽为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通过在空调器的出风道处设置百叶,且百叶上设有多个反射槽,反射槽可对从出风道中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地反射,使得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不同方向散射,由此,可有效防止出风道的气流直接排出冲击用户,极大地改善空调器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多个所述反射槽分布为多排多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多个所述反射槽呈蜂窝式的点阵型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所述反射槽的壁面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所述反射槽的壁面为球冠。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所述反射槽的高度为h,半径为r,满足:0.1≤h/r≤0.9。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所述反射槽的半径为r,满足:0.1mm≤r≤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出风道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百叶,所述百叶安装于所述出风道用于调节所述出风道的流通截面积。

根据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百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出风道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百叶并排布置,多个所述百叶分为多组,每组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枢转角度。

根据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每组包括多个所述百叶,且每组的多个所述百叶相邻设置。

根据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多个驱动单元,所述百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出风道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百叶并排布置,多个所述百叶分为多组,多个所述驱动单元与多组所述百叶一一对应地相连,多个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为可独立控制。

根据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至少两个出风道,每个所述出风道均设有多个并排布置的百叶,所述百叶可枢转地安装于对应的所述出风道,每个所述出风道对应的多个所述百叶分为多组,每组均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枢转角度。

根据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百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出风道,所述出风道的内壁设有用于抵压所述百叶的限位部,所述百叶的枢转轴线沿水平方向,所述百叶抵压所述限位部时,所述百叶的法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满足:1°≤α≤15°。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的百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处于遮挡出风道极限位置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处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处于遮挡出风道极限位置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处于平行于气流方向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B处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百叶处于平行于气流方向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室内换热模块1,

第一壳体11,前面板111,出风道111a,气流通口111b,后面板112,进风道112a,门板113,封堵板114,室内换热器12,室内风机13,第一驱动电机131,第一风轮132,风机支架14,

第二壳体21,前盖板211,背板212,室内空气进口212a,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支撑板24,流道切换件25,净化过滤件26,

中部支撑部件3,外部罩体32,导风装置33,

百叶4,反射槽41,限位部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用于调节室内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室内换热模块1、空气处理模块2和中部支撑部件3。

如图4所示,室内换热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室内换热器12和室内风机13,室内换热器12和室内风机13分别设在第一壳体11内,第一壳体11上设有进风道112a、出风道111a和气流通口111b。具体而言,室内换热模块1可以完成空气气流的换热工作。其中,室内风机13可以通过自身旋转引导室内空气通过进风道112a进入到第一壳体11内,空气气流与室内换热器12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的换热气流通过出风道111a进入到室内空间内,由此可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前面板111、后面板112、门板113和封堵板114。前面板111和后面板11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的连接在一起,由此可以限定出室内风机13和室内换热器12的安装空间。后面板112上设有进风道112a,前面板111上设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出风道111a,每个出风道111a的下方各设有一个气流通口111b,每个出风道111a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形成长条状。前面板111上设有两个门板113,每个门板113均可以相对前面板111转动以封堵或打开对应的出风道111a和气流通口111b。两个门板113中间设有封堵板114,封堵板114通过卡扣配合的方式与前面板111连接在一起。可以在前面板111上设有装饰图案,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外观美观度。

如图5-图11所示,在出风道111a处设有百叶4,即百叶4安装于出风道112a,百叶4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道112a的壁面,通过调节百叶4的枢转角度,可以调节出风道112a的流通截面积以及调节送风方向,空气进入到第一壳体11内,并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换热气流从设有百叶4的出风道111a流向室内空间,由此,通过调节百叶4倾斜角度,可有效地调节出风道112a气流的大小和流向,或通过设置百叶4的形状或改变百叶4的结构布置,以改善出风道112a的风感,避免出风道112a流出的气流直接冲击用户,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室内风机13为双贯流风机,室内风机13包括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风轮132,每个第一风轮132的上方均设有与其相连的第一驱动电机131。两个第一风轮132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两个第一驱动电机131均固定在风机支架14上。室内换热器12设在室内风机13的后方并与室内风机13正对设置。由此,通过上述设计,双贯流风机可以增大室内风机13的送风量,室内换热器12与室内风机13正对设置可以增大室内换热器12与空气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升室内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

如图1-图4所示,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设在室内换热模块1的下方,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1、空气处理风机22、接水盘、水箱和湿膜,第二壳体21内设有空气流道,空气流道具有设在第二壳体21上的室内空气进口212a和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接水盘和水箱可以分别设在空气流道内,水箱可以设在接水盘上以向接水盘内供水,湿膜设在接水盘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块2还包括支撑板24和流道切换件25。其中,支撑板24可以设在空气处理风机22的出风侧的上方,支撑板24上可以设有通风孔,接水盘放置在支撑板24上且位于通风孔的一侧。流道切换件25可以包括罩体和开关门,罩体可以设在支撑板24上且罩体的底壁设有与通风孔正对的开口,罩体的朝向湿膜的一侧设有第一出口,罩体的顶壁设有第二出口,开关门设在罩体上以切换打开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由此可以使空气处理模块2的结构更加简单,方便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块2还可以包括净化过滤件26,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净化过滤件26位于湿膜的上游,从而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具体而言,当空气气流通过室内空气进口和/或新风进口进入到空气流道内流通时,净化过滤件26可以对空气气流进行净化和过滤,可以将空气气流中的灰尘和微粒等杂质进行过滤,湿膜可以对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和加湿,由此可以实现空气气流的两级净化,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更加有助于保护用户的呼吸道健康。可选地,净化过滤件26可以为HEPA网。

具体而言,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对空气气流进行净化,由此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其中,空气处理风机22可以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口212a进入到空气流道内,空气处理风机22也可以引导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口212b进入到空气流道内。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新风进口212b的打开和关闭。例如,当空调器100刚开始工作时,可以选择关闭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只引导室内空气进入空气处理模块2内。当室内空间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时,可以打开新风进口212b,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鲜的空气可以同时进入到空气处理模块2内,经空气处理模块2净化完成后进入到室内空间内,从而可以实现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通,提升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进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壳体21包括前盖板和背板212,前盖板设在背板212的前端,前盖板和背板21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室内空气进口212a和新风进口212b均设在背板212上,其中,新风进口212b设在背板212的中间位置,两个室内空气进口212a分别设在新风进口212b的左右两侧。由此,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第二壳体21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度更高。

水箱、接水盘和湿膜可以组成空气处理模块2中的水处理部件,其中,水箱内盛放的水可以流入到接水盘内,接水盘内的水可以对湿膜进行加湿。当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气流从湿膜中穿过时,湿膜中的水分子可以对空气分子中的粉尘和污物进行清洗,水分子还可以吸附在空气分子上并随着空气气流进行流通,由此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提升空气湿度的双重作用。

当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水箱的出水口打开,水箱内的水流入到接水盘内。由于湿膜的下方放置在接水盘内,接水盘内的水可以对湿膜进行加湿,由此可以使湿膜保持湿润。当接水盘内的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水位检测件可以将出水信号传递至水箱的出水口,出水口打开。当接水盘内的水位到达预设水位时,水位检测件可以将关闭信号传递至水箱的出水口,出水口关闭,接水盘加水完成。进一步地,可以在湿膜内添加杀菌剂,当空气气流在湿膜内流通时,杀菌剂可以杀除空气气流中的细菌,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有利于用户的呼吸道健康。

如图1-图3所示,中部支撑部件3设在室内换热模块1和空气处理模块2之间,中部支撑部件3内设有用于连通空气流道和气流通口111b的中间流道。具体而言,中部支撑部件3可以起到连通室内换热模块1和空气处理模块2的作用。其中,空气处理模块2内的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可以通过空气流道进入到中间流道内,然后再通过气流通口111b排出。由此,通过设置中间流道,可以使空调器100内的风道设计更加简单,缩短了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的流通距离,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送风效率。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中部支撑部件3,可以使空调器100的外部结构更加协调,可以提升其外观美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支撑部件3包括内部风道件和外部罩体32,内部风道件内设有中间流道,外部罩体32外罩在内部风道件内,外部罩体32为透明件,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外观美观度。内部风道件的上方设有导风装置33,导风装置33与内部风道件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合连接,其中导风装置33的出风侧与气流通口111b正对。

下面参考图5-图1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百叶4。

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的迎风侧的至少部分表面设有反射槽41,百叶4的迎风侧即为百叶4基本遮盖出风道111a时的内侧表面,反射槽41设于百叶4的迎风侧可对从出风道111a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地反射,以使气流朝不同方向流向室内空间,避免换热后的气流直接向流向室内空间,防止气流直接冲击用户,比如,气流直接冲击用户面部会使得用户极为不适,由此,对气流进行反射可提升用户对空调器100的使用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反射槽41设于百叶4的迎风侧的表面,当将百叶4调节为迎风侧朝向气流时,气流直接冲击百叶4,气流与反射槽41的壁面接触后朝各个方向反射,气流朝背离反射槽41的壁面的方向流动,其中,反射槽41的壁面为曲面,不同的气流与反射槽41的壁面的接触点不同,由此,不同的气流经反射槽41的壁面反射后的流动方向不同,使得出风道111a排出的气流经反射槽41反射后,向不同的方向散开,进而有效防止出风道111a的气流集中同向流出,从而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的迎风侧的表面也可全部设有反射槽41,以使百叶4可对气流进行最大化地反射,进而明显改善出口道的风感,由此,反射槽41的布置面积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置,便于满足用户对空调器100的使用需求。

如图7和图9所示,反射槽41为多个,多个反射槽41在百叶4的迎风侧的表面间隔开设置,多个反射槽41可极大地提升百叶4对气流的反射效果,从而明显改善空调器100的出风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百叶4,通过在空调器100的出风道111a处设置百叶4,且百叶4上设有多个反射槽41,反射槽41可对从出风道111a中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地反射,使得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不同方向散射,由此,可有效防止出风道111a的气流直接排出冲击用户,极大地改善空调器100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多个反射槽41分布为多排多列,如图6所示,多个反射槽41沿竖向和横向交叉地均匀排列,使得多个反射槽41有序、紧凑地布置于百叶4的迎风侧,使得百叶4整体结构的设计更加有序、合理,同时,均匀排布的多个反射槽41可对出风道111a中排出的气流朝不同方向均匀地散射,极大地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反射槽41呈蜂窝式的点阵型分布,反射槽41的排布更均匀、有序,使得反射槽41可对出风道111a中排出的气流朝不同方向均匀地散射,极大地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同时反射槽41呈蜂窝式的排布方式可提升百叶4结构设计的美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槽41的壁面为弧形,这样,不同的气流与反射槽41的壁面的接触点不同,由此,弧形壁面对不同气流的反射方向不同,不同的气流经反射槽41的壁面反射后的流动方向不同,出风道111a排出的气流经反射槽41反射后,气流向不同的方向散开,进而有效防止出风道111a的气流集中同向流出,从而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槽41的壁面为球冠,即反射槽41的壁面的不同位置处的曲率半径相同,由此,反射槽41的壁面可对气流向不同的方向均匀地反射,使得反射后的气流的风感强度及散射方向更加均匀,从而明显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在反射槽41的壁面为球冠时,反射槽41的高度为h,反射槽41的半径为r,满足:0.1≤h/r≤0.9,比如,h/r=0.4,再比如h/r=0.5,即反射槽41的高度为反射槽41的半径的一半,需要说明的是,若反射槽41的高度与反射槽41的半径的比值过小,反射槽41对气流反射效果较差,不利于降低风感,若反射槽41的高度与反射槽41的半径的比值过大,反射槽41容易对气流产生过大的阻力,影响出风道111a的气流排放效率,由此,将反射槽41的高度与反射槽41的半径的比值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不仅可有效地降低风感,同时不影响气流排放。

反射槽41的半径为r,满足:0.1mm≤r≤5mm,比如,r=2mm,再比如,r=3mm,若反射槽41的半径过小,反射槽41对气流反射效果较差,不利于降低风感,若反射槽41的半径过大,反射槽41容易对气流产生过大的阻力,影响出风道111a的气流排放效率,由此,设置合理的反射槽41的半径便于降低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道111a,即百叶4可与第一壳体11相对转动,这样,百叶4转动至不同倾斜角度时,反射槽41对气流的反射效果不同,比如,将百叶4转动至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无风感,再比如,将百叶4转动至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时,百叶4及反射槽41对气流无反射效果,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风感较强,由此,仅将百叶4转动至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形成一定夹角时,百叶4及反射槽41可有效地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进而提升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包括多个,多个百叶4并排布置,多个百叶4分为多组,比如,多组百叶4沿上下方向排列布置,每组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枢转角度,即每组百叶4的倾斜角度均可单独调节,进而满足用户在上下方向不同位置处对空调器100的使用需求,比如,用户的工作区域与空调器100的下部正对,可将设于空调器100的下部的多组百叶4进行倾斜设置,以降低空调器100的下部的风感,空调器100的上部的多组百叶4可转动至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保证正常的气流速度,这样,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不影响空调器100的排气效率,保证空调器100正常的换热作用。

其中,每组包括多个百叶4,且每组的多个百叶4相邻设置,以使出风道111a中安装的百叶4能够紧凑地布置,比如,每组的多个百叶4串联于同一枢转轴,这样,在枢转轴转动时,每组的多个百叶4同时转动,提升百叶4对气流的反射效果,便于用户调节百叶4的角度,有效地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安装于枢转轴,枢转轴设于出风道111a内,枢转轴垂直于出风道111a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设置,且枢转轴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相连,枢转轴转动时,百叶4与枢转轴同步转动,比如,枢转轴转动90°,百叶4相应地转动90°,这样,可将百叶4转动至与气流的流动方向成一定夹角,或者实现百叶4从垂直于气流的流动方向转动至平行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在或者将百叶4从平行于气流的流动方向转动至垂直于气流的流动方向,便于实现百叶4对气流的反射作用,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多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百叶4转动,多个驱动单元与多组百叶4一一对应地相连,即每个驱动单元与一组百叶4相连,多个驱动单元设置为可独立控制,由此,每组的多个百叶4可通过相应的驱动单元单独控制转动,以调节百叶4的倾斜角度,其中,驱动单元的输出轴与安装有多个百叶4的枢转轴相连,比如,驱动单元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枢转轴连接,电机转动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枢转轴及百叶4转动,便于用户调节百叶4的倾斜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空调器100包括至少两个出风道111a,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壳体11的左右两侧均单独设有出风道111a,且两个出风道111a的出风方向呈90°,这样,便于空调器100将换热后的气流流向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每个出风道111a均设有多个并排布置的百叶4,百叶4可枢转地安装于对应的出风道111a,每个出风道111a对应的多个百叶4分为多组,每组均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枢转角度,由此,可通过驱动单元控制百叶4转动,并将百叶4转动至用户所需的位置,降低出风道111a的出口处的风感。

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数量的百叶4进行角度调节,比如,空调器100左右两侧的百叶4数量相同,且均为偶数,将百叶4全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可实现100%无风感,再比如,将空调器100左右两侧出风道111a中的百叶4全转动至与气流的方向平行,可实现有风感,或者如图11所示,将位于空调器100左侧或右侧的多个百叶4中的一半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其余均转动至与气流的方向平行,实现25%无风感,再或者将位于空调器100左侧或右侧的多个百叶4中的一半转动至与气流的方向平行,其余均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可实现75%无风感,空调器100可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对风感的要求,提升用户体验。

比如,出风道111a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且百叶4的枢转轴线水平,将百叶4全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可实现100%无风感,再比如,将空调器100左右两侧出风道111a中的百叶4全转动至水平状态,可实现有风感,或者如图11所示,将位于空调器100左侧或右侧的多个百叶4中的一半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其余均转动至水平状态,实现25%无风感,再或者将位于空调器100左侧或右侧的多个百叶4中的一半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其余均转动至遮挡出风道111a的极限位置,可实现75%无风感,空调器100可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对风感的要求,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7和图9所示,百叶4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道111a,出风道111a的内壁设有限位部42,限位部42用于抵压百叶4,限位部42用于防止百叶4过度转动,百叶4的枢转轴线沿水平方向且垂直于气流的流动方向,百叶4抵压限位部42时,百叶4的法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满足:1°≤α≤15°,比如,α=5°,再比如,α=10°,这样,限位部42抵压于百叶4时,百叶4与竖直方向具有较小的夹角,可防止百叶4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避免百叶4与气流方向完全垂直导致出风道111a气流流通受阻,以在降低风感、提升用户舒适度的同时,保证空调器100可对空气进行正常换热作用,提高空调器100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使得空调器100更加实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