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676发布日期:2019-03-22 19:39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污染近几年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破坏日趋恶化,因此新风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的新风净化装置主要以滤网式净化为主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数滤网膜难以截留可吸入颗粒物,采用更高效率的过滤膜,成本昂贵,而且阻力特别大,在短期内滤膜被颗粒物堆积而堵塞,在不断加大的压力下穿破滤膜,造成失效,其次,滤膜不易清洗,而在空气污染程度较大的时期内,滤网式新风净化装置滤膜更换频繁,经济性差,实用性逐渐下降。

层流沉降原理是通过改变流体装置的结构实现流体以层流方式流动,并减小颗粒物沉降距离,将该原理应用到气体处理过程中,根据其原理通过合理组织气流尽可能实现对细小颗粒物的去除。根据空气颗粒物的特性,由于颗粒物粒径大小的不同,其所受到的主导力不同,造成运动方向不同,在应用到空气颗粒物处理中,粘滞的方向是立体的,可以向各个方向附着,因此空气颗粒物净化上运用层流沉降方法在理论上可行性较高。

众多实验已经表明负离子对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负离子空气净化器仍然不能完全地清楚细小的颗粒,特别是对应PM2.5及以下的粉尘净化并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大大提高了对空气中的细小粉尘颗粒的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负离子发生仓、沉降仓、引风机仓,负离子发生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过滤网、负离子发生器,所述沉降仓内从上到下均匀安装有若干沉降板,所述引风机仓内安装有引风机,所述沉降板上铺设有卵石层,所述沉降仓的正上方设有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帽体,所述帽体固定在壳体上,帽体的内腔与沉降仓连通,所述帽体内平设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底部安装有若干喷雾头,若干喷雾头形成的喷洒面覆盖整个沉降仓,所述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帽体外,用于与水源连接,所述沉降板上均匀设有若干漏水孔,所述漏水孔的孔径小于卵石的粒径。

优选地,竖直方向相邻的沉降板之间形成上升薄层通道、下降薄层通道。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发生仓、沉降仓、引风机仓之间分别通过孔板隔开。

优选地,所述水管延伸出帽体外的一端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沉降仓、引风机仓的底壁上分别设有集水孔,各集水孔连接排水管路系统,用于将废水汇总后排出。

优选地,所述集水孔为T型孔,T型孔内安装有滤水板。

优选地,所述沉降板具有围壁,使沉降板的上方形成容纳腔,所述卵石层铺设与容纳腔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沉降板上铺设有卵石层,沉降仓的正上方设有喷雾装置,卵石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吸附空气中的小粒径粉尘颗粒,特别是对应PM2.5及以下的粉尘净化效果非常好,而喷雾装置使空气、卵石表面更加潮湿,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净化效果,大量喷雾的时候还有对卵石的清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沉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附图中,1为负离子发生仓,2为沉降板,3为负离子发生器,4为引风机,5为孔板,6为帽体,7为水管,8为喷雾头,9为阀门,10为滤水板,11为排水管路系统,12为过滤网,13为卵石层,14为围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为一种加湿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负离子发生仓、沉降仓、引风机仓,所述负离子发生仓、沉降仓、引风机仓之间分别通过孔板隔开。负离子发生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过滤网、负离子发生器,所述沉降仓内从上到下均匀安装有若干沉降板,竖直方向相邻的沉降板之间形成上升薄层通道、下降薄层通道。所述引风机仓内安装有引风机,本实施例中,所述负离子发生仓、沉降仓采用申请号为201710282646.7的负离子新风净化系统中的对应结构。

所述沉降板上铺设有卵石层,所述沉降板具有围壁,使沉降板的上方形成容纳腔,所述卵石层铺设与容纳腔内。所述沉降仓的正上方设有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帽体,所述帽体固定在壳体上,帽体的内腔与沉降仓连通,所述帽体内平设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底部安装有若干喷雾头,若干喷雾头形成的喷洒面覆盖整个沉降仓,所述水管的一端延伸出帽体外,用于与水源连接,所述水管延伸出帽体外的一端设有阀门。所述沉降板上均匀设有若干漏水孔,所述漏水孔的孔径小于卵石的粒径。所述沉降仓、引风机仓的底壁上分别设有集水孔,各集水孔连接排水管路系统,用于将废水汇总后排出。所述集水孔为T型孔,T型孔内安装有滤水板。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