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9872发布日期:2018-12-18 21:3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



背景技术:

热电联产是指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利用汽轮发电机做过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的生产方式,即同时生产电、热能的工艺过程,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方式节约燃料。对外供热的蒸汽源是抽汽式汽轮机的调整抽汽或背式汽轮机的排汽,压力通常分为0.78~1.28兆帕(MPa)和0.12~0.25MPa两等,前者供工业生产,后者供民用采暖。热电联产的蒸汽没有冷源损失,所以能将热效率提高到85%。因为热电联产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尤其在能源利用率上实现较高层次的突破,而且在环境保护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将热电联产应用提上发展事项日程上,经过50年的技术发展与努力,使热电联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民用供热取暖上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具体变现在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上,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因受到现有冷热水蓄热罐生产工艺技术因素限制,使蓄热罐设备在日常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弊端。现有蓄热罐对冷热水多采用分罐处理,使蓄热罐占用的空间增加,在设备功能上需要对相同的功能分区进行重复设定,导致蓄热罐本体结构重复重量增加,在蓄热罐的位置固定上也增加了一定难度,且在进行蓄热与放热过程中对冷热水存在一定的管理缺陷,在进行较长距离的水体传送过程中,容易造成热水热量散失,降低了热源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集中供热的冷热水蓄热罐分罐导致的结构功能重复、体积较大难以固定和降低热源效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对称安装有两个半圆柱结构水箱,包括热水箱与冷水箱,且热水箱与冷水箱上均焊接有连个固定夹,所述热水箱与冷水箱之间贯穿安装有溢水管,且溢水管自下而上对称开设有一级溢口、二级溢口与排水口,所述热水箱与冷水箱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层,且溢水管贯穿弹簧层。

优选地,所述热水箱与冷水箱上同一侧对称开有热水注入口与冷水注入口,且罐体一侧上对称安装有热水注入管与冷水注入管,所述热水注入管及冷水注入管均贯穿罐体分别与热水注入口及冷水注入口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罐体一侧端面上分别安装有热水出水管与冷水出水管,且热水出水管与冷水出水管输入端均贯穿罐体分别与热水箱及冷水箱相连接,所述热水出水管输入端位于冷水出水管输入端上方,所述罐体下端开设有排污口。

优选地,所述溢水管上下端分别与热水箱上端内壁及冷水箱下端内壁相连接,所述一级溢口与二级溢口分别位于冷水箱内与热水箱内上方,所述排水口位于二级溢口上方,且排水口贯穿热水箱与延伸至罐体外,所述溢水管与二级溢口内均安装有止回阀,且其中一个止回阀位于一级溢口与二级溢口之间。

所述热水箱下端与冷水箱上端均为平面结构,且二者之间弹簧层内放置有橡胶体。

优选地,所述罐体两侧对称固定焊接有支架,且支架远离罐体的一端为固定面板,且固定面板上对称开设有两个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孔内均安装有限位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热水箱进行一体式安装,同时结合简化蓄热罐中因冷热水箱分罐而导致的功能重复的结构,有利于减少蓄热罐整体体积和重量,便于对蓄热罐进行一体化固定安装,减轻固定支架受力作用并减少蓄热罐空间占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冷热水箱一体式安装,减少热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散失,从而保证蓄热罐的热源利用效率,通过将冷热水箱溢水装置相结合,实现对冷热水箱的水量同时监控,避免冷热水箱中水体交汇而造成热源散失,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中:1罐体、2热水箱、3冷水箱、4固定夹、5溢水管、6一级溢口、7二级溢口、8排水口、9弹簧层、10热水注水管、11冷水注水管、12热水出水管、13冷水出水管、14排污口、15支架、16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用的冷/热水蓄热罐,包括罐体1,罐体1内对称安装有两个半圆柱结构水箱,包括热水箱2与冷水箱3,热水箱2与冷水箱3之间开设有10cm高度空隙,且热水箱2与冷水箱3上均焊接有两个固定夹4,固定夹4一端内嵌于水箱内,固定夹4另一端与罐体1内壁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夹4用以固定热水箱2与冷水箱3之间,避免热水箱2位置移动,同时提高热水箱2与冷水箱3之间稳定性,热水箱2下端与冷水箱3上端对应垂直位置开设有孔槽,热水箱2与冷水箱3之间贯穿安装有溢水管5,溢水管5通过孔槽固定位置,孔槽接口处通过强力密封胶进行密封防止渗水,且溢水管5自下而上对称开设有一级溢口6、二级溢口7与排水口8,热水箱2与冷水箱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层9,且溢水管5贯穿弹簧层9,弹簧层9内嵌于10cm空隙中。

罐体1一侧端面上分别安装有热水出水管12与冷水出水管13,且热水出水管12与冷水出水管13输入端均贯穿罐体1分别与热水箱2及冷水箱3相连接,热水出水管12输入端位于冷水出水管13输入端上方,罐体1下端开设有排污口14,排污口14贯穿罐体1与热水箱2相连接,用于排出热水箱2内热水经加热后形成的杂质避免淤积。

热水箱2与冷水箱3上同一侧对称开有热水注入口与冷水注入口,且罐体1一侧上对称安装有热水注入管10与冷水注入管11,热水注入管10及冷水注入管11均贯穿罐体1分别与热水注入口及冷水注入口相连接,溢水管5上下端分别与热水箱2上端内壁及冷水箱3下端内壁相连接,溢水管5上下端均通过强力胶实现端口密封,并以橡胶圈与水箱内壁固定,一级溢口6与二级溢口7分别位于冷水箱3内与热水箱2内上方,一级溢口6与二级溢口7开口高度分别为热水箱2与冷水箱3内警戒水位高度,排水口8位于二级溢口7上方,且排水口8贯穿热水箱2与延伸至罐体1外,溢水管5与二级溢口内均安装有止回阀,且其中一个止回阀位于一级溢口6与二级溢口7之间,安装于一级溢口6与二级溢口7之间的止回阀可避免热水箱2内热水流入冷水箱3内,安装于二级溢口7内的止回阀可避免溢水管5内冷水流入热水箱2内,从而实现溢水管5内水体均经过排水口8向外排出。

热水箱2下端与冷水箱3上端均为平面结构,且二者之间弹簧层9内放置有橡胶体,橡胶体在弹簧层9内固定,并与热水箱2下端、冷水箱3上端紧密贴合,罐体1两侧对称固定焊接有支架15,且支架15远离罐体1的一端为固定面板,且固定面板上对称开设有两个限位孔16,两个限位孔16内均安装有限位螺栓,支架15与罐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保证罐体1在装载水体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将罐体1抬升至合适高度与位置,通过人力将支架15上固定面板与平稳墙面进行紧密贴合,再通过限位螺栓贯穿限位孔16在墙面上固定,从而使罐体1整体固定,罐体1内根据热水箱2与冷水箱3内水压分别对热水箱2级冷水箱3内进行注水,为现有成熟技术,此处不做赘述,如果冷水箱3内水位超过一级溢口6,则冷水会通过一级溢口6流入溢水管5内,如果冷水箱3内水位不断抬升,则对溢水管5内形成一定水压使溢水管5水体通过排水口8排出罐体1外,同理如热水箱2内水位超过二级溢口7,则热水通过二级溢口7流入溢水管5内,如果热水箱2内水位不断抬升,则对溢水管5内形成一定水压使溢水管5水体通过排水口8排出罐体1外。

再通过人力开启热水出水管12与冷水出水管13输出端开关,使热水箱2与冷水箱3内水体流出,使热水箱2与冷水箱3内形成一定水压差,通过热电联产工作原理根据上述注水方式进行水源补充,在此过程中,罐体1对热水箱2与冷水箱3进行蓄热保护,减少热量散失,且弹簧层9有效降低因热水箱2内温度过高导致的罐体1震动幅度,弹簧层9内橡胶体对热水箱2内热量也具有保温作用,有效降低热水箱2内热源散失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